历史上打的最难的一场战役是哪一场?为何会是这一场?

不才讲史


每一次战役,都会有无数先烈付出鲜血和生命,无数默默无闻的人们,用自己的牺牲换来战斗的胜利,可以说,没有哪一次战斗,不是惨烈的。

但如果要说最为惨烈,个人认为,应当是抗日战争中,由中国远征军打的——松山战役。


虽然在整个抗日战争中,松山战役的规模并不是最大,参战人数也并不是最多,但他却担得起最惨烈。

松山战役是抗日战争中滇缅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远征军先后投入10个团近两万人的兵力,攻打由1340名日军所驻守的松山地区。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你可能想象不到,在这两万人的远征军中,竟会有许多的娃娃兵,他们远未成年,却被卷入了这场人间炼狱般的战场。


在远征军进攻松山之前,日军已经在该地区经营多年,为了加强松山地区的防御能力,日军曾经征集了1670余人进行地堡等防御设施修筑,共修筑子母堡40余座。

依据松山的地势居高临下,通过40余座地堡对整个松山地区进行俯视性的火力覆盖。

2万远征军,硬生生在敌人的密集火力下展开对松山日军阵地的攻势,那就是活靶子啊,远征军真的是牺牲一个又冲上去一个。

面对仅仅1670日军防御的松山,2万远征军先后十次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历时95天,终于拿下了这个整座山都被挖成堡垒的日军松山阵地。

但,远征军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伤亡7783人,其中军官伤亡人数接近士兵人数十分之一;击毙日军1250人,中日双方伤亡比接近5:1,整个战役中,战死人数超过了受伤人数。

在这95天的时间里,松山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人间地狱,松山上的日军同样不好过,到了后来几乎就是弹尽粮绝,据传有的日军已经还是吃同伴的尸体,可想当时战争的惨烈程度。

松山战役,确实没有什么忻口战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南京保卫战等战役有名气,但丝毫不影响松山战役在整个抗战中的特殊地位。



松山战役是惨烈的,多少先辈在这里献出了生命,铭记松山,铭记历史。

和平不易,且行且珍惜。


Mr茶农姚


中国历史上最难打的战役是哪一场?

先来给“最难打”下个定义,我觉得“最难打”应该具备三个条件

首先,时间跨度长一点。不能太短,太短显不出难度。

其次,过程艰苦惨烈。否则就谈不上难打!

最后,结果得是平局。如果一方胜利了,对胜利者来说,就不称其为难打了,只有平局,才能突出难字,不管哪一方,才能都觉得难。

想来想去,符合上面三个条件的,中国历史上春秋时代公元前595年“楚庄王伐宋”的那一场战役最难打!这场战役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楚国挑衅,宋国针锋相对,战争爆发。



首先说说战役发起的背景:晋文公称霸中原以后不久驾崩,晋国后继国君延续了晋国的霸业,楚庄王一鸣惊人后表示不服,厉兵秣马北上中原,揭开了持续上百年的晋楚争霸帷幕。“神仙打架,平民遭殃”!在晋楚反来复去、无休无止的争霸过程中,夹在中间的中小诸侯如郑国、宋国等两头受气,被逼着选边站队,亲楚惹晋怒,亲晋惹楚怒,宛如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

在楚庄王伐宋战争之前,宋国站队晋国,引起楚国不满,楚庄王就想找理由伐宋。派曾经侮辱过宋国国君仆人的申无畏借道宋国出使齐国。申无畏知道这一去必然小命不保,不愿意去,楚庄王将申无畏改名为申舟,强逼他去,又不给他“通关文牒”。申无畏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去出使齐国,到了宋国,因为申舟没有“通关文牒”,宋国觉得楚国欺负人,是可忍,孰不可忍,况且申无畏又曾经侮辱过宋国国君,在明知道会得罪楚国引来兵祸的情况下,还是把申无畏杀了。因为宋国认为,楚国欺负宋国给宋国带来的耻辱,比受到楚国攻伐还严重!



宋国的“针锋相对”,引来的当然是楚庄王大举伐宋,楚庄王蓄谋已久的战争终于爆发。楚国不惜劳师千里,尽起三军,千里迢迢,攻打宋国都城睢阳。而宋国虽然弱小,但也蛮有血性,严阵以待迎战楚军。

第二阶段:强攻对死守,战争进入惨烈的相持阶段。

楚庄王崛起后,在邲之战大败晋军,并问鼎中原,成为新的霸主。所以楚国兵骄气盛,上来就对睢阳城展开强攻。并造了与宋城等高的楼车攻城,四面包围并强攻也未攻下。宋国军民在统帅华元的带领下,一边死守一边派大夫乐婴齐出使晋国请求援兵。



当时的晋国国君晋景公本来想出兵救宋的,但是谋臣伯宗认为晋国刚经历过邲之战惨败,救宋未必能胜。况且楚国劳师两千里攻宋,粮草必然不济,不如派人去宋国,就说晋军在路上,让宋国死守,楚国粮草不济,过不了多久就会退兵。晋景公就派大夫解扬出使宋国。

解扬到了宋国郊外,没想到被楚兵抓获,楚庄王以死亡相威胁,要求解扬对宋国说晋国没有发救兵,以瓦解宋国军民斗志,迫使宋国投降。解扬假装答应,登上楼车后就对睢阳城喊话,说晋军在来的路上,让他们死守。宋国军民精神大振,抵抗更加坚定。

楚庄王责怪解扬不守信用,要杀解扬。解扬说我对我们的国君守信用,难道你希望楚国的臣民都对你楚庄王不守信用吗?楚庄王无奈,放了解扬。

楚国继续围城攻坚,死伤惨重但是依然久攻不下。而睢阳城内宋国军民望眼欲穿也没等到晋国援兵到来,而城内粮草已经耗尽。没有吃的,宋国人在华元的激励下竟然互相交换孩子当粮食、捡尸骨煮汤充饥,也坚决不投降。这情景和唐朝安史之乱时,张巡守睢阳何其相似,当时张巡守城粮尽,把自己的小妾杀了当军粮,估计也是受1000多年前的这场睢阳保卫战感染的。史记也记述了这场惨烈的睢阳保卫战。

《史记.楚世家》:二十年,围宋,以杀楚使也。围宋五月,城中食尽,易子而食,析骨而炊。

而这个时候,楚军也到了穷途末路,楚国的军粮也只够吃七天了。这时候,楚国围城已经长达个五个月之久(《东周列国志》说是9个月)。楚庄王进退维谷。

第三阶段:华元孤胆英雄劫子反,以“诚信”和平结束战争。

楚庄王见军中粮尽,睢阳又无法攻下,就盟生退意。申叔时劝楚庄王说:宋国之所以宁死不降,是猜测我们粮草不济,不如派军士一边修筑房屋、一边犁田耕种,做出持久围困的架势,宋国说不定害怕就投降了。楚庄王采纳了申叔时的建议。宋国国君和华元果然害怕。



危急关头,华元显示孤胆英雄本色。通过侦察,得知楚国统帅子反夜里的宿营地,就装扮成楚军模样,夜晚偷偷从城上下来,骗过子反的警卫,在子反的营帐里将子反劫持,告诉子反睢阳城内已经到了“易子而食、拾骨为爨”的地步,希望楚国退兵,宋国愿意与楚国缔结和平条约,否则的话,两国统帅就同归于尽。子反被华元的真诚感动,答应去劝楚庄王退兵,并坦诚告诉华元,楚军粮草只够七天,粮尽必然退兵,筑室耕田只是吓唬宋国而已。

华元回睢阳后,子反面见楚庄王,告之以睢阳城内惨状,楚庄王大喜,说抓紧攻城,一定要攻下睢阳,宋国撑不住了。子反说,我已告诉华元楚军粮草不足了,也撑不了几天了……楚庄王责怪子反为什么说实话?子反说:区区弱宋,尚且能坦诚相待,我堂堂大楚,难道还不如弱宋?楚庄王觉得有理,于是解围退兵30里,宋楚签订和平条约。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终于结束。

《史记.宋微子世家》:十六年,楚使过宋,宋有前仇,执楚使。九月,楚庄王围宋。十七年,楚以围宋五月不解,宋城中急,无食,华元乃夜私见楚将子反。子反告庄王。王问:“城中何如?”曰:“析骨而炊,易子而食。”庄王曰:“诚哉言!我军亦有二日粮。”以信故,遂罢兵去。

楚庄王伐宋无功而返,两国都付出了惨重代价,最后和平相处。但这事后来催生了春秋史上另一件重要事件——弭兵会盟。在宋国执政华元、向戌的牵头下,分别于公元前579、546年约晋楚两国在宋国举行了会盟,决定晋楚两国不再争夺霸权了,霸权晋楚两家共享,除了齐国、秦国以外,宋、郑、许、卫、曹、蔡等中小国家共同向晋楚两国纳贡。



弭兵会盟之后,中原各中小诸侯获得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和平,弱小的宋国在春秋外交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推动了春秋历史进入了重要转折点——因为弭兵会盟后,春秋诸侯间的兼并停止了,而诸侯国内大夫之间的兼并加剧,更加惨烈的战国时代即将来临……


一叶碧云


挺进大别山,虽然取得了重大胜利,但这胜利来之不易,困难重重。

刘邓大军四个纵队12万余人,要在国民党孤军深入到国民党重心统治区,没有后方,没有补给,其艰难危险可想而知。

对于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能否取得胜利,毛泽东心里也没底,他做了三种预判:

一是付出了代价站不住脚退回来;一是付出了代价站不稳脚,在周围坚持斗争;一是付出了代价,站稳了脚。

很显然,不管是哪一种都会付出非常大的代价。

在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之前,国民党对大别山周边的群众,进行了严厉申诫,一旦出现帮助共产党的情况,就会家败人亡。所以百姓害怕和共产党、解放军亲近,当时刘邓大军在大别山严重缺乏群众支援。刘邓大军没有向导,没有粮食,吃住都成问题,部队陷入了困境。

除此之外,国民党还重兵守卫大别山区域,兵力是刘邓大军的好几倍。国民党大军占据人数优势和地利优势。

尽管如此,刘邓大军还是不畏艰险,不辱使命,经过近半年的艰苦作战,刘邓大军以及由陈赓、谢富治领导的陈谢军团共歼敌75万人。


袁卫宇


解放战争中最难打的一场战役——豫东战役。

解放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少有的以弱胜强还实现速胜的战争,这场战争中,解放军以120万兵力战胜了430万国民党军队,总歼敌数量达到了800万之巨,这一切,历史上任何一个军事家都很难相信。

1947年,华东野战军高开低走,先是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歼敌数量一次比一次多,甚至开始从专打敌人杂牌军,变成了专打王牌军。可是,从7月开始,华野屡战屡败,尤其是是八月和九月,内线的南麻临朐战役让华野主力伤亡惨重,外线的王牌叶飞纵队和陶勇纵队也被当成西瓜和面包,非战斗减员严重。

所幸,1948年年初,濮阳整训大大提高了华野西兵团的战斗力。中央决定,以华野西兵团为主力,成立东南野战军,预计在八九月渡过长江,到江南皖南发展,直插敌人心脏。

可是,华野副司令兼西兵团司令粟裕认为,不应该去江南,抛弃重武器,等于自废武功。粟裕为了说服中央,甚至立下军令状,一定要在1948年年内,歼灭华东地区最令老蒋引以为傲的第五军和第十八军!

以粟裕兵团的本钱,和国民党重兵集团争夺中原,谈何容易!!!

粟裕手里的军队,只有华东野战军8个纵队、中原野战军2个纵队、冀鲁豫军区和豫皖苏军区部队各一部共20万人。而国民党军有12个整编师、3个快速纵队,以及特种兵部队、保安部队共25万人。至于装备上的差距和空军支援,这场战役,好像一点胜算都没有。

为了完成中央的歼敌任务,华野西兵团渡过黄河,对敌亮剑!

仅仅六天时间,国民党的河南省会开封被华野攻陷,整编第66师师部所属第13旅、整编第68师所属1个团及河南省保安第1、第2旅和3个保安团共3万余人。攻陷开封,意味着陷入了重围,北面是黄河,南面是刘汝明兵团,东面是邱清泉兵团,西面是胡琏兵团。

和林彪在锦州战役类似的情况是,预备了一桌菜,却来了两桌客人。粟裕的情况不一样,他来了三桌客人。

最先到达开封附近的两个兵团是区寿年兵团和邱清泉兵团。区寿年兵团是粤军背景的军队,区寿年还当过粤军十九路军的师长。邱清泉兵团是中央军,历来瞧不起区寿年。

此时,一向骁勇善战的邱清泉,当了猪队友。

原来,邱清泉一举收复开封,庆贺开封大捷(其实是华野主动撤出,保持机动性)。随后追击“溃逃”的华野,当邱清泉听到前面就是“商丘”时,开始怕了,不敢动了。直接把友军区寿年兵团丢给了华野。

不吃白不吃!

区寿年和邱清泉很快被分割,区寿年被合围。三天时间,区寿年兵团新编第21旅及整编第75师第6旅被歼灭,总攻开始。仅有两个整编师的区寿年,被歼灭了两个整编旅还不知道疼,居然敢发动反冲锋!真是活得不耐烦了!

华野不知道的是,区寿年两个整编师,对解放军来说是肥肉,对于其他三个主力兵团来说,也是肥肉。当时国防部风声是,区寿年手下两个整编师72师,75师准备分给其他兵团,组成四个整编师,兵力超过10万的大兵团。

盯上区寿年兵团的有三个人,分别是陈诚、杜聿明和顾祝同。陈诚想让区寿年兵团并入胡琏兵团(含整编第11师、整编第3师),杜聿明则是替邱清泉兵团(含整编第5师、整编第70师、整编第83师)要,顾祝同则是向给黄百韬兵团(目前只有整编25师,其实是个假装成兵团的整编师)。

就是说,粟裕想要灭了区寿年,必须抵挡住胡琏兵团、邱清泉兵团和黄百韬兵团三头恶狼。这一场恶仗,简直就是以一敌四!

不仅如此,中原战区还有孙元良兵团、张轸集团正在奔赴战场!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仅有两个整编师的区寿年,被歼灭了两个整编旅还不知道疼,居然敢发动反冲锋!真是活得不耐烦了!

7月2日凌晨,区寿年兵团部和整编75师被全歼,区寿年本人也被俘虏。饭桌上还有三个客人,到底怎么办?

胡琏兵团,那是中野的老对头了,中野要拖出胡琏,不惜一切代价!

黄百韬兵团,就你最弱,你来当主食!黄百韬从胶东千里赶来,还不知道区寿年被全歼,直接一头扎进了华野的包围圈。

邱清泉兵团,区寿年你救不了,黄百韬你照样救不了!

被俘虏的区寿年对华野副司令粟裕说,“你胃口太大,违反了兵家之道,接下来要失败。”

黄百韬兵团其实还不如区寿年兵团,区寿年好歹有两个整编师四万多兵力,可是黄百韬只有整编25师加上第三快速纵队和第二交警总队,总兵力只有3万多人,要消灭这3万人,华野还是老规矩,四打一!集中12万兵力组成新突击集团!刚刚消灭黄百韬兵团的一四六纵队再加上两广纵队来不及休整就投入围歼黄百韬之战,为了尽快歼灭黄百韬,华野甚至把阻击邱清泉的部队都调过来了。

结果可想而知,又是一场南麻临朐战役,黄百韬绝地反击。黄伯韬下军令焚烧所有文件,枪杀所有解放军俘虏。他对手下将领说:“从现在开始,你们不要指望我黄伯韬。共军由何处突破,你们就在那里抵抗到死。”

一夜激战,黄百韬在解放军发起总攻前冲破包围圈,与区寿年的整编72师残部汇合。

就这样,本来是一场大型歼灭战,最后打成了一个虎头蛇尾的局势,未竟全功。国民党军队被歼灭超过八万,而解放军也承担了相当多的伤亡。

很多人说,豫东战役是淮海战役的实战演习。实际上,豫东战役比淮海战役难得多。豫东战役中的主要作战部队是相同的,都是胡琏、邱清泉、黄百韬几个国军名将,但是那时候,他们还比较团结,至少营救区寿年兵团对他们好处大,他们自然更卖力一些。

豫东战役的大赢家是黄百韬,因为营救72师成功,他被授予了青天白日勋章。不仅有青天白日勋章,与72师背景相似的63军64军成了黄百韬的人,到淮海战役时,更是加入了44军和100军两支部队,总兵力达到了5各军14万人,直接扩张了接近五倍。这样快速的扩张,让自命不凡的邱清泉十分气愤。可是问题是,区寿年被围,40公里外的邱清泉突不进去,数百公里外的黄百韬却搭了进去,邱清泉眼里的不公平,其实是最公平的。

更为致命的是,这一场战役,粟裕手里的本钱只有两个兵团,用起兵来捉襟见肘。豫东战役期间,兖州战役和苏北战役基本恢复了山东和苏北的根据地,豫东战役后济南战役更是直接彻底解决了山东的国军。到淮海战役,中原的陈士矩兵团、叶飞兵团,山东的许世友兵团、苏北的韦国清兵团全部到位,尤其是许世友兵团,十几万兵力,即便是和国军一对一厮杀都不落下风。

也许豫东战役是让华野西兵团伤亡很大,可是这一战,也确实让中原战场的胡琏、黄百韬和邱清泉等人吓破了胆。到淮海战役时,基本上就是被动挨打了。


历史知事


“抛下辎重,快速过江,抛下辎重快速过江。”毛泽东在湘江东岸焦急而声嘶力竭的高喊着。这是电影《血战湘江》中的一个镜头,毛泽东在冒着空中敌机的轰炸和枪林弹雨的硝烟中不顾自身安危指挥部队渡江,湘江就是中央红军的“生死线”,必须跨过去。俗话说:“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湘江战役的艰难、悲壮和惨烈。



湘江战役中央红军的最高指挥官

蒋介石调动30万部队,准备把中央红军消灭在湘江以东。当时中央最高领导者是王明,可他去莫斯科担任共产国际中国代表团团长,去时选中好友,年仅24的博古接替他的位子,并再三关照博古,让其万事都得请示共产国际,决不可擅自行动,更不得听信他人。因此,湘江战役中央军事指挥的核心是三人团,主席博古和王家祥、周恩来。但博古是个书生,不懂军事,只得依靠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

李德是德国人,他是个充满了傲慢与偏见的人,打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只是一个普通士官,对于大规模的巷战,他的确有一套。但是他不懂中国军事与国情,真正指挥十几万的红军打这样的大仗,就没经验。所以就把苏联军事学院那一套搬过来,在《湘江战役》的战场上不切合实际的应用。

中央红军最高指挥部作战方略上,博古说了算,可他只相信李德,三人小组的王家祥也没意见,保持中立,周恩来一个人只能少数服从多数,也是有看法没办法。毛泽东当时是中央委员没有军权,只能多次给以建议,可每次提的建议,李德要么爱理不理,在就是用俄语和他讲一通,可毛泽东听不懂俄语,只得问周恩来或者李德的翻译员,人家是总指挥,不采纳他的建议也没办法,只好急忙回到前线。所以全凭李德瞎指挥,导致湘江战役损失惨重。



中央红军大部队距离湘江边120里,为什么要足足走5天5夜。

“湘江战役”中博古、李德没有视此次战略大转移为生死攸关的突围,而是当作异地重建的“搬家”。他们动用了5000人把兵工厂,印刷厂,造币厂等工厂的设备统统带走。湘江战役也被形容为红军大撤退大搬家的行动。就是从瑞金把中央军委和中央政府,包括所有机关,医院、学校的所有机器设备都要搬,主要是红军主力部队带的东西太多,文件箱、坛坛罐罐、不不计其数。还有重型机器,印钞票的机器少说有一个排抬着,还有给病人照相的拍片机,说怕碰,怕跌,十几个战士像捧着碗走,走得非常慢,很多战士都被这重型机器压残废,走不了路。

当时的情况,毛泽东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只能不断的向博古和李德反应前线的真实情况,周恩来也是焦急的不断给他们提醒,到最后生死攸关的时刻,博古和李德看到中央军前进缓慢、伤亡惨重,终于下了命令抛弃辎重,极速过江。

湘江战役给中央红军带来的惨痛损失和代价。

这场战役让红军从开始的8万多人减到3万多人,除了被打死,打伤和俘虏的,还有一部分涣散了。负责善后的红八军团不复存在,红军三军团六师18团和红五军团34师全军覆灭,其余各部在此战之后兵力不足半数。在惨烈的湘江战役的三大阻击战中,觉山铺阻击战最为惨烈,红一军团林彪带着两万人,对战国名党第1路追剿司令刘建指挥的湘军4个师,总兵力达到六七万人,打了三天,伤亡惨重,损失了近四千人。还有枫树脚阻击战,李天佑带着他的两个团顶住桂军7个团的进攻,历时3天3夜的鏖战,红五师牺牲了4000人,保证红军右翼安全,掩护红军部队过湘江。这次阻击战关系到红军生死存亡,对红军渡江具有重大意义。



1934年11月27日至1934年12月1日凌晨,红军主力渡过湘江。湘江战役的惨重损失,引起了广大干部和战士对王明军事路线的怀疑和不满达到了极点,纷纷要求换领导。遵义会议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家祥组成的三人指挥小组,确立了毛泽东的中央领导地位和军事指挥权。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度,要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真独简贵


这还用问嘛,当然是解放海南岛战役,作为一次兵团级的两栖登陆战役,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却没有一艘真正的军舰,甚至没有一艘正儿八经的的登陆艇 ,完全依靠几百艘木帆船横渡琼州海峡,还需面对敌人飞机和军舰的截击,对西方军事学家来说,在如此条件下能够达成战役目标,完全是不可想象的。



特别说明的是,其实我军在兵力上也处于劣势,以兵团副司令员韩先楚直接指挥的渡海部队,只有第40军、第43军约10万人,这也就是四野的部队,否则其它野战军的军级兵力,通常很难达到5万人。而在海南岛上,敌人的总兵力却高达11万人,已经超过了登陆部队的数量。

1949年3月左右,海南岛上的敌军统归“海南特区长官兼警备总司令”陈济棠指挥,这是个“两广事变”下野后又被重新起用的粤系军阀,当年曾经号称“南天王”,此时手下拥有第二十三兵团(辖第32军和几个新建师)约50000人。而在四野和二野四兵团横扫广东后,薛岳和余汉谋所部也先后逃上海南岛。



薛岳是在淮海战役之后被任命为“广东省主席”的,一直冷落他的微操大师,无非想利用他在粤军里的资历和声望,其基本部队只有第4军5000余人。兵力最多的其实是“广州绥靖公署主任”余汉谋,手下仍然有建制比较完整的第62、第63、第64共三个军55000多人。

在陈诚的干预下,薛岳被任命为“海南防卫总司令”,另外两个成为副司令,下辖一个兵团、五个军18个师的番号共110000余人,同时还配备了一个装甲旅第四总队,拥有我渡海部队不可能装备的坦克和装甲车数十辆。尚不计“海军第二军区”的陆战第2旅第4团,以及空军指挥部下属的一个高炮营。



海军方面,配合薛岳作战的是第三海防舰队的军舰与炮艇25艘,空军方面,则是归其指挥的空军第1、第3、第10和第20大队,拥有各型作战飞机45架。从数量上说,海南岛上敌人的飞机军舰并不算太多,可问题是,我军在这两方面的数据是零。

可能这样还不够直观理解战役的困难程度,不妨用太平洋战争的几次登陆战役来比较,硫磺岛战役,为消灭23000名日军,美军出动了500艘军舰和2000架飞机;冲绳战役,为消灭10万余日军,美军则动用了约1200艘舰船和2100多架舰载机,拥有绝对的陆海空优势。



而在解放海南岛的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在陆海空三个军种的力量上全部处于劣势,更有金门失利血的教训在前,因此从四野司令部到15兵团首长,对这次战役都非常慎重。如果换成美国人,在如此的兵力兵器对比下进行两栖登陆,他们根本就不敢打,会认为那是发疯的举动。

四野和15兵团在最初阶段,曾经尝试去香港购买登陆艇和发动机,以便给木帆船安装一定的动力装置,但并未成功。面对如此巨大的困难,到底应不应该发起登陆作战呢?而越拖下去,岛上敌人的防御力量和守备工事就会越来越增强。



名将韩先楚力主要打并且早打,作为兵团副司令员,他先后说服了兵团其它首长、华南分局和四野总部,最终也取得了军委的支持。而广东省和雷州半岛的人民群众也给予了全力支持,共征集和修装木帆船2836只,招募船工12400人,民工963000人,粮食750000担,为渡海大军提供了充足的支前保障。

战役从1950年3月15日正式打响,这一天,我军首批实施偷渡的一个加强营799名指战员誓师出发,随后又进行了三次小规模偷渡,共有两个加强团的兵力陆续登岛,与琼崖纵队胜利会师。4月16日,第40军和第43军主力大举渡海,经过两周时间的激烈战斗,5月1日解放海南岛全境,人民解放军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


度度狼gg


我个人觉得,二战时期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世界上最为惨烈、时间持续之久,伤亡人数之大,金钱物质消耗之多,都是空前绝后的。

斯大林格勒是苏联中部及高加索地区通往南方重要经济区域的交通咽喉,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如果被德军攻占,北可攻莫斯科,南可出波斯湾。斯大林格勒以西、以南是苏联粮食、煤炭以及石油的主要产区。可见这一战的成败至关重要,一旦失败,苏联就会失去战争所需要的重要资源。继而可能亡国,俄罗斯人民将在德军的铁蹄之下生灵涂炭,充当亡国奴。

斯大林格勒会战是纳粹德国遭遇的战略范围最严重的失败,不仅终结了德国南方集群自二战以来保持的全攻局面,而且直接造成了苏联与德国总体力量对比的根本变化。从世界范围看,斯大林格勒会战也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大转折的标志性事件,但战役付出的代价却是极其惨重!依靠源源不断的预备队填充战场,用持久、疲劳对抗、时间换空间,后勤完备对给养不足,以及恶劣气候的转变来消耗、拖垮装备精良的德军。完全是杀敌八辈自毁一千的打法,一种原始的拚杀。据野史记载,所有退伍军人重新入伍,许多坐办公室的上了年纪的工程师都上了战场!因为这一仗决不能输!

单从伤亡数字来看,该战役也是近代历史上最为血腥的战役,双方伤亡估计约2,000,000人以上,参与该场战役的人数也比历史上的其他战役都来的多,更以双方无视军事与平民分别而造成的伤亡著称。

关键的一点还在于,仅仅此战还是没有彻底打垮德军,而是后来的后续战役继续消耗,才把战线过长、强而小的德国拖入败局。有一些现代“智”者,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抨击斯大林,说他是什么什么暴君,用无数苏联人的血肉赢得惨胜,不人道云云。真是幼稚得可爱!常言道两弊相权取其轻,是牺牲暂时的,局部的人、物利益好,还是让德军长驱直入在苏联全境烧杀掳掠、生灵涂炭、亡国灭种的好?恐怕任何人用脚趾头也能想清楚吧?无奈时期必用无奈做法,这就是历史观看问题的理性之处。


老吴文画


这个问题不禁让人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人类文明数千年时间,大小战争不计其数,虽说有部分搞笑的成分在里面,但毕竟承载了太多的流血牺牲,所以静夜史认为战争从来没有“容易”二字。

而在静夜史看来,历史上打得最艰难的战争要数抗美援朝战争。而在这场战争中,打得最艰难的,要数第一次战役。

关于这场共和国的立国之战,中华儿女并不陌生,这是新生的共和国在苏联的帮助下,与以美国为首的17国联合国军进行的惨烈较量。在这场惨烈的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付出了阵亡超过19万,伤亡总人数超过38万人的巨大代价。

在这两年零九个月的战争中,之所以说第一次战役最为艰难,静夜史认为除了万事开头难的因素,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苏联的出尔反尔,使得我国几乎以血肉之躯,面对联合国军的钢铁洪流。

二战结束后,美苏两极格局逐渐形成,朝鲜半岛作为昔日的日本殖民地,在日本战败后也成为美苏两国争夺的焦点。

在美苏两国的支持下,南朝鲜和北朝鲜以三八线为界,在1948年分别建立了朝鲜和韩国。

但朝鲜明显比韩国更不安分,金日成在1949年访问苏联,自以为得到了苏联的默许后,于1950年6月25日发动了朝鲜战争,企图一举统一朝鲜半岛。

但朝鲜的行为很快招致国际社会的强烈干涉,美国操纵联合国于1950年7月7日成立联合国军,由麦克阿瑟担任总司令,开始大举干涉朝鲜内政。

随着1950年9月15日仁川登陆战的成功,朝鲜战局迅速被逆转,麦克阿瑟命令联合国军乘胜追击。

面对联合国军咄咄逼人的态势,共和国在1950年9月30日,强烈警告美国不许越过三八线,否则不会坐视不理。但麦克阿瑟对此置若罔闻,1950年10月1日,联合国军大举越过三八线,疯狂向北推进,目标直指鸭绿江。

与此同时美国飞机还对我国东北地区进行大规模轰炸不断侵犯我国主权。而在朝鲜战争刚刚爆发时,美国第七舰队就开入台岛海峡,阻挡我国的统一大业。

10月1日,金日成向我国求援,请求我国出兵帮助朝鲜,领袖审时度势后,认为唇亡齿寒,户破堂危,为了我国的国土安全,尤其是保护东北老工业基地,我们应该出兵,将战场摆向敌国境内,可以最大可能减小我国的损失。

于是在1950年10月8日,领袖力排众议,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随即将东北边防军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随时准备入朝参战。

但当时的我国武器装备实在太过落后,对面的联合国军不仅有17国之众,为首的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拥有最强大和最先进的武器装备,以及最完善的后勤保障系统,这是我国难以比拟的。

而且在做出出兵朝鲜的决策前,包括中央内部都对是否出兵顾虑重重,林帅坚持认为美军无意侵略我国,否则早在解放战争时期便有所行动。而更多的人则是对美国心存忌惮,毕竟当时美国的综合国力空前强大,而且美军大多经过了二战的洗礼,战斗素养非常高,和这样的强大敌人交手,胜了还没什么,而一旦失败,我国可能万劫不复,几十年来的革命成果极有可能付诸东流。

所以,第一次战役的艰难性可想而知。因为我们不仅要面临自身国力远远不如美国的现实,更要随时承担因失败而造成的一系列恶劣后果,而任何一个不经意的闪失,都有可能导致全盘皆输。

所谓万事开头难,迈出第一步的难度往往是难以想象的。

所以,力排众议最后做出抉择的领袖才显得如此伟大,这种不畏强敌的精神,大不了晚几年解放的气概以及誓要打出一个真理来的信念,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不过,新生的共和国也并不是孤立无援,此时由于奉行一边倒战略,苏联是所有共产主义国家的老大哥,虽然当时的美国有最强的武器装备,特别是核武器,但苏联也不遑多让。作为超级大国的苏联,虽然综合国力远不及美国,但仍然是美国及资本主义阵营深深忌惮的存在。

不过作为苏联的掌舵人,斯大林在面对美国时,却表现得无比气短。因为志愿军武器装备极其落后,尤其是没有制空权,入朝后必然沦为联合国军的靶子,因此别的支援可以再议,但空中掩护是极端必需和必要的。

因此在1950年10月8日作出出兵朝鲜的决议后,总理和林帅随即赴苏联面见斯大林,请求苏联支援志愿军武器装备,并提供空中掩护,否则志愿军按兵不动,见机行事。

但令人失望的是,此时的斯大林一改之前的热情态度,对我国的请求推三阻四,虚与委蛇。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在于1950年10月8日,联合国军在向北推进的过程中,美军两架F-80C融合射击之星战斗机越过苏联国界,深入苏联境内100多公里,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干河”事件。在这一事件中,美军的射击导致苏联六架R-63“Kingcobra”飞机遭受严重破坏,一架完全被烧毁。

消息一出,美军高层大为紧张,虽说此时的美军高歌猛进,但毕竟苏联实力不可小觑,一旦北极熊发怒,甚至参与到朝鲜战争中,美国将会非常尴尬。因此美国准备立即赔偿,杜鲁门亲自向斯大林道歉,此次事件中的美国空军指挥官被解雇,飞行员受到纪律处分。

但占据道德制高点的斯大林却被吓破了胆,“干河”事件被其认为是美国对苏联出兵的警告甚至是武装入侵苏联的前奏,因此斯大林推翻了先前的所有承诺,并向我国一再表示空军到位需要两个月至两个半月时间,且只能掩护到鸭绿江边。

这样的表态让我国大为惊讶,但形势越来越危急,领袖于10月13日下午作出即使苏联不提供空中掩护也要入朝参战的决定。这意味着首批入朝的第八兵团共25万人,要在美国飞机大炮的威胁下,以极其落后的武器装备独立抗击17国联军的疯狂进攻。

因为苏联的武器援助迟迟未到位,第一次战役时期的志愿军,很多战士们还扛着解放战争时期甚至抗日战争时期的装备,比如歪把子机枪,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

而因为抗美援朝战争也是对苏联的巨大帮助,因此被我国气魄感动的斯大林终于转变了援华态度。而在1950年10月25日首战温井取得大捷,11月1日中美云山交锋取得巨大胜利后,认识到志愿军强大战斗力的斯大林才终于下定决心对我国进行空中掩护,而且将大量二战时期淘汰的武器装备大量援助我国。

虽然这些武器装备,比如波波沙都已经相当落后,但对于一穷二白的我国而言依旧发挥了巨大作用,空军的支援更是让我国一夜之间成为空中强国。

可以说,第一次战役后的中苏关系明显升温,升温的程度,完全取决于志愿军在入朝参战前面临的困难程度。

好在大无畏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从来不曾畏惧强大的美帝国主义,即便没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强大的后勤补给,也依然将联合国军打得满地找牙。

第一次战役后,联合国军溃退到清川江以南。随后志愿军发起第二次战役,在东西两线对冒进的联合国军展开猛烈反击,全面收复三八线以北地区,奠定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基本格局。

抗美援朝战争的发展已经雄辩地证明,领袖力排众议做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是无比英明和伟大的,这让我们真正站起来的同时,也彻底奠定了我国的大国地位,为争取苏联援助建立强大的工业体系打下了基础。

而此战之后,西方国家再也不敢轻易和我军发生武装冲突,我国一仗打出几十年和平,直到今天亿万中华儿女还在享受这场战争带来的红利。

今天的我们,可能没有机会和先烈一样驰骋沙场,为国争光,但我们有必要记住这样一群人,他们为了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付出了自己的一切。

向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前赴后继的英雄们致敬!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世界历史上打得最难的战役在下认为有这样几场

1.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志愿军最难

上甘岭最关键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597.9高地,一个是537.7高地,但这两个高地的主要交火面积加起来也不过3.7平方公里,而在这区区3.7平方公里中,联合国军投入6w人,志愿军投入4.3w人,也就是说平均每平方公里投入部队3w余人。志愿军遭到300余门大炮,170余辆坦克,3000架次飞机的轮番轰炸与攻击,这两个小山头被5000枚炸弹和190w枚炮弹炸了个稀烂,平均每平米土地要被炮弹炸76次。一平米什么概念,差不多也就比一个马桶的大小大一圈罢了。相比联合国军的轰炸,物资的短缺更是一个令人绝望的问题。志愿军往往一天只能吃到一块饼干,人丹放在嘴里化不了,不少时候解渴只能用尿,因为物资供应完全被炮火轰炸封锁了。但就是这样的条件,志愿军依然打赢了。

2.二战,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德双方都难

在五个多月的时间里,双方在斯大林格勒投入了共计300余万人的兵力,伤亡人数超过了200w。夏秋季节是钢铁与火药的绞肉之战,秋冬季则是冰雪带来的缓慢死亡之战。缺乏物资供应的战斗双方,都在严寒天气下蒙受了巨大损失,相较之下德国人更惨一点,冻死和失踪的人数甚至赶上了战死的人数。无数的德国兵被迫因冻伤和战壕足而被迫截肢,耳朵和脚趾被冻掉的事件司空见惯,低温使得伤口感染会带来更大更持久的痛苦,冬天的斯大林格勒,整个就是一个寒冰炼狱。

3.战国,长平之战,赵国很难

一战被杀40w青壮,还是战国时期的人口,模糊统计估测战国前后中原人口在3000w—4000w左右,也就是说一战杀掉了百分之一的全国人口,这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4和5,索姆河和马恩河战役

没什么特别的,就是炮兵集中轰炸和步兵排队冲锋然后被集体枪毙这两个部分循环往复,冲锋的双方也在德法英之间循环往复。人民单纯的变成了数字,虽然比起斯大林格勒红军平均寿命不到20小时还差了一丢丢,但是考虑到一战的战术,这种仿佛刷数据一样的死亡方式令人感到麻木而战栗。


杂学家大文豪


古代战争受限于武器,人口和后勤保障,战争的规模以及战争的死伤人数和热武器战争往往是没办法比较的。

历史上最难打的战役言史堂认为是一战著名的凡尔登战役,明面上体现的就是双方近100万人的伤亡,而凡尔登要塞的重要性才是让战役僵持的主要原因。


△凡尔登战场还原图

战役双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

争夺地点:凡尔登要塞;

投入兵力:法国75个师,约1,140,000人; 德国50个师,约1,250,000人;

持续时间:1916年2月21日–12月19日;

德国27个师进攻凡尔登,法国只有四个师守备

1916年2月12日年德国突然进攻凡尔登要塞,此战役的发起是为德国战略中心转移,企图攻克凡尔登要塞,而直接威胁巴黎。如果一旦攻下凡尔登要塞,法国的前沿突出防御阵地就没有了,德国将取得战争的极大优势,法国面临全境覆灭的危险。

△双方态势图

凡尔登是法国东北部的一座小城市,是德国通往巴黎的主要交通要道,有“巴黎钥匙”之称。可以使法国“流尽最后一滴血”。

在此背景下,法军背水一战,根本没有输的余地,输了就亡国。

拉锯战

德军未在头天一举拿下凡尔登,已经失去了战机,双方都在向凡尔登增兵,摆开了决一死战的阵势。

双方逐步增多次递的兵力投入,直接在凡尔登地区展开了一场决战式的战役。德意志帝国的皇太子更是亲临战场指挥战争。



经数月苦战,德军虽在凡尔登以北、以东地区楔入法军防线7~10公里,但未能达成战役突破,也就是攻破凡尔登要塞,威胁到巴黎。

10月到12月法国军队发起的反攻基本上把战役前期德国推进的阵地都已收复,到这里战役才宣告结束。

凡尔登绞肉机

此役是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近10个月交战中,双方共投入200余万兵力,发射了4000万发炮弹,伤亡人数近百万,其中防御方法国军队伤亡54.3万余人,德军损失43.3万余人,均创造了战争史记录,使凡尔登成了骇人听闻的“绞肉机”和“人间地狱”。

△凡尔登城堡图

战役结果和影响

法国取得了战略性胜利,遏制了德国直接进攻巴黎的想法。凡尔登战役也是一战决定性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德意志帝国从此逐步走向最后失败。

言史堂认为单从伤亡人数和战略意义上一战凡尔登战役是战争史上非常艰难的战役,甚至超过索姆河战役。

【我是言史堂,一个卖过手机,卖过车,做过工程的小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