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王的演講》:為了成功,人可以變得愚蠢

《國王的演講》上映於2011年,是由湯姆霍伯執導,科林·費爾斯、傑弗裡·拉什主演的英國電影,所獲獎項眾多包括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不一一列舉。影片講述的是約克郡公爵克服心理障礙,戰勝口吃的成長曆程。

《國王的演講》:為了成功,人可以變得愚蠢


這部影片講述了一個積極向上的故事,無論是劇本、視聽、表演各方面都非常優秀。所以關於這部影片的讚美之辭,主題分析、視聽分析等等文章已經是汗牛充棟。於是我想嘗試從一個相反的視角來看這部電影,去分析這部影片看上去沒說,實際上是卻是說了的東西。

一、電影的"症候閱讀"

一部電影是通過聲音和畫面來表現的,因此在結構主義電影理論看來,電影的視聽內容可以被看做是一種文本。傳統觀念下,可見文本即是一篇文章、一部電影敘述所的東西。但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家阿爾都塞看來,在一段文本的寫作中作者均處於一種"不及物狀態",所以他寫下的文本必然具有二維性,一維是文本本身所蘊含的信息,第二維是字裡行間看不見的那層意思。

《國王的演講》:為了成功,人可以變得愚蠢

阿爾都塞

阿爾都塞曾說:"單純的字面上的閱讀在論證中只能看到文本的連續性,只有採用症候閱讀法才能使這些空白顯示出來,才能從已說出的文字中辨別出沉默的話語。這種沉默的話語由於凸顯在語詞的話語中,因而使文字敘述出現了空白,也就是喪失了它的嚴格性或者說它的表達能力達到了極限。"

需要注意的是,症候閱讀所尋找的東西並不能簡單地理解成"言外之意",而是需要跳出一種"總問題"的視角去觀看。阿爾都塞首先提出了一種"總問題"即意識形態。人們在實際生活中受意識形態支配,但卻很少意識到意識形態對自身的影響,因此當人們閱讀文本時就會被某種意識形態影響和控制。

《國王的演講》:為了成功,人可以變得愚蠢

房間裡的大象,可以用來隱喻意識形態


回到這部影片,主角約克郡公爵作為英國王室成員,從小就生活在父權和等級社會的權力結構中,深受這種意識形態的影響。作為一位公爵和王位候選人,他必須擁有能夠煽動人心的口才、王者的姿態和氣度。用症候閱讀法我們就可以看出,影片的主線就是這位公爵如何讓自己去適應主流意識形態價值,如何從一個聰明且清醒的人變得愚蠢和自欺,以此來獲得成功和體面的生活。

二、成為愚人的道路

該片講述的一個勵志的故事,一個關乎自我認同、自信的故事。影片的最後約克公爵成為了國王,也戰勝了自己的缺點。成為國王代表著接受這一頭銜給他賦予的榮譽、權力和責任;戰勝缺點代表著自信,即接受自己的缺點,勇敢地做自己。

《國王的演講》:為了成功,人可以變得愚蠢

但是反過來思考,成為國王不就是向整個龐大的意識形態體系低頭,去迎合它的要求嗎。戰勝缺點的背後是自信,在影片中自信來源於公爵覺得自己沒那麼口吃了,所以有了符合國王身份的能力,實際上也來源於國王這一身份帶來的力量。這兩者究竟誰更重要,是自己的能力先於國王這個身份,還是與此相反,影片中這樣一個有趣的橋段為我們揭露了真相。

《國王的演講》:為了成功,人可以變得愚蠢

這一段講的是國王發現他的治療師羅格正坐在聖愛德華的椅子上,國王怒不可遏,要求羅格離開座位。而此時羅格質疑說,我可不在乎這是誰坐過的椅子,也不在乎這下面的石頭是命運之石,這只是一把椅子而已,你也說了不想當國王,我沒必要聽你的。面對羅格的質疑,國王吼道:我有權,你必須服從,我是國王,我的聲音有分量!

《國王的演講》:為了成功,人可以變得愚蠢

這是影片中的一處轉折點,此時公爵即將擔任下一任國王,但他仍然對自己沒有信心,認為自己會成為歷史上的"結巴國王"。

此時的他還有著敏銳的察覺感,還有理性和常識。但最終他還是成為了愚人,以至於承認國王的權力來源於神性,自己作為國王理應擁有權力和威嚴。這樣一來,公爵和意識形態終於完成了縫合,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國王,也給予了他自信。

到此,這部影片成功地展現了一個人從聰明有理智變得愚蠢到認真地接受國王的頭銜的過程。

三、愚蠢的引力

影片的最後國王完成了他的演講,羅格對他說,發w這個音的時候還是會結巴,國王並不在意,說不能太流利,會被懷疑是替身。此時他對於自己的缺陷表現得非常不在意了,一方面因為自己是國王,一方面也是因為自己沒有那麼結巴了。

《國王的演講》:為了成功,人可以變得愚蠢

這何嘗不是一種麻木,他的口吃依然存在,如果這個問題以後再次嚴重,即使有國王的身份,也不符合一個國王的要求。當然,在面對公眾質疑或嘲笑時,他大可以像那時他對坐在王位上的羅格大吼:我的聲音有分量!


從上面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儘管人們可能知道認真地接受自己的身份頭銜,如國王、父親、主人等等確實有點愚蠢,但是人們通常會認為接受這種愚蠢的行為並變蠢,以扮演某個角色是人們的職責。這種愚蠢是有吸引力的,它能給你帶來安逸,即便你經常被提醒:你生活在父權和等級社會的危機中,這種危機時常在生活中被隱去。

《國王的演講》:為了成功,人可以變得愚蠢


《國王的演講》:為了成功,人可以變得愚蠢

在影片中有兩個人脫離了這種狀態,一個是公爵的哥哥愛德華八世,一個是治療師羅格。

愛德華在身份問題上看的很開,不會蠢到認真地扮演一個國王的角色,愛一個女人可以不在乎她離過婚,甚至能夠為此放棄王位。

《國王的演講》:為了成功,人可以變得愚蠢

愛德華退位

羅格作為一名治療師,在治療口吃方面有自己獨到的療法,這被某些人視為歪門邪道。他並沒有醫師執照,但是他懷有自知之明,沒有去認真地扮演醫生這一身份,也沒必要去考取執照。面對他人的質疑,他採取無所謂的態度,愛信不信,所以很少有人請他去治療。

《國王的演講》:為了成功,人可以變得愚蠢

結語

影片通過公爵這一角色為我們呈現了一個男性如何變得愚蠢去扮演一個角色,以此來獲得成功和生活的體面。而愛德華、羅格因為保持一種理性和敏感,逐漸被主流所排擠,成為邊緣人。因此在生活中,保持理性或變得愚蠢,幾乎是一個兩難的選擇,但其中仍舊有我們可以做事的餘地。

就像電影中的兩個社會角色,成為一位國王,也可以不被權力、名望支配,而去做一些有利人民和社會的事情,儘管要時刻忍受愚蠢的封建權力結構。成為一位心理治療師,也可以拋棄那些死板的治療方法,而去真正關心病人的症狀,儘管要忍受同行的詆譭。

在理智和愚蠢這樣的兩難選擇中,你做過怎樣的周旋呢,來分享自己的故事吧。

文|艾克兒影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