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不再稱“中國病毒”,停止“汙名化”方能相向而行

停止“汙名化”,多些相互理解、少些敵意,是同舟共濟的前提。

3月24日,特朗普在接受福克斯電視臺(FOX)採訪時表示,他決定不再使用“中國病毒”這一說法,“我決定不再用這一點大做文章了”。事實上,早在前一天,他也曾連發兩條推文,表示新冠病毒不是亞裔美國公民的錯,他們是很棒的人,美政府將“在美國及其全世界範圍內大力保護亞裔美國人”。

這意味著,特朗普及美國政府在新冠病毒名稱的使用上發生了180度轉彎。


特朗普不再稱“中國病毒”,停止“汙名化”方能相向而行


借病毒搞汙名化,並不被主流國際社會接受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在全世界範圍內迅速蔓延,不僅打亂了人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節奏,而且對世界經濟和國際關係造成巨大的衝擊。這種衝擊將近年來國際秩序方面一些深層次問題,以更加直觀和誇張的方式表現出來。

一方面,全球範圍內的防疫合作沒有明顯進展,針對疫情的全球治理出現嚴重缺位。

在大國博弈的背景下,世界衛生組織的工作越發艱難。即便是象徵西方世界團結協作的七國集團也正在快速失去影響力。

根據德國《明鏡週刊》報道,3月25日舉辦的七國集團外長會議很可能又一次無法針對新冠疫情危機發表聯合聲明,因為其他六國一致反對美方以地名為病毒命名的方式。

另一方面,疫情所導致的破壞性影響,不斷向社會、經濟等其他領域快速擴散。各個國家紛紛採取不同程度的封鎖和隔離政策,就像有一根巨大的木棍將各國經濟和國際貿易打蒙停擺。3月以來,各國股市連續出現崩盤。美國股市更是在10天內經歷了四次史詩級熔斷。


特朗普不再稱“中國病毒”,停止“汙名化”方能相向而行

美股本月第四次發生熔斷,道指抹去特朗普任期所有漲幅。來源:新京報我們視頻。

如果各國不能通力合作,不能從全球治理的角度採取有效措施,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問題很可能將從根本上逆轉全球化以來的商業和貿易邏輯,世界秩序也將隨之崩塌。歷史上,每一次秩序的崩塌都將導致無數的財富毀滅和人員傷亡。

基於此種背景,中美等大國本應相向而行,但是少數美國政客多次將中國與新冠病毒相聯繫的說法,體現出典型的“自我與他者”二元對立心理,故意造成彼此之間的心理隔閡和相互仇視。

這種將美國民眾對疫情防控不滿情緒引向中國的做法,也將中美關係再次推向更加不確定的邊緣。

即便是在美國國內,也進一步加劇了不同群體的分裂,助長了美國國內針對華人、華裔乃至亞裔人員的歧視和種族主義。所以,這種說法甫一出現就立刻遭到美國國內乃至全世界有識之士的堅決反對和批評。

無論是世衛組織多次提醒“應避免地域的汙名化語言”,還是歐盟“外長”對此表示反對,抑或是希拉里批評這是“種族主義”“企圖掩蓋自身失職”,美國頂級傳染病專家安東尼·福奇對此表示無法認同,都很能說明問題。

在此背景下,特朗普改口無論是迫於輿論還是基於選票考慮,都合乎情理。

也只有停止“汙名化”,方能相向而行、共抗疫情。

各國應相向而行、戮力合作

根據白宮消息,特朗普總統在24日與韓國總統文在寅通電話時“重申了他的承諾,即充分利用美國政府的力量,與全球領導人合作,拯救生命,恢復經濟增長。”韓國總統府青瓦臺表示,美方在電話中表示希望韓國能為美國提供醫療設備。對此,韓國政府將在可能的情況下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在2月27日公佈消息說,隨著疫情嚴重,美國出現藥品短缺。隨後,官方確認美國有20種藥品短缺,因為這些藥物的原材料或者成品來自中國。3月5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宣佈,對27家美國企業總計100多項進口中國的相關醫療產品進行關稅豁免。

由此可見,在面對人類共同的災難危機時,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也不可能完全自力更生。各國相向而行,戮力合作,才能為防控疫情、恢復經濟開展高效率、有成效的工作,使各國人民儘快走出新冠病毒所帶來的陰霾。

中國在抗擊新冠疫情的戰役上已經取得了階段性進展,積累了大量的臨床治療經驗,醫療物資的緊缺狀況也得到了較大改善,已經針對多個國家展開醫療物資與人員的援助。

美國和中國是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在全球化時代相互構成了對方最為重要的外部環境。穩定兩國關係,無論是共同抗擊新冠疫情,還是應對股市暴跌導致的經濟與金融問題,中美都有巨大的合作空間。

強化合作紐帶,夯實合作基礎,才是負責任的表現。繼續“汙名化”中國,導致中美關係繼續惡化,這對哪一方都不是好事。正如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在接受採訪時所指出:“中美在同一條船上。”

而停止“汙名化”,多些相互理解、少些敵意,是同舟共濟的前提。

□梁亞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副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