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天最温柔的治愈小说,竟是出自这位被狂赞的东北作家之手


这个春天最温柔的治愈小说,竟是出自这位被狂赞的东北作家之手

写作不易,要把自己揉碎了榨成汁,浇灌入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物,以求滋养出更丰盛的灵魂,等待被有缘路过的人欣赏。


“2003年冬,十七岁少女黄姝惨遭奸杀,全身赤裸被弃尸于一幢烂尾楼前的雪坑。大雪覆盖了胴体也掩盖了重要线索,作案手法和动机成迷。


十年后,又一具少女尸体被剥光衣服丢进雪坑,作案手段完全复刻,可昔日重大嫌疑人却早已去世,追查此案的老刑警冯国金再次坠入迷雾。随着尘封旧案重见天日,一段深埋在五个少男少女间的残酷青春往事浮出水面……”


这是一个故事的梗概介绍。


这个故事被称赞为“中国版《白夜行》”,一部在连载期间获赞无数,令读者“睡意全无”“大气不敢喘”“数度泪崩”的人气佳作。被公认为是悬疑文学榜上的年度黑马作品。


这本小说叫《生吞》,写于2017年。


这个春天最温柔的治愈小说,竟是出自这位被狂赞的东北作家之手


“倒数第二次见到王战团,他正在指挥一只刺猬过马路。时间应该是2000年的夏天,也可能是2001年。地点我敢咬定,就在二经街、三经街和八纬路组成的人字街的街心。


刺猬通体裹着灰白色短毛,幼小的四肢被一段新铺的柏油路边缘粘住。王战团居高临下站在它面前,不踢也不赶,只用两腿封堵住柏油路段,右臂挥舞起协勤的小黄旗,左臂在半空中打出前进手势,口衔一枚钢哨,朝反方向拼命地吹。


刺猬的身高瞄不见他的手势,却似在片晌间读懂了那声哨语,猛地调转它尖细的头,一口气从街心奔向街的东侧,跃上路牙,没入矮栎丛中。王战团跟拥堵的街心被它甩在烈日下。”


这是一个故事的开端。


格非说这个“作品一上来写主人公指挥刺猬过马路,一下子就把人吸引进去,王战团人物塑造以及作品想象力、表现力都非常好”。


毕飞宇也直言这是自己最喜欢的作品之一,叙事“神神叨叨”,但语言简洁,看似松垮,但读完后才知道是有力量的、不好惹。


苏童也忍不住夸奖,这篇文章“是我在国内看到的写精神病人最像的,写的很好,作者剑走偏锋,但结尾恰到好处”。


这部作品在理想国·鲤杂志策划的首届匿名作家大赛中,以黑马姿态横空出世,力压阎连科、马伯庸等成名作家夺冠,成为当年文学界真正意义上的“蒙面歌王”。


这篇短篇叫《仙症》,写于2018年。


这个春天最温柔的治愈小说,竟是出自这位被狂赞的东北作家之手


“到今天我觉得我可能想明白了一个问题,一碗普普通通的两块钱的面,足够养活一个不切实际的人。


但是人活在这个俗世当中,最恰当的状态,可能就是你抬头望着天,但是脚始终有一半陷在泥里,忽上忽下,努力不让灵魂沉沦,也不至于让灵魂飘得太远回不来。我想这可能是我跟我父亲之间的故事,大概是他给我留下的最重要的东西。”


2019年11月,一席迎来了第667位演讲者,他操着一口浓浓的沈阳口音,平静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关于自己的父亲,一个是关于一个叫“穷鬼乐园”的地方。


这次演讲在“一席”获赞10万+,短短几天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和转发。大家都知道了这位东北作家的亲人、故乡与文学。


这个演讲叫《一碗普普通通的两块钱的面,足够养活一个不切实际的人》,说尽了那个年代的东北,和两代人的命运。


讲故事的人,是郑执。


他笔下的精神病人、二经街、抻面、讲究人儿、啤酒屋……让东北文学重新走入读者视线,他用文字记录了自己与一代人的青春与成长,烙满东北的乡愁和人味。他与双雪涛、班宇一起被共认为是“新东北三杰”。


这个春天最温柔的治愈小说,竟是出自这位被狂赞的东北作家之手

很多读者在被《生吞》的惊才绝艳镇住之后,回看他以前的作品,却仿佛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郑执,一个更轻盈、更温柔的郑执。


2006年,郑执19岁,在高考结束后,写出了引起业界轰动的小说《浮》,正版买断货后,盗版数量超过韩寒。


大三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庭的一系列变故,让这个东北少年一度想放弃学业。休学后重返校园,因为学费压力,甚至干了很出格的事——借了香港高利贷,乃至于一毕业就背着二十几万的外债。


郑执在香港期间,曾在皇冠出版社任编辑,同样一直被高利贷机构追债。他靠写作慢慢还清了家里的债务,甚至有了一点钱。而后前往台湾求学。


这个春天最温柔的治愈小说,竟是出自这位被狂赞的东北作家之手


《我在时间尽头等你》正是在这样特定时空、特定心境下承载特殊意义的作品。


这本书写于台北,那个阶段的郑执感到前路迷茫,一度被刻意追求严肃的写作心态逼入困境,为寻解脱,随手操起几篇小文,本心就想写点轻盈的、微巧的、不板脸的,权当给自己开回小差,伺机反抗文字与野心的无形压迫,不料写着写着,就凑足十二篇。


正是台湾这片充满文艺气息的土壤,塑造出了这本小清新气质的爱情文集。这也是郑执第一个短篇小说集,更是整个创作生涯最为温柔、气质特别的作品。


这个春天最温柔的治愈小说,竟是出自这位被狂赞的东北作家之手


“这十二个故事,是我想要揭秘自己心中爱情的十二种可能性,有的炽热,有的残酷,有的扭曲,有的卑微……但无论是哪一种,讲故事的人该做的,都是揭示真相,而不是掩盖真相。


这世上存在着很多美好的东西,但大多只是被刻意隐藏了真相,因为我们都怕失望,但失望本就是爱情乃至人生的一部分,只有经历过失望,才会对自己追逐的东西更坚定。”


有人采访东北作家郑执,问他怎么看以前的作品。


“起初自己是很介意的,怕被人看扁。后来心结打开了,我19岁时写的东西就是那个样子。那是残酷青春的样子。我生长的轨迹在那里。它是我的一部分。”


这个春天最温柔的治愈小说,竟是出自这位被狂赞的东北作家之手


现在由李一桐、李鸿其主演的同名大电影上映在即,书中另一主打篇目《被我弄丢两次的王斤斤》,也在影视化筹备中。


郑执在这本书的序言里说,写作不易,要把自己揉碎了榨成汁,浇灌入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物,以求滋养出更丰盛的灵魂,等待被有缘路过的人欣赏。


真正热爱写作的人,正是因为这种因缘在坚持不懈。人生同样也不易,但大多数人仍在顽强地生活,留没留下脚印,也都在一步接一步地向前走。彷徨跟迷惘,固然时有,但每当此时,我都会对自己说,既然都走到这一步了,再往前迈一步,好像也没想象中的那么远。


这些话,给他自己,也给拥有梦想的你。


总有等待,总会相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