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吃蠍子會被蟄嗎?為什麼?

用戶6659881893


蠍子是“五毒”之一,也是“五毒”中攻擊性僅次於毒蛇的存在。蠍子的分佈也很廣,除了寒帶地區,其他的地區都比較常見,許多農村生活的小夥伴在自己家裡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在《西遊記》中,蠍子精讓孫悟空頭疼不已,最後還是請來了昴日星官才將其降服,而昴日星官就是負責“司晨啼曉”的神雞。那麼,在現實中,雞是不是蠍子的天敵呢?它在吃蠍子是會被蟄到嗎?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兩個問題。

(西遊記中的蠍子精劇照)

蠍子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對蠍子通常會有兩個誤解:第一就是人為蠍子是一種昆蟲、第二就是人為蠍子是一種害蟲。其實,這兩個認知是錯誤的。

首先,昆蟲是昆蟲綱下所有動物的總稱,而蠍子並不是昆蟲綱下的動物,而是節肢動物門蛛形綱下的動物,它與蜘蛛同屬一綱,也就是說無論是蠍子還是蜘蛛都不屬於昆蟲。

其次,蠍子是食肉動物,它的主要獵物為昆蟲,尤其是以蝗蟲為主,而蝗蟲是名副其實的害蟲。一隻蠍子一年能夠吃掉上萬只蝗蟲。因此蠍子對於人類來說其實是一種益蟲。

蠍子出現在地球上的時間比恐龍都早,從已發現的化石看,早在4億多年前的志留紀,它們就已經生活在了地球上。現存的蠍子一共超過了1000種,在我國約有15種蠍子,最常見的就是馬齒鉗蠍。

蠍子捕獵有兩個“利器”,第一個就是它帶有大鉗的前肢,第二個就是靈活的帶有鰲針的尾巴。在捕獵時,蠍子通常是用鉗子鉗住獵物,然後用自己的鰲針扎入獵物體內,注射毒素,使獵物死亡後再進食。蠍子的毒液中含有致頭暈、頭痛、呼吸困難等副作用的神經毒素。

雖然,蠍子一直被入藥,而且還被許多人當做美食來食用。但是,獵奇君建議大家不要食用野生蠍子。原因有兩個:第一,野生蠍子屬於國家保護動物,它們於農業是有利的,過度的捕捉蠍子,容易造成該區域內蝗蟲等害蟲的爆發;第二,蠍子本身有毒,如果過量食用,對身體有害。

蠍子的天敵

就目前來看,蠍子最大的天敵還是人類,人類有各種工具用來捕捉蠍子,使得近些年野生蠍子的數量急劇下降。除了人類外,蠍子的天敵還有很多,比如成群的螞蟻、壁虎(對於小型蠍子來說)以及鳥類。

雖然雞是我們常見的家禽,而且它與其他的鳥類已經相差甚遠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雞確實是一種鳥(鳥泛指鳥綱下所有的動物),而且還是一種雜食性的鳥。雞主要以穀物、昆蟲為食,其中就包括了蠍子。

在農村,相信許多小夥伴都見過雞吃蠍子,通常只要是雞見到蠍子都不會放過,它會先用自己的喙連續多次啄擊蠍子,等到蠍子沒有反抗能力時,它再用自己的爪子按住蠍子吃掉,遇到小一點的蠍子,雞甚至會一口吃掉。

雞為什麼不怕蠍子?

既然蠍子帶毒的鰲針,那麼為什麼雞在吃它時不怕蟄到呢?答案很簡單,雞的全身被厚厚的羽毛覆蓋,這讓蠍子的毒刺沒法直接作用於雞的皮膚表面,而且雞的喙非常的堅硬,蠍子的毒刺也無法刺穿,再加上雞的爪子全部被厚厚的、堅硬的角質層覆蓋,這也讓蠍子束手無策。

這就像毒蛇雖然兇猛,但是遇到免疫蛇毒的“平頭哥”蜜獾照樣會淪為“辣條”是一個道理,簡單的說就是“一物降一物”。

當然,上面我們說過,即使蠍子無法將毒液注入雞的體內,但是它的身體內有毒素,如果過量的食用的話,雞也是扛不住的。

總結

雞憑藉著全身的“武裝”,讓蠍子無從下刺,最後只能淪為食物。但是,蠍子的尾部是存儲毒液的器官,裡面含有少量的毒液,所以,切勿過量食用。

呼籲:蠍子雖然是“五毒”之一,但是,它是一種對於我們人類有益的動物,所以為了保持生態平衡,請勿食用野生蠍子。


獵奇動物社


肯定是不會被蟄的,它們是天敵,那為什麼這麼毒的蠍子,公雞能制服呢?

先給大家放一張蠍子的圖片,毒蠍子的毒刺在身體最後一節,因此它要攻擊,需捲起尾部,噴射毒液。

再看看大公雞,公雞尖銳的鳥喙,反應靈敏,動作迅速,隨便動動就能讓蠍子翻好幾個身,找不著北。

所以啊,公雞是速度取勝,管你武器多厲害,都是花拳繡腿。


採蘑菇d農人


不會,自然界就有生克之說,雞是蠍子的剋星,為什麼蛇怕蜈蚣一樣,也許就是相生相剋之理吧。


用戶111267854661


不會,

因為昴日星官只要叫三聲,蠍子精就昏死了,然後隨便怎麼吃都可以!


yhz 36


因為雞的肝臟可以化解蠍子的毒,所以雞不怕蠍子。當然也不能太多,你給他1萬隻蠍子,毒不死也撐死了。


Brao帶你玩轉地球


雞吃蠍子不會被蟄。我在華北親見,雞見了蠍子,上去一口叨住蠍子身子,蠍子尾巴奈何它不得。雞找到“用餐”地點,放下就是一頓啄,蠍子根本來不及動它的毒鉤就已經沒命了。這叫做一物降一物。

其實人被蠍子蟄也只是在不留神時進入了蠍子的警戒範圍,它以為遭到襲擊,就用尾巴反擊,企圖藉此脫身,人處於沒防備狀態才會被蟄。要是人看清了蠍子,連小孩子也能降住它:電影裡就表現過,拿筷子夾,一夾一個;或是像套蝦一樣用線做個圈套,套到它尾巴上,它尾巴一扽就中了圈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