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陝晉交界的古城潼關地勢險要被稱為“三秦鎖鑰” 你知道這裡嗎

公元1878年,清德宗光緒四年,戊寅虎年;日本明治天皇明治十一年。這年1月,世界上第一個電話交換所在美國康涅狄格州成立;1月2日,清政府的封疆大吏左宗棠收復祖國南疆;4月,愛迪生錄話機公司正式成立;7月,清政府與美國簽訂了《中美續增條約》。

豫陝晉交界的古城潼關地勢險要被稱為“三秦鎖鑰” 你知道這裡嗎

同樣是在這年秋季,有一個年僅十四歲的少年隨父親路過陝西潼關,這是他們前往甘肅蘭州的途中,這個少年就是20年後領導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殺的“戊戌六君子”之一譚嗣同。

譚嗣同和父親路過陝西潼關,在這裡飽覽了一番北國山河的壯麗風采,寫下了一首《潼關》:

豫陝晉交界的古城潼關地勢險要被稱為“三秦鎖鑰” 你知道這裡嗎

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潼關地處陝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自古就是兵家必爭的軍事要地,它南鄰華山群峰,東望豫西平原。

豫陝晉交界的古城潼關地勢險要被稱為“三秦鎖鑰” 你知道這裡嗎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潼關無數次被寫進史書,古潼關城池高大,地勢高亢險峻,境內溝壑縱橫,攻守兼備,歷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據《元和郡縣圖志》記載:“上躋高隅,俯視洪流,盤紆崚極,實為天險。……河山之險,邐迤相接,百二之固,信非實也。”潼關之險峻由此可見。在古人的筆下“百二重關”“三秦鎖鑰”“四鎮咽喉”等都是潼關的代稱。

豫陝晉交界的古城潼關地勢險要被稱為“三秦鎖鑰” 你知道這裡嗎

元代散曲大家張養浩在陝西賑濟饑民時,寫了九首懷古曲,尤以《潼關懷古》韻味最為沉鬱,“峰巒如聚,波濤如怒,描繪潼關的氣勢飛動讓人為之震撼。潼關獨特的地理位置,作為連接西北、華北、中原的咽喉要道,也被譽為“千年雄關,華夏金城”而聞名神州。

歷史上,關於潼關的傳說和故事也非常多,在這裡也發生過很多扭轉歷史乾坤的戰爭,和平年代這裡走出的“潼關肉夾饃”也是享譽四方。潼關的歷史傳說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陝西通志》記載,女媧摶土造人的故事就是發生於此,相傳女媧用黃河水、黃土創造人類並在黃河流域繁衍萬代,至今流傳在東山腳下的黃河河道之中有女媧的陵墓,清代還能隨著黃河水勢漲退若隱若現,女媧姓風,因女媧陵墓在此,黃河的渡口故名風陵渡。

豫陝晉交界的古城潼關地勢險要被稱為“三秦鎖鑰” 你知道這裡嗎

潼關險要,所以這裡發生戰爭就很多,潼關自建關以來,有記載的戰爭就有一百多次。這些戰爭有的直接決定了一個王朝的興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唐哥舒翰戰安祿山,明孫傳庭戰李自成,抗日軍民守潼關等。哥舒翰戰敗失潼關成為唐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孫傳庭戰死潼關,明史嘆到,“傳庭死,明朝亡矣!”抗戰期間,潼關軍民在此抗擊日寇,最終迎來了中華民族的復興。

豫陝晉交界的古城潼關地勢險要被稱為“三秦鎖鑰” 你知道這裡嗎

潼關在漢代之前為函谷關的西口,東漢時期正式設關,始名潼關,唐武則天時潼關北遷塬下,置潼津縣,明代設潼關衛,清為潼關縣。明清時潼關城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共設六處城門。東門“迎恩”,西門“懷遠”,南有上南門“麟遊”,下南門“鳳翽”,北有北門“拱極”和小北門“鎮河”。

明清的潼關城,除城牆上的宏大建築而外,在關城內外,還建有30多處庵堂寺廟以及木石牌坊,這些古建築物,雕樑畫棟,古色古香,構築精美。清代,潼關城內的街巷多達50多條,在這座不大的城內,有如此多的街、巷和古代建築,其繁華程度也是可以想象的。

古城潼關雖歷經千年滄桑,也難以避免遭毀壞的命運,在長達八年的抗戰時期,遭到了日軍飛機和大炮的空襲轟炸,古城內的許多建築和城牆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和平年代,1959年開始修建三門峽水庫,潼關古城又被設為淹沒區,被迫整體搬遷,古城再次遭到損毀,縣城南遷後,巍巍雄關就此消失……這座有著千年歷史的潼關古城的樣貌我們就再也看不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