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血滴子是什么组织?为什么后来消失了?

子曰读历史


在我从小对影视剧的印象当中,“血滴子”好像不是被当做一个组织来对待的吧!“血滴子”应该就是一种和大刀长矛类似的武器工具而已,那么题目当中为何述说“血滴子”是个组织呢?难道是由一群手持血滴子武器的人所组成的队伍,称为“血滴子组织”?在大众印象当中,论起封建时代的特务机构恐怕非明朝莫属了吧?



在特务机构这个领域当中,明朝可谓是最具特色且最富内容的一个朝代了,历朝历代绝大多数都未曾设立专门特有的特务机构,都是清一色的御林军、禁卫军,但是明朝却是极其注重特务机构,自明朝内阁制的出现,特务机构这种暗地监察百官、监视民间的组织便与之俱生了,比如锦衣卫和东、西厂。那么“清承明制”的满清,是否同明朝一样,也具有这么一个特务机构呢?

明清两代,即可以称作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时期,又可以称作是封建时代的“回光返照”阶段,清朝同明朝一样,军机处的设立正式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最高峰的提现,而封建皇权的维护,除了手中握有的军队,还要有一个特定的地下组织,任何行动只对皇帝一人言听计从且誓死效忠。上边提到了:明朝有锦衣卫和东、西厂,那么清朝也有,不过只有一个,那就是尚虞备用处,也就是题目当中所提及的“血滴子组织”。


第一阶段:“血滴子组织”的前身——“粘杆处”

提起雍正为当家掌权之前的历史,想必“九子夺嫡”是大家最为熟知不过得了吧!那么“粘杆处”的产生和雍正便有着不解之缘了。每及夏天,尤其是“夏三伏”的时候,只要有草木的地方,总是会伴随着日日夜夜的知了鸣叫,喜欢夏天的人不会太在乎。但是喜爱静谧的人则对之不胜其烦,时任四皇子的雍正便就是如此。于是在此基础之上,名义上“粘粘知了”、实则“打探情报”的特务机构便产生了,不过他们叫“粘杆处”,如此一来,这“粘杆处”便成为了雍正帝在“九子夺嫡”的政治争斗之中专门搜集情报的必备组织了。

第二阶段:“血滴子组织”的成立

雍正即位后,当初的“粘杆处”因其功劳巨大而顺势成为了雍正手下的特务机构,至于名为“血滴子”,那便是因其人手武器为血滴子,故称组织,不过当时这个特务机构被称为“尚虞备用处”。也有一说是雍正另设的组织,因为之前搜集情报的“粘杆处”掌握了太多秘密,雍正恐其泄露,故派人杀之,雍正所派之人便就是“血滴子组织”。



第三阶段:“血滴子组织”的消亡

提到这个组织后来的发展,我们就不得不提起“千年巨贪”和珅了。乾隆年间的和珅曾为皇宫三等侍卫,当时和珅加入的组织就是今天讲的特务机构。乾隆晚期的和珅可以说是恃宠而骄、如日中天了。在当时的大清朝,乾隆第一,和珅就是第二,和珅当时是乾隆最为宠爱的臣子,它不仅担任着军机大臣,而且还掌握着特务机构。公元1799年,统治清朝长达60年的乾隆帝驾崩,同年,嘉庆帝以“二十宗大罪”将和珅扳倒,和珅的垮台,同时也宣布了清朝这个特务机构的消亡(其实和珅自从掌握了“粘杆处”,这个组织由此实际上便成了和珅一人擅权的工具了)。


小镇月明


清朝的血滴子是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组织,人们一提到他们都毛骨悚然,不寒而栗。据说他们使用一种特殊的武器,可以取敌人首级于百步之内。见到他们的人都成了刀下亡魂,无人知晓他们的真实面貌,他们留下的只是一个又一个的传说!那么,清朝的血滴子到底是何方神圣呢?今天,我们就从历史的蛛丝马迹中来探究一二!

实际上,关于清朝的血滴子这个神秘的组织不见于史书,而流传于清末民国初年的宫闱通俗小说中,关于血滴子的故事主角是清朝最为铁血、最为神秘的雍正皇帝。在世人眼中,雍正皇帝在九龙夺嫡中一直处于劣势,最后竟然逆袭成了最后的赢家,这其中必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而在雍正皇帝夺位后,大兴文字狱,铁腕手段治国,广布耳目,令人谈虎色变。关于血滴子这个神秘的组织就在人们的意淫下横空出世,并且被传得神乎其神!

传说雍正皇帝手下圈养着一批技艺绝伦的杀手,操持着一种名曰“血滴子”的杀人利器,这种武器以革为囊,内藏快刀数把,控以机关,用时趁人不备,囊罩其头,拨动机关,能够取敌人的首级于百步之外,令人闻风丧胆。世人以此将这个神秘的组织命名为“血滴子”。

虽然血滴子这个神秘组织不见于史书,但是也并非完全是空穴来风。据史学家考究:民间传得神乎其神的血滴子可能就是雍正皇帝设立的粘杆处。这个粘杆处在雍正皇帝还有登基的时候就设立了,他设立的名义是为了避免树上的蝉打扰自己清修,特意组建粘杆处专门粘蝉捉蜻。实则,这个粘杆处就是一个特务组织,专门用于情报收集以及为雍正做一些不能见光之事,在九龙夺嫡中立下了大功。

在雍正皇帝登基后,为了排除异己,巩固皇权,雍正皇帝将其放在内务府之下,正式名称叫尚虞备用处 。而它的总部依然设立在雍亲王府,雍正皇帝将其改为雍和宫,定为"龙潜禁地"。据说,在雍和宫曾经有一条专供特务人员秘密来往的通道,只是后来被乾隆皇帝给“毁尸灭迹”了,以此来掩盖其痕迹。

据说,在雍正皇帝给血滴子发布秘密任务后,由值班人员迅速送往雍和宫,再由雍和宫总部发布命令派人办理。后来,在雍正皇帝去世后,乾隆皇帝继续利用血滴子控制京城内外的大臣。直到乾隆皇帝死后,嘉庆皇帝诛杀和珅时,牵连到了血滴子,嘉庆皇帝将其也一并给清理了,“血滴子”的特务活动逐渐被废除。

实际上,被世人传说的神乎其神的血滴子就是一个特务机构,并非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杀手组织,类似于明朝的明朝的锦衣卫、东厂、西厂,只是血滴子行事比较低调,再加上血滴子存在的时间比较短,又没有什么历史记录。因此,被以讹传讹,越传越凶,最后成了一个凶残无比的杀手组织。


密探零零发


血滴子,光听名字就觉得够恐怖的。

血滴子据说是雍正发明的,血滴子的前身是粘杆处,什么是粘杆处?

就是负责粘知了的部门。

难道雍正爱吃知了!



记得小时候,经常用竹竿捉知了,先找来一条长长的竹竿,竹竿前头粘上面糊糊,对准树上的知了迅速一粘,一只知了就捉住了!

多的时候,一天能捉到几十只,洗剥干净之后放入油锅里一炸,一盘香喷喷的炸知了就做好了。又香又酥又脆,别提多美。

不过,雍正不好这口。到了夏天,知了一齐叫喊,十分聒噪,影响了工作和休息。雍正是个喜欢安静的人,为此他专门成立了粘杆处,负责驱赶知了。



后来,雍正惊奇地发现了粘杆处的另外一个妙用,这个妙用让他大喜过望。

原来,皇宫里面的树一般都好几百年了,枝繁叶茂,直插云天,一般的竹竿根本够不着树梢的知了,这时候,需要借助于梯子。

仆人爬上梯子之后,视野一下子开阔了,一眼能望到很远,皇宫内外都有谁,哪个大臣来了,哪个大臣又走了,谁和谁在窃窃私语,都能看的一清二楚。



此时的雍正还只是四阿哥,为了得到皇位,他正与八阿哥、十四阿哥斗的你死我活,雍正需要时刻了解皇宫内外的情况。

就这样,粘杆处成了特务机构,它就像雍正的一双眼睛。

粘杆处为何又叫“血滴子”呢?

雍正继位之后,他觉得粘杆处知道的秘密太多了,于是将他们杀的杀,流放的流放,就算这样,雍正还是不放心,他把粘杆处的名称也改了,改成了血淋淋的名字“血滴子”,这个称谓倒是和雍正残酷冷峻的风格十分搭。

血滴子,一个全新的特务机构诞生了!



传说中,血滴子有两样致命武器,一个是致命头套,一个是致命毒药。

致命头套,类似于鸟笼子,笼子里面暗含机关,笼子外边连着一个长长的绳索。

使用之时,将头套掷向敌方头颅,盖住目标之后,头套内的机关会自动收缩,只听咔的一声,敌方的头颅就被生生地切断了。

这个时候,只需把绳索一拉,人头就到了手里,目标成了无头之鬼,轰然倒地,场面既血腥又吓人!



致命毒药就更厉害了,它是由广西苗族一种叫“撒树”的毒树汁液,混合蛇毒练成而成,这种毒药邪性无比,皮肤只要粘上一丁点,就会立即溃烂。

假如全身粘上了毒药,那么就会迅速溃烂,直至化成一摊血水,就与世界上彻底说拜拜了。

《鹿鼎记》里面,韦小宝就见识了这种毒药的厉害,书中叫作“化尸粉”,这种粉不沾血还好,一沾血,会将血化成黄水,越化越多,直到将尸体化成了一摊血水。

老厉害了!



不过,这都是小说杜撰的,真实的血滴子不可能这么厉害了!

血滴子后来为何消失了呢?

雍正死了之后,乾隆继承大统,乾隆继续利用血滴子控制皇宫内外,后来,乾隆死了,嘉庆继位。

嘉庆发现血滴子成了和珅祸国殃民的工具,于是在诛杀和珅之时,连同血滴子一同清洗了,从此以后,血滴子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一半秋色


血滴子是兴起于明末清初通俗小说里的一种暗器,在这些小说中“血滴子”被形容为一种可以取人首级于千里之外的暗器,实际上作为小说中存在的一种兵器,我们不能带着求真求实的眼光去考证它,就像武侠小说中的“一指禅”、“六脉神剑”等等都属于小说特有的产物。

不过“血滴子”在历史上却有它真实的影子,那就是清朝雍正皇帝设立的特务组织“粘杆处”,这个粘杆处最初的官方名字叫“尚虞备用处”,在雍正还是皇子的时候就已经设立,它表明上专门服侍皇子娱乐的一个部门,暗地里却是一个特务组织。

可以想象,这个“粘杆处”的诞生背景就是“九子夺嫡”,为了掩人耳目,雍正帝为这个组织美名其曰是因为不堪知了、蜻蜓侵扰宁静,所以派这些人为他捕蝉捉蜓,不过至于雍正要抓的是什么蝉,要捉的是什么蜓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从本质上来说,“粘杆处”干的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勾当。

而至于“粘杆处”在“九子夺嫡”中给予雍正多大的帮助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但是可以从雍正即位后把“粘杆处”设立为正式的内务机关,说明“粘杆处”在“九子夺嫡”中必然给予了雍正大量的协助工作,否则雍正也不会继续让它存在。而这所谓的“血滴子”则指的是“粘杆处”使用的某种武器,也可能是代指“粘杆处”,作为粘杆处使用的特定武器,它肯定没有小说中形容的那样可以取人首级千里之外。

而粘杆处在经历雍正的经营后,已经开始拥有完备的体系,粘杆处的负责人叫做“粘杆侍卫”,一般能够坐上这个职务的人都是深受皇帝信任,并且在早年雍正还是皇子时立下过汗马功劳的人才可以胜任;而底下的喽啰被称为“粘杆拜唐”,这些人一般都是从内务府包衣人中挑选,这个内务府包衣人就是专门服务于皇族的奴仆。

所以,从本质上来说,“粘杆处”和“锦衣卫”一样是服务于皇权的特务组织,而“血滴子”之所以能够成为武侠小说中一种塑造的较为经典的武器,其实和雍正皇帝的离奇去世有关系,雍正死的十分突然,据大学士、军机大臣张廷玉在自己的私人记录里说雍正帝死的时候七窍流血。但雍正帝的神秘死亡还是催生了另外一些猜测:

  1. 暗杀说:即流传最广的雍正是被吕四娘砍掉脑袋所死,最后雍正下葬时不得不铸造一个金头以示尸体完整。

  2. 丹药中毒说:根据历史学家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许多证据表明雍正极有可能是因为服用丹药而死。

而随着历史的远去,雍正的死也变得越来越神秘,而由他所设立的“粘杆处”本部“雍和宫”被乾隆翻修为喇嘛庙,而粘杆处的活动在乾隆年间依然进行,直至嘉庆年间才因为“和珅”一案牵连到粘杆处,于是被完全废除。


围炉谈史


血滴子的说法最早出现于民国初期的武侠小说中,根据民国初期的武侠小说中的内容记载,血滴子是雍正时期发明的一种武器,雍正利用血滴子训练杀手,除掉自己的政治对手。


因为民国初期的武侠小说名目众多,关于血滴子的外形和使用方法也有多种不同的记载。一种说法称血滴子是一种能够合在一起使用的防身兵器,当两把兵器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呈现一种类似于血滴的形状,所以就被称为血滴子。


还有一种说法称血滴子是一种能够在百步之内取人首级的器具。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影视剧中,血滴子的大多都是一种外形类似于鸟笼的器具,这种器具的外壳用布或者钢铁包裹,内藏能够闭合的刀刃。


使用者将血滴子掷出后,套在被攻击者的头颅上,随即将血滴子拉回,被攻击者的头颅就会被血滴子割下来,只剩下一具无头尸体。虽然血滴子的具体形态说法不一,但是不管是哪一版本的血滴子小说,雍正皇帝都是血滴子组织的幕后主使者。

雍正皇帝统治时期在国内采取了高压政策,大力推行文字狱,杀害了众多文人,因此关于雍正皇帝的传说数不胜数。在小说中雍正皇帝专门组建了血滴子部门,并且使用血滴子屠杀了大量的正义人士。


传说雍正皇帝的八弟九弟都是死于血滴子之下,年羹尧也是死于血滴子之下。不过这些传说大多都没有历史依据,根据现代学者的考证,历史上的血滴子部门是雍正皇帝专属的特务机构粘杆处,并非是一个暗杀组织。

粘杆处是一种类似于明朝时期锦衣卫的特务组织,负责监视朝廷百官,网罗雍正皇帝政敌的犯罪证据。


粘杆处成立于康熙年间,当时雍正皇帝府邸中的蝉比较多,雍正皇帝经常需要组织人手去捕捉府中的蝉。因为这些人使用粘杆,这次捕蝉的队伍也就被称为粘杆处。后来雍正皇帝招揽了大批江湖人才,搜集竞争对手的把柄,为了掩人耳目,雍正便以粘杆处的名义管理这支特务队伍。

在雍正皇帝继位之前,粘杆处主要负责监视其他皇子和大臣,有时候也会刺杀一些对雍正有威胁的人。到了雍正皇帝继位之后,粘杆处开始成为了公开的特务组织,雍正皇帝扳倒年羹尧,八阿哥和九阿哥的时候,粘竿处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由于粘杆处经常会杀害一些得罪雍正的人,当时的百姓都非常畏惧粘杆处,关于粘杆处的传说也越来越多。

到了乾隆皇帝继位的时候,粘杆处的控制权转移到了乾隆皇帝的手中,乾隆皇帝晚期非常信任和珅,便将粘杆处交给和珅去打理。等到乾隆皇帝去世的时候,嘉庆皇帝将和珅扳倒,同时也废除了粘杆处。


因为粘杆处在清朝历史上存在的时间不长,很多人都对粘杆处不是非常熟悉,渐渐地粘杆处也就被传成了拥有恐怖暗杀手段的血滴子组织。


历史总探长


关于血滴子在正史当中并没有过多记载,史学界也没有对其进行过详细的考证,但在民间一直流传着很多种说法。

血滴子是清朝时期的一个特务组织

我们都知道在清朝时期,专制主义皇权达到了历史顶峰,这主要体现在皇帝为了加强对群臣的控制而设立一系列的特务机构,这些特务机构的成员直接听命于皇上,代替皇上监视朝廷大臣的一举一动,类似于明朝时期的锦衣卫组织。
相传在康熙末年所上演的九子夺嫡风波当中,当时尚是皇子的胤禛(即后来的雍正帝)也参与其中,但是由于胤禛并非长子,其政治资本也比较薄弱,所以在这场夺嫡风波中处于不利局面,而为了改变这一局面,胤禛专门培养和组建了一个特务机构:“粘杆处”用以调查和收集有关其他皇子的情报信息。这个特务组织的成员均为胤禛的心腹,为其登上皇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然而在胤禛登上皇位之后,考虑到粘杆处的成员了解了太多关于他的信息,所以雍正帝索性对这一特务组织进行一次“大清洗”运动。当然,这次大清洗并非宣告解除特务组织,而是在此基础上另外创建建了一个特务组织:“血滴子”,这个组织在新的政治形势之下有着新的任务,即负责监视朝廷中央的一些实权大臣,以此来加强雍正帝对于群臣的控制。


相传是一种独门暗器

其实关于血滴子是暗器的说法一直以来都比较普遍,这是因为在影视剧和小说中经常有所涉及,比如前些年上映的电影《血滴子》,更早则可以追溯至清朝初期通俗小说当中的记载。

相传这种暗器由雍正帝的特务机构“粘杆处”成员所特有,这种暗器形状类似鸟笼,在内部装有数把锋刀,且由机关控制,其使用方法是将“血滴子”抛至目标人头上,拨动机关再收回,便可以割下目标人的头颅,可谓残忍、冷血至极。当然,这种暗器也非真实存在,因为史料中并无记载,也没有相关实物遗传至今以作佐证。


结语:

总而言之,关于血滴子的记载由于史料空白,多见于小说或者民间传说。这些说法也比较众多,有特务组织说,也有暗器说以及毒药说。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我推荐观看电影《血滴子》。

旧时楼台月,坚持原创,欢迎关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旧时楼台月


血滴子,目前流传在外关于血滴子的传说大多是杜撰出来的,清末民初的社会,人们充满了对于未知事物的好奇心,血滴子也是其一,血滴子于是便越穿越邪,甚至到了取人首级于百里之外的程度,取人首级当然很简单,但要是想要跨越百里距离取人首级,莫过于痴人说梦。

血滴子的名声到了现在,早已经成为残暴,恐怖的象征。


要说血滴子传说的源头,可追溯的,已经是雍正时期的特务组织,而血滴子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却是个未知数。

一般来讲,关于血滴子的,有两种传闻,一种,血滴子为一特务使用的武器,取人首级于千里之外,血滴子主要掌控在雍正皇帝的特务组织粘杆处手中,形似鸟笼,内置刀刃。

血滴子的使用方法主要是至于人脖颈之上,按动机关,首级立取。

粘杆处是专门负责为雍正皇帝办一些见不得人事情的组织。


传说当年康熙皇帝立的太子不争气,多次被废,最终东宫无望,之后就有了九子夺嫡的惨烈情形。

九子夺嫡刚开始的时候,后来的雍正皇帝因为仇敌无数,决定成立一直特务组织,一是保卫其自身的安全,二是为了排除异己。

这支特务组织因为了解了太多雍正皇帝的丑事,所以被在雍正登记不久以后,反被雍正抹杀了。

而为了取代粘杆处,雍正又成立了血滴子。

血滴子存在几十年,雍正年间昌盛,乾隆年间以后被废除。

这一组织为何会被废除呢?

血滴子神秘非常,如果要举一个跟血滴子类似的组织,那便是明朝的锦衣卫,两者虽然职能相似,但地位却是相差甚远。

锦衣卫有实权,并且名声大噪,而血滴子却是躲在历史阴暗处的组织,不仅不会名扬天下,反而是会遗臭万年,甚至连史书中都找不到血滴子存在的痕迹。

血滴子是专属于雍正皇帝一人的组织,仅对雍正皇帝负责,看起来威风凛凛,实际上却被永远捆在了雍正皇帝的战船之上。



血滴子掌握了雍正皇帝太多的秘密,可以说除了雍正皇帝以外,也没人能够完整的掌握整个血滴子。

血滴子之所以最后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并非血滴子这一组织过时了,而是这一组织注定存在不了太久。

而血滴子这种暗器,实际上更多的是被杜撰而出的,毕竟这种武器如果真的存在,大清又何必费尽心思抵御西洋文化,血滴子一出,整个世界都只能颤抖。


魏青衣


血滴子是清末民初小说家编出来的一种杀人武器,并不是什么组织。

血滴子一般是一种圆形器物,内藏快刀,刀上有机关,然后以一层皮革布蒙上,外形类似于北京大爷提的鸟笼子,如果杀人时,趁对方一不注意,以血滴子套在对方头上,按动机关,就能快速把对方脖子斩断,正好对方人头落在了皮革囊中,杀人者提了血滴子和割下的人头就走。

血滴子在清朝正史和文人笔记中都没被人提到过,倒是民国初年和清末的野史演义中提到过。

比如蔡东藩的《清史演义》,燕北老人的《满清十三朝宫闱秘史》,天嘏的《满清外史》,胡蕴玉的《胤祯外传》。

这些书一看就是野史演义小说之类,而且,也比较符合天下文章一大抄的特点,关于血滴子的描写,几乎如出一辙,也不知道是谁抄的谁。

反正蔡东潘的《清史演义》成书比较晚,估计她抄别人了。

例如《满清外史》里描述血滴子曰:

形浑圆, 似球,中藏快刀,刀之旁有机关,如弹簧式。俾逻者携之行。 或遇有怨仇阴图谋害者,逻者即暗以其器,罩人头上,用机一 发,其首已断入器内,捷飞而逸。虽大庭广众之间,亦仓猝不及觉也。一时咸忌惮之,因名其器为“血滴子”。

看起来,血滴子是刺杀的利器,而且还要趁人不备方可,说起来这玩意儿杀人效率并不高,远远不如怀揣匕首或者其他暗器更隐蔽。

血滴子之所以让人胆寒,还是因为它杀人比较残忍,就是取人项上人头,然后留下碗口大的疤。让旁观者看了害怕。

根据《满清外史》所说,雍正是怎么搞到血滴子的呢?

说雍正年轻的时候,装成珠宝商人,游历江南,暗访江湖上的奇人奇器,并将之携带回北京王府。

这就有点可笑了,一个皇子,王爷,没有皇帝的准许,私自出京是大罪不说,他装得哪门子珠宝商人啊?

所以都是演义和小说胡编乱造而已。


西堤君


血滴子在古代是一种利器,盛行于清朝年间,血滴子的使用者必须是力大无穷者,这种兵器相当于是两个很大的“土星”造型,甩出之后扣在敌人的脑袋上,然后甩动,暗藏锋利的刀就会出来将敌人的头颅取下。

这种兵器非常恐怖,所以在乾隆登上大位后不久就让种兵器禁用,而在雍正年间血滴子成为了一个恐怖的组织。

血滴子组织的成立,与九龙夺嫡脱不了干系。

雍正想要登上大位的势力差的实在是太多了,论战功与大阿哥差的不是一星半点,论才气人际关系又不如老八,论兵法韬略更是不如老十四。但想要成为皇帝的第一点那就是必须要有自己的秘密组织。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上大位后,立刻将锦衣卫成立起来,锦衣卫的作用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个组织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组织的人有明面上的人,有暗地里的人。

这个组织的人有的负责打探消息,也有人负责暗杀,抓捕,刺探军情等。锦衣卫最厉害的一点就是只听命于皇帝,有先斩后奏的权利,但这种情况只限于有谋反的人,并且在杀死其后要拿出一定的证据,能够先杀后报。

九龙夺嫡时雍正由于各项都不是最突出,只能被迫建立这个组织。

这个组织的人都是雍正亲信的府兵,这些人被雍正请江湖高手,让他们学会各种暗器,以及打探消息的方法。

而能够成为血滴子一员的要求只有一个,不择手段杀死教会自己本领的师傅,但这些江湖人都不知道这件事情,要不然还有谁会教受自己强大的武功呢?

而且这些人只能被雍正调令,不论是谁都不行,不过当时的康熙并不知道这个组织,如果知道雍正这样做的话,皇位的归属者一定不会是他。

康熙最痛恨这些知道自己作息、脾气后,开始着手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骗自己的人,大阿哥就是由于私自养内士从而遭到了皇帝的冷眼与屠刀。

不过雍正的血滴子组织十分的隐蔽,并且这些人都能够隐忍,所以才会在个个地方都有,他的消息才会非常的灵通,康熙喜好这个自小就知道,所以安插在皇帝身边的人只需要将皇帝接触过哪位皇子,接着就是全程的对话全部都记录下来,由此雍正才有机会成功上位。

简单来说锦衣卫与血滴子不同之处就在于一个是在当上皇帝之后才成立。

一个就是做王爷的时候就已经成立,不要小看这两者之前仅仅这一个的差距,后者完全可以用谋反的罪名来定义。

毕竟皇帝不是傻子,应允给你府兵已经足够保证生命安全,这种职位与当初司马懿谋反时三千死士的作用差不多,有前车之鉴,康熙怎能不知后事之师。

血滴子一直延续到了嘉庆时期,当时嘉庆废除这个职务是不得已而为知的,谁都想要一批不怕死忠心耿耿的人,不过当时由于为了要扳倒和珅,嘉庆才废除了这个职务。

原因是当时和珅在血滴子组织之中担任着一个不小的职务,虽然这些人都是忠于皇帝的,但很难保证和珅私下没有给这些人金银。

所以嘉庆皇帝废除了这个组织,这个组织可以说历经三朝,但嘉庆真正有实权的时候就被废除了。



大国布衣


血滴子乃是一种类似鸟笼的杀人暗器(另说为一种毒药),相传为雍正皇帝特务组织粘杆处的独有暗器,因而也用其代指粘杆处。粘杆处原本只是专门负责粘蝉、捉蜻蜒、钓鱼的服务组织,后来雍正帝招募了一群“武林高手”充入其中,从而使其变成了令人闻风丧胆的特务组织。

血滴子到底是什么?粘杆处特有的武器

关于血滴子到底是什么东西,或者说是什么样的东西,根本毫无记录可循,其大多出现在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之中,乃是一种令人闻风丧胆的暗器。但另一种说法认为,血滴子乃是一种杀人于无形的毒药。

1、暗器说。这种说法具体源于何处,实在不太清楚,按照《清史通俗演义》等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的说法,血滴子乃是一种专门取人头颅的暗器。从形状上来说,有点类似于鸟笼子,主要以皮革为囊,底部则装有锋利的快刀,以铁链远程控制。使用时,趁人不备将其抛出,将对方头颅罩住,机关启动之后便可迅速将对方头颅割下,然后用铁链将血滴子收回,人头就被收在了血滴子之内带回,而一个大活人则瞬间变成了一具无头尸首。

2、毒药说。这同样是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诞生的说法,相传其为一种内含剧毒的革囊,而这种毒药是用毒蛇的毒液混合“撒树”的汁液炼成,一滴就足以令人浑身溃烂而死,因而称为血滴子。使用时,只需将人装入革囊之中,在毒药的作用下,不一会就会将人化成一摊血水,因血水被装在革囊之中,因而任何痕迹都不会留下,堪称杀人于无形。

虽然关于血滴子的形制目前无法确定,但在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血滴子都是专属于粘杆处特有的武器,因而通常也用血滴子作为雍正时期特务机构粘杆处的代称。

粘杆处的前世今生

顾名思义,“粘杆处”乃是一个专门负责粘蝉、捉蜻蜒、钓鱼的部门,在雍正还是皇子时,因其府邸中有一些高大的树木,每逢盛夏初秋,便常常有鸣蝉聒噪,于是胤禛便专门选了一些仆人,成立了一个负责操杆捕蝉的部门,这便是早期的粘杆处。

然而,康熙执政晚期,由于皇储争夺日益白热化,雍正便招募了一些武林高手充入粘杆处,负责四处刺探情报、铲除异己,于是那个专门负责捕蝉的“粘杆处”,便逐渐变成了一个特务部门。雍正继位之后,为了顺利推行改革,巩固皇位,“粘杆处”不仅没有撤销,反而成为了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组织。

“粘杆处”的头领被称为“粘杆侍卫”,通常由功勋卓著的大特务担任,他们大多为雍正藩邸旧人,官居高位,权势很大。“粘杆处”的一般成员则名为“粘杆拜唐”,由一些忠诚度极为可靠的内务府包衣充任,虽然没有品级,薪水不高,但每天都跟随在雍正左右。

“粘杆处”虽然属于内务府系统,但总部却设在雍亲王府。作为一个特务衙署,为了避免秘密外泄,于是在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下旨将雍亲王府改为雍和宫,定为“龙潜禁地”,成为了普通人难以接近的禁地。

雍正去世后,乾隆继续利用"粘杆处"控制京内外和外省大臣的活动。直到乾隆死后,嘉庆诛杀和珅,牵连清洗"粘杆处","粘杆处"的特务活动才逐渐废除。

与明朝厂卫制度不同的是,关于粘杆处的记载实在太少,只有《和珅列传》等少数资料中有记载,关于这个组织的细节已经很难考证,大多来源于民间传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