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要牺牲几个人才能杀死一个浪人,为何倭寇战斗力如此强悍?

柒火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说倭寇战斗力不强的人,基本都是胡言乱语。

首先我们要区分倭寇和中国海盗。

在明朝中后期的倭寇潮中,真正的日本倭寇数量最多占到三成,另外基本都是中国海盗和奸商的带路党。

这些带路党逐步不满足于带路,转变为中国倭寇。

真正的倭寇,战斗力还是比较强的,他们基本都是来自战乱日本的海贼。

这些海贼也是职业军人,以抢掠为生。而当时日本军阀割据,即便商船也是有人罩着的。

海贼随时都可能作战,如果没有战斗力岂不是寻死。

就单兵作战能力来说,俞大遒和戚继光时代,曾经招募了一些民间的武僧作为特种部队使用。

这些武僧平时除了念经以外,就是练武,可以说练武就是他们的工作。

就单兵武艺来说,这些武僧都是很强的。

然而,这些武僧在近战格斗中却丝毫不强于倭寇,几次战斗就伤亡殆尽了。

由此,可以侧面证明倭寇的作战能力。

这很容易理解:倭寇就是靠拼命吃饭的,如果不强怎么可能做这一行,又跑到异国他乡来抢掠,除非他活够了。

相反,中国倭寇战斗力就较低,但人数多,熟悉中国地形民情,和倭寇狼狈为奸。

为什么倭寇开始能够嚣张?

道理很简单,他们的对手太弱。

明朝采用的卫所制度,在中后期几乎崩溃。

原则上,每个卫所大概3000多人,卫所的士兵和军官都是世袭制度。也就是,士兵时代必须从军,必须让孩子中的一个顶替自己的位置。

然而,军官也是世袭,士兵却难以成为军官,只能世世代代做士兵。

这就形成了一种封建奴役关系,士兵世世代代为军官服务,形同奴隶。

士兵不得违抗军官的命令,也无法离开军队。

关键的是,卫所中后期已经不是用来打仗的。

卫所采用屯田制度,大部分士兵必须通过种地养活自己,还需要缴纳沉重的赋税,还不如普通农民。

最终,卫所就变成了一种徒有虚名的军事组织。所谓的卫所士兵其实就是一群农民,甚至连民兵都算不上。

这些士兵常年处于穷困交加,还被军官当做奴仆的地位,没有人会傻到去为军官拼命作战。他们也不能作战,因为常年不做军事训练,没有合适的武器,更毫无作战经验。

这样的卫所士兵去对付倭寇,简直如同羊入虎口,几个人能对付一个就不错了。

说几个例子,在平型关战斗时,2个鬼子背对背拼刺,能够对抗五六个八路军战士,并不落下风。

昆仑关战役中,1个日本兵受伤后躲入山洞,拼死不投降。桂军士兵强攻,被日本兵用1杆步枪打死打伤六七人,这才将他用手榴弹炸死。

这就是军事素质强悍的士兵。

要知道,八路军和桂军士兵的战斗力也不弱,还是职业军人,尚且如此。

更别说,那些实则是老百姓的明军。

然而,只要使用正规军,对付倭寇并不困难。

为啥?倭寇毕竟数量稀少,而且是海贼,不是专业的陆战武士。

所以,戚继光招募3000义乌兵,用了一个鸳鸯阵,短时间内就消灭了倭寇。

但你非要说倭寇战斗力弱,借此侮辱明军,就属于胡说八道了。


萨沙


你不能一概而论明军,你应该分清是本地江浙卫所兵,还是大明边军,还是广西狼兵,还是戚家军。

这四种对倭寇的战力战绩都不同,尤其戚家军面对倭寇未尝一败,战损比明军一比十。四种明军差距大到不可思议[抠鼻]



宛转唐风


明朝始创,国家对海防十分重视,那时也有倭寇屡犯海疆,但大明的部队锋芒正盛,所以倭寇很难有所作为。

但明英宗以后,土木堡之变让明军实力大伤,虽经历数年恢复,但贪腐之风开始盛行,军纪焕然。

东南海防形同虚设,这给了倭寇横行的土壤,而且倭寇确实厉害,别看人家个头儿小,蹦起来砍人也是很牛逼的。


所谓的倭寇,其实不单纯是日本人,更确切的说,他们是一群为了发横财走到一起的杂牌部队,只不过日本浪人居多,除此之外,还有少量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甚至还有大明的社会盲流,没错,你们看的《加勒比海盗》不都是编的。

既然是杂牌军,无组织无纪律是肯定的,虽然后来出了个中国人叫汪直把倭寇们组织起来了,但大明咔嚓一刀,汪直脑袋搬家后,倭寇又没了组织。

但无组织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战斗力,倭寇主体日本浪人的单兵作战能力是非常强的。

所谓的浪人,就是失去了土地的日本武士,那个时期正是日本的群雄割据时期,各路老村长(大名)为了屁大点儿地儿打的狗脑子都出来了。


所以武士作为老村长们的属下,没准今天还花姑娘地干活,明天可能就脑袋搬家了,好一点的,就逃出来。

这是一帮真正的亡命徒,从来不懂得“猥琐发育,别浪”的真谛,所以浪出了天际,成了浪人。

浪人们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武术和体能训练,单兵作战能力不是盖的,每个人基本上都有一把武士刀,还有一部分人从日本剑圣上泉信纲那里学习了一种绝技,叫“阴流”。

听这名字,浪人用“阴流”,又浪又阴,大明士兵几个人真不是一个浪人的对手。


单兵作战再厉害,也扛不住有组织有纪律的正规军,随着戚继光、俞大猷等抗倭名将到达战场,尤其是戚帅的鸳鸯阵,让这帮浪人的武士刀没了用武之地,还没走到跟前,就被扎成了刺猬。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明离子


熟悉明史的人都知道,倭寇是明朝嘉靖时期的一个严重的外患,而这些倭寇大部分都是从日本漂洋过海来的,来的目的也很简单,在日本呆不下去了,来明朝能发大财,这也无可厚非。毕竟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一直是一个富饶地带,是很多的外国人向往的地方。当然在当时也有少部分意志不坚定的中国人,受不了钱财的诱惑,充当了倭寇的打手和向导。

说句实话,倭寇的实力呢,其实并不怎么强悍,毕竟大明的军队也不是吃素的。可在初期明军和倭寇的战斗当中啊,往往都是被动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在于倭寇当中存在着一部分比普通的倭寇和明军士兵还厉害的人物,这些人的就是俗称的浪人。

所谓浪人,那当然不是浪荡的人。其实从字面意思来看,你可以理解成流浪的真实的含义呢,也差不多,因为这些浪人啊,确实是因为无家可归了,再加上严重的失业,最后才成为了到处流浪的人。可这里我们要说的浪人的和那些无家可归的贫民不太一样,其他的老百姓无家可归了,可以称之为流浪汉或者流民就没有人称他们为浪人。这其中的原因在于被称为浪人的这些人,喝普通的老百姓比起来,他们还有另一个身份,那便是武士。这些所谓的武士都是从小习武的倭人,倭人就是指当时的日本人,当学有所成以后,便会成为一些日本诸侯的门客,充当诸侯的保镖,同时也是诸侯的一把尖刀。

虽然从小习武,其实力自然不是一般人可以比的,所以在明军和他们作战的时候,往往要牺牲几个人才能杀死一个浪人。故而。在面对拥有浪人的倭寇的时候,没有绝对的把握。明军是不会轻易出击的。面对这些浪人,之所以会加入倭寇的队伍,原因的也是因为无家可归和失业了。因为明朝时期的日本还处于分裂状态,光诸侯的就有几十个,类似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

而这些浪人所跟随的诸侯难免会被其他的诸侯所消灭,愿意跟随心诸侯大变去了,不愿意的自然就失业了,成为了流浪的人。最后,他们在这也混不下去了,为了活下来,也只得加入了倭寇,同时也为了能够发大财。总的来说啊,倭寇的实力呢,还是不怎么强悍的。但是因为有了这些武功高强的浪人,所以才会成为了嘉靖时期的严重外患。再后来,很多大名鼎鼎的像戚继光,俞大猷这样的抗倭名将就准备闪亮登场了。


热点六点半


狼人的战斗能力是非常彪悍的。在介绍狼人的时候,说个小故事。

明代嘉靖年间,一股70人左右的倭寇在中国的杭州湾登陆,在富庶的华东地区如入无人之境,一路烧杀淫掠,扫过杭州北新关后窜入安徽省,随即又折返江苏大肆扫荡烧杀一番后居然围绕着当时的明朝陪都南京城绕了一圈扬长而去,从头到尾杀死了4000多中国军民。

听过这个故事之后,或许,我们有些不信。我们先介绍一下浪人。

狼人,是指那些失去封禄,离开主人家到处流浪的落魄武士,有过系统的战斗训练,有佩刀的资格。而武士在日本是个阶级的代表,非常有社会地位。那时候来说,这些没有生活来源的浪人,在日本这块纷乱的国土上,基本没有什么出路的。而当时的大明也是富饶的可人,尤其是江南,让那些浪人垂涎三尺。

当时明朝的卫所制度已经是名存实亡,什么叫卫所制度?就是闲的时候去种田,有仗打的时候去打仗。随着政权的安定,肯定是大部分时间都是种田了,没有仗可打了。久而久之,当兵的实际就是农民了,战斗力低下,加上吃空饷的,长官克扣军饷,基本就是不满编的缺少训练的农民,等于是一群乌合之众。没有任何的战斗力。

这样一对比就很明显了,一个是身怀超高武艺的烧杀抢掠的浪人,一个是没有啥战斗经验的农民。浪人在中国的沿海祸乱那么多年也可想而知了。

早期的倭寇,还是真是指的是日本的浪人,只不过组织松散,单人战力很强,当时不会对大的城池构成威胁。后来,大海盗汪直把这些人全部笼络到一起,统一指挥,形成了相当大的群体,群体战力不可小视,若集中兵力他们都敢打南京城。汪直是个富得流油的大海盗,下面的兵丁也是兵强马壮,武器装备精良,曾经用三千人对抗大明军队三万人,最后还能有编制的退出战斗。可见,这些倭寇的战力是多么的强大,这些明军战力很渣渣。

后来,在戚继光、俞大猷等将军的带领下,把倭寇全部赶出中国的领土。

人生漫漫,愿你归来仍是少年。我是曹城少年,祝你顺心康健。


曹城少年


倭寇的单兵战斗力,即使在戚继光笔下,也是强的。不管是日本浪人的真倭还是中国人的海盗。戚继光专门研究过日本的双手剑术及其步法。写过分析和对策。如果靠士兵以单人武勇去作战,伤亡会大。具体什么比例不好说,和士气也有极大的关系。

但戚继光从未准备让他的士兵靠一对一的对决战胜倭寇,他的所有训练,一直针对两个方向:1)铁的纪律;2)非对称打击。所谓鸳鸯阵(以及后面在北方搞的车营),都是非对称打击的思路。用长竹竿把敌人挡在几米开外,先用火枪打,再用长枪在几个方向扎,再用刀劈,分工协作,进退有序,严明军纪(一人逃则队长有权斩之,队长死则斩全队)确保坚强如磐石。

他的阵法和西方重步兵矛阵有异曲同工之妙。即矛兵只管按自己的角度专心刺杀,完全不用考虑格挡敌人和保护自己,把自己的安危完全交托给队友保护。敌人实际上在躲过火枪后会遭到两支矛加两支狼筅的同时攻击。如果敌人攻到近前,会遭到短刀手的保护(不求杀敌,而以保护矛兵火枪手为主要目的)。戚继光当然也模仿日本刀改良了明军的短刀。

所以戚家军作战的伤亡率低得惊人,经常是个位数伤亡而歼灭数千倭寇。


xiaojian6


用战力强悍来形容所谓的倭寇,不如用“战五渣”来形容明朝中后期的南方官兵。还是那句老话,明末就是一个比谁更烂的时代,没有最烂,只有更烂。

倭寇的战斗力

人员组成:

现在稍微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了,所谓“倭寇”,大部分实质上是中国东南沿海的走私商人组建的武装力量,主要人员是中国沿海的失地农民、破产商人、及部分惯匪和盗贼。另外还有少量的日本武士浪人等。要说战斗力,其中部分的日本武士浪人的单兵能力还将就能行。

武器装备:

倭寇主要装备还是为刀剑弓箭一类的冷兵器,也有少量的西方火绳枪,没有制式盔甲等防具。

战术特点:

这个真不好意思说,从军事角度讲,倭寇除了机动性比较强(灵活选择登陆地点,战斗不利时撤退快)外,几乎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特点,其作战方式一般都是一群人凭借武勇,毫无战术和纪律的“猪突”,说白了,就是大规模的斗殴而已。


明军的战绩

总的来讲,明末的倭寇就是一群根本没有任何基本军事素养,仅靠个人武勇进行“群殴”的暴徒而已。

遗憾的是,即使在这样的“敌军”面前,南方明朝正规军队的表现让人“叹为观止”。

千里海防,处处漏风,倭寇随时大摇大摆的登陆,遇到明军,倭寇一个冲锋随时可以将明军打散。甚至在1555年,一队不到100人的倭寇团体可以横行南方,一路打到南京,还攻掠州县二十余处,杀伤明军4000余人,更其中还不乏中高级军官。这特么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要知道就是西班牙人征服原始的印加帝国也用了好几百人,再加上病毒好不好。


“战五渣”的南方明军

客观的讲,当时北方明军因为防备蒙古,此时还具备了不错的军备水平,能将蒙古人稳稳的压制在长城以北。

但南方的明军,承平近200年的时光,早已腐朽,而朱元璋自作聪明的定下“军户制”,从根本上就注定了悲剧。此时南方明军,基层士兵实际上已经成为了高级军官的佃户和奴隶,连基本的农民都不如,早已没有了基本的军事素养。而军官们则成为了一个个的地主,扣兵饷,喝兵血,那是常态化的。文官们也在繁华的江南醉生梦死,焖头发财。如此官场和军备,被倭寇打了一记又一记响亮的耳光。

打破倭寇的神话

就像前面说的,被吹的神乎其神的倭寇其实也是草包一堆,在真正意义的正规军队面前只是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而已。

倭寇虽然狠狠的打了腐朽的大明南方官场和军方的脸,但大明毕竟底蕴还在,随后以戚继光为代表的将领和军队则让倭寇和南方的其他明军见识了什么才叫真正的军人。


两个字——“吊打”。

毫无悬念的吊打,戚家军从1559年起在东南参与抗倭大小战斗80余次,全胜。多次全歼敌军,共击败倭寇数万人,自身总伤亡百余人左右,其中多次战斗自身伤亡在十人以下,最多一次也不过六十九人——这就是所谓的战力强悍的倭寇?这就是被吹出天际的倭寇?

戚家军兵员虽是义乌矿工,也同样是江浙子弟,也同样用的刀剑火铳,虽然有著名的“鸳鸯阵”和严格的军纪,但特么既然称为军队,纪律和阵法操练不是最基本的么?官员们大肆表彰戚家军的功绩只是用一块遮羞布来掩盖整个南方军队和官场的腐朽而已,而戚家军也是那个比谁更烂的年代里一抹稍微绚丽的色彩而已。所以别说什么倭寇战力强悍,同样一包渣而已。


历史小兵感悟未来


在一段历史时期中倭寇作乱现象十分恼人,现代人对于倭寇可能了解不多,有的甚至会将倭寇和海盗弄混,实际上倭寇和海盗是不同的,在史书中所指的倭寇大部分都是明朝时期出现的,在倭寇浪潮中有三分之一是由日本人组成的,其他成员基本上是由一些不法商人和海盗。



真正的倭寇战斗力很强,因为这些倭寇一般都经历过很多战乱,所以拥有很多作战技巧,都是从尸体上趟过的人,早就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所以作战时十分狡诈阴险,当时明朝军队在和倭寇作战时十分艰辛困难,虽然无法计算出究竟一个倭寇可以敌过几个明军,但是从明军和倭寇的几次交手中就可以看出,倭寇的作战实力不容小觑。



当时明军部分成员是武僧,这些武僧平日里不仅会打坐念经,也将习武作为主要工作内容,并且有时间钻研武艺,可以说武僧的战斗力要比一般的士兵强悍很多,可是这些武僧在和倭寇对抗时也不占什么优势,可见倭寇是十分彪悍的。



那么为什么这些倭寇的作战实力这么强呢?第一和倭寇使用的武器有关,这些倭寇之前都有很多战斗经验,所以在战场上为了获胜什么法子都会想到,在选用武器时自然也会有很多技巧,根据一些记载中可以看出,倭寇在作战时所使用的武器可以直接将明军手中的武器砍断,而使用这样的武器上战场自然为倭寇的取胜提供了先机。第二倭寇自身也有强大的作战实力,倭寇不仅拥有实战经验,他们也是习武多年的人,所以整体作战实力更高,这些都是倭寇的优势。



第三倭寇当时所面对的压力很大,有这些压力的推动,让倭寇即便不想作战也要拼尽全力去迎战,因为他们大多都经历过大风大浪,所以为了生存会更加顽强,为了活命自然会在作战时表现得更加勇猛。第四倭寇的收入是比较高的,倭寇作战获胜一般都可以有不错的收入,有这些利益保障,倭寇在作战期间也会奋不顾身,毕竟在兵荒马乱的年代,生存是首要条件,倭寇会为了利益而拼命,在战场上浴血奋战,而实际上就是在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努力,所以在面对明军时倭寇都是在用命来搏,自然战斗力极强。


紫禁公子


倭寇的成份极其复杂,有不少破落的日本武士、浪人等等,更主要的是中国沿海渔民等中国人,还有一些个西班牙、葡萄牙人等,当然,西方人占据极少数。

当时,明主要兵力居于北方,南方,特别是沿海防守军人贪腐成性,疏于战阵,射的箭也只是轻箭,弓为软弓,甚至倭寇冲锋时,箭搭在倭寇的斗笠上而不能射穿。

反观倭寇方面,都知道王直这个人,实际上,不管“真倭”还是“假倭”,都是在给王直“打工”。这就闹出个天大的笑话,几十名倭寇居然能够冲到南京城下。这不就是有“內线”么?

“真倭”本身就不多,加之强大的內线,望风而逃的军队,有些奇葩的战损比也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

只是后来戚继光、俞大猷人导抗倭将领的崛起,战损比彻底扭转,以少胜多成为了明军的专利。


大卫思想


南方明军就是群拿着粗漏武器的农民,曾发生过明军发射的软弱弓箭射到倭寇没有任何防护的屁股上,却被倭寇翘起屁股嘲笑杀伤力低的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戚继光曾经在山头三箭狙杀三名倭酋。可见南方明军训练之差,或者说根本没有训练,更糟糕的可能连生存都是问题。

看看萨尔浒之战后,熊廷弼到辽东接任总督,结果看到的是八千拿着木棍的明军……但等他给士兵索要了足额军饷,精良的军械,并施加赏罚分明的军功制度,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随后明军立刻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在随后的战斗中给了后金军强大的压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