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医孙思邈活了141岁,临终前为何告诫徒弟一定要毁了“五石散”?

薛学铭


神医孙思邈活了141岁,临终前为何告诫徒弟一定要毁了“五石散”?

今天的人们,吃完饭后总是要出门转悠几圈,这种小小的饭后活动,我们叫它为“散步”。

虽然这是生活中再稀松平常不过的活动了,背后却隐藏着一段跨越千年之外的时代留影。

“散步”为何称之为“散步”呢?

从身形来说,岂不是“走步”更恰当,而从作用来讲,似乎“消步”也更贴切,毕竟散步有消遣、消食的意思。

“散”字的成因,究竟来源在哪,这就要追溯到魏晋时期的一种叫做“五石散”的流行文化,以及活到141岁的神医孙思邈。

五石散相传是扁鹊所发明的,主要是用来治理外表创伤以及风寒的症状,一开始只是一个普通的药方。到了汉代时,一些无病的人,也尝试着服用五石散,不过只是少数道家炼丹之士,直到了魏晋时,服用五石散突然风靡起来,这全靠一个人的大力推广,他就是何晏。

何晏是标准的纨绔子弟,一切务实靠谱的事情,都是让他感觉到厌恶的,而他的生活重心,就是挖掘和沉迷一切不着四六的东西,所以“五石散”才会引起他的兴趣。

何晏没有什么本事和功绩,能让他吹嘘的身世,是他的爷爷,就是那个被十常侍诛杀,召董卓进洛阳,引发东汉末年乱世的大将军何进。但是何晏能够锦衣玉食,活跃在魏晋上层,却是曹操的福荫,他的母亲在丈夫死后,嫁给了曹操,何晏备受宠爱,后来娶了曹操女儿。 何晏发现五石散服用之后,会让人神明开朗,步入玄境,并且能增强体力,简直就是好处多多。

何晏不是自私的人,发现如此宝贝,他便四处推广,还专门写文章做宣传,在他的鼓吹之下,身边人开始慢慢尝试,然后发现何晏这小子没有说大话,果然是好东西,五石散便迅速风行。

如果五石散只有何晏所说的好处,也就罢了,但是这些用带有毒性的矿物质制成的东西,进入人体后,怎么会没有副作用,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何晏很快就短命而死,但是他的死并没有带给其他人警示,反而更近一步推动了五石散的流行。

五石散被服用之后,会引起人体的体表发热,这也是最明显的副作用之一,如果发热的时候不能及时的出汗散热,那么就会有性命之忧,因此服用五石散后,要进行长时间的步行,在魏晋的时候,这种方式被称之为“行散”,后来俗称为“散步”。

五石散带给魏晋一种奇特的人文现象,名士穿着,宽衣大袍,这是服药后,皮肤过敏,不得不进行的装扮,还有人放荡形骸,被视为洒脱随性,这也是服药让人的意识近乎癫狂的作用。

和孙思邈又有什么关系?

孙思邈作为不世出的神医,他一针见血的指出五石散所带给人的损害,是大大高过它的好处的,为此,他把魏晋名士因为服药而至损的人给统计了出来,最后列出的名单让世人大惊:被毒害的人中,有晋朝哀帝司马丕这样的帝王,也有皇甫谧这样的名医,其他的诸如裴秀等的名人更是不计其数,五石散被孙思邈揭露出了面目的狰狞。

在孙思邈死之前,他交代自己的徒弟,要尽可能在能接触到的医书上去掉五石散的药方,不能再让这样的东西为害世人,孙思邈自己还专门研制了一种改良版的五石散,为的就是以良代劣,如果真的有人克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真的想尝试的话,也不用担心身体有所损害。

孙思邈的拳拳之心没有白费,在他的努力下,五石散从唐朝起,就逐渐被人们所遗弃,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魏晋名士的风流,其核心竟然是来自于有毒的一个药方,这也不免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啼笑皆非的现象,我们应该感激孙思邈,虽然我们的文化少了几分风流洒脱,但保持了健康的传承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