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家族》,用最平和的镜头语言,思考如何摆脱原生家庭伤害

日本导演是枝裕和,在家庭题材的影片上,总是有其独到的视觉,把原生家庭潜在的阴暗面和家庭成员之间的羁绊都刻画得淋漓尽致。从《步履不停》到《小偷家族》,六部家庭片,每一部都带给我们不同的思考。

《小偷家族》,用最平和的镜头语言,思考如何摆脱原生家庭伤害

这部2018年上映的《小偷家族》,主要讲述的是在繁华的东京,一栋与现代化城市格格不入的残旧老房子里,生活着柴田一家五口人。在工地当临时工的阿治经常带着儿子祥太到超市盗窃生活用品。

有一天,他们回家路上遇到了独自待在户外、饥饿的四岁小女孩由里,并鬼使神差的把她带回了家。妻子信代起初极力主张将她送回父母身边,但当看到女孩原生家庭的状况时又心生恻隐。原本柴田家就靠着老奶奶初枝的养老金度日,而今多了一口人,生活更加艰辛。

这一家人,一直游走在贫困和违法的边缘,包括信代的妹妹亚纪。可这样一个家庭,每个成员之间却并没有血缘关系。他们是因为种种原因来到这个家里,而在冰冷的城市里互相依赖、借家庭的温暖疗内心的伤,这种牵绊将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

这部影片第9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并获得第71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在是枝裕和一如既往平和的镜头里,我们不可以避免地去直面一个问题,那就是原生家庭给一个人带来的伤害。影片中受过这样伤害的人,有亚纪、有由里、有信代。我们不妨跟随导演的镜头,从亚纪的成长经历来思考探讨关于原生家庭的伤害。

《小偷家族》,用最平和的镜头语言,思考如何摆脱原生家庭伤害

出生在良好家庭的少女,为什么会选择离家流浪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认为:“一个人那些灰暗的、一直以来难以被别人和自己所理解与接纳、似乎根本无处安放的感受,其实就是来自你的家庭,而且主要来自你与父母的关系。”

一如是枝裕和惯常的风格,他的影片里,不会出现对于人物遭遇很强烈的刻画。他的镜头都是淡淡的。而也是这样一种平和,却能有触动人心的力量,越是细品,越是深陷个中滋味。

少女亚纪出生在一个良好的家庭,父母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是体面人。家里还有一个妹妹,阳光活泼,学习小提琴并且很有天赋。亚纪从小到大一路上着私立学校,也接受很好的教育,可是她却选择了离家出走,并且还去风俗店打工。

在电影里,导演并没有对亚纪的遭遇单独进行阐述,但只字片语的几个镜头,已经可以让观众了解背后的深意——

镜头一,奶奶去前夫和小三的儿子家,借由祭奠前夫之名,实际是为了获得这家人每次的现金资助。这其实就是亚纪的家。奶奶在祭奠完后聊天时,故意看着客厅中摆放的亚纪的照片,问为什么很久没有见到过这孩子了?

《小偷家族》,用最平和的镜头语言,思考如何摆脱原生家庭伤害

亚纪的父母反应就非常有意思了,他们的尴尬和不自然几乎是转瞬即逝,然后熟练脱口而出的是亚纪去国外留学了,放假都回不来,他爸爸因为这样还很不开心呐,因为想念女儿。

奶奶意味深长地点了一下头,因为她早就明白亚纪在这个家庭里遭遇了什么。也是她,在前夫的葬礼上遇见了孤单的亚纪,然后把她带走了。

亚纪的妹妹沙香背着小提琴从楼上下来,脸上是阳光灿烂的笑容,约了同学匆匆出门。

在这个家庭里,一个女儿离家出走了一年以上,可他们的生活看起来十分正常,仿佛那个女儿的出现与消失都和他们无关。亚纪不在的日子里,父母没有想过要报警寻找她,可以自如地编织她出国留学的谎言,妹妹依然快乐地无忧无虑。

就这样一组不到五分钟的镜头,已经把亚纪的遭遇表现得淋漓尽致。再看那个少女,会觉得很心疼。

《小偷家族》,用最平和的镜头语言,思考如何摆脱原生家庭伤害

镜头二,亚纪来到这个临时家庭后,体会到了从不曾感受到的家庭温情。奶奶就像照进她生命中的一束光,她也对奶奶有着很深的依恋。在狭小简陋的房子里,她会躺在奶奶的膝盖上尽情撒娇。

奶奶带着亚纪去银行取完钱,两个人去甜品店吃东西。奶奶问起了亚纪在风俗店的工作,亚纪很开心地给奶奶讲着。奶奶并没有因为这样的工作去批评亚纪,而是很认真地在听,亚纪觉得开心,她也觉得很有意思。我们不去评价这样一个工作到底对不对,仅仅是从镜头下表现出来的状态,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祖孙,关系是很亲密的。

还有一个地方,由里刚到这个家时,有一天晚上尿床了。奶奶说让由里睡到她的旁边的褥子上,然后亚纪说了一句:“那是我睡的地方”。就这么一小段,便可在我们的脑海中勾勒出这样一个场景:像那些普通的孙女一样,亚纪在这个“家”里,可以和奶奶盖同一个被子,睡在奶奶身边,被奶奶宠上天。

《小偷家族》,用最平和的镜头语言,思考如何摆脱原生家庭伤害

镜头三,在风俗店打工的亚纪,有一个常来找她的客人——四号先生。当他们终于面对面的时候,亚纪发现四号先生的手上,有击打留下的伤痕。这时导演的镜头给到亚纪的特写,她表现出来的样子很复杂,是一种惊喜,又带着哀伤。

她跟四号先生说,她以前也经常打自己。她忍不住紧紧抱住了四号先生,两个人一起流泪。亚纪的惊喜,是觉得自己发现了同类。而紧紧地拥抱,也是在拥抱自己的过往。我们不难通过这样镜头语言,联想起亚纪过去经历过的一切,在遇到奶奶之前,她是生活虽然优渥,但是在那样一个家庭里,压得她喘不过气的压力,让自残成为了宣泄的渠道。

不是越惨烈的画面,才会触动人心感受到残忍。虽然亚纪在整部影片中,只是一个戏份不多的配角,但在有限的篇幅里,已经带给我们如此大的触动,足见导演的功力。在导演平和的镜头语言下,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来自于原生家庭父母对她心理上带来的影响。

《小偷家族》,用最平和的镜头语言,思考如何摆脱原生家庭伤害

警惕这些家庭体系,他们极易对孩子造成原生家庭伤害

原生家庭的伤害,可以来自任何的家庭构成,并不因为家庭的经济水平、教育水平等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这主要还是来自于父母的认知。受过原生家庭伤害的孩子,整个人都会充满戒备,并不自觉地把这种心理带到人际相处中。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自己的书籍《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中,详细分析了几种典型的伤害型的父母的特征,她将“有毒”的家庭体系分为以下几个大类:

《小偷家族》,用最平和的镜头语言,思考如何摆脱原生家庭伤害

1.不称职型的父母

这类父母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体和情感上,疏于照顾孩子的情绪,他们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你的感受无关紧要,只有我自己最重要”。

孩子们被迫用父母的感受而不是自己的感受来定义自己。在他们看来,能让父母开心的做法就是好的,反之,就是错误的。孩子觉得自己不被关爱,不被照料,不被重视,就好像根本不存在一样。

亚纪的父母就可以归类于这样类型的父母。因为有两个女儿,在父母心中自然就有了比较。妹妹沙香更加活泼可爱,而且很有小提琴天赋。于是父母心中关爱的天平,自然就往妹妹有了倾斜。而同样是一起学小提琴的姐姐亚纪,因为不如妹妹有天赋,所以父母为了节约开支,就要求她不要再学了。

亚纪的父母虽然并没有抛弃她,但是在情感上,亚纪早已成为这个家庭的外人。

《小偷家族》,用最平和的镜头语言,思考如何摆脱原生家庭伤害

2.操纵型的父母

这类的父母,在生活中真是太常见了。对于孩子的一切,事无巨细,他们要过问,都要管束。每天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和什么人交朋友,下班该几点钟回家等等等等,仿佛孩子并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他们自己的另一个分身。

这种强行捆绑的说,让孩子感受到的是压抑和无力摆脱的窒息。

之前网上有这样一条新闻:《48岁“啃老海归”宅家7年,80岁老母亲患尿毒症身心俱疲状告儿子》,家住上海的丁阿婆,儿子拥有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工程硕士学位。他从小是母亲的骄傲,但2012年毕业回国后就再也没有工作过,只靠着丁阿婆的养老金过活。

丁阿婆实在没办法了,向法院提起诉讼。但儿子接到起诉通知后,仍然拒绝跨出家门,并将矛头指向母亲——

“都怪你,在我小时候事事包办,什么都给我弄现成的,让我对你们太依赖,是你的溺爱毁了我。”

由此可见,事无巨细的关心并没有回报想象中孩子成长的模样,反而还会毁了孩子的未来。

《小偷家族》,用最平和的镜头语言,思考如何摆脱原生家庭伤害

3.言语虐待型的父母

这类父母也很多,可能我们回忆自己成长的经历,就能发现不止一次受过这样的伤。

我们的父母,往往信奉的是不能给予太多的称赞,因为会让孩子骄傲。比如明明考了第二名,已经是很好的成绩了,满以为会得到夸奖或鼓励,却被奚落为什么不是第一;又比如,当着很多人,拿自己的孩子开玩笑,总爱说自己的孩子长得丑。他们不会考虑到言语攻击对孩子自我意识的影响。在孩子表示反抗时,还会生气,“我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孩子会因为亲人的贬损受到伤害,其中又以父母带来的伤害最为严重。因为在幼小的孩子心中,父母是世界的中心。如果大人说你笨,你就笨;说你没用,你就没用。

当一个人被负面评价时,这些评价就会进入他的潜意识,他会“内化”这些言语,这是自卑的根源。

《小偷家族》,用最平和的镜头语言,思考如何摆脱原生家庭伤害

4.酗酒型父母

根据美国心理协会发表的研究,父母有酗酒习惯,他们的孩子试图自杀的可能性比那些没有酗酒习惯父母的人高85%。

家庭中有一场经常进行酗酒行为,必然会影响另一方,让其对这样的行为产生厌恶,从而不断发生争吵。而孩子就在这样争吵的环境中成长,对家庭失去了最基本的安全感,每天都生活在焦虑和恐惧中。

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容易产生悲观绝望的情绪。要么会用偏激的手段来摆脱这种束缚,比如试图选择自杀;要么在成年后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比如重蹈父母酗酒的覆辙、对婚姻家庭产生恐惧等。

《小偷家族》,用最平和的镜头语言,思考如何摆脱原生家庭伤害

5.身体虐待型父母

由于现在有相关法律法规来保障孩子的安全,所以身体虐待相对来说会少一些,但也不是完全不存在。

在《小偷家族》这部影片中,由里就是受到父母虐待的孩子。由里刚到这个“家”里时,奶奶发现她身上有很多伤痕。问她是怎么弄的,她说是不小心摔的。直到很久以后,由里和信代一起洗澡,两人胳膊上都有同样的一个伤疤。信代跟由里说,这是她以前被烫的。这时由里才说,她也是被烫的。

而信代和奶奶给由里试衣服时,看到好看的花裙子,由里下意识地是躲开,然后小声地问:“买新裙子不会挨打吗?”由此想起由里刚来的时候,大家问起她的妈妈,她说:“妈妈对我很好,妈妈总给我买裙子”。由里在原生家庭里的遭遇,也就呼之欲出了。

身体虐待型的父母,除了天生是恶魔外,大多数都是这样的心理:要么是自己还没有长大,当看到孩子做了不符合自己心意的事情时,就觉得孩子是在挑衅自己的权威,然后跟孩子争斗;要么是觉得自己从小也是在棍棒教育下长大的,这种教育方式没有什么不好。

这样的父母普遍具备这样几个特性:

(1)他们极度缺乏对冲动的控制力。

(2)他们对给孩子造成的伤害,几乎毫无意识。

(3)体罚孩子已经成为他们的惯性做法。

(4) 这些父母往往生长于充满暴力的家庭里,而暴力是他们学会的解决问题和发泄情绪唯一的手段。

这些“有毒”的家庭体系,对孩子的伤害是无庸置疑的。因为孩子成年后步入社会,和别人建立关系的基础,正式来自于和父母之间的关系。

在健全的家庭关系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会用积极坦诚的方式去展开自己的人际交往。而常年生活在紧张和焦虑中的孩子,对这个世界是充满了防备的。这种防备会阻碍他们获得正常的人际交往,甚至会让他们深陷困扰的泥潭。

《小偷家族》,用最平和的镜头语言,思考如何摆脱原生家庭伤害

受过原生家庭的伤,要怎样才能过好这一生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这么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对于在原生家庭中受过伤的人,是不是就不能过好这一生了呢?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未来的路。虽然从泥潭中挣扎出来很艰难,但却并不是无路可走。所以,积极去面对也很重要。

那么要怎么做,才能疗愈我们心中曾经受过的伤呢?

1.认清责任,将责任归于那些应该负责任的人。

影片里,信代抱着由里,对她说:“他们说因为爱你,才会打你,这是谎话。真正爱你的人,不会伤害你,而是会像我这样,紧紧抱着你。”

《小偷家族》,用最平和的镜头语言,思考如何摆脱原生家庭伤害

所以解开束缚最好的办法,就是卸下心头的枷锁,释放内心的痛苦和愤怒。要认识到,那些遭遇并不是因为自己做的不够好,而是因为父母的行为本身就是错误的。我们没有必要为他们错误的行为买单,从而否定了自我的价值。

岳云鹏在接受采访时曾谈起自己早年间在餐馆打工时,因为写错了两瓶啤酒,被一个客人辱骂了两个小时的事情。他说:“我不会原谅他的,永远不会,他怎么能因为这么小一个事情就这么侮辱人呢,我都恨死他了。”

采访一出,很多人开始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来批判岳云鹏,但不在其中,又怎能理解别人心中的痛呢?

这种不原谅,恰好是放过了自己,完成了自我的救赎。不必勉强违心地去和解,那样会把自己逼到更痛苦的境地。认识清楚,不需要把他人的错误一直背负在自己身上,轻装出发,才能发现更多自己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

《小偷家族》,用最平和的镜头语言,思考如何摆脱原生家庭伤害

2.认清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虽然共同生活在一个家庭里,但是我们也是独立的,不管是身体还是情感上。不要把父母长久以来强加给我们的观念强行背负,我们要拥有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为。

当父母又要对你情感绑架时,可以这样做:使用非辩护性回应、表明自身立场、不要说“我不能”。

使用非辩护性回应,也就是当父母对你进行指责时,你不要试图进行解释、道歉,而要懂得去化解对方的过激情绪。

如果对方说你自私,你不必要解释自己怎样无私,你可以这样说,“很抱歉您这样认为”,或者“您看待问题的方式真有意思”;表明自身立场,就是明确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什么可以通融什么绝不行;不要说“我不能”,是指将类似“我不能违抗父母”换成“我还没有违抗过父母”,这样一换就有了另一种意义,即那么这次是不是可以试着违抗一下呢。

《小偷家族》,用最平和的镜头语言,思考如何摆脱原生家庭伤害

3.不再自我惩罚。

《欢乐颂》里的樊胜美,一直以来都被母亲压榨。她的功能就是家庭的提款机,在这个城市里独自打拼,还要背负起家庭的重担,满足母亲和哥哥的各种要求。

《都挺好》里的苏明玉,虽然看似早早地和原生家庭划清了界限,在事业上也是风头强劲的女强人。但其实当家庭有任何问题找到她时,她嘴上说着不管,行动却很诚实,费力不讨好地为这个家庭解决着一个又一个的麻烦。

在像樊胜美、苏明玉这样的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被超前赋予了太多的责任,从而失去了正常的童年。为了达到心理的平衡,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掩埋了内心的渴望,否定自己有这方面的期待。在无法摆脱的环境里,被迫成长为了付出型人格。

这种性格的养成,让他们在成年后依然会不自觉地付出,并会为家庭成员的生活不好而产生强烈自责的心理。其实这样的人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不是自己愿意无怨无悔地付出,而是在成长过程中被迫养成的习惯。

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对力所不及的地方不用过分强求,把自己从内疚的心理中解脱出来,找到自己生活的节奏,肯定自己付出的一切。

《小偷家族》,用最平和的镜头语言,思考如何摆脱原生家庭伤害

4.停止和父母的对峙。

有的父母,可能从来都不曾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孩子造成了多大的伤害。即使被点破,他们可能出于自尊,也会拒绝承认甚至和你大吵一架。

作为一个成年人,需要坚定自己的立场和看法,如果内心积压了很多情绪,不妨就真实地说出来,把自己内心的垃圾清零。

选择一种相对平和的方式,真实客观地对父母说出自己的感受,比如:你们哪些行为让我感受到了伤害,这些伤害对我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我希望通过沟通和你们达成怎样的共识等等。

虽然父母不一定接受,但是这样一个积极的举动,可以让你找到一个宣泄的途径。只有放下过往,轻装上阵,才能更好地去走未来的路。

《小偷家族》,用最平和的镜头语言,思考如何摆脱原生家庭伤害

如果受到的伤害实在太大,已经不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解决的时候,试着去给自己找一位专业的心理医生,科学地去看待并解决问题,也是非常必要的。

总结

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说:“一个人和他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可能影响他的一生。成年后,你可以选择远离父母,却也不能轻易逃离原生家庭的烙印。”

是枝裕和总是在通过他的影片,剖析探讨着种种家庭关系。而在《小偷家族》这样一部直击原生家庭问题的影片中,平和的镜头语言背后,让我们看到了自己曾经经历的影子。

我们或许没有经历过电影里那样支离破碎的家庭,但是大多数原生家庭,都会有各种的“不如人意”。它会在我们的生命里留下深深的印记,而也许因为太过于害怕面对,所以我们将它深藏了起来,小心的回避着。

电影打开了我们心中的锁,让我们去思考,去直面,这就是影片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