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著用“潘多拉效應”,勾起孩子的好奇心!

Hey~

我是宇橙媽媽,我們又見面啦~


試著用“潘多拉效應”,勾起孩子的好奇心!

關注我,我們一起學習育兒知識!

2020.3.16


操心的爸爸媽媽們,宇橙媽媽繼續和大家聊一聊心理學中的效應,今天我來看“潘多拉效應”。這個效應是這樣來的:


古希臘有個神話,說宙斯給一個名叫潘多拉的女孩一個盒子,告訴她絕對不能打開。“為什麼不能打開?還要‘絕對’?裡面該不是稀世珍寶吧?”潘多拉越想越好奇,越想揭開真相。憋了一段時間後,她終於把盒子打開了。誰知盒子裡裝的是人類的全部罪惡,結果讓它們都跑到人間了。

心理學把這種“不禁不為、愈禁愈為”的現象,叫“潘多拉效應“

試著用“潘多拉效應”,勾起孩子的好奇心!


看到這個效應的起源,大家都能知道這個 ”潘多拉效應“ 實質就是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在起作用。


我們在一起來看一個典故:

試著用“潘多拉效應”,勾起孩子的好奇心!

蘇軾和蘇轍小時候非常頑皮,不肯讀書。為了引導他們喜歡讀書,他們的父母蘇洵夫婦不僅曉之以理,喻之以義,而且施之以“魔法”:每當孩子們玩耍嬉戲的時候,他就躲在旮旯(gala)裡讀書,孩子們一來,他就故意把書“藏起來”。父母 “偷偷摸摸”、“神神兮兮”的舉動讓孩子們好奇不已。他們猜想父母一定閱讀什麼好書。滿懷追根究底的慾念,他們趁著父母不在家時,把父親藏起來的書“偷”出來讀。日復一日,讀書竟成了蘇軾和蘇轍的樂趣。蘇軾、蘇轍熱愛讀書,發奮學習,終於成為著名的文學家,與父親蘇洵被譽稱為“三蘇”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試著用“潘多拉效應”,勾起孩子的好奇心!


各位家長,我們可以從這個典故中領悟到一個教育孩子的智慧:

利用孩子正處於好奇心和逆反心極強的時候,巧妙地引導孩子,就很容易讓孩子對學習有一個全新的態度,從而把學習當作一種樂趣。

試著用“潘多拉效應”,勾起孩子的好奇心!


我們可以試著這樣做:


試著用“潘多拉效應”,勾起孩子的好奇心!

1.採用欲擒故縱的方法激發孩子的好奇心

我記得宇哥哥才上大班那會兒,對戶外商店的店名特別感興趣,可是他又不認識字,每次路過各種商店的時候,他看到那些店名,都會好奇的問我,到底寫著什麼字,我就不故意不告訴他,並對他說:“等你識字了以後,自然就知道了。”後來有一次再次路過這家商店時,他竟然知道了商店的名字,我問他怎麼知道的,他說他記下來了這個字,有一次看電視的時候,裡面恰好有這個字,他便知道了。所以說,

孩子的好奇心好好的利用起來真的可以培養孩子的很多習慣呢。後來我就試著用這個方法培養宇哥哥愛看書的習慣。我給宇哥哥講故事,故意把最好聽的的部分講給他,同時給他一本書告訴他:“這個裡面還有比我講的更好聽的故事呢,你自己去看吧!”就這樣,不知不覺中宇哥哥就愛上了閱讀。

試著用“潘多拉效應”,勾起孩子的好奇心!


2.採用說反語的方式。

很多孩子的逆反心理很強,你讓他幹這件事他非要跟你反著,特別是4歲以上的孩子。比如說你希望他吃飯,然後故意說我們吃飯了你不要吃啊!這時,你就會發現他自己就主動的過來吃飯了。橙妹妹就是這樣。我記得橙妹妹很小的時候,我們基本就不餵飯了,我們家有個規定,吃飯的時候全家人都要圍著桌子吃飯,橙妹妹因為太小了,還不能夠到桌子,所以我們就故意把她的推車離餐桌有點遠的地方,故意對她說,你就在那個位置吃飯吧,反正你也夠不到桌子。結果橙妹妹可生氣了,她偏要來桌子旁邊,就是要自己動手,孩子才開始自己吃飯的時候弄的到處都是,沒有關係,我們打掃衛生就行了,這樣堅持下來,她還真的養成了自己吃飯的習慣呢。


試著用“潘多拉效應”,勾起孩子的好奇心!

這個“潘多拉效應”好好的利用起來,真的可以為我們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驚喜呢!我們一起來試試吧!


END

————


掃描二維碼

關注我!

我是宇橙媽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