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還有哪些帝王的墓葬沒有被發現?

yunzhao8


應該還有不少。但相信可見天日,時間問題。

斗轉星移,文明發展,自然運動。總有它們露出崢嶸的時候!

有權有勢有錢者,通常因堪輿八字,風水命理,周易玄學,神鬼信仰,因果報應,福孫蔭子等等儒家思想的影響,深葬之,多葬之,狡葬之。一人多墳多墓並不少見,為的是避免盜墓擾屍。

但是,在一千年二千年五百年前,這裡是大山,懸崖,滄海,可能因應自然地殼運動,大山崩塌如平地,懸崖變短坡,滄海變桑田。如此種種,自然而然古墓就會出來了。

現代城市中心的造城,掘地何止三尺,動輒二十丈五十丈,地下負n層停車場!這種挖掘法,早已遠遠超越古人可以掘地深度的極限。古人埋下的一隻老鼠,都難逃翻個底朝天的命運,何況是大型墓葬。


燃永亮


沒有被發現的皇帝陵墓多了去了,發現了又無法確認的也不少(如楊廣墓)。

但是,要論最大者,莫過於周王陵——眾所周知,西、東周歷近800年,共39位天子(西周14位,東周25位),然而,讓人頗感不可思議的是,目前為止,竟然沒有確認哪怕1個周天子的墓地......

《易·繫辭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

按照這個記載,專家推測,周王朝的天子們的葬喪是不封不樹的。但是,隨著春秋戰國的諸侯墓葬與平民墓葬的發現,專家們又得出結論,認為自春秋起,“不封不樹”的習俗便逐漸被淘汰,而是變成了“又封又樹”,如“秦公一號大墓”:

墓主主人為春秋秦國國君秦景公,面積達5334平方米,採用天子喪制——這表明了:喪葬制度的改變是“王道衰微”、“群雄四起”的天下大勢所帶來的改變。

另外一個顯著的變化是,在春秋以前,墓地稱“墳”,意為土丘:

《孔子家語·相魯》:“因丘陵為墳,不封不樹。

而進入春秋後,開始慢慢改為“陵”——意為“高大如山林”,也象徵著王權的尊嚴和地位的崇高。

因此,雖然西周王陵找到的希望非常之渺茫,但是東周王陵,看起來似乎是有機會的。

目前最有名的,莫過於位於洛陽的8座周王陵:

在今日洛陽的金村周山上,據傳發現有8位東周天子的墓地,至於是哪8位,目前尚無定論,據說周靈王、周悼王等幾個已經確認......但無論如何,從其出土陪葬禮器來看,有一定的可能性:

東周王陵出土王壁

東周王陵出土玉鱒

1928年到1932年之間,加拿大傳教士懷履光和美國人華爾納兩人帶著武裝護衛在金村工作了五年,一共盜掘了8座東周天子陵墓,獲得的國寶文物數以千計。也就是在這兩個人的作用下,大部分文物流失,目前遍佈世界十幾個國家、幾十個城市。僅日本人梅原末治編成的《洛陽金村古墓聚英》一書,就收入文物238件。而留給我們中國人自己的:僅剩3件。

除了這8位東周天子外,還有東周最後一任君主周赧王(姬延)的墓地,據說也找到了:

位於甘肅慶陽市慶城縣東楓香崗鄉丁家溶村的一個叫“周祖陵森林公園”,此地也是傳統文獻中疑為周人祖先之一“不窋”的葬地,故得此名。

但總而言之,這些墓地其實都並未得到完全的確認,我們還需要繼續等待。


無風即風


哪些帝王陵沒被盜過:

1,乾陵-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墓。

2,橋陵-唐睿宗李旦之墓。

3,秦始皇陵墓不敢挖,經考古專家多次勘探,加之衛星遙感得知,始皇帝陵中確實有大量的汞,這與史籍中傳言秦始皇在自已陵寢中以水銀造江河,以金銀造日月說法似近。眾所周知,水銀為劇毒物液體,可導致人死亡,使盜墓賊望而止步。

4,清朝的:孝陵(順治)、清福陵(努爾哈赤)、清昭陵(皇太極)、清泰陵(雍正)、清昌陵(嘉慶)、清慕陵(道光)。

5,明朝的:皇陵在北京和南京,這兩個地方是被清朝打下來的,清朝對文物保護得很好,現在基本保護完好。

6,明朝朱元璋陵墓沒有被盜過。歷史學家用高科技手段,也沒探察到什麼,只能證明孝陵墓沒有被盜過。讓考古學家興奮的是在陵的西南角發現了一些人骨,但因數量少,不像陪葬坑。

7,夏朝的皇陵因年代久遠,又缺少文字記載,而沒有被發現。

8,商朝從湯立國到盤庚,共有十九王(除湯以外),這些帝王陵墓沒有歷史記載,至今未被發現。

9,魏晉南北朝是中國的一個亂世,由於國家統治時期短暫,所以至今都未發現。

10,曹操的墓歷來以七十二疑冢而著稱,並建立了很多假墓來掩蓋他的陵墓所在,所以至今還沒找到。

11,元朝一代帝-成吉思汗陵不知去向,成吉思汗在1227年在征伐西夏的時候去世,而死後他的去向也成了千古之謎。

12,遼-金代帝陵記載的不多,大都數可能在東北地區,至今都沒有發現。

13,劉備的陵墓在成都武侯祠內,可能是假的。

已被盜的陵墓 :

1,我國曆史上記載被盜時代最早的陵墓是距今約3600年的商朝第一代王商湯之家,它約在2770的西周晚期被第一次盜掘。

2,1956年,明-朱翊鈞神宗、顯皇帝萬曆的定陵被國家挖掘,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唯一的一次對皇帝陵的發掘。

3,明朝的祖陵被起義軍盜過。

4,清朝帝陵被盜過,是最有名的孫殿英大盜所為,慈禧陵墓洗劫一空。還有康熙景陵、光緒的崇陵都被盜過。


周明建16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隋朝之後,形成了唐宋元明清五個統一的王朝,而這五個王朝中,元朝統治時間最短,但是建立的疆域卻是最大,而更為稱奇的是在歷代帝王的陵墓中,元朝帝王的陵墓到現在還沒有一個被發現。

蒙古帝國著名的開創者成吉思汗,他南征北戰一生,網羅天下工匠為自己建造陵墓,但是他的墓地卻不為人知,坐落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草原上的成吉思汗陵,實際上是他的衣冠冢。

曾經外蒙古國為了找尋成吉思汗的陵墓,還與日本建立合作對,但是除了自己過年的地質資料被日本竊取一番之外,一無所獲。元朝不僅僅是成吉思汗的陵墓沒有被發現,他所有的帝王墓都沒有被發現。這於蒙古的傳統有關。

根據明代《草木子》一書中記載,元朝皇帝駕崩後有著專門的下葬儀式,用囉木兩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大小合為棺,置遺體其中。並加髹漆,完畢,則以黃金為圈,三圈定。爾後,掘深溝一道埋葬,“以萬馬蹂之使平。殺駱駝於其上,以千騎守之。來歲草既生,則移帳散去,彌望平衍,人莫知也。

成吉思汗去世的時候也是採用這樣的方式。據說成吉思汗死後,兒子拖雷按照他的遺囑和生前的願望,用牛車馱著他的屍身,遴選2000多人的護葬隊伍,向著他生前選定的秘密地點出發。這一隊護送靈車的人馬,一路上只要見著老百姓,不分男女老幼,通通殺死。

成吉思汗的遺體到達目的地後,眾人將其葬入墓穴中,把墓坑填平,然後驅趕數百匹戰馬,在墓地上面反覆踩踏,直到墓坑的表面沒有任何異樣才作罷。最後種上草種子,然後命令人在此處駐守,等到草長起來。

期間拖雷又叫人找來一頭母駱駝,在它的面前宰殺了小駱駝,將小駱駝的羔血浸入地下。需要祭祀的時候,他們就牽上母駱駝,而母駱駝自己會找到墓地之處,併發出哀鳴聲。

等到駱駝老去,在茫茫大草原中,墓地就沒有人能發現了。這也是元朝帝王的墓穴到現在都麼有人能發現的原因。


帝國烽火


未被發現的帝王墓。


在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皇帝的墓葬都是一個王朝的天大秘密,大多數逐漸墓葬的人基本上在墓葬修好後就不知所蹤,所以,時至今日,還有很多的帝王墓沒有被發現。下面我們來捋一下中國歷史上的王朝。


1、夏商周王朝。

在歷史上,夏朝到底有沒有還存在著爭議,但是因為沒有翔實的文字記錄,所以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當然,夏朝的皇陵也沒有發現。商朝從湯立國到盤庚,前後共有十九王,同樣因為歷史久遠,這些帝王陵墓至今也沒有發現。到了周朝,自商開始的文字記載使得周朝的皇陵的尋找成為可能,但由於年代的久遠,除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陵墓外,其他的大部分陵墓沒有找到。

2、始皇以後。


當年橫掃天下的秦朝,可惜僅僅存活了兩代就灰飛煙滅了,陵墓也已找到,並且成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漢朝分為西東兩漢,重要的王陵也已找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的亂世,由於國家統治時間短暫,或許很多當時的國家還沒來得及逐漸陵墓就滅亡了,所以這個時期的皇帝陵墓都沒有發現。當然,前幾年考古說發現了曹操的大墓,甚至有一些物證,但是爭議很大,並且物證也不是非常充分,按照曹操生前的奸詐,估計他的陵墓不會隨便就被人發現。隋唐時期的二帝陵墓也已發現。唐朝主要的帝王陵墓大部分已找到,從歷史來看,基本上國力強盛的王朝,因為有比較翔實的文字記錄,所以對皇室的記錄比較詳細,雖然很多資料都不是對外公開的,因為有的朝代統治時間比較長,所以他們的皇帝陵墓相對來說比較集中,也就容易被集中發現。五代十國又是中國一個亂世,大部分的皇帝陵墓沒有蹤跡。遼國時代,皇陵也是比較集中,一是遼祖州城西的遼祖陵,一是遼慶州城北的遼慶陵。金朝在北京大房山營建山陵,金代帝王均葬於此,現存帝陵遺址十七座。南北宋兩朝,大部分還是遺留了下來,主要有北宋鞏縣八陵,南宋紹興六陵。


3、元明清。

元朝,成吉思汗的大帝國,歷來,蒙古族貴族有秘密下葬的習俗。根據史書記載,蒙古族貴族死後,埋到地下後,陵墓上方沒有封土,沒有墳頭,填平墓葬後,用千軍萬馬來回踏平,然後在這片墓地上,當著母駱駝的面,把小駱駝殺死,淋血在地上,然後派千騎士兵守護,直到來年的春天,草生長茂盛之後,士兵遷帳撤走,而一般人所看到的只是茫茫草原,不知其墓地的所在。如果皇室要祭祀時,就牽著那隻喪子的母駱駝引路,母駱駝停下後悲嗚之處,就是墓地了。由於墓地上無任何標誌,也就從此無法辨認靈柩真正所在地點了。所以現在元朝一代的帝陵仍無法找到。明朝自明成祖朱棣後,歷代帝王都埋葬在今北京郊區的"明十三陵",只有明太祖朱元璋和其父母的陵墓不在"十三陵"內。清朝皇陵,我們就更熟悉了,東陵大盜孫殿英盜挖的就是清朝的皇陵。清入關以後,十個皇帝,順康雍乾嘉、道鹹通光宣,除末帝溥儀沒有設陵外,其他九個皇帝都分別在河北遵化縣和易縣修建規模宏大的陵園,這就是著名的"清東陵"和"清西陵"。由此可見,有文字記錄以來,大部分王朝的皇陵都已經被發現。



智者說歷史


其實在國內考古界最被寄予厚望,有跡可循,又沒有被發現帝王墓葬。非世界上最長壽,一代傳奇帝王南越武帝趙佗莫屬。


秦漢兩代講究厚葬,其隨葬品之豐富其他朝代所能比擬。

趙佗至少活了103歲,執掌南越國長達71年,是他把嶺南併入中國的版圖,所以他被後世認為是第一個開發這裡的人,毛澤東更是評價他為“南下幹部第一人”。

南越國統治面積達到110多萬平方公里,其疆域包括廣東、廣西、以及海南、福建、雲南和越南北部等地區,是當時不折不扣的大國。


歷史上一直對趙佗墓是否存在存有質疑。

直到1983年,南越文帝趙昧墓是被發現,出土了包括玉角杯等珍貴文物一萬餘件,,其中以絲縷玉衣和“文帝行璽”金印等最為珍貴。

尤其是後者,以龍為鈕,黃金鑄成,打破了秦漢時期天子用璽以白玉為材料,以螭虎為印鈕的規制,它是今日唯一得見的漢代“帝璽”,用價值連城來形容毫不為過。

南越文帝趙昧是趙佗的孫子,由於身體孱弱在位15年,政治上沒什麼建樹,但其墓葬的隨葬品已經豐厚至斯,人們對趙佗墓寄予厚望就可想而知了。



據說趙佗墓葬,最珍貴的一件文物叫做陽燧珠,高透明的水晶珠迎著太陽一照,陽光經過寶珠形成焦點,繼而將易燃之物引燃,類似於現代凸透鏡的原理。在秦朝時期,這絕對是一件了不起的發明。


花近高樓1


中國歷史被發現的皇帝陵墓很多了,被盜過墓的也不少,而沒被找到的皇帝陵墓也不少,下面就來介紹一下。

1、炎帝和黃帝的陵墓

中國人自稱為炎黃子孫,就是因為炎帝和黃帝,炎帝和黃帝生活在公元前2600多年,距今有四千多年的歷史,炎帝和黃帝都是古代華夏部落的首領,他們的子孫後代構成了中華民族的祖先,黃帝統一了整個華夏部落,征服了東夷、九黎族,建立了統一的部落聯盟,成為中華民族的祖先。



但是關於黃帝、炎帝的陵墓,由於年代久遠,既沒有記載,歷經四千多年,也沒有發現炎帝與黃帝的陵墓,一直是一個謎。

2、夏朝歷代王的陵墓

整個夏朝有470年的歷史,關於夏朝的記載多見於商朝出土的甲骨文,夏朝由大禹的兒子子啟建立,共歷經14代,傳至夏桀時被商所滅亡,我們自稱為華夏,其中的“夏”就來自夏朝的“夏”,由於年代久遠,夏朝距今已有四千年的歷史,夏朝歷代王的陵墓也沒有被發現。



3、商朝商湯到盤庚時期的商王陵墓

商朝的建立者是商湯,商朝建國後直到商王盤庚時期,這中間有281年時間,歷經十世十九王,盤庚是商朝的第19位君王,這19位君王的陵墓一直沒有被發現,而自盤庚之後的商王陵墓,大多都埋葬在河南省安陽洹水以北,武官村與侯家莊一帶,這裡是商朝的王陵區。



4、周文王與周武王陵墓

周文王是周朝的奠基人和開創者,正是由於周文王的不懈努力,他的兒子周武王才能滅亡商朝,周文王與周武王是周朝的開國之君,但是周文王和周武王的真正陵墓一直沒有找到,有傳說是說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陵墓在陝西省咸陽市北5公里的周陵鄉崔家村南,但據專家考證,這裡並不是周文王與周武王的陵墓。



5、南越王趙佗陵墓

南越王趙佗是割據嶺南地區,也就是今天廣東、廣西及越南北部地區,而建立的一個王國,趙佗本是秦人,是秦始皇派到南越地區征服當地人的秦軍將領,在征服百越地區後,中原由於天下大亂,趙佗便割據百越地區稱王,當時的中原地區政權是西漢。

趙佗一生活了103歲,死後安葬在何處,一直沒有找到。



6、蜀漢昭烈皇帝劉備陵墓

劉備陵墓雖然在史書上記載為成都市南郊武候祠正殿西側,但是這裡是否是劉備的陵墓有很大的疑問,因為劉備是在白帝城(今重慶奉節)去世,到成都還有600多公里,當時劉備又是在夏天去世,運這麼遠屍體怎麼處理,因此關於劉備的陵墓有三種說法:一是說就安葬在白帝城,二是說安葬在四川彭山的蓮花壩,三是說安葬在成都的惠陵,到底哪裡才是真的,搞不清楚,相當於沒有發現一樣。



7、元朝歷代皇帝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蒙古族人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由於蒙古族是遊牧民族,崇尚“密葬”,所謂密葬就是秘密安葬,就連蒙古人自已也不知道安葬在哪裡,正因為這一習俗,從成吉思汗開始,直到元朝建立之後,元朝的歷代皇帝陵墓都沒有被發現,因為根本就沒人知道安葬在哪裡。



歷史上沒有被發現的皇帝陵墓主要是這些,當然還有一些皇帝陵墓是在戰亂中被毀壞了,如南北朝、五胡十六國、五代十國時期,這些大亂世中,皇帝的陵墓很多都被盜被毀壞,消滅於歷史的痕跡中,並不是沒有找到。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至今,我國挖掘出最大的一個帝王墓,是秦宮1號墓地。

據考證屬於秦景公(由挖出來復原的石磬文字證明),人殉186具,旁邊的秦公6號墓曾經被肯鑽研的小賊,根據模型比例復原找出了黃腸題湊的主墓室位置,如果不是小賊們資金和經驗不足,大概已經撬開主墓室直取陪葬品了。

元代所有帝王的墓葬,從來沒被發現過,包括成吉思汗。因為蒙古族至始至終都認為自己的根基在遼闊的大草原,而不會歸葬到被征服的漢族人土地上。

在明朝葉子奇著作的中國文言筆記小說《草木子》裡,是這樣記載的:

“用木二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大小合為棺,置遺體其中”,又說“用萬馬蹴平”。

這一點,和漢族的又堆土來又植樹,恨不得大家夥兒都知道咱家的墓葬在這裡,截然不同。

另有民間記載,就算地面齊平也擔心洩密,怎麼辦呢?秘不發喪,送葬途中遇到的所有行人全部殺掉,最後在埋葬地當著老駱駝的面殺死一匹小駱駝,每年祭祀的時候牽著老駱駝來。到老駱駝老死的時候,真正的墓地就無人可知了。

歷代帝王陵墓,只有沒發現的,就沒有不被盜的。包括我們認為很完整的秦始皇陵,看到的是封土堆,至於具體怎麼個完整法,沒打開,沒法保存,也不抱多少完整的希望。

盜墓有多少是求財,又有多少是針對性地報復,這個歷史有記載。但是,只要被漢族人的文化同化,不管是挖山為墓還是堆土為陵,都已經十室九空。


講故事的貓小姐


題目中說的是中國歷史上還有那些帝王的墓葬沒有被發現,不是沒有被髮掘!我看了之前一些人寫的回答都已經延申到中國歷史上哪些帝王陵沒被盜過,哪些已經被盜了的方面進行回答。這是回答這個問題嗎?回答問題者一定要審好題目在作答,這是回答問題的基本。

已經準確無誤判定元朝帝王墓葬並未發現!

封建王朝的皇帝死後一般都有陵墓,唯獨元朝皇帝沒有留下一座陵墓。這是一個千古未解之謎。

元朝是除了清朝另一個入侵漢族的異族,自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於1271年建立元朝。

元朝皇帝的陵墓最大的特點就是使人找不到,盜墓賊是求而不得的。但是為什麼回事這種葬法,一是元朝為少數民族蒙古族建立,本就有薄葬簡喪的習俗,二是元朝成立後大掘宋帝陵,以宋帝頭骨為酒杯,元朝皇帝當然害怕以後遭報應,所以更是支持薄葬,並且加以改進形成獨一無二的神秘下葬儀式,稱之為秘葬。不僅是這樣,元朝的帝陵沒有墓碑,沒有特定的標記,據說,墓葬的知情人都被殺了,這就是元朝帝陵至今沒有找到一座的根本原因。

所以,總結一下,終究是元朝統治們的思想,本和我們漢族不同,不像漢族的厚葬之說,而他們偏偏相反,選擇了薄葬。


歷史學家備受爭議的墓葬-劉備墓以及曹操墓

昭烈墓

劉備的墓葬到目前為止,已經確定在先四川成都的惠陵,並未發現被盜,但也有很多人說他被盜過,但是否被盜,我們都不曾得知。關於劉備被葬在了哪裡,眾所紛紜,現如今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劉備墓在成都武侯祠。

  《三國志》作者陳壽是蜀漢的觀閣令史,也就是管理檔案工作,在蜀漢生活了30年,必定知道劉備的葬處,劉備死後屍體由奉節運回成都後與吳夫人合葬於惠陵,今武侯祠內確實還有劉備墓的建築。武侯祠博物館的人在一次植樹時,意外地在劉備墓的封土邊緣挖掘的樹坑中發現了許多蜀漢時期的磚。這從側面證明了《三國志》等歷史文獻中關於惠陵與劉備墓在成都的記載的可靠性。

  第二種說法:劉備墓在四川彭山蓮花壩。

  有專家指出,成都的武侯祠只是劉備的“衣冠冢”。劉備死於炎熱的夏天,在當時的交通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從白帝城到成都全是逆行而上的水路和崎嶇的山路,僅單行就需要30多天時間。如果花這麼長的時間把劉備的屍體運到成都,屍體肯定會腐爛。因此,蜀軍根本不可能拉著臭氣熏天的劉備屍體,經過長達三個多月的跋涉,把劉備安葬在成都。而是以就近原則,把其安葬在了彭山腳下的蓮花村。

  據,《彭山縣誌》記載:“治北四十里蓮花壩有皇陵,並傳蓮花壩有皇莊。墓依山勢,封土呈覆鬥形,傳此為劉備墳。民國時期,有自稱劉備後裔的劉鼕鼕在此結廬守墓,言留有劉氏族譜,此人已死,族譜難覓…”

  從歷史遺蹟來看,在蓮花村有一座神秘的大山丘,這座山丘朝向東南,正對、黃龍溪,佔地100多畝,被當地人稱為九片蓮花花瓣的小山丘將皇墓環抱其府河中。古代風水先生還把這一帶叫做“九龍回頭望”。下面極有可能是巨大古墓。

  然而,對一過一觀點,也有人持懷疑態度,首先,彭山牧馬鄉蓮花村離成都騎馬也就半天的時間,劉備的屍體運到蓮花村顯然也會腐爛的。同時,蓮花村皇墳面積盛大,造工精美,是一項相當大的工程,要出動大量人力物力才能建成,劉備突然驟死,哪有時間等陵墓建好再安葬。最後,彭山皇墓歷年來盜墓賊頻頻光顧,但是卻沒證明劉備墓的實物?

  第三種說法:劉備墓在奉節。

  因為天氣熱,再加上運輸困難,劉備死後,就被原地葬在了奉節。

  20世紀60年代奉節修縣委辦公樓時,曾在該處挖出一個大洞,但當時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後來,縣政府在修建出城公路時,也挖出一條1米寬的土槽,這引起了考古專家的注意,專家現場考察後,給出初步結論:這劉備的墓。這引起曠世大地震,無數好愛者前往探究真相。1982年,安徽物理探測所應邀前往探測,發現菱州賓館地下有18米深的空洞,並有金屬反應,推測可能是金屬隨葬品或鐵墓碑。在後來的多次探測中,均得出相同的報告。

  但是,歷史史籍對此卻沒有記載,也沒有其他佐證證明這或許存在的墓址就是劉備墓。

  因為劉備墓地所在現在還是個謎團,因此,其墓地很可能保存完好,千百年沒有被盜也就不足為奇了。小編認為,最有可能的還是在成都惠陵,一代君王死後,就算屍體腐爛,發臭,就算一路長途跋涉下面的人也應當在所不辭。


曹操墓

曹操墓在安陽高陵,2009年12月27日,經中國考古學界一致確認 [1] ,國家文物局最終認定,經考古發掘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安豐鄉西高穴村南的高陵墓主為曹操。但是還是有個別學者發出疑惑,對曹操墓表示懷疑,不過這些人大多非考古內人員,因此並不具備權威性。

為了確認墓主人身份是否為曹操的問題,我直接以下來表明觀點。

第一,曹操生前要求“因高為基,不封不樹”,在發掘中發現,這兩點完全符合曹操在《終令》中的要求。第二,曹操在《遺令》中要求“無藏金玉珍寶”,在西高穴這座大墓中,確實沒有發現這些東西。第三,但是作為一代帝王,標明其身份的禮器是必不可少的,這是當時禮制的需要,然而,為了尊重曹操的遺令,這些本來十分貴重的禮器都改用了石質代替,比如石圭、石璧等。然而在發掘過程中就發現了一塊石碑上面刻有魏王二字,因此,以上幾點決定了該墓的主人只能是曹操,歷史上再無他人,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

所以,小編也認為,安陽高陵實為曹操墓。而且,2018年3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發佈曹操高陵2016-2017年度考古發現,曹操遺骸基本被確認。 所以說曹操墓已經被發現了,而元朝墓葬才是至今為止,更本就沒人發現過的墓葬!!


據不完全統計,在這幾百年來,有上百位的歷史學家在內蒙古的鄂爾多斯尋找成吉思汗的墓葬,可至今,也無果。

我是史舍記憶,歡迎一起交流討論歷史!


白澤小書生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墓的位置早就已經勘探清楚,就在驪山腳下。可是我們一直沒有對其中的文物進行挖掘開採,原因很簡單,這裡面的文物太珍貴了,許多東西不僅是極品甚至還是孤品,全宇宙只有這獨一份。

然而秦始皇陵的挖掘並不是歷史學家一家人的事情,還包括大量的其他學科的科技人員,保存還原這些珍貴的文物,必須依靠這些相關學科的進步,目前我們可能未必就具備了相應的科技實力,所以我們選擇了等待。

更何況我們有定陵的前車之鑑,為我們的文物保護工作敲響了警鐘,文物挖掘保護切忌不能大躍進。

秦始皇陵寢一旦打開,必定會讓我們大吃一驚,因為有記載說項羽將始皇帝陵墓中的金銀珠寶全部一勺燴了,裡面可能沒有什麼有價值的東西。

不過對於這一點個人並不擔心,項羽可能拿走了他認為有用的東西,一些書籍,一些文物,對於那個時代的人來說,價值不高,更何況西楚霸王一直處於戰爭狀態,這些文物,書籍對於他來說,毫無用處,反而還會成為他的負累所以始皇帝陵墓應該還有大量的珍貴文物等待挖掘。

乾陵地宮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之墓,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座兩朝帝王、一對夫妻皇帝的合葬陵園,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享有“露天石刻博物館”、“歷代諸皇陵之冠”、“睡美人”之美譽。

根據考古工作者對乾陵主峰以下垂直地宮的局部探測,以及對乾陵附近的陪葬墓的發掘,專家們推測乾陵墓室的結構是由墓道、過洞、天井、前後通道和左右宮殿 組成。在通向金剛牆的近百米過道兩旁,擺滿了各種金銀祭器,而最讓世人感興趣的就是那件頂尖級國寶——《蘭亭序》。但這些坊間傳說究竟能不能得到驗證,目前還都是謎團,因為目前為止,乾陵地宮尚未打開。

三國曹操陵墓


曹操本就是一位多疑之人,還開了官方盜墓的先河,所以對自己的身後事很注重,傳聞為了防止被盜,建了72座疑墓,只有一座會是其陵墓,那麼會不會這72座都是假墓?09年在河南省安陽市挖掘出來的曹操墓鑑定後是真的曹操,但是當時是否真有這72座疑墓就是一個千古謎題了。


三國劉備陵墓


現在也沒被發現,但是目前有3種說法:一是在成都,二是在奉節,三是在四川彭山,但是都沒有具體位置,也無從尋找。


還有嗎?請網友自行補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