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宁劝赌,莫劝嫖,男不三,女不四”什么意思?有什么讲究?

秉烛读春秋


农村传统俗语有很大一部分与民间的禁忌有关,“宁劝赌,莫劝嫖,男不三,女不四”这句俗语,前一项是人们通常可以做的事,后三项则是民间的一些禁忌,不宜去做。

“宁劝赌,莫劝嫖”是民间因禁忌的趋利避害心理

民间禁忌主要目的就是择吉避凶,对自己无害的事才去做,给自己带来麻烦的事,或者认为带来危险的事就不能去做。五毒俱全中的五毒本来多指蛇、蝎、蜈蚣、壁虎、蟾蜍五种动物,旧时用来比喻五种社会丑恶现象,即骗、赌、帮、烟、娼,其中“嫖”就包含在“娼”中。劝赌,民间是没有禁忌。虽然有一些沉迷赌博的人认为,此纯属个人爱好,与别人无关,劝多了会产生反感,但民间认为这是劝人行善、积阴德,以自身没有损害。而“嫖”与“娼”则不同,民间认为是“不洁”,人们忌讳谈论这方面的事。触犯“神明”和沾染“不洁”是民间禁忌的两大理由。

旧时民间有“三宗讲不得,三样吃不得”的禁忌,其中之一就有男女苟且之事讲不得。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旧时人们忌讳此种事情,认为谈论这种“不洁”之事会给自己带来霉运,按民间法认为“会背时”;二是此种事不可能明目张胆地做,都是偷偷摸摸地躲在暗地里,没有抓住现场,易被人反咬一口,说成是诬陷,会演变成是非之争,造成不良后果。有此两层意思,人们也就不轻易地去劝嫖。“宁劝赌,莫劝嫖”表现了民间一种趋利避害的心理。

“男不三,女不四”是民间年龄禁忌

年龄与人的生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年龄的数目大小反映了生命的长短。也就是因为如此,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年龄的一些数字被人为地赋予了凶祸,产生了在年龄数字上的禁忌。南方很多地方年龄忌“九”,如九、十九、……四十九等,把度过缝“九”这一年称“过九”。民间认为年龄缝九,易发生灾祸,因此,在缝九的年龄过得格外小心翼翼。为了图吉利,也是为了化解所谓的凶祸,每当逢九时,人们一般不说真实年龄,如四十九时说“上五十”,五十九时说“上六十”。山东一些地方的男人到了四十一岁时,忌说四十一,一般说四十或四十二,因为按当地说法,“四十一妨妻”。

据民国时期民间文艺学家李家瑞编纂《北平风俗类征》(成书于1937年)引《闲记》载:“燕人讳言四十五,人或问之,不曰去年四十四,则曰明年四十六,不知何谓也。”据韩徳三、陈雨门所著的《汴梁锁记》记载,汴梁民间流传一个传说,说是包拯陈州放粮,途中遇盗匪,经乔装打扮才脱离险境,幸免于难。当年包拯正是四十五岁,后来民间也就认定四十五岁是厄运之年,因此当地人逢四十五岁时,忌说自己四十五,而是说自己是四十四或四十六,有意避开。

中国像这种年龄的数字的禁忌还有很多,如北方忌过六十六,有“年纪六十六,阎王要吃肉。”之说;全国大部分地区忌过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有“七十三来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之说。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男不三,女不四”同样是我国一些地方的年龄禁忌,如江苏扬州、安微等地的人做生日时,就有忌男做三十,女做四十之说。这里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男三十、女四十年岁正是壮年期,大多有父母在,按中国传统习俗,不应该庆贺生日;二是“三”和“散”、“四”和“死”谐音,民间认为很不吉利。

综上所述,“宁劝赌,莫劝嫖,男不三,女不四”这句俗语,看起来,“宁劝赌,莫劝嫖”与“男不三,女不四”似乎没有任何关联,有点前言不搭后语的味道,很难理解这句俗语所要表达意思。而通过用民间的禁忌习俗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非常明确了。最后要说明的是,民间的一些禁忌既无道理可讲,也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