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因孝而留名青史的人,被曹操以不孝斬之

對於許多人來說,孔融讓梨這個故事可以說是從小聽到大,一旦提到“孝順禮讓”這種中華傳統美德,孔融讓梨的故事總是首當其衝。而單純作為儒者,孔融也是頗有建樹,享有建安七子之名。

那個因孝而留名青史的人,被曹操以不孝斬之

然而人們對於孔融的生平了解甚少,可能是因為小時候太過於出名,致使他以後的人生鮮少有人關注和深究,大部分人也就只知曉他死於曹操之手。

諷刺的是,這個因為“孝順”從而被千萬家庭記住的人,最後被冠以“不孝”而殺害。

這是不是相當諷刺?以孝順留名歷史的孔融竟然因為不孝被殺。

按道理來說,孔融是孔子的後代,並且從小熟讀詩書,再加上東漢重視出身和舉孝廉等風氣和制度的存在,孔融踏入仕途是必然的結果。

雖然他本人醉心學術,但抵不住朝堂的徵召,去做了虎賁中郎將。在孔子的後代和自身頗有才華雙重光芒的加持下,再加上性格剛直,孔融在朝堂上得罪了許多人。在經過一系列的輾轉後,孔融選擇了投奔曹操。

那個因孝而留名青史的人,被曹操以不孝斬之

曹操何許人也?三國的梟雄,手下的文臣們都有自己的個性,荀彧、荀攸、郭嘉等智謀深遠的謀士就不用提,還有賈詡這種不與人深交的怪才。可以說,曹操對於自己的手下還是很有包容性。

而孔融究竟做了些什麼,能讓曹操以不孝的罪名去殺了他?

說到底,就是孔融所理解的“孝”與常人不同。他對於後代的理解與世人可以格格不入。

在《後漢書》裡記載了孔融對於“孝順”的理解:“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而對於其本質,他的認知則更加令常人難以理解:“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所以,他認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

那個因孝而留名青史的人,被曹操以不孝斬之

簡單來說,常人認為的“孝”的對象是父母,而孔融認為孩子只是父母的瘋狂後的產物,他們之間沒有真正的感情。所以,他認為“孝”的對象是養育自己的人。曹操正是憑藉這個認為孔融不孝,從而殺了他。

當然,這可以說是曹操殺孔融的藉口,並不能算真正的理由。當然,這個藉口以東漢重視“孝廉”的程度而言,這種言論很不受當時掌權者的歡迎。要知道,當時提倡以孝治國,連當權者的廟號前都要加上孝。

那個因孝而留名青史的人,被曹操以不孝斬之

而曹操真正要孔融的原因,其實是因為孔融自身的緣故。

作為一個才子,孔融自然有狂妄的資本,而又性格剛直,“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孔融和禰衡志趣相投,也受了禰衡不少影響。

在曹操征戰的時候,孔融在幹什麼?

那個因孝而留名青史的人,被曹操以不孝斬之

《三國志》裡,曹操攻打袁紹時,孔融表示:“紹地廣兵強”,並且還一一列舉了袁紹手下的將士們,像武將“顏良、文丑,勇冠三軍,統其兵”,謀士“田豐、許攸,智計之士也,為之謀”,總結就一句話“殆難克乎”。

簡單來說,就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任何一個老闆都不會喜歡這種員工,曹操在孔融多次以下犯上後,終於忍受不了。以“不孝”為理由殺了他。

所以,孔融真的不孝嗎?

答案因人而異,人們對於“孝順”的理解都不同,可以說是一個無解的問題。真正害死孔融的是他自己。

縱觀孔融的一生,會發現他是一個真真正正儒者,一心想匡扶漢室,卻無法用他的能力幫助漢獻帝,無法阻擋歷史的車輪,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天下三分,群雄割據。而他是否是真的效忠於曹操,從他對曹操的態度可以略知一二。

而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曹操不光殺害了孔融,楊修和荀彧也難逃這個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