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因孝而留名青史的人,被曹操以不孝斩之

对于许多人来说,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可以说是从小听到大,一旦提到“孝顺礼让”这种中华传统美德,孔融让梨的故事总是首当其冲。而单纯作为儒者,孔融也是颇有建树,享有建安七子之名。

那个因孝而留名青史的人,被曹操以不孝斩之

然而人们对于孔融的生平了解甚少,可能是因为小时候太过于出名,致使他以后的人生鲜少有人关注和深究,大部分人也就只知晓他死于曹操之手。

讽刺的是,这个因为“孝顺”从而被千万家庭记住的人,最后被冠以“不孝”而杀害。

这是不是相当讽刺?以孝顺留名历史的孔融竟然因为不孝被杀。

按道理来说,孔融是孔子的后代,并且从小熟读诗书,再加上东汉重视出身和举孝廉等风气和制度的存在,孔融踏入仕途是必然的结果。

虽然他本人醉心学术,但抵不住朝堂的征召,去做了虎贲中郎将。在孔子的后代和自身颇有才华双重光芒的加持下,再加上性格刚直,孔融在朝堂上得罪了许多人。在经过一系列的辗转后,孔融选择了投奔曹操。

那个因孝而留名青史的人,被曹操以不孝斩之

曹操何许人也?三国的枭雄,手下的文臣们都有自己的个性,荀彧、荀攸、郭嘉等智谋深远的谋士就不用提,还有贾诩这种不与人深交的怪才。可以说,曹操对于自己的手下还是很有包容性。

而孔融究竟做了些什么,能让曹操以不孝的罪名去杀了他?

说到底,就是孔融所理解的“孝”与常人不同。他对于后代的理解与世人可以格格不入。

在《后汉书》里记载了孔融对于“孝顺”的理解:“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而对于其本质,他的认知则更加令常人难以理解:“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所以,他认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

那个因孝而留名青史的人,被曹操以不孝斩之

简单来说,常人认为的“孝”的对象是父母,而孔融认为孩子只是父母的疯狂后的产物,他们之间没有真正的感情。所以,他认为“孝”的对象是养育自己的人。曹操正是凭借这个认为孔融不孝,从而杀了他。

当然,这可以说是曹操杀孔融的借口,并不能算真正的理由。当然,这个借口以东汉重视“孝廉”的程度而言,这种言论很不受当时掌权者的欢迎。要知道,当时提倡以孝治国,连当权者的庙号前都要加上孝。

那个因孝而留名青史的人,被曹操以不孝斩之

而曹操真正要孔融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孔融自身的缘故。

作为一个才子,孔融自然有狂妄的资本,而又性格刚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孔融和祢衡志趣相投,也受了祢衡不少影响。

在曹操征战的时候,孔融在干什么?

那个因孝而留名青史的人,被曹操以不孝斩之

《三国志》里,曹操攻打袁绍时,孔融表示:“绍地广兵强”,并且还一一列举了袁绍手下的将士们,像武将“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谋士“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为之谋”,总结就一句话“殆难克乎”。

简单来说,就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任何一个老板都不会喜欢这种员工,曹操在孔融多次以下犯上后,终于忍受不了。以“不孝”为理由杀了他。

所以,孔融真的不孝吗?

答案因人而异,人们对于“孝顺”的理解都不同,可以说是一个无解的问题。真正害死孔融的是他自己。

纵观孔融的一生,会发现他是一个真真正正儒者,一心想匡扶汉室,却无法用他的能力帮助汉献帝,无法阻挡历史的车轮,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天下三分,群雄割据。而他是否是真的效忠于曹操,从他对曹操的态度可以略知一二。

而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曹操不光杀害了孔融,杨修和荀彧也难逃这个命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