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休教天下人负我”怎么看待他的这种观点?

娱乐前前沿


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休教天下人负我”。从这句话体现出曹操是一个有“野心”的人,正因为有“野心”,才有后来的“三国鼎立”。同时也道出了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胸怀和抱负。

为了祖国的统一大业,得罪人是不可避免的。但绝不允许有人得罪于他。特别是那些煽动军心的人。只有心往一处想,才可以完成一统。

尽管三国三位首脑作出了巨大努力,非常遗憾的是三国还是没有一统。其雄心壮志可嘉。


逍遥客156743642



君策企划


年轻时候就知道这句话。刚走向社会,到北京后,哪里也沒去过,和一个一起上班的人说好,第二天休息一起游北京颐和园,第二天早上他突然变了,也可能心疼钱,我有了被欺骗的感觉,自己去了,到了颐和园,心情也不好,写了几句话:

坐万寿,

观昆湖。

盛景览目叹何由?

是孤独!

人生必要有同友,

人走茶凉岂值愁。

凉贵妃,

人生不此必定苦,

要学曹,

把天下人来负,

做大丈夫!!!!

三十多过去了,只结了婚,做了丈夫,就是小了点,也没做过对不起人的事。

命运决定你的性格,性格决定你的命运。人生活在社会中,不是打仗,杀人没事,你还要在社会上生话,战争的事例,言行,计谋不适合和平年代。假如我是曹操,杀吕伯奢家人,是认为你死我活的斗争,当看到人家招待自己去买酒时,会羞愧的自杀,况且咱一般人,也遇不见那事,不能假设也不可能是曹操。几千年只有一个曹操,即有让我佩服的地方,也有让我不解的地方。

半生己过,回头看看自已走过的路:也可以说无愧自己,许多事努力了。无愧于人,沒有做过损人利己的事。坦荡的说无愧无良心。


百年之变


“宁教我负天下,休叫天下人负我”此话出自《三国演义》中曹操之言。但此话并非正史所记载。

据历史资料表明,曹操原话是“宁我负人,休教人负我”,意思是在不讲诚信的情况下,不能轻信人言,避免吃亏上当! 这句话有特定背景和对象,是曹公一时一事的感慨,而非他的真实人生信条! 而小说中加上“天下”二字后,就此无限上纲,曹操因此而千百年来也就洗脱不净了。尽管如此,也许曹操身处当时的历史处境有此想法也不足为怪,那正是他骨子里的英雄气概使然,因为后来他的成功足已说明绝非偶然。

三国最杰出的英雄人杰---曹操,雄才大略,文武兼长,在群雄逐鹿中作为一位政治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对阻碍他的人所采取的权诈、杀戮其手段,这也是他为实现王图霸业的需要所决定的。在那样的历史年代,但凡对敌人有一丝妇人之仁,而英雄气短,最后的结果都是难以意料的。

当然,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若是一味的在心理想着怎么不吃亏,怎么提防别人,长此下来就会精神紧张,心生多疑,生活质量会因此下降,自己失去的会更多。不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也不要为了别人背负太多的负担,善良而不是懦弱,勇敢而不是卤莽,宽容而不是放纵,不求尽如人意,但求无愧己心,这是现时代如何做人的道德自律所求。





老刘


曹操的原话其实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吧,“天下”二字乃是罗贯中所加。

其实从原话看的话,曹操说这话的时候心情应该是非常复杂的。从道德良知的角度讲他知道、承认自己犯了错,“宁我负人”的前提是他承认自己确实对不起吕伯奢。但从理性的角度上讲他又觉得自己没做错。误杀吕伯奢本质上只是情报失误带来的误判,曹操当时的判断其实是没有什么问题的(甚至可以说是非常机警)。



错误的前提条件经过正确的推论导出了错误的结果,但很多时候情报的错误又在所难免……毕竟我们不是神,做不到全知全能。 所以曹操会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潜台词是“再来一次我也会这么干,我不后悔”。但话说回来,真不后悔的人是不会这么说的。只有后悔的人才会这样自我安慰、自我催眠。 感性上他知道自己做错了事,他很内疚,很后悔,很难受。但他并没有选择道歉,而是试图用理性和逻辑说服自己。


我觉得这就是人格的一部分,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大部分人也都是做错事又不想承认,特别是作为一名领导人一定是知错改错而不认错的。那八个字把一个年轻军阀的内心冲突刻画得明明白白,简直神乎其技。 至于罗贯中版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我不是很想评价。这是我个人认为的《三国演义》里最大的败笔之一。 只不过多加了两个字,什么内心冲突、细腻情感全都消失不见,只剩一个魔头大放厥词。作者这么写的目的我也不难猜到,无非就是尊刘抑曹,维护封建正统而已。作为现代人,我不想对他的做法过多指责。但和原版一对比……这段话除了讽刺意味,我真的读不出什么。


有李行天下


这句话明显能体现出曹操的野心非常大的一颗野心。

乱世之间没有什么好坏之分,只有出生存之道。

在乱世之间没有好坏之分,那么并不一定因为这一句话就给他判定是坏人。

这还是电视剧中一句台词,史书记载的原话并不是这样他讲原话是“宁人负人,毋人负我。

后来为了体现曹操更大的野心,所以把这句话给改了一下。

这句话充分表现出曹操的心疑,曹操曾经错杀了人,只因为他的心疑错杀了吕伯奢一家的人。当时曹操和陈官在休息时听到了外面有人说等把刀磨好了就把你们杀掉,结果就以为要杀掉他们,所以就直接动手了。后来一出去将那人杀掉一看那个人要杀的是猪。他为了让说这些人不将他这些事情说出去,他将周围的人全部杀掉。

他当在逃亡的路上又遇到了吕伯奢,为了保密他又将吕伯奢杀害

当时陈官还问曹操为什么要一错再错,他回答了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

这句话完全表现出曹操的心狠手辣,心疑,

野心

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三国演义或者是去找一些关于三国的史书可以看一下,我说的不太全。

《杂记》作者孙盛,而他另一部史书《魏氏春秋》他在这部是书里面说用这句话形容的是司马昭。

感兴趣的可以去查一下,这两本史书。



万事先看理


我个人认为,曹操在说出“宁教我负天下,休教天下人负我”这番话的时候,多少是带有一些“无奈”的成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事已至此,无可奈何

因为当时曹操已经明知“犯下过错”,并且已经“无法挽回”,从这个角度来看,说出这句话,更多的是在表示曹操当时的一种“无奈”和“于事无补”的心情。


二、为错误开脱,挽回面子

不论是在史书《三国志》还是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都是一个极度“爱面子”的人,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曹操说出这句话,也是为了给自己的“错误”,找回点面子。


三、私心自保,洗脱罪名

另外,在一定程度上,曹操说出这句话也是存在私心的,站在他个人立场上,周围的一切人和事,都应该“为他服务”,同时也有“洗脱罪名”的嫌疑。


所以通过前面的分析,我认为曹操的这句“宁教我负天下,休教天下人负我”,可以看出他无奈、爱面子和洗脱罪名等复杂的内心活动。


草竹道人


很荣幸能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说说鄙人对曹操的认知和看法: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虽然在三国演义中他被描绘成一代奸雄。罗贯中在谱写《三国演义》的时候寄托了自己的爱憎情感,因其在政治上的失意,导致他郁而不得展,所以创作的时候,会受到社会动荡因素的影响。罗氏生于元未明初时期,当时起义是以恢复汉族政权为号召,故把元朝统治政权比作曹魏政权,所以在谱写曹操的时候会略带偏激。

以现代的角度来看:曹操生于动荡之年,能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步,是有其能耐的,他的政治眼光及管理能力是值得我们引以效仿的。至于题中说到的“宁教我负天下,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我的观点是:这话放在我们这个年代,可能会引起舆论和争议,但在曹操那个动荡之年,我认为这话是舒展个人抱负的表现。人生会经历很多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对待事与物的看法都会有所不同,比如在年少气盛的时候,我们会视一切为无物,在耳顺之年,我们会隐恶扬善,晓畅通贯。曹操在说这话之时,正是有志之年,所以也难怪会说出这话。

我们在每一个年龄段,根据所见所闻,会说出对当下一些想法和抱负。放在曹操那个动荡之年,我认为这话是彰显个人抱负的表现,但在我们这个年代,这话是不提倡的。马云在演讲说过,只有感恩于社会,才能得益于社会。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JC小杰


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道尽了他的霸气和英雄气概。多少人在读了《三国演义》之后,误读了曹操,给予他一个“奸雄”的称号,奸,不是他,雄,的确可以担当。看《三国演义》中的曹操,那不是真实的曹操,真实的曹操是小编特别欣赏的。真实的曹操,霸气、真实,他运用自己的谋略与勇气,挟天子以令诸侯,破各方势力,最后逐步统一了中国的北部。他的目光极其深远,他善于争夺权力,同时也善于在兴修水利,指导农民开辟农耕,即解决了人民的生计问题,也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他有勇有谋,同时爱才惜才,唯才是用。因为他的出生并不是贵族,所以他任用中层阶级,打破了门第的观念,抑制了贵族垄断人才市场的局面,从而挖掘到了许多人才。曹操是一个文韬武略的人,写过兵书、武艺高强。在文学造诣上,曹操著有许多名著,这些作品抒发了曹操的真实感想,有心怀天下的气魄,同时也心疼天下百姓,心疼他们的生活疾苦。比如《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再者,《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所有的诗歌都展现了他的雄心壮志和非凡的才能。他让当时无数人惊叹,同时也让无数人发出了其人必有大作为的感叹。当时梁国的桥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桥玄对曹操说:“天下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颙对他说:“汉室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许劭,以知人著称,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正如他写的《龟虽寿》: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何须畏惧年老色衰,何须惧怕年华不在,只要有雄心壮志,依旧可以对酒当歌,唯我独尊。“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这个想法很多人都有过,只是曹操敢于直面自己的雄心和野心,他毫不掩饰,而是这是在三国中,三国给予他的性格,不是他本人亲自说的,只是还有很多人不理解罢了。



宏观评论师贺兰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我可以对不起任何人,任何人都不可以对不住我”,这对普通人来说是一个极度自私的思想,但是对曹操这样的人来说,体现了他的成功,他是完全有能力做到这一点的。

曹操在刺杀董卓失败后,与陈宫一起在逃亡的途中路过父亲旧友吕伯奢家,吕伯奢遇到故人之子非常高兴,亲自去打酒,叫家人杀猪款待,家人磨刀准备杀猪,曹操误以为他们要杀自己领赏,不由分说将他们全杀了。

出逃路上又遇到了吕伯奢打酒归来,看到吕伯奢手里的酒葫芦才知道误杀了好人,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将吕伯奢也杀了,陈宫表示不解,杀吕伯奢家人是误杀,现在为什么还要杀吕伯奢?曹操辩解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

这个时候的曹操还没有成功,还像一条丧家之犬一样惶惶不可终日,所以这时候说出这样的话,未免让人觉得他狂妄自大,不会照顾别人的感受。陈宫听了心里很难受,认为自己看错了人,曹操嗜杀,不是一个值得辅佐的人,于是弃他而去。

过了若干年后,再回头来看待这件事,或者曹操手里再发生这样的事,是不是觉得毫无违和感了呢?这是因为曹操达到了一定的地位,取得了太多的成就,杀人就变得理所当然了。

除了曹操,历代帝王大多数都视人命如草芥,手里掌握着天下人的生杀大权,他们虽然没说出曹操那句话,做的却是一样的事。中国皇帝那么多,不问青红皂白枉杀的人还少吗?都说伴君如伴虎,一个人如果权力大到可以随意决定别人的生死,那么在他眼里人命就像老虎眼里的猎物一样,只要有需要,随时剥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