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說我國電影已經發展近百年,但為何沒能得到奧斯卡的青睞?

一哥說世界


奧斯卡是學院獎,像歐洲三大電影節威尼斯戛納柏林才是世界性的獎項。


華語片只能競爭最佳外語片板塊。


《無間道》當年連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最終提名都沒有進,但是引起了好萊塢的關注,買下版權,拍了無間道風雲,《無間道風雲》斬獲奧斯卡四項獎項。



看到這裡心裡沒點數嗎?


最佳劇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剪輯,劇本是改編我們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無間道風雲》的原型《無間道》連最佳外語片提名都沒有?美國的獎項,中國影片沒必要去貼他們的冷屁股,奧斯卡很牛嗎?


中國電影,沒必要執著於奧斯卡的獎項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奧斯卡獎項是遊說制度,請遊說公司遊說評委,至少也要個百萬美元,中國人沒玩過這樣的體制,所以很少拿獎。《臥虎藏龍》是唯一一部拿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其中一個原因應該是導演李安混跡好萊塢多年,知道怎麼運作奧斯卡。



《霸王別姬》作為華語片頂峰都沒有拿到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但拿到了戛納電影節最佳影片,這中間說明了什麼問題大家都懂吧。


魔法少女芝士醬


具體的問題具體對待,這個答案很明顯,要說中國電影沒有獲得奧斯卡,需要從中國的傳統文化和電影的本身來出發。


一,中國有記載的歷史有5000多年,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國也是四大文明古國唯一一個文化沒有斷代的國家。反觀美國,建國233年,從發現新大陸到現在也只有幾百年的歷史。這就造成中西方的文化有很大的差異。很多的外國人沒有了解中國的歷史,當然對中國的電影不是很感冒。畢竟好萊塢出生在西方,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電影就比較排斥。好萊塢所面對的是全球市場,所產出的電影在劇情上在一定程度上比較大眾化,讓更多的人很容易接受。你仔細觀察,很多的好萊塢大片是商業片,動作,科幻,他們所講述的就是未來,動作,激情。反觀中國電影商業化的電影拍不出來,中國式的電影在文化上不易被西方文化接受。美國人沒有更多的歷史可以拍,所以只能拍未來,拍動作,拍科幻,而中國的很多電影在一定程度上包含有很多的中國文化,西方人不易接受。比如戰狼,哪吒,流浪地球等,內地票房不錯,它表明了中國電影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很大進步。但你會發現戰狼在被北美上映票房不理想,一部在中國大火的電影在西方不被接受。


二,中國電影在質量上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現在的很多電影在劇情上和動作上相比有一定差距。中國有很多明星,臺詞不背,動作全是替身,一旦吃苦的精神都沒有,在影片的質量上就和西方電影差了一個檔次,中國的老戲骨不是經常說背臺詞是一個演員的本分和職責。而相對來講,他們的片酬還相對較高,導致電影在製作上又差了一個檔次。在劇情上中國電影表現力不足,中國的很多電影不是在翻拍就是在翻拍,要麼就是拍歷史。這樣在劇情上就沒有什麼新鮮度可言。電影在劇情上又差了一些。


我認為以上是兩點重要原因。


愛逗影業


奧斯卡獎可以說是電影界的諾貝爾獎了,那麼為什麼我國的電影事業發展這麼多年來,從來沒有得到過奧斯卡獎呢?

究其原因,無非有以下三個重要的因素:

1.電影過度的追求票房、收視率這些利益性的東西,過度的去渲染宏大的場面、博人眼球的特效,而對電影中故事情節的描述顯得過於牽強,人物的個性表演也一塌糊塗,尤其是一些電影廠商追求大流量、高回報的當下,經常請一些沒什麼演技的流量小生去當影視主角,以至於讓大家感覺這些明星演什麼都像在演自己,無法從個人形象中擺脫出來,而真正的實力演員卻淪落到當配角的地步。

2.國內當下浮躁的電影娛樂環境,很多小明星有了一點錢之後就開始自己做導演,靠著自己的流量和熱度,拍出自己的電影,賺得觀眾的新鮮感,那麼他們拍的電影怎麼樣呢?我想大家也都是看過的,看完第一次應該不會去看第二次,因為實在太爛了,出來電影特效之外,電影情節可以說是慘不忍睹。

3.演員缺少職業道德標準,只要薪酬高,什麼電影都敢接,也讓很多大牌演員參演的電影都擺脫不了爛片的詬病。

那麼如何才能改變這種現狀,我認為首先的由政府出面加大影視片的審核力度,排除那些過於空洞的電影,規範明星片酬,加大對實力演員的扶持力度,成立演員公會,規範演員的職業道德標準,讓大家去相互監督。


321一起看吧


我國的電影發展了近百年,也拍出了很多優秀的電影,但是總得來說,中國的電影還處在一個比較低端的水平。


第一個原因就是中國的電影內容過於空洞虛假。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的電影拍攝器材越來越先進,畫面越來越精美,內容卻空洞虛假缺乏真實性。

第二個原因就是資本進入電影事業。為了達到賺錢的目的,迎合大眾的感官刺激,有部分電影更加不注重質量,過度的宣傳金錢,權利,美女。

第三個原因就是中國電影拍攝技術和特效還比較落後。因為用的攝影器材基本上都是進口,很多電腦特效都是外國的特效團隊來製作。

第四個原因應該是缺乏優秀的編劇。比如有些題材的電影翻拍太多,情節內容過於簡單,缺乏藝術的想象力和張力。
總的來說中國電影還需要繼續努力。提升行業內部的素質,多一些專業化,少一些娛樂化。電影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只有靜下心來才能做好。


浮生歲月


作為世界電影的最高殿堂,奧斯卡是所有從影人員最終的夢想,這其中當然也包括我國了,如果誰能夠在奧斯卡獲得一席之地或者是一個獎項,那麼這個人在影壇上的路必定會無比輝煌。

但是想要讓奧斯卡青睞一個國家的電影,這是萬萬不可能的

雖然奧斯卡是世界電影的最高殿堂,但是必須要明確一點,奧斯卡是美國的而不是世界的,作為一個美國獎項,奧斯卡所選出來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好萊塢出產的,不過該獎項也設定了最佳外語片獎,到目前我國只有《臥虎藏龍》獲得過該獎項。

從1929年第一屆開始,奧斯卡已經舉辦過91屆了,能夠獲得全世界的矚目,是好萊塢幾代電影人的努力,既然是美國人通過自己努力得來的成就,奧斯卡又怎會隨便青睞於我國的電影呢?

就奧斯卡目前的影響力來說,它不僅僅只是頒佈一個獎項那麼簡單,更重要的是好萊塢通過奧斯卡這個獎項,讓自己拍攝的電影對全世界形成一種文化上的輸出,讓世界影迷認可好萊塢電影、承認奧斯卡的地位,最終達到佔據世界影壇的目的,而這個目的好萊塢顯然已經達到了。

綜上所述,我想大家已經知道了奧斯卡是永遠都不會青睞任何別國的電影了。

對於我國來說,獲得奧斯卡青睞一直都是一個誤區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我國電影想要獲得奧斯卡的青睞是萬萬沒有可能的,但為什麼近幾年我們的電影人還在削尖了腦袋的往裡衝呢,難道我所分析的電影人會不知道麼?我想他們應該是知道的,但是為什麼仍然願意送選奧斯卡,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奧斯卡的知名度太高,能夠獲得一個獎項對電影和電影人來說是通往世界舞臺最快的捷徑。

其實華語電影最終的目標並不是奧斯卡,而是像好萊塢一樣去面向世界,奧斯卡無疑是最快的選擇,但想要通過奧斯卡讓我國電影走出去是不可能的,因為美國佬不會為我們大開方便之門,所以說獲得奧斯卡的青睞固然更好,但是奧斯卡並不是華語電影走向世界的唯一道路。

說白了,打鐵還需自身硬

想要獲得世界的青睞,我們自身的電影必須具備一個非常高的水平,最起碼需要和好萊塢相差無幾才有可能做到。

我國從有第一部電影開始,到現在雖然百年有餘了,但要說真正的發展,其實要從改革開放後算起才對,在此之前我國電影的形式是非常單一的,影視業也基本處於停滯不前的一個狀態,直到8、90年代電影才真正的走向市場,當然,這主要也跟電視等傳播設備的普及較晚有很大的關係。

可以說華語電影真正的發展時間只有3-40年而已,在好萊塢面前我們和小學生一樣,不過近幾年我們的電影水平已經在飛速趕超了,相信早晚有一天華語電影能夠走出國門面向世界。

我們還需要解決文化差異這個難題

就文化差異來說,中西文化之間的誤解還是非常多的,想要獲得全世界認可僅此一點就已經十分困難了,再加上有奧斯卡這種獎項在持續的向世界輸出美國文化,我們想要從其手中奪走份額的難度可想而知。


走馬觀電影


文化決定中國電影與奧斯卡距離

隨著近年來中國電影市場的逐漸完善,華語片也呈現出了明顯的上揚勢頭。去年,中國電影市場不僅以42.15億元人民幣的票房成績躋身全球電影市場前10名,同時還以年產約400部影片的總量成為世界第三電影生產大國。但與去年同樣無緣奧斯卡後,人們對這些虛無的數字開始產生了懷疑,並萌生了中國電影離奧斯卡越來越遠的想法。但事實上,這在電影人本身看來只是一個誤區罷了。

“其實中國電影屢次與奧斯卡失之交臂更多的還是由於文化上的原因。”代表內地參選本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中國影片《築夢2008》的導演顧筠一語道破了其中原因。無獨有偶,作為內地最大的民營電影製片企業——華誼兄弟公司的總裁王中磊也給出了相同的答覆:“從某種程度上說,其實奧斯卡距離我們很遠,他其實只是美國的一個電影獎項,是他們制定遊戲規則的一場競賽。如果大家明白了這一點,就應該知道奧斯卡作為美國人自己的遊戲,其實和我們的關係不大。”

“奧斯卡的評委們在看待影片的時候會有他們自己的標準,而我們國內的導演在拍攝影片時還是要遵循我們自己的標準,怎麼說也必須要中國人愛看。”對此顧筠還詳細地解釋說,“我們國內的導演在拍片時主要想的還是要把本民族的文化表達出來,把我們自己的思想表達出來,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下一定會拿我們本民族、本文化的東西說事兒。”因此拿能否在奧斯卡上獲得青睞作為評判影片好壞的標準,本身就是一個誤區。遙想2001年獲得奧斯卡四項大獎的《臥虎藏龍》在國內公映時掌聲平平。


柏客


奧斯卡金像獎,正式名稱是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Academy Awards,簡稱學院獎),世界著名電影獎項。奧斯卡金像獎是美國一項表彰電影業成就的年度獎項,旨在鼓勵優秀電影的創作與發展,囊括了各種電影類型,有20多個不同的獎項,也是世界歷史最悠久的媒體獎項,已成為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電影獎項。

外在的原因:

奧斯卡金像獎即便是作為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電影獎項。但是由於東西方文化存在差異。國人認為優秀的作品,不一定會獲得評委們的認可。

奧斯卡作為美國大財閥控制下的產物,難免會受到歷史和政治因素的影響。

內在的原因:

中國作為全球電影業的第二大市場,是指電影受眾群體龐大。雖然近些年,中國的影視業發展迅速,越來越多的人擠入這個行業,希望一夜成名天下知。但是這樣帶給影視業的弊端就是根基不穩。導演沒有執導的實力、編劇不能靜下心來創造、演員心浮氣躁,演技浮誇,導致市場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粗糙爛制的作品。

在這樣浮躁的環境下,新生代能有多少個導演和演員靜下心來打磨自己???


一抹山茶花


其實很簡單主要分為兩點:

  1. 中西文化的差異
  2. 中國電影在近幾年走偏路


中西文化在電影上的差異


首先奧斯卡作為電影節最高獎項,而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的存在,電影所表達的內容有時候就會凸顯出一個民族、國家的歷史文化,而奧斯卡唯一令人詬病的問題就是,作為國外的獎項,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始終會影響這個獎項的評定標準,有很多華人演員都曾拿過奧斯卡獎,比如李安導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從此片可以看出來,李安導演的風格更偏向好萊塢敘述風格,不能代表中國電影。

  • 觀念不同

在我們東方文化中,天生就崇尚的整齊劃一規格,就和小時候上學做廣播體操一個道理一樣,要求整齊劃一。這樣向傳統思想靠近,在國外人看來是限制了藝術家對作品的發揮。我們講求中庸之道,在創作藝術作品時,喜歡先立意、後潑墨,講究去個性化求同存異;西方文化則重視邏輯,人們個性張揚,自我意識強,對未知世界力求真理,創作中更偏向客觀地再現。

  • 思維方式不同

中國人形象思維發達,強調知覺,喜歡綜合思維,但不夠嚴密,常常輕視分析方式和實際觀察,注重統一,主客觀劃分界限模糊。歐美人邏輯思維發達,喜歡從具體實施出發,大量收集事實和數據,利用事實和數據說話,講究重實用主義,以線性思維方式為主,這在電影的表達當中天差地別。

  • 各方面的綜合因素

追根溯源,引起中外電影的跨文化差異的原因應該是政治、經濟、歷史和社會文化環境等諸多方面的綜合影響。


無論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兩者的價值觀,都來源於歷史。在近現代西方國家隨著資本主義的生長和歐洲文藝復興運動而產生的工業文明和科學精神。美國人更偏向積極、進取,敢於挑戰問題,這就使得他們的個人英雄主義精神發揚光大;而中國人在生活中趨於被動、忠順,忍受環境壓力,這就使得團隊主義精神融入整個民族。

中國電影在近幾年走偏路


近幾年來,特別是2014-2017年中國電影一直都在向一個扭曲的路上前行,到了2019年這種現象才真正被市場一點點掰回來,這幾年可以被稱為中國電影的黑暗時代,也是屬於流量明星的時代。

在這四年中,只要是任何流量明星參演的電影都能大賣,比如雲集眾多流量小鮮肉,郭敬明導演的《小時代》四部曲還有《爵跡》,因為流量明星的狂熱粉絲眾多,無論電影的製作是否用心,劇本是否精彩,特效哪怕五毛錢,都場場滿座。

這怎麼能讓導演們不走歪路,可以說中國電影不進反退,再也沒有幾個拿得出手的電影來衝擊奧斯卡。好在大眾總有審美疲勞的那天,2018-2019年是中國科幻的元年,也是中國影迷覺醒的一年。


今年的流量明星參演的電影《上海堡壘》票房慘敗,說明了人們不在希望看到,一個個面癱小鮮肉飾演的各種角色,反而更在意電影的製作是否用心。有了伯樂,自然就會有一匹匹千里馬殺出重圍。《我不是藥神》、《無名之輩》、《紅海行動》、《流浪地球》證明了中國電影正在走向新的高峰,一座屬於我們自己的高峰。


我覺得無論中國電影是否能奪下奧斯卡,這都不是最重要的,因為奧斯卡涉及太多方面的問題,很多東西並不是電影拍得出色就能解決掉。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拿出一部部良心之作,對得起自己,對得起觀眾,這就足夠了。


電影天堂


為什麼一定要得到奧斯卡的認可,老實說本人感覺奧斯卡個別片子不錯,大部分也不怎麼樣,甚至有些是垃圾。國產一些片子比奧斯卡還優秀。不要指望有很多優秀的片子,就象不能指望大部分學生都能考上博士一樣。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電影就是典型的文化產業,中國的電影雖然從西方引入,但成熟的中國電影一定是中國文化的代表,為什麼要拿西方的標準去衡量,西方的電影人再厲害也拍不出《小兵張嘎》《紅樓夢》。

著名的奧斯卡作品《羅馬假日》《泰坦尼克》也不比國產片《我的父親母親》《春妮》《城南舊事》更好。相反《羅馬假日》《泰坦尼克》太小家子氣,遠沒有《我的父親母親》《城南舊事》大氣。《羅馬假日》充其量也就是個濃縮版的《還珠格格》,《我的父親母親》沒有一句愛情的語言,沒有一個男女之間愛情動作,卻讓人體會到刻骨銘心的愛,沒有一個老師的敬業的鏡頭,沒有一句讚美老師的話,一個送葬隊伍說明了老師的偉大和人們對他敬愛同時也貫穿了文革前後及改革開放。

《泰坦尼克》不就是說了點西方所謂的伸士風度和所謂的愛嗎?《城南舊事》從小偷到窮人到知識分子到小孩子無不講述著人性的善良,同時還反映了時代的變遷,這份大氣和大音希聲我沒有在那部西方片中看到過。

好象《古暮麗影》《阿凡達》也是什麼奧斯卡片子吧,也就是個肥皂泡,什麼也沒有。

其他什麼奧斯卡片子和國產片子就不多說了。

別老跪著,站起來以自己的眼光平等地看看別人也看看自己。


風兒風言


文化決定中國電影與奧斯卡距離

隨著近年來中國電影市場的逐漸完善,華語片也呈現出了明顯的上揚勢頭。去年,中國電影市場不僅以42.15億元人民幣的票房成績躋身全球電影市場前10名,同時還以年產約400部影片的總量成為世界第三電影生產大國。但與去年同樣無緣奧斯卡後,人們對這些虛無的數字開始產生了懷疑,並萌生了中國電影離奧斯卡越來越遠的想法。但事實上,這在電影人本身看來只是一個誤區罷了。

“其實中國電影屢次與奧斯卡失之交臂更多的還是由於文化上的原因。”代表內地參選本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中國影片《築夢2008》的導演顧筠一語道破了其中原因。無獨有偶,作為內地最大的民營電影製片企業——華誼兄弟公司的總裁王中磊也給出了相同的答覆:“從某種程度上說,其實奧斯卡距離我們很遠,他其實只是美國的一個電影獎項,是他們制定遊戲規則的一場競賽。如果大家明白了這一點,就應該知道奧斯卡作為美國人自己的遊戲,其實和我們的關係不大。”

“奧斯卡的評委們在看待影片的時候會有他們自己的標準,而我們國內的導演在拍攝影片時還是要遵循我們自己的標準,怎麼說也必須要中國人愛看。”對此顧筠還詳細地解釋說,“我們國內的導演在拍片時主要想的還是要把本民族的文化表達出來,把我們自己的思想表達出來,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下一定會拿我們本民族、本文化的東西說事兒。”因此拿能否在奧斯卡上獲得青睞作為評判影片好壞的標準,本身就是一個誤區。遙想2001年獲得奧斯卡四項大獎的《臥虎藏龍》在國內公映時掌聲平平。

奧斯卡能為中國電影帶來什麼

雖然《臥虎藏龍》在國內公映招致了不少的罵聲,但事實上它在奧斯卡上的閃耀還是為李安及邵氏武俠電影打開了北美市場。不可否認的是,混跡好萊塢多年的李安早已明白了美國人需要什麼,而他的這部《臥虎藏龍》也只是一部以中國人為主角拍給美國人看的電影。

“說穿了,沒能進入奧斯卡也不代表我們的作品就不能贏得北美市場,張藝謀、陳凱歌、賈樟柯等我們國內很多導演的作品不是也在北美院線上映了嗎?”顧筠覺得,奧斯卡並不能代表美國觀眾的口味,“《築夢2008》在美國上映時得到了長久的掌聲,這證明觀眾喜歡這部作品,但奧斯卡畢竟還是少數人的遊戲。”這也就讓影迷明白了為什麼去年票房大賣的影片《蝙蝠俠前傳2:黑暗騎士》和《鋼鐵俠》同樣也沒能進入本屆奧斯卡重要獎項的爭奪。說白了觀眾的喜好並不能成為奧斯卡的評獎標準,“我們不能為了得獎而拍片。”

而在此前與記者的聊天中,香港導演王晶和內地導演甯浩也都不約而同地表達過同樣的觀點:票房才是影片成敗的關鍵,觀眾喜歡比得獎更重要,這也是導演和投資方更看重的。

“雖說在奧斯卡獲獎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為投資商帶來更多的票房和聲譽,但事實上更多的還是一種承認,畢竟如今中國電影的地位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作為投資商的王中磊說得非常明白。的確,如今能夠宣傳中國電影的平臺非常廣闊,去年威尼斯電影節上的《蕩寇》、今年柏林電影節上的《白銀帝國》都通過展映賣出海外發行權收回了大部分投資,因此為了美國人的興趣去拍片似乎已經不那麼重要了。

奧斯卡的標準到底是什麼

與《蝙蝠俠前傳2:黑暗騎士》《鋼鐵俠》這樣的影片很難受到奧斯卡那班學院派評委青睞的情況類似,如今在國內被影迷們廣泛提及的“大片”其實也面對著這樣的尷尬。既然《鋼鐵俠》都如此,那麼我們又何必非要強求《赤壁》呢?

“本屆柏林電影節青睞新人導演和社會批判性的作品,同樣奧斯卡也有他們的標準,特別是在最佳外語片這一獎項的評選中,他們更多看重的還是帶有社會批判性或者反映本國社會黑暗面的作品,但在我們國內,觀眾需要的卻是正面題材的影片,主旋律影片才是人們接受的電影,但這樣的東西他們不關注。”顧筠表示,“即便不是這樣的影片,我們與他們還是有著不一樣的看法,比如在正面題材的影片中美國人會關心‘9·11’的作品,而我們中國人更關心的卻是奧運會和汶川地震,這就是觀點上的差異,上屆獲得最佳外語片的《偽鈔製造者》反映的就是納粹集中營的故事,但在中國人看來抗日戰爭就離我們更近一些。”

奧斯卡並未輕視中國電影

其實,回顧過往,奧斯卡並未對華語電影視而不見。1990年的《菊豆》、次年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及1994年和1995年的《喜宴》《飲食男女》相繼獲得了最佳外語片的提名,此外,1993年的《霸王別姬》還獲得了最佳外語片和最佳攝影的雙項提名,1996年《搖啊搖,搖到外婆橋》也獲得了最佳攝影的提名。

在獎項方面的空白直到2001年,由李安的《臥虎藏龍》打破。而在此之後2003年、2005年和2007年,《英雄》《十面埋伏》和《滿城盡帶黃金甲》又分別獲得了最佳外語片、最佳攝影和最佳服裝設計提名。甚至,1997年和2007年,兩部由華裔導演拍攝的紀錄片《呼吸的代價》和《潁州的孩子》還分獲最佳紀錄短片獎。

話說回來,這次無緣奧斯卡盛宴多少還是讓中國的電影人有了臥薪嚐膽的念頭,這其中,王中磊的觀點就代表了很多人的想法,“我相信按照現狀發展下去,中國電影市場一定會越來越好,而中國人也一定會拍出受全世界歡迎的片子,當我們的影片在全球大賣時,也許奧斯卡就真的離中國電影很近了。”的確,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娛樂至上的美國人還是會對票房低頭,當中國電影真的在全球票房排行榜上佔有一席之地時,“奧斯卡也會向我們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