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又叫李中堂,中堂清朝时是什么官职?

徐彬凯


“中堂”不是官职。可以看做是对宰相的一个尊称。唐朝时期,中书省设置有政事堂,中书省的长官,就是事实上的宰相,所以有时候以“中堂”代指宰相。

到了明朝时候,朱元璋撤销宰相制度以后,就没宰相这个职位,内阁大学士开始行使宰相权力,内阁首辅就算是宰相。

到了清朝,继承了内阁制度,但是前期有“议政王会议”;雍正时期,开始有了“军机处”行使宰相权力。内阁大学士已经没有实权,成为一种荣誉和待遇的象征。不过,由于清朝的正式诏书、正式奏章的下达上传,仍旧有内阁来执行。

所以清朝就有了这么一个“怪像”:不设宰相,内阁是名义上的宰相机构,军机处实际行使宰相权力的机构。内阁得了宰相的“名义”,军机处得了宰相的“实权”。

有了宰相的名义,内阁大学士的品级最高:正一品。于是,受封“三殿三阁”的内阁大学士,民间会通俗叫做“拜相”。因为大学士又不是事实上的宰相,于是就以“中堂”来尊称。

和珅因为是文华殿大学士,所以叫“和中堂”;刘墉是体仁阁大学士,所以有人喊“刘中堂”;纪晓岚只是协办大学士,属于大学士的额外编制,所以没资格叫“中堂”。

为啥同样是大学士,和珅就能欺负刘墉呢?因为刘墉只有“大学士”这个宰相级别的名义,人家和珅还有一个“领班军机大臣”这个宰相级别的实权。

李鸿章,是正儿八经的文华殿大学士,当然也算“拜相”,当然可以尊称“李中堂”。一般能受封“三殿三阁”大学士,都表示了皇家对大臣的皇恩浩荡,也表示了这个大臣的地位尊崇。(乾隆以后,三殿是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三阁为文渊阁、东阁、体仁阁)

“中堂”代表李鸿章的地位荣誉,李鸿章的实权则来自于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的职位。


尔朱少帅


历史上的“中堂大人”不少,最出名的莫过于李鸿章李中堂,和珅和中堂。

那么,这个“中堂”到底是什么官职,官位到底有多大呢?

中堂做大堂中间,带有官职的“大学士”

清朝时期的权利中枢是军机处(雍正后),军机处有六部,为了平衡官员,清朝的皇室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每个部设尚书二人,一汉人,一满人;每个尚书下面设两个侍郎。

为什么如此设计呢?如果设的全是满人,治国能力有所欠缺,而且属于“近亲”繁殖,对治国不利;如果设的都是汉人,则满人感觉风险大增,一个不小心被汉人夺了天下,那可不得了。

六部官员,两个尚书,四个侍郎,按满汉分别坐在大堂左右,成“分庭抗礼”之势,中间一般是空出来的。

如果这个尚书是大学士兼任的,那就可以坐在中间,简称“中堂”。

所以,一个人能被叫“中堂”,那说明此人非常牛,有学识,而且有官职,有实权,各级官员见了要礼敬三分。

此事有专门记载:

“大学士名居揆席,非兼充军机大臣,几与闲曹无异。然位分不可亵,故大学士多有管部者。京官皆一满一汉,分东西坐,非如外官之坐,必中于堂也。唯管部,则于部中添一正座,两旁以满汉尚书陪之,满汉四侍郎则在下面分两旁坐。故大学士俗呼为中堂。”

中堂和宰相区别

中国历史上,宰相这个职务延续很长的时间,到了明朝朱元璋时,宰相职位没有了,而是有代替机构产生,那就是“内阁”,一般有1-7人不等,起初就是皇帝的顾问团,出个主意,想个办法。后来,到了明仁宗以后,就有了实权,因为皇帝忙不过来了。

清朝初期,还是延续内阁制度,内阁里面有各大学士组成,前期还是和明朝一样,有不少权利的,但是到了雍正时期,雍正设立了军机处,内阁就成了徒有虚名的机构。

军机处的“中堂”,有实权,也有虚名,权利可能没有明朝内阁的大学士大,但权是实权。和宰相比起来,权利当然没有那么大,因为大多数“中堂”只是协理一个部门,或两个部门。

清朝有名的“中堂大人”

清朝的中堂大人自然很多,但名声在外,被后人能常常说起的,就是和珅,还有李鸿章。

和珅在乾隆五十一年(1784年),任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此时的和珅权利滔天,是名副其实的“中堂大人”,而且位高权重,很受乾隆器重。

和珅能到这一步,说明了此人能力不错,一个庸才是上不了这么高位置的。

李鸿章是1870年成为文华殿大学士,此时他作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能力非常了得。

一般来说,在军机处任职,再加上是内阁大学士,可以称之为“中堂”,而此时,对于有“大学士”头衔,而且手握重权的人,皆尊称为“中堂”。

于是,此时大家尊称李鸿章为“李中堂”,这一叫,叫了三十年。

所以说,“中堂”在后期成了尊称,硬性条件必须是有朝廷授予的“大学士”头衔,外加手握实权,当然,这个实权,要么是地方军政大员,要么是中央高官。

综合来看,清朝的“中堂”,早期是,“大学士头衔”加军机处各部尚书职位,后来是,“大学士头衔”加“手握重权”。


蓝风破晓


李鸿章和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人被视为晚清时期的中兴名臣,不过,和曾、左一比,他也算是一个后起之秀了。

李鸿章这个人也充满了争议,可谓是褒贬不一。

誉之者,或如梁启超一般将之夸为“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认为他已经为近代中国尽了力。

毁之者,则视之为一个邀宠、卖国的小人,一句“宰相合肥天下瘦”便一棒将他打成了一个奸佞之人。

我也不喜李鸿章此人,他虽自称为清朝的“裱糊匠”,可纵览其一生所作所为,前半生是为攀爬为权贵而活,后半生则是为保住权贵而活,或者说是为慈禧而活,只是慈禧一人的“裱糊匠”,只知为慈禧善后“擦屁股”,只为巩固慈禧的统治。

因为后半生的李鸿章,他的利益已经死死地和慈禧纠缠在了一起,可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他不愿舍下权贵利益,便也只能为了慈禧和他自己的利益而舍下国家之利了。

也正是因为他对慈禧的忠心,所以深得慈禧宠信,官位也一升再升,官至大学士,自此之后人人敬称李氏为“李中堂”。

那么,“李中堂”中的“中堂”到底是什么官职呢?

实际上,中国历朝历代都没有中堂这个官职,中堂之称始于唐宋,唐、宋都在中书省设有政事堂,而政事堂又为宰相处理政务之处,所以中堂也是宰相的一个别称。

不过,宰相也并不是一个官职,宰相和丞相也并不一样。

宰相是拥有仅次于皇帝的最高行政权力的官员,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也就是说宰相的人数不定,唐朝的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的长官中书令、侍中和尚书仆射,以及同平章事皆为宰相。

丞相则是正儿八经的官职,为百官之首,可以分为左丞相和右丞相,只不过,到底设不设丞相却得看皇帝的心情,隋、唐都没有设丞相。

这也就是说,丞相一定是宰相,但是宰相却不一定是丞相,二者绝不能混为一谈。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集天下之权于一身,也为了消除相权对皇权的掣肘,所以以“胡惟庸案”为由头彻底废除了丞相制度,并且明令规定明朝后来的皇帝不得再恢复丞相制度。

没了丞相制度,就没了宰相了吗?

显然不是,明朝时期的内阁大学士实际上也仍然属于宰相的范畴,只是相权受到了一定的束缚,不再拥有之前的宰相那么大的权力而已。

清承明制,清朝也设有内阁,所以也有内阁大学士,也就是所谓的宰相。

乾隆后来将内阁大学士的殿阁衔定为“三殿三阁”,即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和文渊阁、东阁、体仁阁。

此外,清朝的内阁并没有发挥明朝时期的内阁的作用,尤其是雍正设立了军机处后,内阁大学士的头衔实际上也就成了加衔或是封赏之类的工具。

但是不论如何,既然清朝内阁承袭的是明制,那么明朝时期的内阁大学士被视为宰相,清朝时期的内阁大学士虽然没有明朝内阁大学士的权力,但是至少在名义上是一样的,所以自然也就能成为宰相了。

同治七年,李鸿章在平定了西捻之后被任命为协办大学士,为从一品,低于大学士,此时还不能称之为相。

同治十二年,李鸿章被授武英殿大学士。

同治十三年,李鸿章被授文华殿大学士。

实际上,从李鸿章被授武英殿大学士的时候开始,他就已经成为名义上的宰相了,升至文华殿大学士之后则是更上一层,所以称他为“中堂”并没有什么不妥。

可是,所谓的“李中堂”有没有宰相的权力呢?显然没有。

曾国藩在同治七年被授武英殿大学士,所以也可以称曾为曾中堂、曾相,只是后来曾国藩主动退居二线了而已,死后又得到了文人所梦寐以求的谥号——文正,所以众人也就更愿意称他为曾文正、曾文正公。

曾和李一样,也是空有大学士的头衔,没有宰相的实权。

《清史稿》也说:“鸿章与国藩为相,皆总督兼官,非真相。”曾、李二人虽以总督之职得兼大学士,可是并不是真正的宰相。

只是,李鸿章当时在慈禧面前红得发紫,所以众人称他为“李中堂”实际上是在恭维和巴结他。


史不知味


看过清朝影视剧的人大都对“中堂”这个称谓很熟悉,和珅、刘墉、李鸿章等都被叫做“中堂”,可见中堂并不是平庸之辈可以当得上,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内阁大学士,在清朝时期为正一品官员,所以被称为中堂。

中堂这个称谓最早在唐朝开始出现,唐朝时继续使用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并且设立多宰相制度,尚书省、门下省以及中书省这三个部门的最高首领就被称为宰相,宰相们商议朝政的时候都在政事堂,一开始政事堂设立在门下省,公元683年移到中书省,后来就因为在中书省办理朝政而取名为中堂。

然而到明朝时,明太祖为了扩大君主的权利将中书省以及宰相制度废除,由帝王直接管理六部。公元1382设置大学士,内阁制度最终形成于公元1402年,成为皇帝咨询政务的机构,一开始内阁大学士的权利并不大,只是作为政权顾问,终极决策权还是在皇上的手中。

到明仁宗、明宣宗的时候,内阁大学士地位逐渐受尊崇,实际上掌握着宰相之位,由此内阁成为明朝的政务中枢。大学士的办公地点就在内阁,掌握着决策的权利,中书分别位于东西两侧,而大学士在中间,所以这时期就称大学士为“中堂”。清代笔记小说中就有关于中堂的记载,“翰林院中掌院学士居于两旁,内阁大学士坐于中堂,因此称阁老为中堂”。

内阁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公元1644年,也就是顺治元年,多尔衮下令:明朝原来的内阁、六部等官员和满官一起共事。这就形成了清朝的内阁制,满汉大学士一起办事,不过一直到雍正八年才将满汉大学士的官级定为正一品,成为了朝廷中品级最高的文官,相当于宰相。

清朝的六部也由大学士兼管,六部尚书同样也是满汉两个人掌管,办公的时候就坐在大堂的两边,如果其中有一个大臣是大学士的话就会坐在中间,“中堂”之称也就由此而来,除了内阁大学士之外,协办大学士也使用这一个称呼,中堂逐渐成为对大学士的一种尊称。

不过中堂这个名称只是一个虚名,以表示对官员的尊重,并不代表着拥有实际的权利。清康熙年间,具有决策权的是南书房,派几名大臣在南书房值守,参与政务商议,只不过它不算是正式机构。


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大约有三到六名官员,成为朝廷政权中枢,基本上皇帝颁发的诏令都出自这里,但是正式的诏书还是从内阁发出来,于是内阁还是名义上的宰相机构。

正如前面所说的李鸿章被大家叫做中堂,是因为他曾经是武英殿大学士,后来又升为文华殿大学士,这在当时是特别尊贵的品级,所以被称为“中堂”也就无可厚非。另外他也实际掌管清朝经济、政治、军事大权几十年,身居百官之上,出访的时候总是享受宰相的礼遇。


篱上青说历史


一般来讲,中堂指的是一种书画的艺术形式,在北宋的时候就其实已经有中堂之说了。而在唐宋时期设置中堂,是给宰相处理政务的地方,就仿佛办公室一样。而到了后期,也会有人将宰相这个职位称作中堂,不过将李鸿章称为李中堂,却不是一种职位,而是一个尊称。

曾有一位日本首相曾评价过李鸿章,认为他是当时大清王朝当中,唯一一个有本事可以与世界列强争胜负的人。此外,也有日本人认为,李鸿章有过人的远大想法和厉害的手腕;美国人认为,在文人当中看,他无疑是一个杰出的人才,而在军人当中,他又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战役,为国家做出过重大的贡献,在政治上来讲,他曾经为国家人民提供了良好的优良措施,也认为他是国内外交史上能够名列前茅的人。由此可见,许多国外人士都对李鸿章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也是对他在当时所作所为的认可,以及本身才能的认可。因此,后人会将李鸿章称作李中堂,或者是李二先生。

说到中堂这两个字,用在他的身上,自然不是一个职位了。远在唐朝的时候,就曾经设立过中堂,那时唐朝分为三省六部,而三省的主官大多都是宰相的职位,这个职位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办公场所,将这样的场所称之为议事堂,后来也被称为中堂。久而久之,就有后人习惯性的将宰相这个职位称为中堂。因此,有人认为称呼李鸿章为中堂,可能是指他在当时的地位相当于一国之中的宰相吧。其实这是一种尊称罢了。

不过在清朝时,也确实有一种人会被称作为中堂,那么就是内阁大学士。因为在明朝的时候就已经没有宰相这个职位了,手握大权的大多都是内阁之人,所以就习惯性的将内阁大学士称作为中堂。而清朝时,也一并延续了大学士的制度,这些人不仅仅是要在政治事务上忙忙碌碌,还要担负起统领六部的责任。在当时,这些官员在办公场所都会坐在桌子的两边,而中间部分是没有人的。除非是有大学士轮值,才会坐在中间的位置上,时间长了,也就会把坐在中间位置上的大学士称作为中堂了。这样一来,到了后期,中堂就变成了一种单纯的尊称。因为中央权力全都不归大学士所有,而是规划给了军机处,大学士就显得有些清闲,也不会再将他们称作为中堂了,反而是将三品以上的所有大臣都称作为中堂,而李鸿章就是这些大臣之一,所以将他称为李中堂,一是为了让众人知道他在当时的官职,第二则是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在清朝后期被称作中堂。

综上所述,到了清朝的时候,中堂已经不再只是一个职称了,许多官位在三品以上的人都可以被称为中堂,李鸿章获得这样的称呼也无可厚非。当然,后人这样叫他,更多的是为了表达自己对李鸿章的尊敬。







文史墨客


“中堂”不是一个正式职务,只是一个对清代内阁大学士的尊称。

清代内阁的成员为各殿阁大学士及协办大学士。虽然后来其职能被军机处所取代,但仍是显赫的头衔。大学士为正一品,协办大学士为从一品。而军机大臣并没有品级,其品级确定要看本身职务,可能是尚书,也可能个别是侍郎,也有大学士。


清代六部都有满人和汉人两套班子,即满汉两个尚书,平时以满尚书为先。但很多时候,皇帝还会委派大学士管理某部,在升堂时,则大学士居中而坐,满汉尚书在两旁。于是尊称其“中堂”大人。

至于清代大学士,不同殿阁名称也是有先后的,逐步晋升。清初以: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乾隆年间,取消了中和殿大学士,加入体仁阁大学士,排在最后。


但自傅恒以后,保和殿大学士不再授人,以文华殿大学士为尊。例如李鸿章,占这个位置二十多年,直到去世。但他没有当过一天军机大臣。他老师曾国藩是武英殿大学士。


几苇渡


李鸿章为何被称为李中堂?并不是因为权力大,其实是他就是宰相


李鸿章,号少荃,安徽合肥人,晚清著名军政重臣,世人皆称为”李中堂“!中堂一词在清朝是代表宰相的称谓,大家知道虽然明清两代不设置宰相官职,但是明朝有内阁辅臣,清朝有军机大臣,这些人的权力也是相当大的,其实是实际上的宰相!大家都知道李鸿章虽然叱诧晚清政坛,但是他的官职仅仅只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是封疆大吏之首,北洋大臣管理北方商务,海防,外交,海关等诸多事宜,李鸿章当时一手握紧枪把子,一手攥紧钱袋子,可谓是位高权重


所以有人就说李鸿章之所以被称为中堂是因为位高权重,其实不是这样的,李鸿章并不是因为权力大才被称为中堂的,而是因为他本来就是帝国宰执级别的官员,众所周知啊,李鸿章一辈子都没有做过军机大臣,怎么说他是宰执高官呢,那是大家一直以来忽略了李鸿章的另一个官职——文华殿大学士!为啥说文华殿大学士是宰执高官呢?

清朝官职其实是这样的,大学士叫有相位而无相权,军机大臣叫有相权而无相位!只有既是大学士又是军机大臣的官员才是名至实归的宰相,但是这两个位置那可是帝国顶级官职,名额十分有限,无数高官挤破脑袋都挤不进去。军机大臣名额不定额,有时候少有时候多,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而帝国大学士的名额定额的,有且只有四个名额,满人和汉人各两个!大学士的替补制度更扯淡,虽然大学士没有实权,但是毕竟是宰相之尊,所以除非大学士本人死亡或者辞职,才能由协办大学士接替,所以做到大学士实在是难上加难,比军机大臣都难

想当年,光绪皇帝的师父翁同龢就一直以自己身为军机大臣却不是大学士不能被称为宰相而耿耿于怀,所以甲午战败后,李鸿章失势,翁同龢就让袁世凯去劝说李鸿章自己辞掉大学士的职务,以便自己替补成为正儿八经的帝国宰相,但是没想到被李鸿章骂了个狗血淋头!

李鸿章长期坐镇天津,虽然属于疆臣行列,但是由于身兼文华殿大学士一职,所以才被称为李中堂,李鸿章的文华殿大学士一直干到死都没放手,1900年李鸿章任职两广总督,当时的帝国四位大学士分别是徐桐(汉族),李鸿章(汉族)荣禄(满族),昆冈(满族),包括李鸿章在内的三人都是挂名宰相,唯有荣禄一人身兼军机大臣,文渊阁大学士于一身,他才是正儿八经的宰相!


李老师历史课


何为中堂?中堂之说最早是源自于唐朝,自唐朝起,设立三省六部制,政事堂位于中书省内,宰相负责处理政务,因此博得了一个“中堂”之名,后来历代就多有以“中堂”代指“宰相”的说法。



明清无宰相,又何来中堂?明清两代,朱元璋废中书省,从此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随之结束,虽然后来明有内阁,清有军机处,但未复宰相制度,又何来“中堂”之说呢?

明清虽无中书省,不过有内阁和军机处。明朝的内阁处理政务时,中书居东西两房,而大学士居于中间,所以又重新获得了“中堂”之外号。到了清朝,出现了管院大学士,其身份甚为尊贵,虽然没有能够入军机处,但却多有管部者。所以每每入部论事,管院大学士都坐在部堂的中央,两旁是己部的尚书,因此承袭了“中堂”的名声。



《清史稿》中记载“军机处制与相类,世谓大学士非军机处,不得为真宰相”。往往因为大学士名分尊贵,所以都不安排他们进入军机处,只有“宰相之名”,却无“宰相之实”,李鸿章就是此例。和珅不同,和珅深得乾隆喜爱,他是“真宰相”,既是文华殿大学士,又是领班军机,还是户部尚书,更是内务府总管,纵观历代,也难有可匹敌者。


我是头条作者历史十二郎,每天带你了解不一样的历史,希望大家给我点个赞,关注一下,路转粉,不迷路,谢谢各位啦!


是阿维啊


中堂在清朝一般指的就是大学士!而所谓的大学士就是辅佐皇帝的高级秘书官,又称内阁大学士或者殿阁大学士,到了清朝又有了协办大学士。

(李鸿章)

其实,中堂早期的时候指的就是宰相,这就要追溯到唐宋时期了。唐宋时期置政事堂于中书省内,而宰相又是在中书省内办公,于是就敬称宰相为中堂!

但是到了明朝的时候发生了变化,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宰相之职,又增设内阁大学士来协助皇帝来处理政务,这些大学士虽无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实,由此也称呼大学士为中堂。

(和珅画像)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故—中堂》:“明洪武十五年设内阁大学士,上命皆於翰林院上任。十八年,又名殿阁大学士,左右春坊大学士俱为翰林院官,故院中设阁老座於上,而掌院学士反居其旁。诸学士称阁老曰中堂,以此。”

到了清朝,依然沿用明朝的做法,不设宰相,用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办公,后来又增设协办大学士,部分协办大学士也被称为中堂。


小祁说历史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大家管李鸿章叫李中堂仅仅只是因为对李鸿章的尊敬,因为中堂并不是一个官职,而只

是一个对有地位的人的尊称而已。

以前中堂只是对宰相的称呼,但是在清朝的时候并没有宰相这个职位,只有内阁大学士

的这个职位,当时内阁大学士是分别坐在君主的两边的,但是李鸿章却能坐在他们的中

间,因此也是代表李鸿章的地位,大家尊称他为中堂。

中堂在清朝时,是清代内阁大学士或者军机大臣的尊称,这个职位官阶正一品,品级是官员中最高的。

为什么有中堂这种称呼的由来呢?是源于清朝时期设置的六部里,每个部门有两个尚

书,这两个尚书呢,一个是汉族人,一个是满族人。汉族人和满族人会带领其他的大臣

在大堂上面左右分开坐。然后,某一个大臣就会以大学士的身份坐在大堂的中间,所以

就被人称为中堂。

在清朝时期,中堂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一个地位,官职位于正一品,他的头顶上,只

有皇帝能够管他。

李鸿章就处于这样的一个位置。他为清朝做了很多的事情,他不仅要作为大学士管里底

下的官员,还要抓清朝的经济,还要替国家练兵,他的位置是实至名归的正一品官员。

但他也是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那个时候,掌握国家权利的人主要是慈禧,而不是皇帝,所以呢,可以说李鸿章只位于

慈禧之下,但位于万人之上,很多事情也都交由他去做。慈禧做不了的事情或者慈禧不

想做的事情就要轮到他去做,所以那个时候李中堂在清朝是很有话语权的人物。

李鸿章其实是真正的考试能手,相当于高考状元,中过举人和进士。他还获得过三眼花

翎,他还是文华殿大学士,这些资历可以看出,他不仅有功劳,还有学历,更有经验。

所以他出任直都,又是首席大学士,他的权威就等于宰相了。

其实李鸿章能获得中堂的这个称号,就是自己的学历再加自己的功劳获得的,就像一个公司的员工不仅有学历高,还有丰富的经验。

其实除了李鸿章之外,还有几个人也是拥有宰相性质的中堂,而大部分的中堂在清朝都是一种雅称和尊称,并不具有实质的权威。

现在大家更愿意称李鸿章是真中堂,承认他的能力和学识,认可他对清朝的贡献。

欢迎关注江水趣谈,与您一起去解读经典中的奥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