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贵栓‖我的“草根儿”教研(九十六)


张贵栓‖我的“草根儿”教研(九十六)


那是2011年的春天,程实老师记得很清楚,准确地说是那年的4月5号——清明节。他没有回家扫墓,却踏上了了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列车。

八、九年间,他们大力营造课内大量阅读的良好氛围。同时,充分发挥教研优势,研究与探索,分享交流,共同成长,推出了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1.0版、2.0版、3.0版、4.0版。

如今,大阅读时代完全到来。研究院在推进教研本地化。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机遇、新的挑战。程实老师说:“我们更需要继承、发展、创新。增强实验意识,思考阅读定位,建构阅读体系,实现高效阅读。”

张贵栓‖我的“草根儿”教研(九十六)


2019年第十期《河南教育》刊登了程实老师的文章,题目是《增强三个意识 建构阅读体系》。摘要如下:

一是语文意识。《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并且强调“三个基础”:“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语文能力是一个人成长、发展和工作、生活的基础。语文是思维的凭借,是用来交流思想感情,是负载文化、知识的,这正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特点。

全民阅读时代,我们拿什么改变教育呢?可以说是语文。语文意识首先体现在它的基础性。在我们生活、工作的环境中,充满了语文味儿。因为语文是基础学科。就语文本身来说,字是词的基础,词是句的基础,句是段的基础,段是篇的基础。阅读是表达的基础。曹文轩说过,阅读是弓,写作是箭。因为语文是基础学科。就其它学科来说,阅读更是理解的基础。所以,我们把第一阅读称之为“基础阅读”。

张贵栓‖我的“草根儿”教研(九十六)


二是主题意识。大阅读时代的确到来了。我们拿什么走进大阅读的课堂?可以说是“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核心理念就是“课内大量阅读”。量有大量、少量之分。大量是针对适量而言,少量是针对精量而言,不管怎样讲大量阅读,我觉得,我们应该在课内选择适度、精量的阅读材料,需要关注的是,这些群文章构成了多文本,有必要像我们使用的教材一样,以单元形式呈现出来,先有单元主题,后有阅读内容,逐步使用完整的有效链条阅读,形成系列化的类阅读。然而,由于主题意识不强,在好多课堂上,大家都在实施大量阅读,看来也是阅读了好多文章,整节课下来,不知道本节课的主题是什么,或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师生一起坐上了阅读主题的“晕车”。只是在“量”上下功夫,这些文章不能形成“串珠式”阅读。还有的课堂,教师的板书设计不够严密,只是把一篇文章的题目板书在黑板上,学生实际也是阅读了许多文章。试想,我们能把这一文章的题目作为本节课的阅读主题吗?当然是不能的。不过,这种课堂现象比比皆是。

无论是大量阅读,还是课内大量阅读。首先应该确立一个阅读主题。比如:《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就可以称之为一个阅读主题。其次,有目的地选择一组描写人物的文章即可。我认为:《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这一阅读主题,出示最好,即使不出示,也要出示在师生心里。起码要有这个意识。

张贵栓‖我的“草根儿”教研(九十六)


三是学习意识。李希贵先生很清楚地讲过,语文主题学习这个实验课题,为什么不叫主题阅读?为什么不叫主题教学?而叫语文主题学习。

首先,基于学生的学习。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更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上可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是课堂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整个课堂的效果应该表现在学生身上,而不是教师身上。精彩学生成就精彩教师。

其次,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一味地强调教,还是在强调教师的作用,其结果就是展示教师的精彩。角色改变需要从方法改变做起。2012年开始,我们让课堂成为学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学设计”是落实这一理念的第一步,我们做了三个改变:第一、改“教学目标”为“学习目标”;第二、改“教学内容”为“学习内容”;第三、改“教学流程”为“学习流程”。把“教学”改为“学习”,理念变了,方法随之变了。理念变了,环节变了,方法变了,课堂变了,学生变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灵动起来,生本课堂,越变越好。

张贵栓‖我的“草根儿”教研(九十六)


其三,基于学生学习的课程。大量阅读需要把课程系列化。课型是载体,支撑着课程,课型的系列要求比较明显,可以把它划分为三种课型或四种课型。如果是三种课型,就是“整体预习课”、“基础阅读课”和“拓展阅读课”;如果是四种课型,就是“整体预习课”、“基础阅读课”、“整合阅读型”和“拓展阅读课”。目前,无论叫什么课型都好,我们不要一直在课型的问题上处于纠结状态。我的观点有两个:第一、课型要少而精;第二、课型要系列化。课型的系列要求关键是系列化,那就应该说,前一种课型必须是后一种课型的基础课型。阅读有内容,丰富着课程。围绕专题展开阅读的学习,就是基础阅读、链接阅读和拓展阅读,就是有效阅读,或将成为高效阅读。

面对“课内大量阅读”,我们已经进入了新时代。站在新的起点,需要新的思路,确立新的方向。明明白白阅读,实实在在阅读,完完全全阅读,或将成为阅读主旋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