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李建成當皇帝,盛唐能避免類似“玄武門”之變的兄弟相殘嗎?

大馬哈魚12


當然不能。首先,無論是誰當皇帝,秦王李世民都會反,除了他自己。其次,如果是李建成當了皇帝,那可就不是兄弟相殘這麼簡單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好像是避免了玄武門之變。為什麼,慢慢分析。

個人原因

唐朝起家是李淵,大家都知道。但細節上可能就沒那麼清楚了。其實李淵起兵反隋還是因為受了二子李世民的鼓動。那其實從這裡看來,李世民在這個時候就已經有了稱帝的心了。李淵包括他其他兩個兒子可是都沒有想到這一茬。所以李世民是一定要當皇帝的。無論是誰都擋不住他。後來他也不是這樣嗎,李淵退位稱太上皇,禪位於李世民。李世民登基為帝,次年改元貞觀。


外部環境

晉陽起兵之後,李世民四方征戰,大大小小的戰役無一缺席。於是威望日盛,進封秦王,加封天策上將。封無可封,只剩一個位置。你再看他的手下們,杜如晦、房玄齡,將領秦叔寶、尉遲敬德、段志玄、侯君集、王君廓等跟從李世民。宰相陳叔達、朝臣長孫無忌等暗中支援李世民。這就跟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一樣的,是你們要我做天子的,況且我也想做。如果李建成當上了皇帝,秦王和他的手下們能受這氣,那不得造反啊。血流五步,浮屍百萬,流血千里,天下縞素。



所以說,這一場政變其實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李世民薨了,他的手下也不會消停。


小林史話


假如李建成順利繼位,唐朝皇族依舊避免不了兄弟相殘的慘劇,只不過就不是如同“玄武門之變”那樣的小規模政變了,極有可能形成大規模且席捲全國的戰爭,唐朝在短時間內會分成兩半,直到李建成和李世民一方徹底獲勝為止。

李世民在李建成被立為皇位繼承人後,是有所準備的,除了通過政治手段從李淵那爭取扳倒李建成外,還為自己準備了一條退路,也就是在唐朝統一天下時期、由李世民親手打下來的天下兩京之一的洛陽,根據《資治通鑑》中的記載:

秦王世民既與太子建成、齊王元吉有隙,以洛陽形勝之地,恐一朝有變,欲出保之,乃以行臺工部尚書溫大雅鎮洛陽,遣秦府車騎將軍滎陽張亮將左右王保等千餘人之洛陽,陰結納山東豪傑以俟變,多出金帛,恣其所用。

洛陽和長安是隋唐時期的兩大政治、經濟、軍事中心,並且分別代表了不同世家的主要居住地,在長安周邊的世家,大多是支持太子李建成的,而李世民既然把洛陽當成自己的老巢,周邊世家自然大多是李世民的支持者。

李世民的目的也很簡單,身份上他天然比李建成差上一籌,老二就是老二,在以嫡長子繼承製我規則的隋唐,這個是沒辦法更改的,如果正常手段爭位失敗,就退到洛陽,以軍事手段去搶,雖然會引起比較大的動盪,但真論打仗,李世民估計把握還會大一點,“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嘛。

而且,坐在仲裁者位置上的李淵其實也不想虧待李世民,畢竟在唐朝創立的過程中,李世民功高蓋世,李淵欽定的唐朝開國功臣“太原元謀十七功臣”中,李世民就是位居第一。李世民也是嫡子,李淵是個好父親,他不願意兒子吃虧,所以本來也打算名正言順的給李世民退路:

首建大謀,削平海內,皆汝之功。吾欲立汝為嗣,汝固辭;且建成年長,為嗣日久,吾不忍奪也。觀汝兄弟似不相容,同處京邑,必有紛競,當遣汝還行臺,居洛陽,自陝以東皆王之。仍命汝建天子旌旗,如漢梁孝王故事。

李淵的想法很可能導致唐朝分成兩半,自古以來就沒有哪個皇帝主動這麼幹的,給超級能打仗、且一心爭位的李世民一大塊地盤,都不知道李淵當時怎麼想的,只要李淵的這個設想成功,等到李淵百年之後,始終以皇位為最高目標的李世民是一定會盡起洛陽之兵發動戰爭奪位的。

並且,李淵的這個決策要是成功實施,“玄武門之變”估計就不會發生了,李世民的所有準備都會變成等待李淵駕崩後的軍事準備,不過,到時候李淵已經不在人世,也就不管那麼多了。可李建成、李元吉也不是笨蛋,絕不會縱虎歸山,他們可沒把握在戰場上打贏李世民,所以把這事給攪黃了:

將行,建成、元吉相與謀曰:“秦王若至洛陽,有土地甲兵,不可複製;不如留之長安,則一匹夫耳,取之易矣。”乃密令數人上封事,言“秦王左右聞往洛陽,無不喜躍,觀其志趣,恐不復來。”又遣近幸之臣以利害說上。上意遂移,事復中止。

被李建成、李元吉阻止後,李世民也不會等死,唯一的選擇就是冒險發動政變,於是就有了“玄武門之變”,並且獲得了絕對的勝利。如果李建成不阻止李世民去洛陽,政變或許不會發生,李建成也或許能順利登基,但在洛陽磨刀霍霍的李世民也絕對會起兵奪位,兄弟相殘的慘劇依舊會出現,而且衝突的規模會更大,至於李建成能不能保住皇位,那就要看他的軍事能力是否夠強了。


九頭鳥漫談文史


假如李建成當皇帝,“玄武門”之變這樣的兄弟相殘慘案有可能避免。想要說清楚這個問題,先得說清楚李世民為什麼要殺李建成。

“玄武門”之變時,李世民明明已經佔了上風,按理來說,他大可囚禁李建成,不必非得要他的性命。就像康熙年間的九子奪嫡一樣,失敗者不至於喪命,圈禁即可。

但李世民還是下了殺手,原因很簡單:他不是名正言順的繼承人,李建成才是,唯有殺了李建成,他才能坐穩太子之位。

如果李建成活著,哪怕他不想和李世民爭,依附東宮的臣屬也會讓他爭,天下臣民依然認李建成為國之儲君,李淵也不可能更換繼承人,反而會對李世民心生忌憚。

所以李世民乾脆利落的殺了李建成,造成既定事實,讓父皇李淵沒了別的選擇,只能選他。為了保障這一點,連李元吉也殺了。李淵就算已經認識到了二兒子的狠毒,也無濟於事,只有李世民這個嫡子了,難道還能追究他的罪過?

而且,掌控軍權的李世民實際上已經掌控了一切,李淵想追究也追究不了,只能非常憋屈的退回後宮當太上皇。

(電視劇中的李世民)

但如果李建成當了皇帝,情況就大不一樣了。

他是李淵的嫡長子,天生就是繼承人。李淵為唐國公時,李建成是世子;李淵稱帝時,李建成是皇太子。可以說他的地位一出生就註定了,哪怕李世民活著,也影響不了他的合法性。所以他沒有必要殺害李世民。

說白了,越是心虛的人,越要把事情做到絕處,例如李世民;越是胸有成竹的人,做事情越是留有餘地,例如李建成。

如果要在歷史上找出被誤解的前三名,我相信李建成一定榜上有名。在後世人們的印象中,李建成彷彿是個心胸狹窄、嫉賢妒能的小人,一再和李世民過不去。

但是,雖然李世民把史書改了又改,刻意抹黑李建成,咱們依然可以從一些蛛絲馬跡中看出李建成極其優秀。

反隋前期,李淵雖有心爭天下,卻一直猶豫不定,李世民、劉文靜、裴寂等人多次勸諫,李淵都沒下定決心舉起反旗,直到李建成從河東來到太原,他和李建成商量後才同意起兵。

這說明什麼?說明在李淵心裡,長子非常靠譜,長子說這事兒可行,他才敢去做。如果李建成是史書上的那個形像,李淵會這麼倚重他嗎?怎麼可能!

世上都知道,秦王李世民建有不世軍功。但事實上,李建成也極有軍事天賦,起初招兵,他才是李家的主帥,李世民只是副手。對於他的領兵之能,李淵是非常讚許的,曾說“以此用兵,天下橫行可也。”

具體來說,李建成曾率兵攻克洛陽、長安,還以少量兵力多次打退突厥的入侵,擒斬劉黑闥,平定山東。那時候李世民只是他手下的將領,他才是橫掃四方的戰神。

那為什麼後來李建成從戰場上消失,而李世民執掌了軍權呢?

說到底這都是李淵的錯,他認為李建成是國之儲君,身份貴重,不宜再親自領兵,而應該逐步接手政事。於是把李建成調回長安,著重培養他的政治能力。

李淵想得很天真,他覺得李世民是李建成同父同母的兄弟,肯定會為兄長保駕護航,所以給了他太多權力。當發現不對的時候,一切已經來不及了,悲劇已經發生。

其實,正是因為李建成過於優秀,李世民正面對抗時無法取勝,他才會發動政變,直接毀滅李建成。

總之,李建成一直沒有殺李世民的心思,否則李世民早死了。但李世民想要坐穩皇位,就不能不殺李建成。對他來說,權勢的誘惑大於兄弟之情。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從正常角度來看,大唐的皇位傳承應該是這樣的:李淵登基稱帝,待他去世之後,由太子李建成繼位;李建成去世之後,由他的太子繼位……

可大唐的皇位傳承卻從一開始就極不順利,原因就在於李淵的次子李世民不安分,親手幹掉了自己的哥哥李建成,並逼迫李淵退位,自己爬上了皇帝寶座。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李淵應該怎麼做,才能避免玄武門之變所帶來的悲劇呢?

事實上,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困難,只要李淵下定決心,放棄太子和親王互相牽制的格局就行。

很多人都認為:秦王李世民可以與太子李建成分庭抗禮,完全是因為李世民能力太強、戰功太大,以至於無人可以取代李世民的位置,更無人可以分割李世民的權力。

在我看來,這種說法是不對的。因為相關史書遭到了李世民的干預,所以我們看到了一個水火不侵又無所不能的李世民。

初,上謂監修國史房玄齡曰:"前世史官所記,皆不令人主見之,何也?"對曰:""史不虛美,不隱惡,若人主見之必怒,故不敢獻也。"上曰:"朕之為心,異於前世。帝王欲自觀國史,知前日之惡,為後來之戒,公可撰次以聞。"諫議大夫朱子奢上言:"陛下聖德在躬,舉無過事,史官所述,義歸盡善。陛下獨覽《起居》,於事無失,若以此法傳示子孫,竊恐曾、玄之後或非上智,飾非護短,史官必不免刑誅。如此,則莫不希風順旨,全身遠害,悠悠千載,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觀,蓋為此也。"上不從。玄齡乃與給事中許敬宗等刪為《高祖》、《今上實錄》;癸巳,書成,上之。上見書六月四日事,語多微隱,謂玄齡曰:"周公誅管、蔡以安周,委友鴆叔牙以存魯,朕之所為,亦類是耳,史官何諱焉!"即命削去浮詞,直書其事。

這段史料的意思就是說:李世民說自己想從歷史中吸取教訓,所以要看《起居》,但史官不給他看,說這樣做壞規矩。但李世民非要看,所以房玄齡只能刪去一部分,李世民看了就生氣,你們要照實寫啊,怎麼能美化我呢?

從表面上看,這說明李世民非常了不起,但我估計只有缺心眼的人才會相信這一點。

李世民這個舉動就是告訴各位史官:別跟我扯什麼壞規矩,誰要是敢寫讓我不開心的話,我一定會讓他明白什麼叫"規矩"。

如果我們不完全盲從於被李世民"看過"的史書,而是專注於細枝末節,自然會發現一些問題。

李淵起兵時設置三軍,左路軍元帥是年僅二十八歲的嫡長子李建成,右路軍元帥是年僅十九歲的嫡次子李世民;中路軍元帥是年僅十四歲的嫡四子李元吉。

六月己卯,傳檄諸郡,稱義兵,開大將軍府,置三軍。以子建成為隴西公、左領軍大都督,左軍隸焉;世民為燉煌公、右領軍大都督,右軍隸焉;元吉為姑臧公,中軍隸焉。

這段記載的問題太大了:二十八歲的李建成我們可以說他能力強人望高,十九歲的李世民則有些牽強,卻也能解釋為少年天才,但十四歲的李元吉就更離譜了。

從這個年齡來看,這三人之所以能在李淵的軍隊中擁有極高地位,絕不是因為他們三個人才華橫溢,只因為他們都是李淵的嫡子。

如果用公司創業來類比,在李淵起兵之初,李唐公司就是家族企業:公司的主要負責人就是李淵和他的三個嫡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

其它人無論多優秀,都只能給這四個人當助手,這絕不是因為此四人的能力比別人更強,而是因為這家公司就是他們家的。

其實我們只要一對比,自然可以發現其中的荒謬之處。

在傳統史書中,李建成和李元吉都被寫得極為不堪,好像他們除了酒色財氣之外,根本就毫無本事。

隱太子建成小字毗沙門。資簡弛,不治常檢,荒色嗜酒,畋獵無度,所從皆博徒大俠。

初,元吉生,太穆皇后惡其貌,不舉,侍媼陳善意私乳之。及長,猜鷙好兵,居邊久,益驕侈。常令奴客、諸妾數百人被甲習戰,相擊刺,死傷甚眾。後元吉中創,善意止之,元吉恚,命壯士拉死,私諡慈訓夫人。

可只要我們關注一個客觀事實就能明白:被史書吹得神乎其神的李世民,在十九歲時就成為了大軍統帥,而一無是處的李建成和李元吉,居然同時取得了與李世民相當的地位。尤其是齊王李元吉,他當元帥的時候只有十四歲。

史書記載了李元吉的一生,除了失敗就是失敗,簡直是窩囊廢物到了極點。可還有一個客觀事實就是:當李世民官拜司徒時,李元吉也官拜司空。換而言之,李元吉的地位,始終與李世民相當。

冬十月己丑,加秦王天策上將,位在王公上,領司徒、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齊王元吉為司空。

也許有人會說,當時李世民還官拜天策上將呢,李元吉只是官拜司空。

問題是,那一年李世民二十三歲,李元吉十八歲。李世民立下無數戰功,英明神武、絕勝千里,卻只比一個敗績無數、狗屁不是的幼弟官大一級,大家覺得這樣的李世民很牛嗎?至少我不覺得。

也許有人會說,李元吉可以這樣牛,主要因為他是李淵的嫡子;問題是,李世民可以這樣牛,難道就不是這個原因?

李淵起兵時李世民年僅十九歲,在隨後的十年時間裡,他有大量的時間和機會,去建立大量的功勳,這其中的原因自然是因為李世民本人非常優秀,但更重要的原因,顯然是因為李淵給李世民配備了大量優秀的職業經理人和專業人士。

在後來的史書中,這些優秀的職業經理人和專業人士都淪為打醬油一般的角色,這也是李世民有心塑造的結果。

只有這樣,才能證明李世民取得的各種戰功,都是因為他英明神武絕勝千里;才能證明沒有李世民,就不會有後來的大唐帝國。

可事實真是如此嗎?顯然不是的。

比如說李靖,如果他一直給李世民當助手,只是一個打醬油的角色,他在唐初的軍事地位肯定也會一落千丈。

如果李靖一直給李世民當助手,大家一個勁吹捧李靖的軍事地位,那麼李世民取得的大量戰功,到底該算誰的呢?

只要我們能明白這個道理,自然就應該明白:李世民的地位之所以那樣高,主要因為他是嫡次子,絕不是因為他英明神武古今罕見。

我這樣說,並不是想要貶低李世民,而是希望大家明白,如果李淵只是單純地想避免玄武門之變,那是非常容易的。

換言之,如果李淵不讓李世民過早地介入軍政領域,不讓李世民有機會構建強大的私人班底,就完全可以避免玄武門之變。

這樣一來,太子與親王之爭的基礎自然就不復存在了,玄武門之變的危機自然也不復存在了。

可問題就在於:李淵為什麼不這樣做呢?顯然是因為他有著不得已的苦衷。

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李淵必須得加強嫡子的軍政地位,只加強嫡長子的軍政地位還不夠,還必須加強其他嫡子的軍政地位,否則皇權就會處於極度不穩定的環境中。

太子與親王互相牽制的權力格局,是當時普遍存在的一種權力格局,雖然這種權力格局弊端很明顯(註定會引發類似玄武門之變的結果),但是在整個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安史之亂前),幾乎所有的皇帝都會這麼做。

也正是因為類似的原因,所以當我們翻開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安史之亂前)的歷史時,上演最為頻繁的經典劇目就是皇族內部骨肉相殘,其殘酷、血腥的常常超出了人們的想象。

帝遜位被害後,宋之王侯,無少長皆盡矣!然則宋武九子、四十餘孫,六七十曾孫, 死於非命者,十之七、八,且無一有後於世者。....宋子孫多不得其死,猶是文帝、孝武、廢帝、明帝數君之所為。至齊高、武子孫,則皆明帝一人所殺,其慘毒自古所未有也。

我只援引劉宋一家的史料,因為相關內容實在是太多了,如果不喜歡讀二十四史,大家也可以翻翻《資治通鑑》。

對於這種客觀現實,許多人總認為這是因為那個時代道德淪喪,所以才會不斷上演這種人倫慘劇。

實際上,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安史之亂前)之所以會如此混亂,主要是因為貴族政治的遺毒。皇權無法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制度來避免這一切,所以只能加強皇族勢力,其結果必然是因內訌而強弱失衡。

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李淵三個兒子沒有實力玩玄武門之變,其結果必然是以某個軍頭為主角,提前上演"黃袍加身"的把戲,或者在李淵去世之後,把曹魏帝國的命運重現在李唐王朝身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