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之主漢宣帝明知太子會令漢室衰弱,為何還將帝位傳給他

宣帝晚年,政治上的危機已露端倪,在其統治後期的詔書中經常可見民多貧、盜賊不止的記載,那種中興的景象逐漸成為人們的美好回憶。

中興之主漢宣帝明知太子會令漢室衰弱,為何還將帝位傳給他

宣帝去世以後,太子劉奭即位,即漢元帝。劉奭(shì)是宣帝許後所生,性格“柔仁”,宣帝並不喜歡他,多次慨嘆“亂我家者,太子也”,但顧念到許氏舊情,不忍心廢掉劉奭。

劉爽上臺以後,果不出宣帝所料,懦弱無能的皇帝終於把大權旁落到宦官手中。本來宣帝臨終前已看出太子的弱點,為了不使國家衰敗,特下詔令樂陵侯史高、太子太傅蕭望之、少傅周諶三人共同輔政,希望藉助這三位重臣之力,鞏固皇權,不使日漸衰微的漢家政權走向崩潰,但是,歷史的發展往往不能盡如人願,宣帝去世不久在三位輔政大臣中就首先出現了分裂。

中興之主漢宣帝明知太子會令漢室衰弱,為何還將帝位傳給他

史高為元帝妃史良娣兄史恭之子,因外戚的關係領尚書事,位居首輔。蕭望之、周諶都是元帝的老師。蕭、周兩人雖位居史高之下,但兩人都是當時名儒,在政治、軍事方面頗有見地,故元帝劉爽剛即位之初也很信任他們,每言政事,元帝頗多讚許。這樣,史高漸漸對蕭、周兩人產生嫉恨,為爭奪權力,史高就同宦官勾結起來,準備排斥蕭、周,自行專權。早在宣帝時期,中書令、宦者弘恭、石顯就已久典樞機,替皇帝處理政務。

宣帝死後,弘恭、石顯不想失掉權勢,也願意與外戚史高聯合,依仗史、許等外戚的勢力,把持朝政。這兩股勢力為了個人利益勾結在一起,一時朝廷中分成兩派。蕭望之、周諶等人多次勸說元帝要任用士人,疏遠宦者,但是懦弱的元帝總不敢下決心清除弘恭、石顯等人,結果終於中了石顯等人的計,將自己的老師蕭望之下獄,望之不願受辱,飲鴆自殺,追隨他的周諶、賈捐之等人也相繼被害。

中興之主漢宣帝明知太子會令漢室衰弱,為何還將帝位傳給他

弘恭、石顯掌握了朝廷的大權,“公卿以下畏顯,重足一跡”,元帝“事無大小,因顯白決”,成了十足的傀儡皇帝,朝廷混亂到極點。

元帝只活了43歲,公元前33年他在朝政一片混亂當中死去。20歲的太子劉驁即位,是為成帝。成帝即位不久將石顯罷官,放歸故里,石顯在迴歸途中憂懣不食而死。這樣石顯的同黨也全部失勢,宦官專權算是告一段落了。

但是,雖然宦官勢力被剷除,朝政並沒有任何更新,皇權不但未加強起來,外戚勢力卻又抬起了頭。外戚專權成了成帝統治時期的重要內容,漢末王氏家族也由此崛起,王氏一門逐漸步入西漢統治權力的中心,直到王莽代漢徹底斷送了西漢王朝的統治。

中興之主漢宣帝明知太子會令漢室衰弱,為何還將帝位傳給他

王氏家族的崛起是由王政君的發達而來。王政君是元帝的皇后,祖父為武帝時繡衣御史王賀。宣帝甘露三年,太子劉奭寵幸的司馬良娣病死,劉奭非常傷心,因此得病。宣帝於是命皇后挑選後宮家人子送入太子宮中,侍奉太子,其中就有王政君。

王政君來到劉奭的宮中,受到太子的臨幸,史載“一幸,有身,是歲,生成帝於甲館畫室,為世適皇孫”,“帝愛之,自名曰驁,字大孫,常置左右”。王政君並不受劉奭的寵幸,因為生了皇子,才被立為皇后,子劉驁又被立為太子。元帝八年去世,太子劉驁正式登基,是為成帝,王政君母以子貴,自然發達起來。

中興之主漢宣帝明知太子會令漢室衰弱,為何還將帝位傳給他

成帝在做太子時就是有名的好色之徒。即位以後更加有恃無恐,做皇帝的第一件事就是下詔採良家婦女以備後宮。許多大臣都上書諫止,認為“後宮女寵太盛,嫉妒專上”,希望成帝能稍加節制。但成帝只是表面上採納,卻從不付諸行動。開始專寵許皇后,以後又寵班捷妤及侍者李平。鴻嘉三年(前18年)又有趙飛燕姐妹得寵,成帝心思根本沒有放在朝政上,結果太后王氏一門專擅弄權,外戚專權局面由此形成。

王政君有兄弟八人,王鳳、王曼、王譚、王崇、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其中王曼,也就是王莽的父親,早死。王莽輔政一年,成帝去世。哀帝即位後重用自己的外家傅氏。


中興之主漢宣帝明知太子會令漢室衰弱,為何還將帝位傳給他

當時王莽聲望已高。眾多大臣紛紛為他求情,要求恢復他的官職。恰好這年又發生了日食,這又成了為王莽說情的大臣們借題發揮的好藉口。漢哀帝只好下詔將王莽召回京城。王莽回京一年後,哀帝死去,他沒有兒子,於是王莽在姑姑太皇太后的支持下做了新帝漢平帝的輔政大臣。接著,王莽將成帝傅姓外戚趕出京城,自己當起了“安漢公”。

王莽的黨羽們為把他最後推上權力頂峰,假造一塊白色石頭,說是汲井時所得,上邊寫著紅字:“告安漢公王莽為皇帝。”這些紅字當然是天意了,王莽怎敢違抗。公元8年,王莽終於宣佈取代漢,改國號為“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