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穷生奸计,富长良心。老祖宗的经验之谈,现在还适用吗?

水木清华76318705


穷生奸计,富长良心。我觉得这句话是带有一定的偏见性和歧视性的,个人认为这是老祖宗的一个败笔,我觉得不管是在什么时候,都不怎么适用,富人不一定都是善良的,而穷人也不一定都是邪恶的,这是根据人的生存状态而定的。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时候,舆论往往都是由权贵及富人阶层把控的,所以说,美化自己是一定的。

《管子·小匡》里对古代民众分为四种类型,即:士、农、工、商。古代称之为四民。

  1. 士子:这一个类型的民众都是读书人,他们掌控舆论,为权贵服务,他们虽有寒门出身,但是绝大部分的人都出自贵族及富商家庭,所以他们大多家境殷实,无忧无虑;
  2. 农民:这一类型的民众分为富农、中农和贫农,他们要么拥有自己的土地,要么拥有着对外交易的权力,他们从事生产劳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分支;
  3. 工人:这一部分人往往没有土地,多数都是在城市生活的百姓,他们往往以出售自己的手艺生存,也是四种民众里相对艰苦的一类人;
  4. 商人:这类百姓一般游走在贵族与百姓之间,他们虽没有手艺,但是他们拥有着其他阶层所没有的眼界及资源,他们往往需要不停的奔波,以眼界及口才养活自己。

那么这些人当中,士人又是唯一掌握舆论主导权的一类人群,在那个时候,读书人往往是通过写作和辩论来进行舆论传播,加之读书人有学识,所以往往他们所传播的话语自然而然是有一定的信服力的,所以百姓们自然而然就会去听从他们的建议。

穷生奸计,富长良心。其实更多的是为了消除百姓的仇富心理,而进行的一个有目的性的舆论宣传。

这句话出自《白毛女》穆仁智说的一句话,反过来可以理解就是人在贫穷的时候,因为渴望财富,而选择了不择手段的获取,而富人因为得到了财富之后,便开始对社会心存感恩,大体的意思就是这样。但是这句话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我们无从得知。

但是这句话总的来说,太以偏概全了,在古代,依然有为富不仁的人存在,同样在古代,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人,也一样大有人在,他们但是这句话就我个人而言,则更多的,是因为站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待这句话的不同,仅此而已,富人经常回想,穷人为了钱,会不择手段,的确,当人在饿极的时候,是会做出这样的事的,但是富人的钱,也未必都是干净的,这就是我个人对这句话的理解。

现在可用,但也未必适用。


大胖子爸爸


老祖宗说过穷生奸计,富长良心,也说过为富不仁,安贫乐道不是吗?既然是经验,就必定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我们不能拿它们当真理来用,否则很容易形成偏激自负的性格。

穷,就一定生奸计吗?未必。

富,就一定长良心吗?也未必。

诚然,如果一个人连生存都不能得到保证,道德对他的约束力肯定会大大下降。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富强是最根本的。如今,我们有低保,有医保,经济发展一片大好,人人都可以通过正当手段获得富足的生活。

然而,现在依然有很多的“奸计”,比如网络诈骗、有毒食品等,这说明穷富和奸良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

穷人有可能碰到为富不仁,但并非所有的富人都是这样;富人可能碰到穷生奸计,但并非所有的穷人都是这样。比如这次疫情,有穷人捐出了全部的家产13万元(后被退回12万),也有富豪出资亿万。

在经验主义面前,有“经验”、有阅历的人往往更容易破解,也比较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没有阅历又比较偏激的人很容易被误导,从而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上头派掌门


穷生奸计,富长良心。这话有一定道理,今天也适用。但事无绝对,并不是所有穷人就会生奸计,所有富人都有良心。从现象上看,穷山恶水多穷人,易出盗贼,人穷也要食,为饱腹,人会生奸,不顾一切,但不是所有穷人都会为食折腰丧志的。富人为何而富?无奸能富么?许多富人得富,都是生奸而得,而富后有良心发现,所以肯发善心,而变得有良心的了。但也不是所有富人都有良心。这要看各人的思想心态观念而定,人心不足蛇吞象,为富不仁的也不少,贪而吝啬的更多。

从一些现象看,确是人穷易奸,人富知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人穷那顾得了这些,总为一粥一饭发愁,自然会为食而谋,在饱人富人贵人眼里,穷人为一粥一饭而谋却成了奸计,富人的小小施舍,却吹夸成长了良心行仁善了。站在旁细观静,穷者无活路为食而斗是奸,富者流油略施舍便是仁善,真是饱汉不知穷人饥,饿饿就明白了。多少穷人不奸才穷,多少人奸了才富。饱暖思淫欲,为富贪而不仁的也太多了。人穷未必奸,人富未必良。

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人有这等胸怀见识最好。当然,穷者生奸的不书,富者不良的也多。各人是不同的,人事有变化,穷则思变是必然,如何变就在于各人了,这与人的知识,能力,教养,思想性格,品德修养大有关系,与真的穷富没太大关系。穷而仁善良的不少,富而恶坏的更多。


树德汉硕


穷生奸计,富长良心。此言有道理。穷山恶水出强盗。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达,物质富足,人的精神境界也会相应提高。而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人的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高层次需要才会发展出来。

当然,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一般而言,物质越富足,精神越文明。但是,人饱暖之后,也会思淫欲,人为富也会不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就是祸福相依、变化无穷之理。关键是,人,怎样保持警醒之心,谦虚谨慎,遵道而行,审时度势,顺势而为,遵法守度,趁利避害,进退自如,而不是得意忘形、仗势欺人、肆意妄为,自取其辱。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些,说的也是无论个人处于何种地位和身份,都应根据现实条件,作出相应的人生选择,负起应有的责任与担当。虽身份有不同,能力有高低,责任有大小,但是,都应各尽所能,尽力而为。君子,素其位而行。人,是社会的人,有家有国,个人与社会,小家与国家,休戚与共,息息相关。

(注:穷,与达相对,穷还不是贫。穷困潦倒,穷困之时,多指政治上怀才不遇、不发达之时。贫寒之家,主要指经济上贫穷之家。)


跃如博士


我们常听说的是穷得新鲜,饿得硬气,为富不仁。我们的老祖宗没讲过这样不靠谱的话。解放前再穷,想的是如何谋生的办法,这能称奸计吗?那时无权无势力,老祖宗不会笨到去打歪主意,要么就是受不了压迫起来造反,这也不能叫奸计!解放前的富人,都是由于不仁他才致富,富了则满口仁义道德,背地里或公开的男盗女娼,他仁什么?在今现在,因为资本主义思潮影,钱黑了人心,一些不讲道德的人确实打起了诈骗、贩毒、走私等歪主意,这就是奸计了。生活富裕的老百姓在国家有困难、某地有大实难时捐款捐物,这可说富了有仁心。大老板捐款捐物,叫回报社会,也免强算是仁吧。但许多人靠以权谋私富起来,靠奸计富起来的,他们有仁心吗?否也!故此话毫无道理可言!


逢春186177958


我觉得任何事情都要客观的去判断,不能片面的概括。穷人不一定都有奸诈之心,富人不一定都是良善之辈。

有的人穷志不穷,有的人穷志短,做些偷鸡摸狗的事。穷生奸计倒不如穷则生变,人穷不要紧,重要的是想办法改变现有状况,当然这变化要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不能做伤天害理的事情。

富了的人不能忘本,更不能为富不仁,我们要做善事,这样才能积阴德,富贵才能长久。我们不做周扒皮,也不做黄世仁。


不惑文史


这个话题有点不恰当,民间俗语太多了,正反都有。比喻:“

人穷志不穷”,“不为五斗米折腰”,等虽穷骨头硬的俗语很多。说富长良心,又有俗语说“为富不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个世界上不一定“穷”,就一定生奸计,就一定坏,富人就一定善良,这种极端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孤峰不老松


不管到什么时候人性是不变的


听籟斋主人


一,很多俗语只是片面的,或者是有局限性的(时间,环境,人等)。

二,奸计与良心,其实跟穷富没有太大关系。俗话还说为富不仁呢。

三,穷者富者,单论有良心,如果按比例来说,穷者可能占据更大比例。而富者,为富不仁的太多。

四,个人如此;国家之间,亦如此。


慕容三十二


穷望均贫富,富却为富不仁,这是社会现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