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疫情,讓測溫這個冷門行業發起了“高燒”

疫情當前,體溫檢測成為防控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重要舉措。人臉識別測溫一體機由於具有快速測溫、口罩檢測、人臉識別、考勤打卡等功能,可有效減少接觸傳播,防止病毒擴散,被各場所廣泛應用。

一場疫情,讓測溫這個冷門行業發起了“高燒”

紅外測溫市場“芯”當家

發熱是本次新冠肺炎的重要症狀之一,體溫檢測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線。全自動紅外體溫檢測儀和手持式測溫儀是本次疫情中最為典型的兩種紅外測溫類型。前者是基於微測輻射熱計紅外熱成像技術的全自動紅外快速體溫篩查系統;後者則是基於熱電堆紅外傳感器的手持測溫儀。無論是哪種紅外體溫檢測設備,都對疑似患者的甄別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疫情在全球的蔓延,紅外測溫芯片的市場仍有很大的想象空間。

測溫設備的井噴式需求增長導致上百家企業湧入這個醫療器械市場,形成價格暴漲、質量不保的“市場亂象”,造成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是測溫槍核心部件紅外熱電堆溫度傳感器的缺貨。據瞭解,國內手持式測溫儀的熱電堆紅外傳感器大多數來自國外企業。由於價格高、出貨量有限且部分產品出口到中國受限制等原因,國外紅外熱電堆溫度傳感器不能滿足國內需求。因此,這次疫情給國內傳感器企業帶來了一次大考。據悉,紅外傳感器芯片採用MEMS工藝,它對線寬沒有過多要求,但對設備卻有特殊要求。紅外傳感器芯片生產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步驟是深硅刻蝕,因為耗費時間,且不易在短時間內擴產,因此,影響芯片產量。由於投放到市場的芯片數量太少,所以出現一芯難求、價格暴漲的現象也就不足為怪了。

與手持測溫儀相比,雖然自動體溫篩查系統也是供不應求,但是其核心的紅外熱成像芯片的供應情況就要好很多了。近年來,隨著國內企業推出自主研發的紅外熱成像探測器,我國才打破西方封鎖,逐步發展起我們自己的民族紅外產業。

一場疫情,讓測溫這個冷門行業發起了“高燒”

為何要引入AI

雖然利用熱紅外成像技術可以讓我們輕鬆“檢測”出發熱點,但是它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缺陷——在熱紅外線“眼”中,同樣溫度的物體是歸為一類的。

簡單一點兒解釋,假如小明與同伴小李手裡的保溫杯都被檢測為38°,那麼小明與拿著保溫杯的小李都得被扣下來。如果追究更加深層次的原因,首先便在於“不同物體的發射率”對溫度測量精度會產生很大的影響。這裡的“發射率”,是由波長、溫度、物體材料以及物體表麵條件綜合決定的,要想獲得可靠的數據非常困難。

環境因素絕對不能忽視。一般火車站和汽車站都鬧哄哄的,而且溫度比較高,所以很多公司的測溫儀精度並沒有很準,一定有人數檢測上限。但是,僅從物體發射率來看,相對於金屬,人臉(或者說人的皮膚),在中波紅外與長波紅外的兩個波段範圍能夠吸收大量的入射能量,簡單說,就是發射率較高,受環境的影響相對較小。

人體發出的熱輻射比較穩定,在特定範圍內,能夠與周圍環境進行“分割”。因此,對於市面上大部分熱紅外測溫儀生產商來說,即使不特別提到“人工智能”,也不得不開始在系統中嘗試使用與AI相關的臉部識別算法。

首先,我們可以通過人臉識別攝像頭找到測試區域,把其映射到熱成像攝像頭中;接下來,要取出這片區域的溫度,通過一定補償算法來給出實際的體表溫度。基於這樣一套檢測流程,將人臉識別技術與紅外熱成像技術相結合是很有必要的。

一場疫情,讓測溫這個冷門行業發起了“高燒”

百億規模的全新藍海市場蓄勢待發

目前人體體溫快速篩查將有百億級以上的市場需求。據預計,僅交通運輸行業對紅外測溫設備的需求就將達到41億元。此外,國內高校、醫院、安防、大型企事業單位整體預期將數倍於軌交系統,而大型公眾活動場所都將迎來新的設備列裝週期。

專家預測,疫情對企業帶來的影響將持續3-6個月,也就是說紅外檢測市場的火爆至少還將持續半年之久。在此基礎上,一個具備百億規模的市場正在迅速成型。

此外,由於疫情期間國家給予了多個行業(比如生產口罩)實行國家收儲政策,即疫情過後國家將收購多餘的產能來為企業解憂,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很多其他產業的工廠在生產口罩的原因。

然而當疫情過去,資本會選擇那些更具備發展前景的行業,而藉助疫情一炮走紅的紅外市場很可能成為資本青睞的對象。

據統計,隨著紅外監測產品在醫療、安防、車載、電力等行業應用的逐漸增多,2023年全球市場有望達到74.7億美元。

目前,我們可以看到幾乎全行業對於紅外監測的熱情,而讓安防企業投入其中的除了他們所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以外,還有這個正在飛速增長的市場價值。

一場疫情,讓測溫這個冷門行業發起了“高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