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虏无百年之国运,辽是怎么打破这个魔咒的?

幻海尘封


我是飞眼视角,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胡虏无百年之国运”,此言乃是朱元璋在恢复中华后总结性的一句话。但从历史上来看,其实此言并不准确,为何?因为明朝之前的辽朝就打破了这个魔咒。那辽朝又是如何打破的呢?个人总结下来有两个原因:

一、南北院制为胡汉分治提供了制度保障。

胡虏无百年之运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少部分胡人为统治阶级大量汉人为被统治阶级所引起的胡汉矛盾。这一点可从西晋末年至唐初近三百年胡人政权走马观花似的更替可见一斑。当然胡人皇帝亦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尝试却是失败的,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导致部分胡人不满,最终引起六镇起义覆灭北魏。而辽朝充分汲取了前代经验,通过南北院两套治理结构,分而治之,充分规避了胡汉矛盾。同时亦给汉族知识分子提供了上升空间从而有效地解决了民族矛盾,为辽朝打破“胡虏无百年之国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辽朝统治阶级的汉化。

辽朝的建立者乃是契丹民族,作为游牧民族,其治理大型国家的经验并不足。因此他们需要学习借鉴汉族经历千百年总结而来的统治之术。这势必让契丹贵族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汉化。这一点较之前的少数民族政权有着巨大的不同。而且这种汉化亦仅限于贵族阶层,普通契丹人并未强制要求汉化。这亦避免了北魏孝文帝全盘汉化引起的下层鲜卑平民反弹的弊端。契丹贵族最典型的汉化案例即是金末元初的耶律楚材。可见汉化为辽朝统治阶级学习掌握统治多民族庞大国家带来了巨大好处。

综上两点,辽朝合理的制度及统治阶级善于学习并主动汉化是辽朝延续超过百年国运的重要原因。


飞眼视角


“胡虏无百年之国运”,真心信不得。

说白了,这只是一句文人墨客写下的豪言壮语,或者说祈愿,乃至诅咒,并不是验证有效的科学规律,更不是什么上天释放的魔咒。

胡人不是农耕文明,抵御寒冷暴雪等自然风险的环境能力差,但一茬茬的物竞天择,活下来的,大多都是那些最雄健和最能抱团的,生存与战争能力也是最强的。几个春暖花开之后就繁茂起来了。

拿耶律氏获得燕云十六州来举例,或者更早的五胡乱华,鲜卑入关中宇文氏建北魏,或者女真人抢夺辽东平原后,发展满蒙一家,征服高丽,虎视中原,都可以拿来举例,结果都是一样,当胡人拥有了一片沃土为根基,他们依旧强悍而且思想绝不愚笨,思索未来,胡人比所有人想象的都要精明能持久得多。

最好别再说这种自欺欺人的大话,海参崴丢了多久了?海兰泡还记得吗?

对汉人来说,一边吹着骂着,一边抓紧军备,提高警惕才是真。现在也是,一辈子都是。


刘羽舟和萧铭珏


因为辽朝皇帝大都倾心汉化,咱们中华民族自古是以文化区分,辽朝皇帝海昏侯完颜亮曾说“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于中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