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被誣告強姦女兒獲刑11年,誰是罪魁禍首?答案可能出乎意料

我們常說人生如戲,因為生活中時常會發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有時甚至比電視劇還要具有戲劇性。

近日,山東淄博一男子房洪彪“強姦女兒案”得以平反的事情引起熱議,其遭遇足以拍出一部冗長的電視劇了。

我們先簡單瞭解一下是怎麼回事。

男子被誣告強姦女兒獲刑11年,誰是罪魁禍首?答案可能出乎意料

人生如戲,此話不假。

2009年12月,房洪彪因涉嫌強姦親生女兒(未滿14歲)被傳喚到派出所。後來,經過審訊,一審被判6年,二審被改判11年。

過了8年多,房洪彪經減刑出獄,並經過再審被判無罪。其中發揮關鍵作用的證據,是女兒在2016年寫的一封自己被母親逼迫,誣告父親的長信。

今年2月,國家賠償決定書下來了,給房洪彪自由賠償金98.07萬元和精神損害撫慰金34.32萬元,共計132.39萬元。

男子被誣告強姦女兒獲刑11年,誰是罪魁禍首?答案可能出乎意料

房洪彪

在這裡我們不去討論,妻子為什麼要誣陷丈夫,女兒為什麼不早一點說出真相。而是想要說說,為什麼公職人員從一開始就認定了房洪彪犯了罪呢?

因為房的妻子和女兒屬於弱勢群體,使得公職人員很容易就相信了她們。而在尋找證據時,更是隻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東西,忽略了真相。

這其實是出現了確認偏誤。

確認偏誤是心理學的一個概念,也一直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如果我們能提前認識到這一點,就可以避免很多錯誤。

男子被誣告強姦女兒獲刑11年,誰是罪魁禍首?答案可能出乎意料

婦女和兒童普遍被認為是弱勢群體。

什麼是確認偏誤?

確認偏誤是說,我們平時對待一些事情時,並不像科學家一樣,先收集大量的事實,再根據事實產生觀點;而是像律師一樣,先確定自己的觀點,再去找證據支持這些觀點。

說白了,確認偏誤類似於偏見,當我們有了某種偏見後,會不由自主地尋找能證明自己偏見的證據,而對其他與偏見相反的證據視而不見。

比如,心理學家做了個實驗,讓測試者做性格測試題,並告訴他們:做完題後,會生成一份個性化的性格分析報告。

結果,拿到報告後,所有測試者都認為,報告分析得特別準確,說的就是自己。

可事實上,所謂個性化的報告根本不存在,每個人拿到的報告內容都是一樣的,而且跟性格測試題毫無關係。

也就是說,測試者只願意看到跟自己性格相符的部分,而忽略了其他不一樣的描述,這就是“確認偏誤”。

男子被誣告強姦女兒獲刑11年,誰是罪魁禍首?答案可能出乎意料

確認偏誤,違背事實。

在日常生活中,確認偏誤常常存在。

比如,你聽朋友介紹,說有一種減肥產品很有效,她吃了一個星期就瘦了。於是,你立刻買了一堆,期待自己變瘦變美的樣子。

一個星期後,你稱了一下自己的體重。如果發現自己的體重減輕了,你會很高興,覺得減肥產品有效;如果體重增加了,你也會覺得,這是正常波動,自己應該繼續堅持。

而且,即使你吃了好幾個月,體重仍然沒有太大的變化,你也不會認為是減肥產品無效,而會覺得是自己在其他方面沒有做好,比如吃得太多了。

男子被誣告強姦女兒獲刑11年,誰是罪魁禍首?答案可能出乎意料

確認偏誤很常見。

確認偏誤會給我們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

確認偏誤很容易讓一個人固執己見,失去成長的機會,將生活搞得一團糟。

比如,在家庭中,有一些老人會特別固執,聽不進子女的話,固執地堅持自己並不科學的生活方式,導致家庭矛盾重重。

比如,在教育問題上,有一些家長,認為自己什麼都是對的,孩子的任何反駁都是錯的,導致親子關係陷入膠著的狀態。

比如,在職場中,有一些人聽不進去同事或上司的建議,認為他們根本不瞭解自己的工作狀態,是在瞎出主意,導致工作受到影響。

這些都是確認偏誤帶來的惡果。

男子被誣告強姦女兒獲刑11年,誰是罪魁禍首?答案可能出乎意料

老人聽不進勸。

如何避免確認偏誤呢?

除了極度自大、無知的人,沒有人會認為,自己永遠不會犯錯;也沒有人敢保證,自己永遠是正確的。即使是文化程度高的人,也容易出現確認偏誤。

如果想要避免,我們可以從3方面入手。

首先,對外保持開放的心態

我們常說,心態決定一切。一個人用什麼樣的心態對接外界,就會得到相應的回饋。心態積極,就容易產生好結果;心態消極,也容易吸引來更多消極的事物。

如果我們能夠保持開放的心態,就能讓更多的新的信息、知識、能力不斷湧進我們的生活中,改變我們的生活狀態和人生。

道理都懂,具體怎麼做?

有一個方法是自我提醒,告訴自己:這個世界並非封閉的,而是開放性的。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未知的事物,等待著我們去探索。

如果發現自己可能鑽了牛角尖,就問自己一句:“這件事情還有沒有其他可能?”

男子被誣告強姦女兒獲刑11年,誰是罪魁禍首?答案可能出乎意料

這件事情還有沒有其他可能?

其次,積極思考不同的觀點

面對別人的意見或建議時,先不要急著為自己辯護,而是要放下紅燈思維,開啟綠燈思維。

何為“紅燈思維”?顧名思義,紅燈就是拒絕或排斥。

遇到不同觀點時,不分青紅皂白地指責對方,為自己辯護,就是典型的紅燈思維。

何為“綠燈思維”?顧名思義,綠燈就是接受或放行。

遇到不同觀點時,先去思考一下,對方的觀點有沒有道理,請問對方這樣說的理論依據是什麼。

這樣的話,才有可能避免在自己的認知圈子裡原地打轉,被確認偏誤牽著鼻子走。

男子被誣告強姦女兒獲刑11年,誰是罪魁禍首?答案可能出乎意料

綠燈思維,不被確認偏誤牽著鼻子走。

最後,從小的改變開始做起

一旦我們被錯誤的觀點支配著,行動的方向也會出現錯誤,導致出力不討好。可是,想要改變,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畢竟,每個人的觀念和立場都不同。即使我們的觀點可能存在錯誤,我們也不可能放下自己的立場,按照別人說的去做。

如果是這樣,可以試著從小的改變開始做起。比如,在彼此不服氣時,可以找一箇中間值,協商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雖然我們做的是一個小讓步,但是在實踐的過程中,往往能夠幫助我們發現利弊,調整下一步的行動方向。

男子被誣告強姦女兒獲刑11年,誰是罪魁禍首?答案可能出乎意料

和孩子協商,也是小改變。

確認偏誤不是一件小事情,與偏見,固執己見,先入為主等等都有關係。想讓自己過得更好,就有必要努力消除偏見,避免確認偏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