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毫米的機槍為什麼不能取代12.7毫米機槍?

巨蟹座大王


輕武器的設計,從來都不是單一目標的。大家最重視的火力,雖然佔據非常重要的地位,不是唯一要考慮的目標,機動性、易用性、可維護性、和後勤也是要著重考慮的,比如之所以日本會搞出匪夷所思、用彈鬥供彈的大正十一年式,就是因為他們把彈藥通用性放在了很重要的地位。明眼人都看得出這不利於火力的發揮,但它可以直接使用步槍的5發彈夾進行裝填,大大緩解了日本的後勤壓力。

明白了這個道理,再看14.5mm機槍為什麼不能取代12.7mm機槍。14.5mm機槍彈威力相較12.7mm子彈的確大了不少,但威力其實大的有限,並沒有達到“階躍”的水平。其實12.7-20mm這個擋的口徑都比較尷尬,在現代戰場12.7mm機槍能威脅的目標(輕裝甲車和一些老式裝甲輸送車)其他口徑也能做到,12.7mm威脅不了的目標其他口徑也沒多大作用。比如各國設計的步兵戰車基本上都要求正面可以抵擋25mm機關炮的正面,加掛附加裝甲後甚至可以抵擋30mm口徑機關炮的直射。

各國的步戰車都是奔著防30mm炮設計的,再不濟也能防20mm炮,14.5mm機槍根本威脅不了


所以14.5、12.7mm對付這些目標都跟撓癢癢差不多。但14.5mm機槍的重量卻要比12.7mm機槍重上不少。簡單地說,就是兩種武器戰場滲透能力差距太大了,很多12.7mm機槍可以到達的地方,14.5mm機槍根本沒辦法到達。因為實際上,14.5mm就是一門”炮”。火力上加的分,在機動性上都減光了,當然取代不了12.7mm機槍。比如咱們能在12.7mm上做出全重僅26.5kg(帶三腳架),能發放到班組的89式重機槍,但如果口徑換成14.5mm,你讓神仙來設計也做不到這個重量水平。就說QJG-02高射機槍,這已經是世界上最輕的14.5mm機槍之一了,也達到了73kg,佔據的體積也比較大。我們可以看看14.5mm機槍的樣子:

QJG-02式 14.5mm高射機槍

蘇聯的KPV 14.5mm重機槍

而這張是厄利空20mm機炮的樣子:


可見,14.5mm機槍的槍管、機匣和三腳架和20mm相比已經差距不大,比12.7mm機槍都大了不是一點半點。所以從後勤的角度把它當一門炮看待不過分。而12.7mm機槍是什麼樣子呢?至少12.7mm機槍還能塞到皮卡上成為游擊隊神器;89式甚至可以做到三個人就能扛著短途機動,這種場面你在14.5mm機槍上永遠看不到。


所以14.5mm機槍的體積重量決定它只能當成固定炮臺使用,而且只能裝在有較大空間的載具上,比如軍艦、巡邏艇;而裝甲車要攜帶14.5mm機槍,只有兩種辦法,一種是把14.5mm機槍塞進炮塔,比如BTR-80(但有這閒心為啥不直接上30mm炮?);還有一種是用越野車牽引,就像拉著一門牽引火炮那樣。如果遭到襲擊還要先停車,作戰小組下車先展開機槍再射擊,這反應速度簡直感人。

目前的14.5mm機槍,要麼放在軍艦上,要麼放進炮塔,要麼用載具牽引,作戰靈活性很低


而12.7mm機槍卻可以比較容易地臨時加裝到各種載具上,將槍座固定到剛性車體上就能穩定射擊,對輕裝部隊十分友好。比如美軍的悍馬、我軍的勇士這些帶有輕裝甲的越野車,都可以根據任務模塊靈活地加裝12.7mm機槍或者榴彈發射器,甚至連山貓上都可以加裝12.7mm機槍,這個戰場上的滲透能力14.5mm機槍根本沒法比。所以14.5mm機槍沒有辦法取代12.7mm機槍,不是以決策者的意志為轉移,而是實實在在的物理條件限制,和大口徑火炮沒辦法下連隊是一個道理。


紙上的宣仔


先看個圖做個對比,最左邊那個是9x19mm帕彈,之後三個是12.7x99NATO,再是兩枚12.7x108mm毛彈,最右邊是14.5x114mm。


確實12.7的應用比14.5的廣很多,之所以14.5mm無法取代12.7是應為對於這種大口徑機槍而言,14.5能幹的事兒12.7大多也能幹,而12.7幹不了的事兒,14.5也很頭疼。所以沒必要增大口徑,增大重量費力不討好。

動能上面14.5大約3萬焦出頭,12.7一般2萬焦不到。二戰之前蘇聯人設計14.5mm的原因是嫌12.7對付坦克的穿透不夠,因此直接粗暴的加大口徑,加強裝藥,用到機槍上之後也能打個飛機啥的。

但這些大口徑子彈到了現代無論是對付飛機還是坦克都不行,因此只能打打土牆、薄掩體、輕裝甲車輛之類的,然而這種活12.7照樣能幹。而再硬茬一點的目標,比如步戰車之類就得上炮或者筒子去對付了。

雖然14.5mm的射程和遠距離存能確實比12.7好上那麼些,但光是12.7打個2-3公里壓制也沒問題,再遠的話即便14.5的彈道照樣很難看,還不如用炮。


所以說,幹啥要用14.5取代12.7?現在還把14.5當寶貝的也大多都是開著皮卡,重武器較缺的黑綠叔叔們


瘋狗的輕武


蘇制KPV14.5毫米重機槍平射狀態,這槍說實話不充分的固定僅憑三腳架受振動的影響,是很難控制晃動的很厲害,嚴重的影響射擊精度,它邊上的DShk–38型12.7毫米重機槍會好一些。

14.5毫米這個口徑據說是延續了二戰期間西蒙諾夫PTRS–41和捷格佳廖夫PTRD–41兩型反坦克槍,由於坦克的出現步兵連隊(營以上有戰防炮)需要一種可靠的反坦克武器,當時只有反坦克手榴彈、莫洛托夫雞尾酒燃燒瓶,只能在幾米內攻擊坦克,不但效果差而且極其危險!所以,必須要研製在150米外穿透坦克裝甲的武器,反坦克槍就是根據這個需要研製的,當時西蒙諾夫大師和捷格佳廖夫大師認為12.7毫米口徑有點小,不足以擊穿30毫米厚的坦克正面裝甲,需要加大口徑才行...就出現了蘇聯獨有的14.5毫米口徑。


《潘菲洛夫28勇士》裡面的PTRD–41反坦克槍,它槍口制退器是方形的,而PTRS–41的槍口制退器是圓形的。反坦克槍並沒有維持多久就退居二線了,因為到了二戰中後期坦克的裝甲越來越厚,14.5毫米已經力不從心了!

二戰剛剛結束後,東西方就進入到了冷戰狀態,為了抗擊西方軍事集團的空中優勢,蘇聯又將14.5毫米這個口徑“撿了起來”,利用它比12.7毫米口徑威力大40%以上的優勢,研製出來專用的14.5毫米大口徑高射機槍來對抗西方國家軍隊的低空飛機。但,專用高射機槍也沒在一線部隊服役多長時間,因為1950年代初飛機就進入到了噴氣機時代,高射機槍與高速飛行的噴氣機對抗已經力不從心了。


蘇軍ZPU–4型14.5毫米高射機槍,這種高射機槍重量在2噸左右,自身沒有機動能力,需要有車輛牽引,雖然可以拆卸成大件由畜力馱運,但仍然很重,該槍參加過越南戰爭,與美軍各型噴氣機對抗當中很少有擊落的記錄,原因就是子彈威力太小,射程和射高太近/太低。
相對於蘇聯步兵槍械的口徑細化,西方軍隊的走的是減少口徑道路,理由是減輕後勤負擔,重機槍就美製M2型12.7毫米口徑一個型號,而且槍的基本結構用了差不多100年,也不打算研製新型號更換,西方步兵連隊火力打擊是有層次的:600米之內是步槍和輕機槍的打擊範圍、600~1200米是12.7毫米重機槍的打擊範圍、再遠的距離就是60~81毫米口徑的迫擊炮了,火力之間銜接比較好沒有空白,而且打擊輕型土木工事、壓制單兵火箭筒、狙擊手這類任務12.7毫米重機槍完全勝任,實在是沒有必要去研製更大口徑的重機槍,而蘇軍在1960年代也是這樣的火力配置,14.5毫米雖然是為了壓制12.7毫米口徑,但是這種口徑的重機槍一般都安裝在了車輛上或者佈置在關卡、隘口一類的固定火力點,隨步兵連隊徒步行軍是很少見的。

14.5毫米重機槍子彈和12.7毫米重機槍子彈的直觀對比。

總之,二戰以後隨著科技的發展步兵營連分隊的武器已經細化的比較完善了,不但有新型的步機槍,還有狙擊步槍、單兵火箭筒和自動榴彈機槍(自動榴彈發射器),60~120毫米迫擊炮...在8000米內構成了很綿密的火力打擊體系,已經不在是二戰時期那種一槍多用/多能的時代了,所以12.7毫米重機槍反而在這個體系當中由於重量相對的輕(子彈也輕,攜帶量會增加一些),完全勝任分配給它的任務,反而是比14.5毫米機槍使用靈活,而14.5毫米重機槍用在車輛上、當做艦艇輔助武器在射程和威力上確實好於12.7毫米重機槍。

武器裝備的使用原則要根據戰場需要而定,各自有實際需要,所以14.5毫米和12.7毫米相互之間是不能替代的。


皇家橡樹1972


同樣100發 體積重量都差別很大 槍身自重也大 。穩定性要求也高 戰術都不一樣 現今的很多東西 都是戰爭經驗帶來的 要考慮經濟 鞋帶 各種因素 不是威力大就行 不然個個拿個核彈最省事 一起炸炸 一起昇天


HOOLOO


14.5機槍感覺有點尷尬。如果個人攜帶,無論槍本身還是彈藥,負重,彈藥量都是問題,再有就是轉移陣地。如果說是車載,那又過於太小,車載可以更大更好的,比如20到35都可以選,威力肯定更大。


Song_ww0928


14.5毫米和12.7毫米,是兩大重機槍系列,以前全都稱為高射機槍,兩者之間儘管口徑只相差了1.8毫米,但是兩者彈丸的重量包括全槍的重量卻相差了很多,14.5毫米重機槍實在是太過笨重了,在軍隊的適裝性非常差。

雖然14.5毫米重機槍仍然在中東等全球熱點衝突地區中不斷出現,細心的國內軍迷發現此槍極少單獨設置在陣地中使用,原因就是太過於笨重不便機動,因此黑叔們都將其裝上豐田皮卡,成了一挺機動靈活的高平兩用機槍,當然,其中也不乏蘇聯時代的12.7毫米德什卡重機槍。

KPV型14.5毫米重機槍,為蘇聯時期研發的一挺高射機槍,發射14.5 x 114毫米彈藥,與二戰蘇聯的反坦克步槍彈藥相同,1949年被定位為步兵武器,但實在是太過於笨重了,在60年代初就改為防空武器,具備對2000米內低飛的戰轟機或直升機實施打擊。

我軍也曾裝備過仿KPV型14.5毫米高射機槍,名為56式14.5毫米4聯高射機槍,全重高達2噸,對空射擊時,有效射程2000米;但平射時,有效射程降至為1000米。

56式14.5毫米四聯高射機槍開火時的躁音,竟然比37毫米高射炮還要大,曾參與實戰在越南保衛我防空部隊的37毫米高射炮,用來驅離來襲的美機,但也只是驅離而已,一架空中戰機都未打下來。

在兩山輪戰時,曾用雙聯裝14.5毫米高射機槍打擊對面的敵人,取得了67式7.62毫米重機槍所難以企及的射擊距離和射擊效果;現在,槍架安裝在四輪雙軸車座上,用汽車牽引的56式14.5毫米四聯高射機槍,早已退出現役。

14.5毫米重機槍極為笨重,僅彈頭重量平均超過60克,當然,其威力也很大,在500米距離內,能穿透32毫米均質裝甲,12.7毫米重機槍子彈就達不到,不是相差口徑1.8毫米的原因,而是裝藥量相差太大,遠遜於14.5毫米重機槍。

12.7毫米重機槍相對要輕巧許多,相對於M2HB重機槍槍管重量13公斤,平射用M3三腳架重20公斤,立柱式對空用M63槍架質量65.5公斤,我軍裝備的QJZ89式12.7毫米重機槍,居然以以26.2公斤包括槍管的全重,成為世界上最輕的現役12.7毫米重機槍。

裝備部隊以後,有效提高了部隊的機動性和靈活性,槍身長1.64米,有效射程1500米,理論射速450-600發/分,能為一線步兵提供非常強大的輸出火力。

僅從全槍重量、有效射程、機動性、適裝性等綜合因素考量,現有14.5毫米重機槍儘管有效射程高於12.7毫米500米左右,穿甲深度也遠在12.7毫米重機槍之上,但由於過於笨重,導致其適裝性太差,難以取代12.7毫米重機槍在軍中的地位。

現在,某些曾經裝備過14.5毫米重機槍的軍隊,也基本上以12.7毫米重機槍取代了笨重的14.5毫米重機槍,我軍除了部分小型艦艇還裝備14.5毫米重機槍以外,陸軍基本上淘汰了14.5毫米雙管和4管重機槍,只保留了一挺新型的全重僅73公斤堪稱世界上最輕的QJG02式14.5毫米重機槍。


國平軍史


這兩種機槍原來都是叫做高射機槍,也就是大部分時候用來打飛機的,不過14.5機槍屬於蘇聯系統獨有的機槍,而西方國家沒有這個口徑,12.7毫米口徑是兩邊都有,原來在地攤作品上的50毫米機槍其實就是12.7毫米機槍,正確的叫法是.50機槍,讀點50,就是0.5英寸的意思。

這兩種機槍,14.5機槍的威力比較大,有效射程可以達到2000米左右,而12.7機槍一般有效射程達1200米,不過最近幾年通過研製新型彈藥,12.7機槍的威力已經是不亞於14.5機槍了,尤其是一些脫殼穿甲彈,穿甲威力非常大。

這兩種機槍現在最大的區別在於體積重量,14.5機槍的體積重量要遠遠大於12.7機槍,對於步兵武器來說,武器的重量一直是一個必須要考慮的指標,儘管現在各種機動載具發展的很多,但是步兵武器太沉了還是不行。14.5和12.7這兩種機槍威力差不多,重量相差巨大,肯定是選輕的。


這個是14.5的子彈,由於口徑大,14.5子彈的潛力肯定要比12.7大,但是具有豐富彈藥開發能力的西方國家肯定不會開發這樣一種蘇聯口徑的新型彈藥的。而隨著蘇聯的解體,開發新型彈藥的工作也就停下來了。
14.5機槍通常採用雙聯或者四聯,重量非常大,蘇聯的KPV四聯14.5高射機槍重達2噸,雙聯型重940公斤,而中國仿製的58式14.5雙聯高射機槍也重達644公斤。這樣的重量必須要用車輛牽引了。

中國的75式14.5高射機槍重140公斤。
最新的02式14.5高射機槍用了一大堆鈦合金部件,總算減了不小的重量,重量還是有73公斤,對於步兵來說這個重量如果是靠人力搬運還是太重了。

M-2HB加上三腳架重58公斤,這個在現在的12.7機槍裡邊算是重的。
蘇聯的M1938德什卡原型重達180公斤,不過蘇聯人到了NSV岩石就已經把重量降到了41公斤,這樣子就是方便攜帶了。

對於中國來說,從仿製蘇聯的德什卡開始,減重就是主旋律,從54式的180公斤,現在終於是降低到了89式的26.5公斤,不過89式12.7重機槍基本上放棄了高射能力。原來說的精度差的問題現在已經解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