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述略開啟“點線面”閱讀模式——讀吳小如《古典詩文述略》

關於古典詩文,一些問題經久不衰:

當今社會,還需不需要閱讀古典文學?

現代人到底要不要讀古代詩詞?現代人讀古詩詞有什麼意義?

讀古典詩詞到底有什麼用?

知乎上一個閱讀量比較高的回答引用了葉嘉瑩老師的“詩詞可以使人心不死”,亦使文明不息。

事實上,這是一個永遠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讀古典詩文的人能說出一堆的道理,而不讀者,只要一個回答就堵死了這些所有的問題——我看不懂,我不知道怎麼讀。


一本述略開啟“點線面”閱讀模式——讀吳小如《古典詩文述略》

貴在“小”,貴在“述”,貴在“全”。貴在“簡”

吳先生這本《古典詩文述略》即便是在“大家小書”這個系列裡,都不是論講這個主題的唯一,用文字回答這些問題的書籍更是汗牛充棟,但是吳先生這本書,貴在“小”,貴在“述”,貴在“全”,而最為珍貴的是,它貴在“簡”。

後世用大白話講經典火了一個電視節目“百家講壇”,歷來“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涇渭分明,人總覺得用詩詞歌賦講白話不容易,但是用大白話講古典詩文卻很簡單,實則不然,越是抽象思維,越是難以普及,能夠用簡單的語言吸引那些不讀古典詩文的人坐下來聽已是不易,如果能讓他們愛上古典詩文,這本“小書”的目標也就達成了。

但是,古典詩文不是一部分人的專屬,它理應被中華民族全民族共同欣賞。

那麼比以上問題更重要的提問應該是,如果我想閱讀古典詩文,我應該如何閱讀?


一本述略開啟“點線面”閱讀模式——讀吳小如《古典詩文述略》

在這本《述略》裡,吳先生給出一個簡單的方法論,我們姑且稱之為“點、線、面結合”讀古典詩文法,這也是先生作這種常識性文章的目的,首發於1982年先生的一篇“答讀者問”小文,提綱挈領地講,從興趣出發——你別說你沒興趣,讀書這種事,沒有興趣你是萬不能逼迫他人讀的,目標讀者,應該都是已經對閱讀古典詩文有意向,但是卻還不知道如何下手的人。

興趣使然,堅守六字原則:多讀,熟讀,細讀。

多,謂之“博”,傳統上講的博覽群書是也,讀古典詩文亦如此。別說古典詩文數量少,其實就我們這些普通讀者而言,一生之中能夠讀到的也不過冰山一角,如此說來,連冰山一角都不去欣賞的人,真是放著寶貴的文化珍寶暴殄天物啊;細,謂之“精”,真正愛的詩歌一定是一輩子的,而有些人可能窮一生,也讀不透一首名詩。你知道一首詩文的前世今生嗎?它的作者,它的成文背景,它每一字每一句的典故,它與後世文人有什麼傳奇故事?你為什麼愛這一首,而不是那一首,你喜歡的詩歌又寄託了你什麼樣的情愫?囫圇吞棗的讀,也許不如不讀,因為領略不了古典詩文的美,反而還會對這種閱讀造成誤解。比如,心心念念追問讀古典詩文有什麼用?在當今社會還需不需要讀的人,一定是沒有讀過,或者讀過卻並沒有摸到閱讀門道的人,因為閱讀古典詩文,是所有閱讀中,最無法功利的。

讀書不能讓你發大財,讀古典詩文亦如此。

怎麼讀?能得到什麼?


一本述略開啟“點線面”閱讀模式——讀吳小如《古典詩文述略》

任何的“多”,都是從“少”來的,這樣的積累不是一蹴而就,但是先生還給出一個簡單不能再簡單,直白不能再直白的方法——無需眉毛鬍子一把抓,這個也讀,那也也想讀,真的要讀古典作品,一本《古文觀止》和一本《唐詩三百首》就夠了。簡單粗暴,現在連幼兒園的孩子都人手一本《唐詩三百首》,這個門檻高嗎?顯然不高,是簡單易操作,閱讀的讀本也容易獲得。

讀具體作品,吳先生主張從“面”到“點”,因為選本大體都有個排列順序,最常見的自然是通古今,有歷史延續的,這樣閱讀就形成了“線”,比如讀《唐詩三百首》,讀著你就有自己喜歡的,唇齒留香的,可能一知半解,那就找此作者的全本,在找古今中外學者研究這個作家的論著,點中有“面”,聯繫分析比較,又形成了“點”中有“線”,如此一來,點線面延續、擴展,最終會形成你自己的閱讀地圖,不一定會成名成家,但是先生所言中肯:穩步前進,不但入門不成問題,而且肯定會有所收穫。

那些能夠對閱讀古典詩文說出“一二三”的人,應該都是至少有些收穫的人,而閱讀的收穫就是這樣,要想領略它們的美,體會它們的好,你光聽別人說沒有用,“絕知此事要躬行”,但所有美好的收穫,也是屬於你的獨一無二。


一本述略開啟“點線面”閱讀模式——讀吳小如《古典詩文述略》

本書雖然說是述略,但是還兼具了“批評”體質。吳先生並不是對所有的唐詩所有唐代詩人一味追捧,甚至對陶淵明也是有褒有貶。讀此書最大的收穫就是,當你從歷史的沿革的角度去看古典詩文的時候,你會明白,真正能留下痕跡的文字,一定是原創的,思想性和文字性兼具的。文字是易碎的,華麗的、冗長的、互相吹捧出來的,當時盛極一時的文字,最終只能留下一抹恥辱的痕跡,卻留不下任何讓後人閱讀的內容。

所以,寫作和閱讀都是崇高的事兒,需要有敬畏感的事兒,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可是當你真的做了,那將是一件“有所收穫”的事兒,也僅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