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才女養成記:文學史河中為什麼只出現了一個李清照?

在中國漫長的文學發展史上,能夠激盪出浪花的女性詩詞作者著實不多,即便如蔡文姬、卓文君、班昭、上官婉兒、謝道韞等才名在外的女性留下了一段段的精彩傳奇,但是當代所能夠讀到的由她們所作的詩詞卻是寥寥。

“北宋女詞人,則有李易安。”在燦爛的中國文學之河上,唯有李清照這一朵奇葩能夠在男權主義社會的統治下留下諸多驚世之篇章,讓天下女子為之所歎服。中國古詩詞的文明蔚為大觀,為什麼只出現了一個易安居士?

在男權統治下的古代社會中,李清照又是如何攪動那一池文學春水的?本文從多個角度出發,著重闡述了李清照所表現出來的女性自主意識,將北宋詞壇上那一縷自由的魂魄引入到當代女性的精神世界之中。

古代才女養成記:文學史河中為什麼只出現了一個李清照?

一、男權社會中的女性光芒:江山代有佳人出,北宋易安當為首

1.那一眾的才子政客,在她面前也只是陪襯的“綠肥”,越發凸顯出這朵“紅瘦”的豔絕

宋代朱彧評價她“本朝女婦之有文者,李易安為首稱。”明代楊慎稱讚她“宋人中填詞,李易安亦稱冠絕。”清代劉體仁描繪她“惟易安居士“最難將息”。“怎一個愁字了得”,深妙穩雅,不落蒜酪,亦不落絕句,真此道本色當行第一人也。”當代著名文學家胡適先生也對她頗有讚譽,“李易安乃是宋代的一個女文豪,名清照,號易安居幹。……李清照少年時即負文學的盛名,她的詞更是傳誦一時的。”

也正是這樣一位奇女子,在人才輩出的北宋年間,歷經了少女、人婦、喪夫等諸多人生波折之後,給人們留下了一個個真實而獨具魅力的女性剪影——她是“含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的明媚少女,也是“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的豪爽之士,還是“妝罷低眉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的含羞少婦,更是“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閨思人,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傷懷者。李清照用她的數十年時間,經歷了大家小姐到貴族夫人再到落難逃荒、喪夫悲痛等諸多心緒的轉變,如果僅僅是這樣的一個小女子之情似乎也無法成就她的“第一才女”之稱,面對國破山河不在的悲壯,她還發出了“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的豪言壯志,由此可見斯女子的內心之溝壑,無愧後世之人對其讚譽!

古代才女養成記:文學史河中為什麼只出現了一個李清照?

2.以一己之力撐起宋代之後的女性獨立意識,李易安無愧“第一才女”之讚譽!

就今人所傳頌下來的奇女子來說,著實不算是少數,比如有遠嫁匈奴的千古第一琴女蔡文姬、為愛不顧世俗之約的卓文君、續寫《漢書》的班昭、在唐朝朝堂上叱吒風雲的上官婉兒、以詠絮之才而備受世人推崇的謝道韞等紅顏,再有近代文壇上揮筆成章的張愛玲、命運悽慘卻依然傲骨天成的蕭紅等佳人,為什麼這諸多女子當中唯有李清照能夠當得起“第一才女”之名?

可以跨越歷史對這諸多女性角色進行對比,可以發現前者大都在歷史環境中獨善其身,而唯有李清照認識到了女性的獨立與自主。國破之後,她顛沛流離、不復往日富貴,於是她編寫《金石錄》,主張北伐、收復失地。於文學涉獵上,她沒有被“女子無才便是德”給禁錮,而是飽讀詩書,從《多麗·詠白菊》中“貴妃醉臉”、“孫壽愁眉”、“韓令偷香,徐娘傅粉”、“屈平陶令”等對經典的據引可見一斑。

於個性表達上,不管是她落難後“勇於休夫”的舉動,還是以濃重的家國情懷,都體現出來了李清照“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的遠大志向。

最後,李清照的愛國主義情懷是她“第一才女”之名的點睛,但凡糾結於閨中之樂、女子之情的才女大都只能夠被傳頌一時,為唯有將家國天下放在心間的李易安成了千古傳奇!

古代才女養成記:文學史河中為什麼只出現了一個李清照?

二、古代才女養成記:在男人們的詩詞認知中,女子如何殺出一條重圍?

1.自古才女,非大家閨秀而不能成:拼爹、拼家庭,在才女界早已盛行!

古代有許多窮秀才,也不乏從白衣到高官達貴的逆襲例子,但是卻沒有哪個窮人家的女兒能夠變成才女的。中國從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再到後來的封建社會,是女性群體不斷被馴化的過程。古有秦始皇“焚書坑儒”,後續的各個朝代雖然沒有這樣的大舉動,但是無不是在逐步的禁錮女性的思維,首先告訴她們“女子無才便是德”,讓她們修習“女紅”、“相夫教子”,然後告訴她們“三寸金蓮”之美,將其禁足於後宅之中不能“拋頭露面”。

在這樣的馴化過程中,女子想要有所成就無疑是非常困難的。這樣的大環境,使得貧民女子根本沒有機會識文斷字,更何況是作詩填詞。只有一些相對較為開明,對女兒有頗為寵愛的大家族裡,女子才有了接觸文字、借詩揚名的條件。

2.僅是有財和有才還不夠,不經幾多風雨哪裡能有才名?

古代大家族內,女子的地位雖然不如男子高,但是女兒們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楊國忠的妹妹楊玉環不成為貴妃,楊國忠自然也沒了上躥下跳攪亂朝政的機會。所以說,女兒家的婚事是家族發展的一大助力——“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燕支長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沒胡沙”說的恰恰就是為了國家安定而遠嫁匈奴的王昭君。

望族貴婦最重名聲,如果閨閣之中的詩詞都流傳了出去,那會被人認為是輕浮之人,想要尋得良配自然會有所阻礙。《紅樓夢》中每每聚會,女兒們的詩詞之作從來都是小心管理,從來沒有傳入坊間任人評價的道理。所以有錢人家的女兒,即便是真有才華,那幾首小女兒的心緒也難以得到流傳,所以還必須有諸多風雨的推動。蔡文姬的琴音裡肯定有著遠嫁的擔憂,卓文君的傳奇裡又何嘗不是對真摯愛情的期待、上官婉兒也只願自己從來沒有經歷過家恨和父仇……如果李清照只寫了幾首少女懷春、少婦期盼情郎歸的詩詞,恐怕也難以在燦爛的文壇上留下多深的痕跡吧!

古代才女養成記:文學史河中為什麼只出現了一個李清照?

三、當代女性看易安:唯斯女子,一腔才華、滿腹經綸,還有一顆著眼大局的赤誠之心

1.以柔弱之身,挑戰世俗之限制,李清照無愧“豪勇”二字!

不管是從情感上還是生理上來講,“女子本柔弱”這一句描述都是千古真理。但是柔弱的外表之下,也可以有一顆強大的內心。李清照從來沒有被世俗所限制,她走出家門、和閨中密友們一起遊山樂水、品酒論春,“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就是由此而來。她將小女子的扭捏放開,面對愛人欣然赴約,“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她心繫家國,從來沒將社稷重任看成是男子的專屬,“江山留與後人愁”所表現出來的正是這種豪義。

2.哪怕是“悽悽慘慘慼戚”,也要有“死亦為鬼雄”的高傲!

有人說李清照是幸運的,因為她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裡,能夠讓她享受“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的貴小姐生活,她還遇到了完美浪漫的愛情,讓她有“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興致。但李清照的一生也有許多坎坷,國破家亡之後逃亡生活何嘗不是顛沛流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的苦痛又有誰能夠了解?

但即便是如此,李清照從來沒有放棄自己的自主意識,當她發現自己的二次婚姻所託非人之時,她有勇氣對這段婚姻說“不”,哪怕為此進了牢獄也在所不惜。當她看到國破山河不再的時候,那一腔不畏生死的熱血也讓多少男子汗顏!不管是富貴還是顛簸,李清照從來沒有丟失自己,哪怕命運總是一次次的陷她於困頓,但卻從來沒有鞭打掉那一身渾然的獨立自主姿態!

四、結論

上千年的文學史上只出了一個李清照,她的才華與膽魄給世人留下了無盡的瑰寶。對於當代女性來說,大環境遠要比易安居士所處的時期更要優渥,因此更應當拿起自己的自我,將新時代和新世界吹響衝鋒的號角,讓世界認識到當代女性的獨特魅力。古有易安居士,今有萬千女性,李清照所留給大家的,除了那一首首的小令之外,更多的應該是她從不言棄、自主追求的精神,以及挑戰時代、創造時代的魄力!

參考文獻:

[1]徐蔭龍.此花不與群花比——李清照及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識研究.西藏大學.2017-04-10

[2]劉穎.士的靈魂——李清照“丈夫氣”新論.湖南師範大學.2009-05-0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