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賣到上千元一斤的白芨,為何農民卻不願意種?

老張談三農


白芨好難種。花的人工太多。價位又不好。我家種了兩畝。光苗子就兩三萬。又容易死苗。虧得底朝天。便宜了賣苗的人。針尖尖那多大一棵就三塊錢。回川農大害死人


沉夢之月


都說現在種糧不掙錢。就我們這,田地裡都改種了其它的經濟作物,比如獼猴桃、茶葉、葡萄之類的,可是由於銷售渠道受限,產品同質化嚴重等多種原因,種到最後發現農民的收入還是不見提高。聽說在農村有這麼一種作物,叫作白芨,一斤可以賣到上百元,但為啥不見農民去種呢?

野生白芨以前在農村比較常見,縣城裡的藥店會時不時到村裡來收購,一斤10來元的價格,對當時的農村來說不低了,因此很多農民在農閒時會上山挖些白芨出來,然後賣給藥店換些錢貼補家用。

白芨在中醫藥上用途很廣泛,不僅可以消炎去腫、生肌止血,對癌細胞的生長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以前人們不太瞭解它的作用,價格也就不高,後來隨著它的藥用價值逐漸被挖掘出來,這價格就像坐直升機一樣,一路攀升,最高賣到了1000多元一斤。雖然現在價格已經穩定下來,一斤大概在100來元,但是好一點的品種一斤依然可以賣到六七百。

野生白芨的生長速度和生長規模總是有限,這些年挖得多,山裡的白芨就漸漸少了。那麼有人就問,白芨價值這麼高,農民為何不進行人工種值呢?事實上,許多人並不是沒有嘗試過,結果發現種植白芨價格是高,但種起來卻不容易啊。

1、白芨種植對生長環境的要求很高,喜歡生長在溫暖、陰溼的環境之中,對土壤的要求同樣不低,必須得土質肥沃、疏鬆、排水好的沙質土壤才能生長。

2、種植成本高。別的不說,種一畝白芨,苗錢就得一兩萬塊。此外,還要給它搭建遮陽棚,不然就容易死苗。此外還有化肥、人工等等,種起來很費勁。

3、種植時間長,等它完全長成到可以收穫,最少得三年時間,時間成本高。

4、商業風險大。對於農民來說,可以把白芨種好是一回事,種好後銷售又是另外一回事。一個是銷路無法保障,二個是從播種到收穫最少得三年,三年後白芨是個什麼價誰能預料?漲了還好,要是跌了,那可就血本無歸了。

因此對於農民人工規模化種植白芨來說,風險是很大的,沒幾個人敢去嘗試。不過白芨除了根部可以作藥,它開出來的花也挺好看,很有欣賞價值,沒事在家裡種一兩盆用來作觀賞植物非常不錯。


湘俚伢子


白芨作物一種普通常見中藥材,在藥用方面歷史悠久,價格一直平平淡淡。但是隨生物科技的發達,白芨的其它價值,像美容、園林觀賞等方面價值的發現,白芨的市場價格開始一路飈升。曾經在互聯網上,白芨的價格一度上升到每市斤一千元,這個價格可以與野生人參相媲美。可是在市場行情如此之火爆的情況下,農民為什麼不願意種植呢?


在我看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一,市場短時的好行情催生農民盲目跟風種植導致市場供大於求

白芨在市場上短時間內出現高價,自然有它的原因。一方面是市場確實短缺,這在一定程度上催生白芨價格快速上漲。另一方面不排除市場有人炒作的可能。不管是哪種原因,只要白芨價格突然上揚,有利可圖,並且利潤十分可觀的情況下,必定有相當一部分農民跟風種植。加上白芨在湖北、河南、河北、四川等地都能正常生長。人工栽培一旦氾濫成災,結果可想而知,當市場上白芨堆積如山時,它的價格就會快速跌落。白芨價格由神壇跌入地獄,此時農民再種植,當然時無利可圖,那麼農民種植的興趣就會蕩然無存。



二,農民種植白芨收入不如外出打工強

我的鄰居前幾年開始種植白芨源於農村精準扶貧。白芨種子是由精準扶貧項目組分發到村委,然後再免費派發給貧困戶種植。我的這位鄰居當初領了兩畝地種子,種植的時候村上說,等白芨收穫後,有中藥材公司上門收購,優質白芨價格不會低於120元每斤,最差的也會開到60元每斤。鄰居一合算,還不錯,於是就開始平整田地播種。白芨生長需要分株栽培才能生長的更好,一年至少分株兩次,經過兩年時間的生長才能長出肥碩的白芨,如果是售賣幹品,採挖後還需清洗曬乾,只有色澤的的白芨才能賣出個好價格。



去年秋季,白芨到了採收的季節,村委前前後後給鄰居聯繫了好幾家收購商,但是壓價太厲害,沒談攏。後來一家收購商看著鄰居家種的白芨品相還不錯,同意收購,但是價格只能開到四十每斤,而且要乾貨。鄰居咬咬牙,一口氣把兩畝地白芨全挖了,連種子都沒留。最後一算帳,兩畝地白芨收穫了四百來斤,收入一萬六七千元。如果去除肥料、人工費,這帳就沒法算了。兩年多時間,掙了一萬六,如果和外出務工收入相比,也不知道差幾倍。後來,我也分析了一下,我鄰居種植白芨不掙錢,一方面是規模不大,收購商不願意來收購,所以壓價。另一方面現在市場上白芨價格確實不高,加之鄰居種植管理技術有限,想獲利似乎有難度。



綜上不難看出,就是因為白芨價格曾經過高,引起了農民盲目跟風種植,導致市場白芨過多,價格下跌。再者農民對市場行情不瞭解,小規模種植,管理不方便,比較費工費時,既使收穫了,價格主導權不在自己手上,因此很難獲得較好的種植效益。農民很質樸,但是吃虧領教這種事他們還是知道的,所以農民也就不願意種植白芨了。


鄖陽老五


不要去追求賣最高的價格,能賣最高價格的人,那是個例、例如是定製的,他需要按照客戶的要求種植、而且量不多的、對於種植的地理環境、施肥、打蟲、加工等都有要求的。

開始能把白芨賣得貴、是因為種植戶比較少,當種的人多了、市場上的庫存量大了,價格就下降了。

很多的商品開始時價格都不貴,剛進入市場、經過商人們的宣傳、在口口宣傳中、往往會誇大了白芨的藥理作用,由於市場上量少、買的人多了,價格就水漲船高。

當農戶知道了這個價格後,就大家都去種植、而白芨只能做藥,銷量不多,種的人多了,價格自然又回落了。

白芨是中藥,中藥每年有專門的中藥種植戶在種的,專供醫藥部門收購、一般都能夠達到市場需求的產量。

農戶對市場銷售信息渠道知道的很少,農戶種植出來的藥物很難有銷路。

農戶對於新的市場需求不敢去迎合,因為農戶抗風險程度低,只有當看到別人賺了錢、大家都大量種植時、才盲目跟風,往往成為了最後一波的韭菜,最後沒人收購、大多爛在地裡。

正是因為這樣、靠種植發財的農戶不多,所以農民才大多數都去城市打工賺錢,而家中的土地荒著沒耕種。

從農戶中的收購價到市場的零售價,這中間會經過幾手倒騰的,這中間有運費、保存、折損及工錢,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所以農民不應該去追求賣的最高價,中間還需要經過幾批中間商賺錢呢。

上面所述就是最高能賣到上千元一斤的白芨,農民也不願意種的原因。


武夷山獨行俠


現在鮮貨六塊錢,你來收一百一斤我馬上安排地裡的挖給你。都爛市了還有誰種啊[酷拽]


天一閣圖書管理員


最高賣到上千元一斤的白芨,為何農民卻不願意種?

中藥材種植,是近年來很熱門的一個話題,在農村,很多人都說藥材種植就是騙局,見效慢不說,能不能銷售出去才是最重要的,往往都是借簽約之名賣種子,待農民幾年後可以售賣藥材時,卻找不到了收購方。白芨雖然近幾年價格漲幅較大,但是農民願意種的卻不多,原因有很多。

白芨的繁殖方式:

1、種子繁殖

白芨屬於蘭科植物,種子細小似粉末,普通的農民很難通過種子進行繁殖栽培。很多人都喜歡蘭花,都見過蘭花種子,能通過蘭花種子育苗的少之又少,但凡蘭科植物種子育苗,都需要專業的科研機構通過無菌組培才能獲得良好的種苗,這在農村,是很那實現的;

2、分株繁殖

白芨人工種植時,通常選擇分株繁殖,在秋冬季節挖出塊根,或是在春季出苗後進行分株,通過對塊根假鱗莖的分株,從而進行規模種植,選擇假鱗莖時,一株成年白芨,可分為3-4株,每顆分株出來的假鱗莖需要有芽點,否則難以出苗。

種植風險較大,農民種出藥材後難售賣或難獲益

白芨以貴州野生藥效最佳,在雲貴高原早年種植白芨的不少,貴州主要集中在西南部,而我們黔東地區,有野生分佈,但是種植的人少。前幾年周邊縣份有人種植,當初是什麼種苗公司到村裡找農戶簽約,購買他們的種苗,當藥材具有商品性時包回收,可是兩三年後,白芨藥性達到,已經具備商品性,但是收購商再也找不到,有零星藥材商販進村收購也是把價格壓得很低,不到20元一斤鮮品,去除成本,盈利並不多。

栽種種苗成本較高

農民在種植白芨時,通常都是通過購買分株繁殖的種苗進行栽植,種子繁殖多數農民沒有具備的環境及技術,無法實現,而種苗分株繁殖,所需成本較大,單株種苗在1.5元左右,畝栽6000株左右,多數農民是無法承受的。

收益期長,風險較大

白芨屬於多年生草本,從種苗到具備藥性採收,需要2-3年時間,時間過早,無產量,過晚,投入成本較大,且種植過程受到市場行情影響,價格浮動較大,雖然網傳上千元一斤,但是農民真正售賣時,價格低了很多,這也是很多人不願種植的原因。

中藥材種植,農民缺的是技術與銷售,比如近年來價格較高的重樓,也叫“七葉一枝花”,價高時也是上千元一斤,到了今年,價格只有500一斤還很少有人要,白芨跟重樓一樣,都是不錯的藥材,而且在我們黔東地區有著不少的野生資源,但是農民真正種植的卻少之又少。朋友們,你的家鄉有人種植白芨嗎?現在價格如何呢?歡迎留言交流分享。

瞭解更多農村趣事及三農知識,點擊關注【下壩毛哥】,帶你一起,知農事、親自然、長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