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卖到上千元一斤的白芨,为何农民却不愿意种?

老张谈三农


白芨好难种。花的人工太多。价位又不好。我家种了两亩。光苗子就两三万。又容易死苗。亏得底朝天。便宜了卖苗的人。针尖尖那多大一棵就三块钱。回川农大害死人


沉梦之月


都说现在种粮不挣钱。就我们这,田地里都改种了其它的经济作物,比如猕猴桃、茶叶、葡萄之类的,可是由于销售渠道受限,产品同质化严重等多种原因,种到最后发现农民的收入还是不见提高。听说在农村有这么一种作物,叫作白芨,一斤可以卖到上百元,但为啥不见农民去种呢?

野生白芨以前在农村比较常见,县城里的药店会时不时到村里来收购,一斤10来元的价格,对当时的农村来说不低了,因此很多农民在农闲时会上山挖些白芨出来,然后卖给药店换些钱贴补家用。

白芨在中医药上用途很广泛,不仅可以消炎去肿、生肌止血,对癌细胞的生长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以前人们不太了解它的作用,价格也就不高,后来随着它的药用价值逐渐被挖掘出来,这价格就像坐直升机一样,一路攀升,最高卖到了1000多元一斤。虽然现在价格已经稳定下来,一斤大概在100来元,但是好一点的品种一斤依然可以卖到六七百。

野生白芨的生长速度和生长规模总是有限,这些年挖得多,山里的白芨就渐渐少了。那么有人就问,白芨价值这么高,农民为何不进行人工种值呢?事实上,许多人并不是没有尝试过,结果发现种植白芨价格是高,但种起来却不容易啊。

1、白芨种植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很高,喜欢生长在温暖、阴湿的环境之中,对土壤的要求同样不低,必须得土质肥沃、疏松、排水好的沙质土壤才能生长。

2、种植成本高。别的不说,种一亩白芨,苗钱就得一两万块。此外,还要给它搭建遮阳棚,不然就容易死苗。此外还有化肥、人工等等,种起来很费劲。

3、种植时间长,等它完全长成到可以收获,最少得三年时间,时间成本高。

4、商业风险大。对于农民来说,可以把白芨种好是一回事,种好后销售又是另外一回事。一个是销路无法保障,二个是从播种到收获最少得三年,三年后白芨是个什么价谁能预料?涨了还好,要是跌了,那可就血本无归了。

因此对于农民人工规模化种植白芨来说,风险是很大的,没几个人敢去尝试。不过白芨除了根部可以作药,它开出来的花也挺好看,很有欣赏价值,没事在家里种一两盆用来作观赏植物非常不错。


湘俚伢子


白芨作物一种普通常见中药材,在药用方面历史悠久,价格一直平平淡淡。但是随生物科技的发达,白芨的其它价值,像美容、园林观赏等方面价值的发现,白芨的市场价格开始一路飚升。曾经在互联网上,白芨的价格一度上升到每市斤一千元,这个价格可以与野生人参相媲美。可是在市场行情如此之火爆的情况下,农民为什么不愿意种植呢?


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市场短时的好行情催生农民盲目跟风种植导致市场供大于求

白芨在市场上短时间内出现高价,自然有它的原因。一方面是市场确实短缺,这在一定程度上催生白芨价格快速上涨。另一方面不排除市场有人炒作的可能。不管是哪种原因,只要白芨价格突然上扬,有利可图,并且利润十分可观的情况下,必定有相当一部分农民跟风种植。加上白芨在湖北、河南、河北、四川等地都能正常生长。人工栽培一旦泛滥成灾,结果可想而知,当市场上白芨堆积如山时,它的价格就会快速跌落。白芨价格由神坛跌入地狱,此时农民再种植,当然时无利可图,那么农民种植的兴趣就会荡然无存。



二,农民种植白芨收入不如外出打工强

我的邻居前几年开始种植白芨源于农村精准扶贫。白芨种子是由精准扶贫项目组分发到村委,然后再免费派发给贫困户种植。我的这位邻居当初领了两亩地种子,种植的时候村上说,等白芨收获后,有中药材公司上门收购,优质白芨价格不会低于120元每斤,最差的也会开到60元每斤。邻居一合算,还不错,于是就开始平整田地播种。白芨生长需要分株栽培才能生长的更好,一年至少分株两次,经过两年时间的生长才能长出肥硕的白芨,如果是售卖干品,采挖后还需清洗晒干,只有色泽的的白芨才能卖出个好价格。



去年秋季,白芨到了采收的季节,村委前前后后给邻居联系了好几家收购商,但是压价太厉害,没谈拢。后来一家收购商看着邻居家种的白芨品相还不错,同意收购,但是价格只能开到四十每斤,而且要干货。邻居咬咬牙,一口气把两亩地白芨全挖了,连种子都没留。最后一算帐,两亩地白芨收获了四百来斤,收入一万六七千元。如果去除肥料、人工费,这帐就没法算了。两年多时间,挣了一万六,如果和外出务工收入相比,也不知道差几倍。后来,我也分析了一下,我邻居种植白芨不挣钱,一方面是规模不大,收购商不愿意来收购,所以压价。另一方面现在市场上白芨价格确实不高,加之邻居种植管理技术有限,想获利似乎有难度。



综上不难看出,就是因为白芨价格曾经过高,引起了农民盲目跟风种植,导致市场白芨过多,价格下跌。再者农民对市场行情不了解,小规模种植,管理不方便,比较费工费时,既使收获了,价格主导权不在自己手上,因此很难获得较好的种植效益。农民很质朴,但是吃亏领教这种事他们还是知道的,所以农民也就不愿意种植白芨了。


郧阳老五


不要去追求卖最高的价格,能卖最高价格的人,那是个例、例如是定制的,他需要按照客户的要求种植、而且量不多的、对于种植的地理环境、施肥、打虫、加工等都有要求的。

开始能把白芨卖得贵、是因为种植户比较少,当种的人多了、市场上的库存量大了,价格就下降了。

很多的商品开始时价格都不贵,刚进入市场、经过商人们的宣传、在口口宣传中、往往会夸大了白芨的药理作用,由于市场上量少、买的人多了,价格就水涨船高。

当农户知道了这个价格后,就大家都去种植、而白芨只能做药,销量不多,种的人多了,价格自然又回落了。

白芨是中药,中药每年有专门的中药种植户在种的,专供医药部门收购、一般都能够达到市场需求的产量。

农户对市场销售信息渠道知道的很少,农户种植出来的药物很难有销路。

农户对于新的市场需求不敢去迎合,因为农户抗风险程度低,只有当看到别人赚了钱、大家都大量种植时、才盲目跟风,往往成为了最后一波的韭菜,最后没人收购、大多烂在地里。

正是因为这样、靠种植发财的农户不多,所以农民才大多数都去城市打工赚钱,而家中的土地荒着没耕种。

从农户中的收购价到市场的零售价,这中间会经过几手倒腾的,这中间有运费、保存、折损及工钱,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农民不应该去追求卖的最高价,中间还需要经过几批中间商赚钱呢。

上面所述就是最高能卖到上千元一斤的白芨,农民也不愿意种的原因。


武夷山独行侠


现在鲜货六块钱,你来收一百一斤我马上安排地里的挖给你。都烂市了还有谁种啊[酷拽]


天一阁图书管理员


最高卖到上千元一斤的白芨,为何农民却不愿意种?

中药材种植,是近年来很热门的一个话题,在农村,很多人都说药材种植就是骗局,见效慢不说,能不能销售出去才是最重要的,往往都是借签约之名卖种子,待农民几年后可以售卖药材时,却找不到了收购方。白芨虽然近几年价格涨幅较大,但是农民愿意种的却不多,原因有很多。

白芨的繁殖方式:

1、种子繁殖

白芨属于兰科植物,种子细小似粉末,普通的农民很难通过种子进行繁殖栽培。很多人都喜欢兰花,都见过兰花种子,能通过兰花种子育苗的少之又少,但凡兰科植物种子育苗,都需要专业的科研机构通过无菌组培才能获得良好的种苗,这在农村,是很那实现的;

2、分株繁殖

白芨人工种植时,通常选择分株繁殖,在秋冬季节挖出块根,或是在春季出苗后进行分株,通过对块根假鳞茎的分株,从而进行规模种植,选择假鳞茎时,一株成年白芨,可分为3-4株,每颗分株出来的假鳞茎需要有芽点,否则难以出苗。

种植风险较大,农民种出药材后难售卖或难获益

白芨以贵州野生药效最佳,在云贵高原早年种植白芨的不少,贵州主要集中在西南部,而我们黔东地区,有野生分布,但是种植的人少。前几年周边县份有人种植,当初是什么种苗公司到村里找农户签约,购买他们的种苗,当药材具有商品性时包回收,可是两三年后,白芨药性达到,已经具备商品性,但是收购商再也找不到,有零星药材商贩进村收购也是把价格压得很低,不到20元一斤鲜品,去除成本,盈利并不多。

栽种种苗成本较高

农民在种植白芨时,通常都是通过购买分株繁殖的种苗进行栽植,种子繁殖多数农民没有具备的环境及技术,无法实现,而种苗分株繁殖,所需成本较大,单株种苗在1.5元左右,亩栽6000株左右,多数农民是无法承受的。

收益期长,风险较大

白芨属于多年生草本,从种苗到具备药性采收,需要2-3年时间,时间过早,无产量,过晚,投入成本较大,且种植过程受到市场行情影响,价格浮动较大,虽然网传上千元一斤,但是农民真正售卖时,价格低了很多,这也是很多人不愿种植的原因。

中药材种植,农民缺的是技术与销售,比如近年来价格较高的重楼,也叫“七叶一枝花”,价高时也是上千元一斤,到了今年,价格只有500一斤还很少有人要,白芨跟重楼一样,都是不错的药材,而且在我们黔东地区有着不少的野生资源,但是农民真正种植的却少之又少。朋友们,你的家乡有人种植白芨吗?现在价格如何呢?欢迎留言交流分享。

了解更多农村趣事及三农知识,点击关注【下坝毛哥】,带你一起,知农事、亲自然、长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