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海錯圖」,一個吃貨造作了古代的海底總動員

觀「海錯圖」,一個吃貨造作了古代的海底總動員

//7月12日-10月8日

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

《故宮裡的海洋世界——海錯圖》


“海錯”的“錯”是種類繁多的意思,漢代以前,人們就用“海錯”來指代各種海洋生物,後來漸漸成為了海洋生物、海產品的總稱。


本次海錯圖多媒體綜合展可以分兩條線來看,一看海錯。古文字記載附以色彩鮮豔的畫像,是一本古時的海底動物百科。因為只有畫筆描繪,與實物肯定有差距,但是色彩豐富下看起來很有萌感。


觀「海錯圖」,一個吃貨造作了古代的海底總動員

△人魚和跨鯊


介紹的片子裡說乾隆非常喜歡還《海錯圖》,經常在茶餘飯後翻閱。我好奇乾隆在看海圖錯是否會有我們看海底總動員的感覺,以及他想象出的鱷魚跟海圖錯的鱷魚相去有多少


觀「海錯圖」,一個吃貨造作了古代的海底總動員

△《海錯圖》中對鱷魚的描述:“占城國進貢了鱷魚三條,每條長兩丈,金黃色,身有甲,鱗上有金線三條。口方而闊,四足短而有爪,尾又長又扁。最奇異的是,眼上和腿旁有火焰生成,白底襯紅,像畫上去的一樣。”


觀「海錯圖」,一個吃貨造作了古代的海底總動員

觀「海錯圖」,一個吃貨造作了古代的海底總動員

△觀眾A和YY


另一條線是《海錯圖》的作者聶璜。


聶璜是杭州人。一份水土養一方人,出生在海邊的孩子對大海更有感情。每天看著海潮起落,撿拾被海浪遺落的貝殼和小生物。在那個以人物花鳥為主流審美對象的年代,聶璜成為了為數極少的以“海錯”為“務專”的畫家,並留下了這一套屬於自己的海洋生物圖鑑。


展會現場為聶璜打造了兩個人設。一個是冒險家,為了完成這樣一部“海錯”作品,據說他在康熙年間遊歷了河北、天津、浙江、福建多地,每看到一種新的生物,就畫下來,並翻書考證,還會詢問當地漁民,驗證書中記載的真偽——親眼所見、漁民所獲、傳聞所說。


因為古時,人們不知有季節遷徙所以認為物種可變幻、人們對自然的力量無從解釋所以信奉蛟龍帶雨。影片中“現場我們看來不合邏輯的事情,在古時是人們堅信不疑的真理。”——令我印象深刻,我期待我們現在的認識也將被未來的知識不斷刷新。


觀「海錯圖」,一個吃貨造作了古代的海底總動員

△pic by kaimi


另一個人設是吃貨。說聶璜樂好“海錯”的原因還有因為海鮮很好吃。這個無疑,是真的好吃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太好吃了!!!!刺身好吃清蒸好吃爆炒也好吃!!!


現場展廳結合了全面投影、觸摸屏互動和提高遊客參與的結合遊戲。

觀「海錯圖」,一個吃貨造作了古代的海底總動員

觀「海錯圖」,一個吃貨造作了古代的海底總動員

△WULI Kaimi


其中有一個互動是點擊觸摸屏,可以展示“海錯圖”、對應實際生物的照片、介紹、及吃法...

觀「海錯圖」,一個吃貨造作了古代的海底總動員

觀「海錯圖」,一個吃貨造作了古代的海底總動員

旁觀了一會兒,發現不管是男女老少在四個選項裡第一個都點了,吃法現場還有模擬烹飪臺,上前“煮海錯”的觀展人也絡繹不絕。


觀「海錯圖」,一個吃貨造作了古代的海底總動員


隨手記:

本次《海錯圖》還有一個感受詞:平衡

【大人的平衡】能夠在忙碌而平淡的日子,勻出時間同孩子相處的大人值得表揚!據說小朋友一天一個樣,如果每天充滿幹勁努力拼搏,忽略陪伴,將會在無形中丟失了最重要的東西。

【人的平衡】技術幫助我們身臨其境、實現我們的親密接觸、提高我們的娛樂效率。住在城市裡的人們確實有地域gap的限制,往館裡跑可能也是無奈之舉‍♀️只是科技發展是否有一天真能替代生命、大自然直接給我們震感和美妙?

觀「海錯圖」,一個吃貨造作了古代的海底總動員

△日本攝影師有馬猛

攝兒子探索之旅照片組名「傾聽蟬鳴」


有機會,帶著便捷科技親近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