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洲建村史考


瀛洲建村史考


瀛洲建村史考



瀛洲建村史考


瀛洲建村史考

汪福琪

瀛洲古村落形成较早,始建于唐代,最初为汪氏居住。据清代乾隆年间编修的《汪氏通宗世谱》记载:

“按法曹爽公孙太元生仁素、仁恭,仁素生凤思、凤林.凤思由绩溪迁歙县慈菇,生文秀、文景、文相、文希。公常语子曰:绩溪是祖父世居之地,况吾生于绩溪,而迁于歙,时怀桑梓之念,后必葬于绩。迨至寿终,而其子遵父命,归葬绩溪汪里。而少子文希天性纯孝,庐其旁,因家居于汪里,世守其祀,则绩邑汪里又为吾汪氏再造之乡也。及文希四世孙贵德爱周村水秀山明,茂林修竹。东界汪里,西连汪村司马公祖墓、忠烈庙相为接壤,因迁周村下巷,为周村之始祖,子孙繁衍咸頼,文希孝德纯嘉祥萃聚,所以绵庶裔而昌, 厥宗者端有在此也,故为之溯本源而列世表云。”


瀛洲建村史考


文中引用的《汪氏通宗世谱》系乾隆四十年至五十九年(公元1775—1794年),由歙县学者汪玑、汪嘉褀、汪宏佈等先辈编修的,历时二十载,收集徽州一府六县两千余支系及周边部分支系合并而成,并经当时安徽布政司验准发行(官发),谱中内容丰富,脉系清楚,史料可靠。文中“法曹爽公”,为唐越国公汪华第七子,汪爽,字子开,汪氏四十五世,生于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逝于唐高祖咸享四年(公元673年),曾任岐王府法曹,故称“法曹爽公”宋追封崇和衍烈公。


瀛洲建村史考


爽公传四代,凤思、凤林兄弟,汪氏四十九世。凤林即汪伦,曾在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5年)任泾县令,大诗人李白有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相赠。凤林之胞兄凤思由绩溪迁歙县慈菇,生子文秀,文景,文相,文希。凤思,字子仪,唐天宝中期(公元748年前后)曾任歙县令,因“时怀桑梓之念”,逝后“其子遵父命,归葬绩溪”,少子文希庐墓守孝,“家居汪里”。汪里是瀛洲古村落最早的居民点,今已和瀛洲村民的民居屋连成一片,统称瀛洲村,尚留汪里桥、汪里圳老地名,因此汪里是瀛洲建村最早的历史依据。

《汪氏通宗世谱》还载有凤思长子文秀,字焕章,唐代宗(公元762年)登进士,曾任绩溪置县第一位县令(县志无考),绩溪置县为公元766年(唐大历元年)

据《汪氏世守宗谱》载,唐越国公汪华第八子俊公,三子处忠公后裔,汪氏七十五世祖文聚公于清初(公元1619年前后)迁入油坑定居。

根据上述历史人物迁居资料和绩溪置县时间推算:

其一,绩溪置县前称歙县华阳,谱载文中称“归葬绩溪汪里”,说明是绩溪置县后,即公元766年后。

其二,按汪氏家族人口代传间隔平均时序25年推算,应为公元768年—798年。

以此推定:瀛洲古村落始建时间为唐大历年间,公元768年至779年。

瀛洲建村史考

汪福琪 大庙汪村花朝会负责人

汪福琪是土生土长的大庙汪村人,他坚定地说:我的血液里流着登源河的水,我的骨头里有家乡汪华故里泥土的因子。

他执着地热爱着自己的家乡,而且付诸于实际行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奔走多处,为家乡筹建了一座石拱桥——登源桥,这也是当年登源河上最大的一座桥。随后,又为家乡募款筹建了一所小学。

家乡无论是做什么大事情,都少不了汪福琪的积极参与,他希望自己能够为家族做一点实事,让家乡变得越来越好。

汪福琪是大庙汪村南川人,南川是一个只有20余户人家的自然村,但却是一个孕育了许多优秀徽商的地方,也因此,他们更加注重诚信、谦逊、吃苦的良好品质。


瀛洲建村史考


瀛洲建村史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