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乐年华15】少年时代(16)没学成武术成为我的终身遗憾


【苦乐年华15】少年时代(16)没学成武术成为我的终身遗憾

【我的苦乐年华15】少年时代(15)业余文化生活:沧州,武术之乡的由来;没学成武术成为我的终身遗憾

我的少年时代,到18岁成年为止,经历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年级四个阶段。那我就从各个阶段依次说起吧。

本篇就说说小学时期吧!为了叙述方便,对当时的国家形势变化、衣食住行、吃喝玩乐、校园生活、学习状况等方面,分别做一些铺垫,让朋友们对我们的生活时代以便有一个更宏观、更全面的了解。

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初中国人的青涩回忆,你还能记起多少。

岁月慢慢变迁,生活在进步,回首往事,有些情景,有些故事,虽已远去但仍历历在目。最初的雄姿英发,而现在已满脸皱纹,不只慨叹年月变迁。回忆60后的那些回忆,或许现在许多年轻人都未曾阅历过这些,但那时候的年轻人虽生活在艰苦年月里,但是人们感情联络最紧密的年代,是意气风发、朝气蓬勃的时代!

是啊,少年是人一生最美好的回忆。无忧无虑的年华,小时候记忆最深莫过于:衣、食、玩。食和吃的事情已经说过了,下面我们说说那时候的业余文化生活吧!

其实,虽然小时候都很穷,交通和信息比较闭塞,但孩子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并不像现在人所想象的那么单调,甚至可以说很丰富且有趣味。

我把我小时候的业余文化生活简单进行了划分,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些叙述。

【苦乐年华15】少年时代(16)没学成武术成为我的终身遗憾

第七部分 :没学成武术成为我的终身遗憾

现在的沧州是全国武术之乡,属沧州管辖的献县与沧州相邻,自然也不例外。我们村北张白在献县属于大村,我的爷爷那一辈村里还是有很著名的武术大师。据说陈家就有几位,但因为年龄差距太大记不清了。到我父亲这一代,基本上就没有称为武术大师的人了,但是武术练得不错的大有人在。

我这年龄的,小时候正赶上人民公社时期,村里忙完秋收以后到开春农忙播种这段时间,村里大队部还是会组织大量的活动,主要是秋后开始排练,到春节期间进行演出,活跃村里业余文化生活,如排戏,武术表演等等。

我这人从小就因为是老小,家庭条件不好,长得又瘦又小,再就是比较懒惰,村里的很多优良传统没有得以继承,更谈不上发扬光大了。

我们村虽然是个典型的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村,但并不保守落后。比较有特色的譬如办厂子,有石棉瓦厂,还有铜丝厂;刻章(俗称刻戳);演戏;练武术(俗称练把式架)。另外文化人也不少。

我并不是不喜欢这些东西,我深知有些东西可以成为立身之本,也特别适合我,自己也想学成为某个方面说说道道的人,但因为性格的原因吧,就是懒,结果都半途而废,一样也没有坚持下来,一样也没有学成,至今想起来都十分后悔。从我小时候的这些经历证明了一个道理,就是无论做什么,不能浅尝辄止,不能靠小聪明,只有心中有目标,脚踏实地,付出辛勤的汗水,才能成功。

【苦乐年华15】少年时代(16)没学成武术成为我的终身遗憾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大凡练武的人,都有一颗争强好胜的心。谁都想把天下第一的桂冠戴在自己头上。国内有公认的三大武术之乡,广东佛山,河南少林寺和河北沧州。

小时候,每到春节期间,村里除了演戏,就是武术表演。各路武术英豪在锣鼓声中,沿着村里主要街道,巡回表演。特别是在有比较宽阔的地方,还要停下来集中表演,村里人们边看边鼓掌、叫好,再加上锣鼓喧天,武术大师和器械的打斗声,可以说是高潮迭起,热闹非凡。人们忘却了烦恼和忧愁,充满了农家真诚忘怀的欢笑。这种情况年复一年,给人们带来了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希望。

那时候各村都有自发的武术队,武术练得是传统武术,真刀真枪,实战演练,水平高低立马自现。不像现在练武的人们都去武术学校,学些花拳绣腿的套路,目的是为了参加比赛获奖。

就拿今天说的学武术吧,上小学的时候,武术训练、表演,参加的村民和学生还是非常多的。

我们村的活动场地主要是大队部院内,冬天天冷和天气不好时就到院内西南角临街的平房里。

那时候练武用的各种器械平房里有一部分公用,主要是自带器械,这样平时在家或合适的地方练习和表演更方便一些。

一开始对学武术我也是充满热情、积极报名,积极参加训练,在师傅的教导下,站桩、踢腿、蹲马步、分解练习武术动作,等等。但终因辛苦、枯燥,没能坚持下来。以至于后来不知道何时放弃成为看客。

和我处于一个年龄段的,练武的人很多,出色的也没有几个。我记得练得比较好的,比我年龄大的解桐生(后来成了我三姐夫)、郑德英、郭培江等,和我同龄的有解清松、郭培宣等。别人我就记不清了。就是到了现在,过年武术表演的时候还能看到他们矫健的身影。一个爱好终身受益,能坚持几十年,我是非常佩服的。

【苦乐年华15】少年时代(16)没学成武术成为我的终身遗憾

进入70年代,随着形势好转,各地文化站开始复苏,和其他地方一样,北张白村文化站下也开展了多种文化项目,并成立了少年业余武术队之一——北张白少年队。当时的队员主要是北张白小学的学生,年龄在8-12岁,主要是男队员。都是自愿报名参加。

师傅一般情况下就是本村的,他们教出来的学生,水平一点不含糊。学生基本功扎实,练过剑、拳、刀、枪,会空翻、打旋子,在他的编排下,可以进行很精彩的单人或对打表演。

当年训练的场地条件十分简陋,但师傅仍以专业队员的训练来要求徒弟们。40多年后,当年的“孩子”已经到了天命之年,但他们回忆起往事,总记得师傅的严厉。

【苦乐年华15】少年时代(16)没学成武术成为我的终身遗憾

学习传统武术程序大致上是这样的:

说简单也非常简单,说难也难上青天。中国传统武术,不管什么派别,不管什么拳种,无非就是先内练精气神,后外练筋骨皮。

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经武术大师的提点,再加上自己的勤奋练习,不断反思进取。

真正要练好武术,就要脚踏实地,刻苦训练,苦练基础本事,融会贯通,有自己思考感悟,敢做,要真正练好武术,就要有正气,不怕死,这样才能真正有那股猛劲狠劲,才能战胜对手。

通过民间武师来看,锻炼身体的形式很多,有跑步,扎马步,举石锁,石球,石饼,舞弄一些兵器,这样兵器往往都不是真正战斗,而是主要用于身体锻炼。

跑步、压腿。

练前热身运动要充分。跑步比较随意,主要是根据你的体能。初学者每天跑步3~5公里 ,跑步跑到全身微微出汗就可以了。做俯卧撑,压压腿就可以了。还有仰卧起坐,差不多每个项目20个一组。每个做3组。量力而为,每天递加就可以了。每个人的资质都不一样,自己慢慢调整就可以了。

蹲马步。自己跟自己定时间、弄两个圆柱形木墩三十公分高、蹲在上面扎马步。第一次先10分钟、慢慢的加时间。

踢腿。踢腿不能按时间、要按次数。我每天左右腿都踢200下。

站桩。

站桩的关键是身体要端正,术语是中正安舒,姿势不是问题,难就难在精神方面,你先想象身体好象气球一样被充进气,关节松空,皮毛通透,全身飘飘然。然后什么也不用想了,保持大脑一片空白,就是半睡眠状态。每天早晚各一次,一次两个小时,站桩不许有杂念,否则前面白站了,刚开始站不了那么久,要慢慢来。

这和瑜伽的冥想训练差不多,李小龙叫生物修炼、流动能量训练,古人把它作为内功修炼。如果练不对,坚持二三十年一点用都没有,弄不好还神经错乱,古人叫走火入魔。

一天三次为佳,不建议多站,也可以一天一次。具体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灵活安排,只要注意质量和持之以恒就好!站桩初学在5分钟左右为佳,慢慢过渡要15分钟、20分钟直至半个小时以上!可以在练习一个星期之后慢慢增加时间!站桩不要心急,要培养自己的耐心,信心和毅力!主要以不疲劳,舒适为宜!站桩要每天坚持不断的练习!

打沙袋。练武术是很难速成的,为练力气和身体的柔韧性及耐久力,每天都要打沙包、踢沙包,做到身体灵活,练武术体力足、胆量大、下手狠是第一位的。

练分解动作和整套动作。

中国武术主要内容包括搏击技巧、格斗手法、攻防策略和武器使用等技术。套路运动有拳术、刀、枪、剑、棍等。

武术门派众多是由于南北地理、气候、人的不同而造成的。北方人身材高大,北方气候严寒造成北派拳术气势雄劲,大开大合。南方多水,南方人身材矮小,拳术也比较细腻。谚语也有“南拳北腿”之说。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例如起源自北方的八卦掌就很少用腿攻击,而南方的咏春拳却有不少腿击技巧。

中国武术的流派繁多,却没有统一的命名方法。有些按地区命名(如河南派心意拳);一些按山脉、河流(如武当派);有以宗师姓氏命名(如杨氏太极拳)。以往,这些流派会以主修内功、外功来粗略划分,成为内家拳和外家拳两大类。

中华武术内容丰富,拳种繁杂。

按运动形式与技法特征分:

1,长拳。2,太极拳。3,南拳。4,剑术。5,刀术。6,枪术。7棍术。8,其它拳术。9其它器械。10,对炼项目。11,集体项目。

按地域分:

少林拳,武当拳,峨嵋拳,青城拳,八门拳,等。

按形式分:

投射式,表演式,角技式。

按内容分:

拳功,内功,与外功。套路,徒手与器械。对炼,固定对打与散打。

按拳种分:

查拳,华拳,洪拳,炮拳,少林拳,蔡李佛拳,咏春拳,翻子拳,劈挂拳,形意拳,太极拳,八极拳,螳螂拳等等。

以上是大的分类。

细分举要:

1,查拳:

子母拳,行手拳,飞脚拳,梅花拳,二路查刀,吾昆剑,盘龙棍,锁喉枪等等。

查拳在各地又略有所不同,山东查,河南查,青海查。

2,太极拳:

陈式,杨式,武式,孙式,沙式等等。

3,南拳:

法门拳,字门拳,五虎拳,蔡李佛拳,李拳,洪拳,等等。

擒拿术中国拳术之一。是从国术技击中演变而来,其特点是不用兵器,只采用各种徒手格斗的手法,利用人体关节、穴道和要害部位的弱点,使对方身体局部产生剧痛而束手就擒。擒拿术是一种应敌捕捉技术。常配合其它技击方法对敌人进行反侧关节、分筋挫骨,使之失去反抗能力而就擒,如踢裆撇臂、挎拦、携腕、小缠、大缠、端灯、牵羊、盘腿、卷腕、断臂等等。当然,擒拿术也包括解脱法。

【苦乐年华15】少年时代(16)没学成武术成为我的终身遗憾

套路练习方法。

记住,练的时候还是多学,不懂就问。多练,练到可以控制自如。不管出什么动作要求协调、有柔韧性。打实战是为了吸取自身不足的问题和锻炼胆量。还有对敌经验。

身体素质是要提高的,这是必须的。练武的要点不是打人,而是怎么不打人。力量、速度、这是武术的前提。敢打,打的时候别怕挨打;狠打,打的时候别留手,打服了还要打。

头绪之一:“法借劲使、劲由法出”是传统武术运动方法的基本原理。无论武术运动在套路的演练上,还是在技法的运用上,武术的特征决定了武术中的任何拳种都是一项劲与法不可分割的运动。我们无论学练任何一个传统武术拳种、任何一个流派的武术套路,都应根据传统武术运动的这一基本原理。从了解所学练的拳种风格、特点及劲力上的要求人手,将劲力上的运用与运动中的各种技法动作紧密地结合起来。紧紧抓住“柔为刚之本,刚乃柔之用”的关系。在学练套路的过程中,不急不躁仔细揣摩所学练拳种的外在风格特点,熟悉拳架动作中的虚实、刚柔变换规律,认真掌握好“劲”在运动中的传递过程,这是我们学练好传统武术的方法之一。例如:学练少林拳类风格的拳种,就要了解少林拳的风格是以刚劲遒拔而著称。其特点是发拳曲而不曲,直而不直,滚出滚入。要求突出一个“硬”字,反映一个“快”字,发劲要达于四肢。所以演练少林拳法时,就要体现出其快速敏捷、刚健有力的风格和特点。体现这些特点,就需要我们在练筋骨、练气力、练敏捷上下功夫。如学练长拳类的竞技套路时,则又需将套路的架势舒展、蹦高跳远、动作灵活、势正招圆,作为重点练习的目标,在肢体的柔韧性上、节奏的分明上、蹦高跳远上、身轻体健上下功夫。而学练劈挂、通臂等套路时,由于该类拳种在技法上讲究放长击远、通肩达背,因此,在练习中要注重肩关节的灵活性和臂与肩背部肌肉的柔韧性、协调性的练习,以求在技法运用时能探腰拔背、放长击远。再如我们学练所谓的“内家拳”时,由于“内家拳”在练功的指导思想上与所谓的“外家拳”有着明显的不同,所以在风格上也有明显的差异。在内家拳中最有代表性的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之间,风格特点虽然明显不一,但在练功的指导思想上都主张以柔克刚,先柔后刚。在练功方法上都注重悬顶顺项、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塌腕松腰、实腹敛臀、以意导体、以体导气,都刻意地追求意、气、力的高度协调与统一。所以学练内家拳也好、外家拳也好,只要了解了其风格特点,在劲与法的配合协调方面,认真体悟刚柔变化中的相互依存、相互为根的关系,是不难掌握我们所学练拳种中的各种技法运用规律的。

头绪之二:要了解“气与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气足力大、招熟劲活”的基本道理。在拳路熟练后,我们就要注意呼吸在拳架攻防动作中运用的规律。在套路的练习过程中,要注意使呼吸在意识的支配下,通过与动作的协调配合来逐渐增大腹腔内横膈肌的升降幅度,以求充实丹田部位的气感来增强肾脏纳气的功能。古典医学有曰:“气足血盈,人体则生机勃勃。”体内横膈肌升降的幅度增大,可以对体内松散的能量通过气的归聚形式,不断在“丹田”部位进行量积累。这种气的归聚与量积累可以在意识的支配下,通过内的气与外的形相一致的锻炼,使体内的肌肉和筋膜的舒缩幅度作用于武术的技法时,在质量上能明显地得到提高。一些传统武术之所以十分注重桩功,就是前辈们意识到人体的内气是一种活动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它以“升降出入”的运动形式,与血液流行全身,为五脏六腑功能的运转提供物质基础。通过桩功的强化练习,既可增强“内气”在体内的鼓荡,促进血液循环,又可极大地增强神经系统支配肌纤维条件反射的能力。所以,增强横膈肌的上下运动幅度,提高内气在体内的鼓荡,既是对人体能量的有效积累,也是一个习武者在技法娴熟时能随意发挥人体潜能在武技运用之时所必须。这种必要的人体能量积累,既是提高武技质量的需要,同时又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人体御病能力,达到脏腑功能旺盛的效果。

头绪之三:要认识到中国传统武术套路的形式,本源于技击和强体的需要,对套路的练习也是掌握中华传统武术技击方法的一种必要形式。武术的各种技法运用于实战之中,是武术各流派套路中的手法、身法、步法、劲力的最高表现形式。套路与技击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两者的相辅相成才能构成中华武术独特的内容。才能使之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反之,没有套路这一形式,中华武术各拳种、各流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华武术也就失去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所以学练传统武术,不可忽略对套路的练习。套路的练习对于练意、练力、提高肌肉伸展放长性的收缩状态,增强肌肉的弹性势能是十分必要的。我们选学传统武术套路,就是通过对不同拳种套路的阶段性练习而形成该拳种的风格后,再从劲力和肢体上的虽能刚尚不坚、虽能柔而过于软的状态,遵循先去体内拙刚、后求肢体柔化,再由柔求韧、由韧而达极刚的渐进要求,使自己在循序锻炼的过程中,力求达到双臂圆活、肢体通畅、力量顺达、不僵不滞。这也就是传统武术理论中断一再提到的“若欲极刚,必为极柔”的练功方法和要求。因此,按照上述传统武术运动的基本原理,我们在对选学的拳种套路练习过程中,不但要熟悉套路中的动作结构、特点和要求,还应在动作的组合上,进行必要的有意识的意、气、力与攻击动作内外相合的发力锻炼。通过这种有意识的练习,要使自己在身体内外逐渐地形成一种头顶、脚踩、前冲、后挣的十字劲。在这种十字劲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深化练习,就能根据武术套路结构中的各种技法运用要求,发放出弹簧劲、惊炸劲、劈柴劲、冲撞劲等各种超长的技击实用劲法。这些劲法的产生,是在意识的支配下经过有序的、并符合力学原理和生理机能的练习后,而将体内经过长期锻炼所快速聚蓄的能量,在瞬间通过脚掌的快速蹬踩、腰脊的拧转传递、头部的悬顶上拔,以肌体外在的各种形式需要爆发于身体某一部位,并能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着力于另一物体之上的劲。这种劲上下一体、内外合一,且能随意发放,变换劲的大小。其特点是“蜻蜓点水”,突然爆发,并能在实战中体现出其迅猛的攻击力和防守舱能方。这种攻击力和防守的能力,也就是中国武术各流派在拳理中之所以不惜千言、洋洋万语所刻意说明和反复论述的中国武术之精髓——功夫的内涵。“山之虽高,路有多条”,虽然中华武术的练功方法多样,且各有千秋,但有所造诣的武术大家们,无一不是对劲与法合一的相互关系的彻悟者。武林前辈的长期实践已经证明,功夫的深浅取决于习武者的劲法合一的协调程度和必要的时间积累。“柔乃刚之本,刚乃柔之用”、“刚柔互济、阴阳互为其要”作为中华武术运动的根本法则,早已为历代的武林先贤们所认同。因此,武术中所要求的松柔的锻炼、柔韧的锻炼、圆活的锻炼,进行意、气、力、形合一的高度整体性锻炼,应该是我们练好传统武术过程中要重点掌握好的几个环节。我们在学练武术的过程中,要借鉴前人的宝贵经验,在拳架规整、动作流畅后,即应以松柔为本,以圆为纲,去掉僵力,使周身上下劲力通畅、动作展转自如,在松柔中含有韧性,在刚直中寓有柔劲。这样的练功方法也就符合了武术前辈们一再强调的练功要循序渐进的要求。

头绪之四:要在中华武术诸多拳种和练功方法不尽相同之中,深刻理悟出“腰为主宰”的深刻含义。作为学练传统武术者,要认识到无论我们选学任何一个拳种,在套路的演练上应遵循的基本方法是:在套路动作熟练、身体上下动作协调、劲力基本通畅后,就要在自己盘架子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意、气、力与套路中的各种技法在整体上进行协调一致的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要不急不躁、聚精会神、认真体会套路中的刚柔变化和呼吸与脚踩、腰传、臂达的规律;努力寻求动作中的“内外合一、手足相齐”的发力原理;熟练掌握和运用刚柔两者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所用的武术运动方法;就能充分认识到武术各种技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都是通过腰这一人体运动的主宰来显现的。只有充分发挥腰部的功能,才可使丹田部位气感充实而下盘稳固;上肢灵活而不失沉稳。在套路演练时才可气势饱满、劲力通畅、有形有神、形神兼备。在技法的运用上,通过腰的上下传递,就能较快地将自己所习的技法在实战中得到合理的运用。使自己的攻防动作,在“动与静、快与慢、刚与柔、虚与实”的运用过程中,显示出“以脚为根,下肢求之以稳;以腰为轴,上肢求之以活”的武术运动技法来,并可使任何动作在举手投足间,都能通过腰的随意驱动呈现出动之有理的感觉,进而充分发挥出中华武术本身所具有的“刁钻凶狠,活而不僵;圆滑善变,躲闪自如”的技击特点和“上盘春风摇丝柳,下盘苇根裹泥中,下稳上活腰为窍,理明功到功自成”的整体功能在于合的练功目标。所以,习拳有方,练功得法,是我们每个学练传统武术之人的应循之道。

过去,村里几乎家家都有习练武术之人,上至80岁老人,下到5岁娃娃,都能舞拳弄棍,人人都是“武把式”。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武术盛极一时,随着现代化、工业化、商品化的发展,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习练武术的人有所减少。

现在,真正能打的传统武术已经非常少了,很多传统武术的实战性已经失传了,留下的,都是那些套路,可以说是花拳绣腿花架子的东西,加上传统武术本身需要的是时间的沉淀,没有拳击的速成,在现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传统武术逐渐慢慢地走向了衰落。

献县老家通过多次邀请外地武术名家、作家、文化学者、名人到讲武堂交流、座谈,参加市、省、国家、世界级武术大赛、推动关东拳进校园等等,传统武术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武术套路中蕴含着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兵家谋略,寄托着民族情感。在其发展过程中文化因素、道德伦理,都植根于乡土文化的土壤中,并结出了累累硕果。如今的献县正在用武术的方式诠释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着中国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实质,并把这种精神以演武的形式推向了全国、以传武的形式推向了世界。

献县文化底蕴深厚、亦有流传千年的武术文脉,明清之际更谓武健泱泱。不仅有“燕子李三”、“大侠窦尔墩”,更有大清一朝便涌现出44名武进士、280名武举人,其中武状元5人,武榜眼2人,武探花2人。武术科举成绩斐然,位居全区乃至全国之最。所以献县是名副其实的“武状元之乡”不仅合情合理,更是名副其实。

在呼唤传统文化回归的当下,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也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重视。献县的武术文化正随着国家改革与发展的春风不断的前进与繁荣。献县县委县政府正在与“爱武中国”健康共享平台合作,争取政府部门支持,吸纳社会投入,合力打造、创建“武状元之乡”,打造“到武状元之乡,学沧州真功夫”的健康理念与时尚品牌。深化“互联网+旅游+文化+健康”的消费模式,擦亮“中国最美文化休闲旅游名县”的名片,在以首都为中心的京津冀旅游目的地中不断提升影响,形成新的旅游核心景观,促进全民健康产业发展,为献县添彩,为百姓造福。


【苦乐年华15】少年时代(16)没学成武术成为我的终身遗憾


【苦乐年华15】少年时代(16)没学成武术成为我的终身遗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