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被忽略的前提:真实≠真相≠真理

争论还是诡辩?一个被忽略的前提:真实≠真相≠真理


一个被忽略的前提:真实≠真相≠真理


1
当你说出你的亲眼所见,却得不到信任,甚至被指责为不了解事实,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肯定很委屈,很愤怒。
当你表达你的真实想法,却得不到认同,甚至遭遇否定排斥,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肯定很挫败,很愤怒。
当你感受到伤害,却得不到理解、同情和支持,被无视甚至被敌视,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肯定很绝望,很愤怒。
你会说,真实有错吗?为什么你们那么害怕真相?这个世界上还有真理可言吗?
(这里隐含了一个潜在逻辑:真实=真相=真理)
当你发出这样的诘问,大概率你不会得到答案。于是你认为,这是一个冷酷的世界,人世间充满了虚伪与罪恶。
但如果有人告诉你,这世上的其他人和你一样,你自己也是这个世界的一份子,你会怎么想?你会不会认为:我和他们不一样,因为我才是受害者,而他们都是加害者。
事实是,当你换位思考,你和“他们”其实一样,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
你所有的看见、想法、感受都是真实的,但都不是真相,更不是真理。


2
为什么会这样?
人们之所以就一个事件难以达成广泛的共识,原因在于对真实、真相与真理这三个概念的理解产生了混淆。换言之,有些人会认为真实就是真相,还有些人认为真实就等于真理。
首先,我要简单梳理一下什么是真实,什么是真相,什么是真理。
什么是真实?真实是客观事实在人的主观认知中触发的第一感受——“这件事是真实发生的”。它有两个要件:第一是发生,第二是感受。一切发生的,在感受上都是真实的。由此,它也包含了两个部分,即客观的部分和主观的部分,表达为客观真实与主观真实。
什么是真相?真相就是客观事实本身。显然,真实不等于真相——真实要比真相宽泛得多,获得真相的前提是排除主观感受对客观事实的认知干扰。
什么是真理?简而言之,真理就是被人们认定为需要遵循的道理。这句话里有两个判断:其一,真理是一种道理,其二真理需要判断,没有判断就没有认定。
所谓道理,说起来比较宽泛,可以理解为人们认为应该遵循的理论、规则和信条。那么如何判断哪些道理是真理呢?通行的标准有两条,其一是符合真相的道理(世界观),其二是符合目的性的道理(价值观)。

关于真理,还需要补充两点:真理是复杂的;真理是有效用的。
真理本身不但有客观真理(公理)与主观真理(信念)的分别,也有事实检验与主观认定的关于真理标准的分别。此外,真理的复杂性更在于“真理是武器”——也就是真理的效用。
为什么说真理是武器而不说真理是工具呢?因为,当一个人乃至一群人在基本的物质生存得到保障的前提下,真理问题决定了他以及他们的得失成败乃至生死存亡。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总是要围绕真理展开争吵甚至不惜发动战争的原因。
3
搞清楚真实、真相与真理的区别,大概也就能够看懂什么是争论,什么是诡辩了。

一个被忽略的前提:真实≠真相≠真理


首先来看争论。
争论首先源于人们在真实问题上的各执己见。在真实这个层面上,讲真话是诚实的,但也是没有结果的。因为每个人的所见、所想与所感都是真实的,也是不同的,就此而言,没有谁比谁更真实。如果一定分出谁比谁更真实,情形大致等同于市井叫骂,结果可想而知。
如果争论能够跳出真实的层面,来到真相的层面,争论就变得有益起来。严格来说,这不叫争论,而是交流和探讨。人们的探讨集中在两个方面:各自提供的真实“材料”里那些是主观(差异性)的,那些是客观(一致性)的,以及,现有结论里的主观因素(通常以假定前提的方式隐藏在结论中)还有那些?
这样的研讨越持续越深入,我们离事实真相就越近。
但距离真相再近也不等于真相本身。因为真相是完整的也是稍纵即逝的。这就如同人们只能回忆而不能回到过去是一个道理。
因此,对真相的探讨重要的不是得到真相本身,而是获得“重构真相”(还原真相)的能力,你可以称之为理性逻辑,也可以称之为结构模型。这是一般科学的发展历程。


所以,关于真相的争论,其本质是关于“重构真相”的逻辑或模型的有效性的争论。脱离了逻辑与模型的考量,关于真相的争论毫无意义。
这就引发了争论的第三个层面:关于真理的争论,也就是评价一个逻辑或模型的有效性(真理性)的标准是什么?
如果说真实层面的争论是激烈的,那么真理层面的争论就是残酷的。因为争论的结果,是话语权。
话语权决定了裁判权——真理掌握在裁判的手中。大自然用优胜劣汰的法则来筛选物种,人类用真理来裁判行为的合理性——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真理大讨论”,没有一次不是血流成河的。宗教裁判所的火刑柱,法国大革命的断头台,以及在更加文明的今天从未停息的街头暴乱与战火硝烟……哪一次杀戮,没有披上“真理与正义”的袈裟?
4
争论之中,一定夹带着诡辩。
关于真实的诡辩很简单也很直接:否定真实的多样性与主观性。
通常的逻辑是这样的:“我是真的,你与我不同,所以你是假的。”再直接一点的话,就是这样:“你反对我,因为你是假的。”

关于真相与真理的诡辩就要复杂和隐晦得多了。
一切具体事物的真相都是有尺度的,一切价值判断的真理都是有前提的。
脱离事物的尺度与价值判断的前提去谈论真相或者真理,都是诡辩。
譬如,以个体的尺度去谈论整体的真相,或者相反,以整体的尺度去谈论个体的真相,就是在真相问题上的“偷换概念”。
同理,人是整体生存的物种,人类生存的有效性必然以不违背整体生存为前提。脱离整体生存这一前提而提出价值评判的标准,就是关于真理的诡辩。
这样的诡辩,在文化精神领域比比皆是。现代人越是关注真相,就越是感觉到内在价值观的巨大冲突,根本原因就是在各种理论、主义、人文情怀里,被个体尺度所固化,失去了整体尺度的观察意愿和能力。
当个体的,甚至情绪的尺度被固化成为万物的尺度,一切事物的真相必然被精神体验所掩盖、替换。所谓世界的真相,不过是自我精神的投射罢了。
事实上,只要是与人有关的,就没有什么是“天然合理”的,只有“大家认同”的。这个大家认同,就是“共识”。
关于真理的争论其实就是关于共识的争论,也必须以产生或者维护共识为目的,因为人类整体生存所需要的行为一致性,必须以共识为前提。

一切所谓的“普适价值”和“天然合理性”,本质上都不过是人类群体的共识。当这些观念超越共识甚至破坏共识的时候,就走向了真理的反面。
但是,当一个人意图以真理为标榜,试图通过真理的辩论获得最高话语权成为真理的裁判者,他一定会忽略“整体生存”这个前提,而把真理提升到“绝对”的领域。他一定会强调真理的超验性与绝对性,因为只有这样,真理才能获得绝对的权威,其个人企图也才能借此超越整体生存的需求。
绝对真理带来永恒信念以及信仰,是真理的掌控者能够给予他的信徒的最好馈赠。这也是关于真理的诡辩必然导致的后果。
然而无论怎样的诡辩,都逃避不了这样都事实:一切真相都是有尺度的,一切真理都是有前提的。当真相脱离尺度,必然走向虚无;当真理脱离前提,必然走向荒缪。
5
基于此,当我们再次发生争论的时候,不妨看看我们在争论什么?
假如是关于真实的,每个人都有他的真实,实在不必要争论也不会有统一的标准。
如果有人跟你讨论真相,那就要看看他的“模型”(也就是逻辑)是否有效,尺度是否适用。

至于真理,呵呵,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践行,交给时间吧,结果会说话的。
总之,记住“真实≠真相≠真理”,大概率不会被某些“奇葩辩论”绕晕了脑袋,进而少一些无谓的争执,多一份思想的清醒。

一个被忽略的前提:真实≠真相≠真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