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玉發:冷鏈物流企業應走規模化發展之路

“在全國同心協力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消費、生產和流通環節發生的變化都給冷鏈物流帶來機遇,也標誌著我國冷鏈物流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黃金期。”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農產品流通與營銷專家安玉發介紹。面對新機遇,整個冷鏈物流行業還存在許多問題。安玉發表示,未來,冷鏈物流企業應走規模化發展之路,依靠科技創新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和經營效益。

人民日報客戶端三農頻道:近幾年,中國冷鏈物流的需求發生了什麼變化?

安玉發:冷鏈物流是生鮮食品、藥品流通採用的主要形式,是保證產品品質和質量的重要手段。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食品消費近幾年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居民飲食生活從吃得飽轉向吃得好、吃得營養、吃得健康,味覺、視覺和嗅覺均佳的新鮮美味食物受到人們的青睞。需求導向帶動了生產轉型,農業生產方式也開始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質量興農成為我國農業進入新階段的明顯特徵。與此同時,電商的出現改變了傳統的交易模式,高端生鮮食品的線上銷售量不斷增加,銷售規模越做越大,都需要依靠冷鏈物流的支持。最近我們看到,在全國同心協力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線上購物和線下配送優勢明顯,網購將逐漸成為消費者的主流購物方式。這些消費、生產和流通環節發生的變化都給冷鏈物流帶來機遇,提供了很大的發展空間,也標誌著我國冷鏈物流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黃金期。

人民日報客戶端三農頻道:與歐美國家相比,中國冷鏈物流發展的現狀是什麼?目前的流通率能達到多少?

安玉發:與歐美髮達國家相比,中國冷鏈物流起步較晚,規模相對較小,主要應用於疫苗等生物製品、肉類、水產品的低溫運輸和儲藏。從產品類別看,肉蛋奶和水產品的冷鏈物流普及率較高,水果、蔬菜類生鮮農產品的普及率較低。通常,冷鏈物流成本比普通物流要高出40-60%,成本高是影響冷鏈物流普及率的主要問題。

據悉,我國每年消費的生鮮易腐食品超過10億噸,其中需要冷鏈運輸的超過50%,但目前綜合冷鏈流通率僅為19%,而歐美國家的冷鏈流通率可以達到95%以上。果蔬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容易腐爛損耗,我國果蔬損耗率高達25%,每年的損失額估計超過1000億元。歐美髮達國家冷鏈技術完善,得到了廣泛的普及應用,果蔬農產品損耗率僅為5%左右。比如我國大量進口的產自智利的車釐子,在當地採收後立即進行產後處理,包括揀選分級、包裝、預冷等,然後採用冷鏈物流發貨,在冷藏保鮮狀態下經過空運或海運、冷藏車運輸、冷庫存貨、商超冷櫃銷售等環節,通過完整的冷鏈系統把新鮮美味水果送達消費者手裡。

人民日報客戶端三農頻道:國內冷鏈物流的冷庫和冷藏車是否還存在技術上的短板?冷庫的分佈狀況如何?未來需要解決什麼問題?

安玉發:冷鏈物流對技術和裝備要求較高,尤其是冷庫和物流場地等設施佔用土地,存在基礎設施投入大的問題。政府近幾年不斷出臺支持政策引導我國冷鏈物流業的發展,從冷庫數量的分佈情況看,在消費水平高的發達地區和生鮮農產品主產區基本飽和,但多數冷庫建設缺少整體規劃,存在著佈局分散、容量設計不合理、信息化程度低等問題,不能滿足生鮮物流快速發展的需要。

目前,我國冷庫的行業集中度較低,排名前十的冷鏈倉儲運營企業佔整個市場的10.5%,前三十名運營企業佔17.3%。企業難以形成規模效應,行業整體盈利水平不高。對企業自身來說,作業自動化水平低、缺乏信息化管理手段、倉儲週轉率慢等是制約發展的主要原因。

據估算,我國公路冷藏車現保有量超過8萬輛,其中3萬輛為企業自有車輛,5萬輛為提供物流服務的社會車輛。發達國家冷藏車佔貨運車比例為1-3%,我國約為0.3%,差距很大。到目前為止,冷藏車整體上發展緩慢,主要依靠市場化推廣,並沒有像冷庫那樣得到過很多來自政策的支持和補貼。但是,很多車企還是看好冷鏈物流專用車在我國的發展前景,不斷開發新的車型,增加技術含量,降低生產成本,努力對接市場需求。

對冷鏈物流行業來講,今後通過進一步控制成本,降低商品損耗率,提升管理運營效率,才能有效提高冷鏈利潤率。

人民日報客戶端三農頻道:近年來,國家也陸續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來推進冷鏈物流標準化的建設,但推進很難,其主要原因是什麼?解決問題的根本是什麼?

安玉發: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 “加強農產品冷鏈物流統籌規劃、分級佈局和標準制定”。加快冷鏈物流標準化是推進我國冷鏈物流發展的重要一環,是實現現代化生產和經營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條件。無論是企業標準、行業標準或者國家標準,都能增進市場秩序和社會效益,進而幫助企業提高經濟效益,促進行業有序發展。目前,大型企業的標準化意識比較強,均有自己的企業標準。但是從生鮮農產品行業角度看,實行統一的標準尚有一定的難度:一是同一產品的種類及品種繁多,規格標準難以統一;二是供應鏈長,環節多,供應鏈主體之間合作不緊密,執行共同標準有難度。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地推進。冷鏈物流相關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在實施過程中涉及面廣,具有外部效果,企業執行標準缺少動力,應在政府支持下由行業協會牽頭開展示範,組織供應鏈企業共同參與推廣。

人民日報客戶端三農頻道:冷鏈物流的未來會朝著什麼方向發展?

安玉發:目前,我國正進入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新發展階段。繼續堅持對外開放,共建“一帶一路”,舉辦進口博覽會,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近幾年,與冷鏈密切相關的生鮮食品跨境電商發展迅猛,在滿足國內消費需求增長的同時,也帶動了冷鏈物流業的快速發展。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冷鏈物流企業應走規模化發展之路,通過兼併重組、改造升級、連鎖經營等方式,整合資源,提升市場競爭力。同時,重視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術的應用,依靠科技創新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和經營效益。

政府重視現代農業設施建設,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支持建設一批骨幹冷鏈物流基地,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農產品冷鏈物流設施建設,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可以預計,今後隨著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步伐的加快,冷鏈物流發展一定會進入快車道,以冷鏈物流和電商交易為特色的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的建立,必將在帶動現代農業發展和服務市民菜籃子中發揮重要的橋樑和紐帶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