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中小銀行突圍路徑:「規模化」轉向「價值化」

第八屆(2018)中國農村金融轉型發展論壇

暨新一輪農信社改革15週年紀念活動在京舉辦

本網訊 (記者 施維)7月7日,以“耕耘大地 收穫未來”為主題的第八屆(2018)中國農村金融轉型發展論壇暨新一輪農信社改革15週年紀念活動在京舉辦。本屆論壇,由中華合作時報社、中國金融雜誌社、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品牌研究所發起主辦,中國小額信貸聯盟、農商銀行發展聯盟聯合主辦。

來自全國25個省市自治區的農信社系統省聯社相關領導、優秀董(理)事長等高管,與業界實踐型專家共300餘人出席論壇,針對農村金融機構轉型發展,深入交流。

中華合作時報社社長、總編輯查迎新,中國金融出版社副社長、《中國金融》雜誌副主編 程建國出席會議並致辭。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副局長紀敏、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汪小亞、中國小額信貸聯盟理事長杜曉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長張承惠等專家學者針對論壇主題分別發表了主題演講。

2018年,新一輪農信社改革迎來第十五個年頭,農村金融的改革與發展,即將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回首來路,成就喜人:我國以農商銀行為代表的農村金融機構,克服經濟金融大環境以及跨界競爭所造成的新困難、新挑戰,與時俱進,改革創新,不斷取得新成績。展望未來,任重道遠:隨著“科技”對“金融”的挑戰日益嚴峻、監管政策不斷趨嚴,如何順應大勢、突破重圍、打造特色,追求內涵化、價值化發展,成為農村金融機構,乃至整個銀行業都必須直面的嚴峻挑戰。這次論壇主題定為“耕耘大地 收穫未來”,就是要總結經驗,把握趨勢,探索未來一段時期農村金融機構戰略制高點。

《中華合作時報?農村金融》主編劉小萃在論壇上發佈了新一輪農信社改革十大事件、十大人物。新一輪農信社改革正式啟動等十個標誌性事件、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等十位標誌性人物上榜。

論壇公佈了“第八屆中國農村金融品牌價值榜”五大系列11個獎項的榜單,包括普惠金融系列、金融扶貧系列、管理創新系列、科技創新系列、最美農金系列。評選活動從2018年初啟動,得到業界廣泛關注。全國近100餘萬人次參與投票,最終評委會從456家入圍機構中推選出了114家獲獎機構。

中華合作時報社社長、總編輯查迎新在致辭中指出:“強監管”時代,農村中小銀行要突破重圍,就必須從跟風追求“規模化”發展,轉向“價值化”發展,堅持向合規要效益、“脫虛向實”。在轉型路過程中有四個關鍵點:第一,摒棄盲目“大規模、擴區域”的執念,堅守紮根本土、服務中小微社區和“三農”的初衷,再造“零售銀行”;第二,以發展金融科技為抓手,大數據為核心,加速佈局互聯網金融;第三,根據地方經濟特點打造特色業務,以事業部模式做深做透,在某一個或幾個優勢行業形成強大核心競爭力;第四,引入戰略投資者,優化股權結構,讓資本為轉型發展注入新動力。

中國金融出版社副社長、《中國金融》雜誌副主編程建國在致辭中指出,隨著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嚴監管”的趨勢日益明顯。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三大攻堅戰中,“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的攻堅戰”排在第一位,這充分表明黨和國家對金融監管的力度將不斷加強,我國農村金融機構面臨著新的監管形勢和發展環境。然而,“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的要求也與農村金融的發展密切相關,迴歸本源、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普惠金融、努力支農支小支微更是農村金融機構在新時代必須承擔的歷史重任。把握好轉型創新和風險防控之間的平衡是未來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的重點和難點。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副局長紀敏認為,隨著城鄉要素雙向流動水平逐漸提高、新型主體層次性逐漸豐富、數字基礎設施開始改善,農村金融服務面臨綜合性、創新型服務能力;差異化、層次化風險定價能力;市場主導、政策引導的協同能力三個方面的新考驗。同時,農村金融將呈現四大新格局:多樣化、分層次的金融服務;多元化、可持續的市場主體;功能化、競爭性的政策支持;差異化、針對性的能力提升。

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汪小亞分析指出,十年來,農信社的主要變化和最新格局呈現出三大特點:農信社機構分化明顯,農商行快速增長;農信社支農規模增大,但支農比例逐年下滑;農信社資本質量有所改善,但存在壓力。她提出,十年來,農信社改革重點探索的問題主要有:農村信用社的產權制度改革和合作制的終結;農信社法人地位與縣域法人長期穩定;農信社管理體制的變遷和省聯社的改革;農信社商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和資產質量改善;農信社的市場定位和堅持服務“三農”的原則。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小額信貸聯盟理事長杜曉山認為,農信社改革不應要求一律改為農商行,省聯社改革模式也不應“一刀切”。這一論斷主要基於兩方面原因:我國國情是自然條件差異大、經濟社會發展不均衡的大國,政策要因地因社制宜;不同的所有制、不同的改革模式,有不同的利弊得失與適用性,機構的成敗重要的是在治理結構、風控能力、機制和責任心。他還指出,只增加農村金融機構競爭的方式不能解決普惠金融發展的痛點難點,應多發展公益性、非盈利性金融組織;對商業性金融要解決“指揮棒”問題,即徹底解決考核評定和獎懲機制,同時考核財務、業務績效和社會績效,增加考核普惠金融所要求的覆蓋率、可得性和滿意度問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張承惠指出,當前,基於內在動力和外部激勵,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關注普惠金融。其中,持牌金融機構發展普惠金融的主要做法為:成立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專營機構,為中小微企業量身定製產品,定點扶貧、精準扶貧,發展金融科技;非持牌機構的普惠金融業務應用場景日益多元化,各種來自第三方的金融服務層出不窮。她還指出,持牌金融機構與專業化數據處理公司、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日益密切,正成為普惠金融發展新趨勢。具體表現為:專業化數據處理公司具有在徵信、評級、加密、電子簽名、平臺安全等方面分工日益深化等優勢;金融科技公司具有人才隊伍年輕化、組織架構扁平化靈活化、激勵機制優化,承受失敗能力強等優勢;金融機構具有擁有專營牌照、客戶、聲譽品牌等優勢,與前兩者合作,能夠實現合作共贏、優勢互補。

在“圓桌論壇”環節,以《贏在新時代:下個十五年的機遇與挑戰》為議題,福建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副主任陳金德、廣東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銀信金融服務中心總裁張豔、中央財經大學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天維信息董事長丁家奎四位嘉賓重點研討了農村金融機構站在新的歷史階段、面對新的機遇與挑戰,如何實現新的改革發展。

在論壇上,圍繞農村中小銀行的轉型突圍,來自浙江常山農商銀行、福建省屏南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浙江德清農商銀行、安徽亳州藥都農商銀行、四川雅安農商銀行、山東青州農商銀行的優秀高管分享了創新理念和實踐經驗。

本次論壇,還啟動了“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進代:尋找農村金融改革榜樣——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大型融媒體新聞行動”。新聞報道將回望、總結改革開放40年來農村金融領域的農金人物、農金故事、農金成就,在《中國金融》雜誌、《中華合作時報?農村金融》週刊、今日農商行三個媒體平臺上同步推出。對內容深度挖掘、整合並實現產品化,通過媒體矩陣、移動矩陣來實現報道的同頻共振,提升大型融媒體新聞行動的傳播力、影響力,為紀念改革開放40年營造良好濃厚的輿論氛圍,讓農村金融機構凝聚精氣神、奮進新時代、改革再出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