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恐懼的不是勤奮,而是沒有方向


人生最恐懼的不是勤奮,而是沒有方向


最恐懼的時候,是沒有方向的時候。

01

你的快速成長

最缺的是一幅地圖


工作的前半年,確實有點辛苦。戰戰兢兢,誠惶誠恐,新人一個,白紙一張。


因為是白紙一張,所以什麼都不懂,所以什麼都需要學。


部門的前輩老人們也都挺 nice,即便再 nice,也沒有義務給你係統化的教學——願意教是情分,不願教是本分,老人們能給一些碎片化的指點,就該心懷感恩了。


那時的節奏是「白+黑」。白天裡要打仗,公司養著你,你就得出活;到了晚上,夜深人靜,拿出白天記下的筆記,密密麻麻的筆記:把說話一句句弄懂,把邏輯一個個拆開,把流程一點點梳理……把無數個碎片,拼接起來。


我自以為不笨不懶,但仍然花了六個月,才有遊刃有餘的感覺。


我缺少一副地圖,所以「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難免的,做了許多重複,走了很多彎路。


我的習慣還可以:一邊工作,一邊學習,一邊把所思所得扔進一個叫《工作手冊》的文檔裡。點點滴滴的碎片,慢慢沉澱成清晰的圖景。


時間流逝,我從新人變成了老人,領導讓我帶一個徒弟。小兄弟很謙虛努力,白紙一張,簡直就是當初的我……我當然沒有時間管他,我把《工作手冊》扔過去,讓他自己琢磨,偶爾解答他幾句。


一個月後,他慢慢摸到了門路;兩個月後,他開始獨當一面了。剩下就沒什麼難的,無非是變得更熟練更精細……


現在想起,小兄弟其實有點幸運:我比他多用了四個月,因為我比他少了一份大綱。


人生最恐懼的不是勤奮,而是沒有方向


02

我們的努力

常常充滿技巧,卻少了大綱


多年前一個銷售高手告訴我:帶一個新人出師,其實不用太長時間:有悟性的話,半年就能獨當一面了。


銷售的技術,其實不難學習,難的是一本 Guidebook(指導手冊):搭建體系框架,把枝枝椏椏串聯起來。


各行各業,大道相通。你新進一個行業,你新學一門技能,現在立下志向,大吼一聲:「我要開始努力了」。


然後呢?


你要知道該幹什麼,一二三分幾個階段,每個階段怎麼走,每一步需要注意的點……這就是結構力,是地圖,是大綱。


在這是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會接觸到很多技巧的碎片,微博、微信、小密圈、Youtube……


這些碎片,我們稱之為「術」。


這些「術」是零散的:每一顆都在閃光,每一條都很精彩,聽起來很過癮很痛快。但是合在一起呢?那就是混沌一團,難以轉化成力量。散是滿天星,聚是一團麻。


現實其實太過於豐富,當我們身臨其境時,反而容易迷失在繁雜的細節之中,可能抓不住重點、抓不住主題。


缺的是什麼?


缺的是一根線,把這些知識點串聯起來。就像一顆大樹,有了主幹,有了框架,然後再把枝枝葉葉掛上去。


我們的生活裡,充滿了技巧,卻缺少大綱。


人生最恐懼的不是勤奮,而是沒有方向

03

一份大綱,價值連城

其實不需要太多字數


小時候看《射鵰英雄傳》,黑風雙煞偷了黃藥師半卷《九陰真經》,放在哪裡都不放心,最後乾脆毀了原文,刻成刺青,縫在陳玄風的胸口。


當時年少懵懂,看到這裡不禁輕輕一哼,「作者真是草率:人的胸口能有多大地方,怎樣能抄下半本書?」


金庸武俠之美,在於細處的立意之深。後來明白了,自己才是那隻菜鳥:對於高手而言,幾千字的點撥,就太足夠了。這是絕世秘籍,不是百科辭典,怎麼會逐字逐句教你?


一本大綱就已經價值連城,剩餘下的血肉填充和枝葉延展,不過是體力密集的勞動而已。


真正的江湖秘籍,真正的絕世武功,篇幅都不會太長,往往是寥寥數語。


愛因斯坦窮盡半生,尋找萬物公理,最後的答案是一行字,「狹義相對論,E=mc²」。


33億年前,地球上就出現了第一批生物,歷史長河漫漫,生物學的奧義最終不過八個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第一顆原子彈的誕生,幾乎凝結了人類金字塔尖的智慧;但第二三四五顆的落地,就容易多了:不需要你告訴我所有細節,你給我指個大方向,就能省下來無數金錢和時間。


有句老話,「中醫不傳之秘在量」。你師傅考驗了你十幾年,終於願意把「量」的秘訣說給你。而你這時候說,「不行不行,你從入門的第一課講給我聽」?那你就是個憨憨。


我們說隔行如隔山,各行各業都是自己的訣竅。而對於高手而言,質的躍變,通常不來自於長篇大論的細節:


對於職業玩家而言,對行業已經足夠熟悉了,基礎知識已經很瞭解了。再溝通起來,只需要直抵要害。三言兩語的點撥就夠了。這時候要昇華躍遷、更上一層,往往是幾句話的、關鍵處的點撥,然後就是雲散月明、豁然開朗……我們稱之為「開竅時刻」。


回到武俠世界,我們可以想見:歐陽鋒練《九陰真經》,需要手把手教麼?扔給他一本大綱就夠了。


人生最恐懼的不是勤奮,而是沒有方向

04

最恐懼的時候

是沒有方向的時候

往深了想一層,大綱的內核什麼?

方向的指引。


上學時和畢業後,哪個更難?


當然是後者。


上學的時候,就像打遊戲,學校會給你分配主線任務、支線任務,只需要按照任務說明一步一步操作就行了;但生活裡卻不一樣,沒人給你分配任務,更沒有任務說明……起早貪黑、費心勞命,最後的結果也可能是沒有結果。


生活裡充滿了困惑:多數人都會有猶豫,糾結,踟躕不前;多數人都很難堅相自己選擇的路。


這個時候,如果有個高人,能在你肩膀上拍拍說,「對的,往前走就是了」,一句話的能量可能比十倍的資金都顯得更為重要。


父母對子女成長很重要,父母就是子女的人生大綱:智慧的言傳身教,氣質的經年浸染,更重要的,還有關鍵節點的指引護航:20%的人生選擇,決定了80%的人生狀態。幾個正確的重大決定,足夠讓人生輪廓呈現不同的模樣。


創業之路,艱辛異常。除了精神和體力上的壓迫,最大的不安,來自於迷茫。


和產品經理不一樣,每個創業者並非大家想象的那樣,運籌帷幄,盡在掌握。很多時候,他們是打腫了臉充胖子。


如果這個時候,有個高人在旁,給他們畫餅打氣鼓勵,拿出國際案例、數據比較、業績推演,來證明「這個東西一定行」,那對開荒期的創業者就會像落水後的浮木一樣。


拼多多的黃崢,用了四年時間登上福布斯。黃崢自然是能力非凡,而更讓我羨慕的,是他身後的導師段永平,那真是無可比擬的人生寶藏。


最恐懼的時候,是沒有方向的時候。


金戈鐵馬、沙場征伐,豪傑英雄都不會眨一下眼睛;而茫然無措、沒有方向的時刻,卻會讓人到了無邊的恐懼:外面已經風氣雲湧了,而我還只能窩在一個小縣城裡,縱使再英雄十倍,又有何用?


我們害怕的,並非「每天工作 10 個小時」。我們擔心的,是「付出之後,卻沒有意義,沒有收穫,沒有希望」。


如果神明找到我,甩給我一本大綱,「照著做就行了」。餘下的事情,還有什麼難的?


人生最恐懼的不是勤奮,而是沒有方向

05

「術」的獲取,並不算太難

「綱」的得到,需要沉澱體悟


我是一個野生的公眾號作者,靠著點小聰明,擁有了一些讀者,悟出了一些技巧,也花了很多時間,走了不少彎路。


有時我就在想,如果有個前輩在面前,關鍵處點我幾句,一路走來會輕快順暢得多。


寫字很久,我才想明白了一個道理:文章 = 結構 + 擴寫。兩項技能就足夠了。


在寫作裡,花費時間最多的,不是打字敲字,而是編織大綱。


很喜歡《大作手回憶錄》,來回看了許多遍。拋開利弗莫爾的生平爭議,這本書無疑是「趨勢投資的聖經」,也是投資人必看的經典。


這本大作裡,並沒有講「術」:不講 K 線圖,不講均線,不講 MACD 和 KDJ……旁枝末節,陳詞濫調,不是大神該說的東西。


他講什麼呢?


底層邏輯和核心原則:「最小阻力路線」、「關鍵點交易」、「時代不同,人心不變」、「交易過程的正確性」、「認清大勢」、「恪守原則」……


他搭好了架子,有緣的後生手握大綱,添磚加瓦,就能建起自己的大廈。


實際上,在我的認知裡,當代的股票技術法則的流派,多多少少都是由利弗莫爾的操作手法基礎上延伸而出,說他的操作體系是華爾街交易技術的詞根,也並不太為過。


對於很多書,最有價值的部分是目錄。


目錄是綱領和結構,更是主線和靈魂。看過一些經典,看到其中思路脈絡的形成,才會覺得大師們的舉重若輕,那是多麼的不容易。


我用了很久的時間,才真正理解「綱舉目張」這個詞。古賢智慧,真是精深無比:大綱有了,枝節於是就延伸鋪展開來。


枝節是汩汩的流水,大綱是深深的源泉。


嚴格來講,「術」的獲取,並不算太難——對於足夠努力、聰明進取的人,有無數種方式來學習技術;


而「綱」的得到,需要沉澱體悟,需要融會貫通,當然,還需要一點點運氣,以及一點點緣分。


能看到這篇文章,何嘗不是一種緣分?


人生最恐懼的不是勤奮,而是沒有方向

很多人不妨問自己一句:

我有幾年沒有很大的成長了?

很多人都說要持續成長、快速成長

但卻一直沒有一個成長的大綱

沒有一套成長的方法論

學會成長再成長


因為成長並非你有意願就可以做到的,它像任何一門技能,是應該遵循科學訓練方法的,你沒有方法,事倍功半,無效努力很多;你有方法,事半功倍,每一份努力都有實打實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