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孩子不良行為背後“潛臺詞”

在電視節目《媽媽是超人3》中有個情景讓我印象深刻:霍思燕的家裡來了3個小朋友,霍思燕一個人照顧不過來,就是她就請兒子嗯哼一起幫忙照顧孩子。

剛開始,嗯哼很高興,也很盡心盡力,又是冰箱裡拿飲料,又是和小妹妹盪鞦韆……忙前忙後,特別像一個"大哥哥"。

但過了一會,嗯哼就不行了,又是發脾氣,又是揚言要離家出走。

讀懂孩子不良行為背後“潛臺詞”

乍一看,嗯哼的做法很像"不良行為",但其實一旦父母讀懂了孩子背後的潛臺詞,然後對症下藥,那孩子的"不良行為"根本不是事。

嗯哼之所以發脾氣,其實就是在告訴霍思燕——"我需要你的關注,我需要你的愛,我也想讓你照顧我。"

行為實際上是透露一個孩子潛心信念的一種密碼信息。很多時候,當你的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他大概率是在用他的方式告訴你:他感到沒有歸屬感或者他不太自信。

當孩子表現出以下幾種"不良行為"時,家長們就要注意了。一定要讀懂孩子的"潛臺詞",做到有的放矢,對症下藥

滿滿媽媽是一個全職媽媽,她最近特別苦惱:原來只要自己需要做飯時,孩子就會專門過來煩她,一會抱著腿讓講個故事,一會又要喝水,一會又要拿東西讓媽媽幫忙……

上面滿滿的表現,其潛臺詞就是在告訴他媽媽:我需要被你特別關注。

如果你的孩子的表現是讓別人為自己忙,父母的感覺是特別心煩,那你的孩子很大概率是在尋求過度關注。他潛意識的想法是隻有得到特別關注時,我才有歸屬感;只有你們都圍著我轉時,我才覺得自己重要。

這時候,父母可採取下面的辦法:

1.給孩子分配一個有用或者有趣的任務,哪怕是幫父母捶捶腿、照顧一下弟弟妹妹(如果有的話)或者給他的玩具讀個故事都行,只要他樂意去做就好。

通過讓孩子參與進來,給他一些他自己覺得有意義的角色,滿足他的自我價值感,這也是比較好用的辦法。

2.適當妥協。就是父母以商量的口氣告訴孩子,我知道你現在需要我,可是媽媽現在有別的事情,所以你看這樣行不行,媽媽多長時間後可以陪你讀一本書(或者玩一會他最愛的遊戲),只要你同意自己先安靜地看會書或者玩會。只要父母平時言而有信,一般孩子會答應的。

3.不斷鼓勵孩子培養自我獨處和自我愉悅能力。

孩子尋求過度關注的原因可能恰恰是得到了太多的關注,導致他們時刻都需要特殊的關注。因此父母需要逐步鼓勵孩子學會自娛自樂,比如教自己的孩子玩拼圖、做手工或者其他安靜地遊戲,總之讓孩子自己學會打發時間,解決自己無聊的問題。當然,你需要循序漸進地培養它,剛開始,你會感覺比較難,這時需要提醒自己要有耐性,同時注意逐漸減少對孩子過多的關注。

幼兒園裡,室外活動時間到了,老師讓小朋友們都進教室,可小北就是抓著滑梯的扶手就是不進去,老師有些生氣了,告訴小北說:"如果你不馬上進教室,今天一天都不允許你再出來了。"小北是個調皮的小男孩,他做了個鬼臉,"我就不進教室,你強迫不了我。"老師有些下不來臺,感覺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挑戰,於是她抓住小北,然後把扭動著身體、尖叫的孩子強行抱進了教室。並對小北說:"下次說該進教室時,你也要照我說的做!"……

讀懂孩子不良行為背後“潛臺詞”

上面小北的表現其背後的潛臺詞就是,"我要說了算"。

如果孩子就是不聽大人的話,並且給大人的感覺就像上面的老師一樣,感覺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挑戰,那大概率上孩子是在尋找權力。他潛意識的想法是隻有我說了算或者沒有人能控制我時,我才有歸屬感,你們強迫不了我。

這時候,大人們可以採取下面的辦法:

1.通過讓孩子幫忙,轉移孩子的行為。比如對孩子說,"你願意幫我清點一下人數嗎?"然後故作神秘,對孩子說,"我是相信你,別人我還不讓他做呢?"孩子八成就忘了權力之爭,轉而去履行他的職權呢,只要他覺得有意思,有掌控感就行。這也是在中小學校裡,一些聰明的老師對待搗蛋孩子的辦法,讓他當一個班委,發揮他的主動能動性。

2.提供有限制的選擇。賦予一個孩子力量的方式之一,就是給他提供選擇,當然這個選擇是大人們提前設定好的,所有的選擇結果都可以接受。比如對於上面例子子的小北,老師完全可以詢問他,你是願意在遊戲結束把全班同學領進教室,還是牽著老師的手,跟著其他同學一起回去。如果他說的選擇不是我們預設的,比如待在外面,那很簡單,明確告訴他:"這不是我們的選擇。"

3.設置緩衝時間。比如,告訴小北在進教室之前,可以讓他選擇再玩一種遊樂設施,並告訴他再玩2分鐘,之後就要上課了。

4.只做不說,和善而堅定地行動。

就是大人們既不說教羞辱孩子,更不生氣,只需要堅定地執行自己的想法就好。即使孩子發脾氣,大人們也不要應戰(比如自己大發脾氣)。

東東媽媽出差了,晚上由爸爸幫他洗澡,但是洗完澡後,東東一直要玩浴盆裡的泡泡,爸爸有些說了幾次,他也不出來,爸爸有些不耐煩,直接把他抱了出來,結果東東生氣地把浴盆踢倒了,水撒了一地,爸爸很生氣,直接打了東東的屁股,東東哇的一聲就哭了起來。

讀懂孩子不良行為背後“潛臺詞”

到了睡前故事時間,爸爸拿了一本書要給東東念,東東撇著嘴,"我討厭你,我不想讓你給我讀,我要媽媽!"……

其實東東的表現,其背後潛臺詞就是,"爸爸傷害了我,我也要傷害他。"

這時候,孩子行為背後的潛意識是我沒有歸屬感,沒人喜歡我。

這時候,大人們可以採取下面的辦法:

1.理解孩子的感受並道歉。

孩子出現"報復"的行為,一般都是大人有錯在先,所以大人首先要承認孩子的感受,比如對東東說,"爸爸打了你,你是不是覺得傷心?"孩子一般會委屈地說,"是的。"這樣的做法可以讓孩子感覺得到了理解和歸屬感,有助於孩子情緒的穩定和消解。

然後,向孩子道歉,告訴孩子自己的那種做法不對,這對一個沒有向孩子道過謙的成人來說有些難,但大人必須認識到,教和鼓勵是比懲罰更有效的回應方式,所以放下你所謂的臉面,真誠地向孩子道歉,然後再加一個擁抱,你會發現孩子會很高興地原諒你。

2.等孩子情緒平穩點後,收拾殘局,做出彌補。

比如,在上面的案例中,爸爸可以提出幫助東東擦乾地上的水,然後給東東一個拖把,讓他自己把水擦乾。東東如果不太配合,也沒關係,繼續和善堅定地收拾地上的水,收拾完以後按慣例給他講睡前故事,準備睡覺。

這樣做,就是把這件事情作為教孩子的一個機會(而不是繼續報復循環)

…………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並不難懂,更不難管教,只要大人們學會讀懂孩子行為背後的"潛臺詞",然後對症下藥,一定會事半功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