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那麼多人黑魯迅?

亦千丶


樓高自然風大,樹大自然招風,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地位是不容質疑的,他也因此家喻戶曉。那些黑魯迅的人其實是對他望塵莫及,難以超越。至於原因,只能說是讀不懂魯迅,因為解讀不了,難以明白魯迅文字裡的蒼涼和悲痛,難以明白魯迅的良苦用心。

而魯迅的作品確實也是需要花時間才能讀明白的。現代文學的白話文開端自文學革命始,而魯迅更是發表了第一篇白話文小說。但是他的文字相對於今天的白話文,仍有很多晦澀之詞,又有很多隱喻之詞,故而他的文章有些晦澀難懂。而我永遠都站在魯迅的這一邊,為他救國的理想而感到,為他曾經的努力而震撼,更為他因憂患而悲苦的一生而感到悲哀。下面我節選魯迅的一些詩句來來談談魯迅的理想和麵對現實的絕望。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1903年,魯迅在日本求學時,將此詩題在照片上,表達了他強烈的愛國熱情。此時祖國風雨飄搖,內憂外患。不僅是國,魯迅的家也逐漸走向衰敗,但他的理想卻日漸強大。在一本學醫期間,他一次次的被電影裡中國民眾的“看客”行為所震驚,也逐漸意識到救中國人民的藥不能靠醫學。所以他走上了棄醫從文的道路,拿起筆做的槍桿,向舊時代開炮,面向封建社會殘留的一切。正如他在《自題小像》中寫的那樣,我熾愛著受到侵略和封建壓迫的國家,這份情感只能寄託給天山的星星,沒人明瞭,我誓將我的一腔熱血報效我的祖國。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橫眉冷對千夫指,可以說一句話高度概括了魯迅一生所做的事情。對於一切自己看不慣的人和事,絕對不容,不能放過,一定要吐出來為快。這一生為了老百姓不知罵了多少人,得罪了多少人。魯迅確實有些激進,那是因為他內心對社會的焦慮感是那麼強烈,這個社會麻木的人那麼多,社會的弊病也那麼深,只有犀利一些,再犀利一些才能斬除弊病,才能早日醫好中國人的病。他的一生一面橫眉怒對那些千夫所指的人,一面俯身甘願做老百姓的孺子牛,為民眾他是不惜生命的。他曾幫助過很多人,甚至還有革命志士。

兩間餘一卒,荷戟獨彷徨

魯迅在題小說《彷徨》時,曾作一首小詩:

寂寞新文苑,平安舊戰場。兩間餘一卒,荷戟獨彷徨。

文學革命轟轟烈烈進行了幾年,逐漸消退,有的人成了得勢者,做了官員,有的人悄然隱退,也有的如他般繼續前進。而他既沒有陣營,也沒有夥伴,一個人拿著武器獨自探索和彷徨。現在讀起來眼前依稀還有一個瘦弱的老者,深邃的目光中也有徘徊和迷惑,羸弱的身體邊持著槍,似乎在和這個世界說,革命還沒有勝利,我該如何戰鬥,前方到底會怎麼樣。


孤身戰鬥的魯迅,該有多麼的孤獨和無助。而社會現狀並沒有變好,反而日漸惡化,在絕望中吶喊和彷徨的魯迅,在悲觀中仍不忘給勇士吶喊,幫助彷徨在路上的年輕人向前邁進。

結語

如果你從不曾讀魯迅,那麼請不要輕易評價他,更不要黑化他,因為他曾經的戰鬥是那麼艱難。而那場戰鬥中他還沒有看到勝利就戰死沙場了,因為透支身體,內心悲苦的他早已耗盡了身體所有的能量。


夕露霑衿


首先我沒有看到什麼人在黑魯迅.。我敬重魯迅,因為他敢於講真話,揭露民族劣根性。但我不贊成m先生所說主將,旗手之類。因為魯迅先生不死活到解放,結果會如何呢?大家可以看到。.因為魯在寬鬆的環境中,冷嘲熱諷是可以的,但在.新環境中,.恐怕只能在固定的地方吃盒飯。諸位,你在報紙,雜誌上何曾看見過魯迅風格的文章。有的只是郭沬若,楊朔等錚錚鐵骨之人的文章。


用戶9684639363175


這麼多人,喜歡黑魯迅先生。是因為魯迅先生文筆犀利,指桑罵槐,得罪了不少的人。其次,有許多人借黑魯迅先生的機會,來抬高自己的身價,謀取利益。

道不同,不相為謀。走自己的路,由別人去評說吧。



水金304


為什麼那麼多人黑魯迅先生,主要是魯迅先生筆下的蒼蠅都成了精,變成了噴子。而蒼蠅又是無處不在、數不勝數的,況且它們個個生得十全十美,沒有絲毫的缺點和不足。它們就是道德的維護者,任何人在它們眼裡都是醜陋不堪、一無是處的,不管他是偉人、名人,還是戰士!




桃源居士81


因為魯迅的文章揭露了黑暗。



沙漠的狼140460


魯迅,看他的《吶喊》,非常淺陋,借瘋子之口把中國五千年文明史說為兩個字“吃人”。人們不僅懷疑,魯迅讀過中國歷史沒有。當描寫孔乙己時,你會想魯迅先生讀過回書沒有?中國自古知識分子“修齊治平”,以學兼善天下。象孔乙己,沒有考上什麼,坐什官,但孔乙己沒有改仁善之心,起碼一不偷,二不搶,何以被挖苦潮諷。還不說魯迅模仿《范進中舉》。

不是說魯迅一無是處,而是他是毀滅中國文化的投槍和利劍。………同情青年革命者,也有許多文化建樹。魯迅應該是兩面魯迅。


用戶4040637202253


為什麼那麼多人黑魯迅?他們居心何在?

大概看了一下,回答什麼的都有。有名人說,文化說,反感說,刺痛說,說什麼的都有。

其實我們在看待這種問題的時候,不妨把眼光拔高一點。用上帝視角去看,就清楚了。

注意,只是拔高眼光,不代表拔高姿態。因為在自我的心中,把自己拔得再高都不過分,但是在和別人接觸的時候,就不能用這種心理去說事。人家會反感的。

魯迅先生在世的時候就樹敵無數,或者說,基本上沒有朋友吧。他是一位清醒的、孤獨的、憤怒的、冷峻的、深刻的批判者。

也正因為如此,在世便和大部分人有過節。我們今天說的“黑”,在當時的文化界同樣存在,只是不是這個詞罷了。所以,黑魯迅並非新時代思想百花齊放的產物,而是一項傳承。

中國文人講究的是溫文爾雅,大度包容。大家都認為這是來自於孔夫子的禮,可其實這種態度正是孔夫子最討厭的“鄉愿”。而這種拉幫結派,你好我好的鄉愿情節在中國的人情社會中實在太過強大,導致了整個社會都對不遵從“鄉愿”的人懷有惡意。

孔夫子痛罵鄉愿,但是後人不提這茬,只學董仲舒,二程一朱,王陽明的“新儒學”。所以孔子這個萬世之師雖然被抬得很高,其實他的學問和當世儒學相差甚遠,但是一到批判儒學的時候,這老頭第一個就被拖出來背鍋。

聖人可不那麼好當。

看清楚社會鄉愿德行的聰明人很多。如道家的老子,他反正覺得這社會是沒救了,騎著牛就走了,冷眼冷心,只留下一部《老子》給你們自己去琢磨。而莊子則不同,莊子同樣看清這社會的糊塗亂象,不願意插手管理,但是他是熱心的,他不斷指出問題,並教導糊塗人們如何修行,如何修心,如何得到精神上的解脫。

莊子是冷眼旁觀,卻有一顆熱忱的心。

像不像魯迅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在對社會問題、人性問題的態度上,魯迅和莊子何其相似?但是時代的不同,讓魯迅有機會、有能力用文字來表達更多,藉助新時代(當時)的報刊之類的大眾傳播工具,完成他真正拯救世人於矇昧的夢想。

罵是他僅有的一條出路。魯迅罵的都是現象、本質,並非針對個人。這是一種悲天憫人的大情懷。真正要是看不過眼,大不了不聞不問,何必得罪大多數人?

這是他的罵戰對象所不具備的一種高情懷,也因此才為世間大多數人所尊重。

魯迅的地位,並不是一些不瞭解的人認為的那樣,靠的是黨和國家給的。

魯迅憑的是本事。你以為他是個文學家,其實魯迅是個學問家、藝術家、收藏家。很多人在讀到野史之時,想著豐滿他個人,把他拉下神壇,但是一是於史無據,全憑臆測,二是他們不知道,一位學問家的精神和思想,並不受日常生活、桀驁孤清的性格所左右。

如果僅僅看到魯迅的文學,那是不瞭解魯迅,更不瞭解文學。

他的文字只是他用來揭穿、批判社會的手術刀。工具而已。魯迅的身上有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精神,他敢於直面現實,敢於批判、敢於鬥爭、不留後路。他的學問和思想的價值,正在於他的直面現實。

其實如今和上世紀末比起來,大眾的思維開始清晰、迴歸,並沒有太多的人在黑魯迅了,剩下的大多是在他的野史、豔遇、蕭紅關係這些世俗的傳聞中翻撿沉渣,譁眾取寵。

如今黑的不多了,同時,要黑也高級了,不再是簡單的為黑而黑。而是確確實實被魯迅的觀點刺痛了,穿越這幾十年,還被刺痛了。

他批評的那些現象,至今未曾改觀,甚至還變本加厲。

至今魯迅仍是一面鏡子,照見所有當代人的醜陋和愚昧;魯迅也是一個燈塔,指引著有良知的學問家的方向;魯迅還是一條道路,讓更多的後輩有路可走。

魯迅從某個角度來看,就是個憤青。當時是,現在也是。

只不過當時憤青可以救國,而如今的憤青除了部分糞青,剩下的就是可能對既得利益的傷害。

而這一部分憤青,是不受社會待見的。

所以,你知道為什麼魯迅退出教科書了?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了?因為這種對社會的批判和鬥爭,被認為不合時宜了。

至於是誰決定的,我不知道。

我也不去猜測。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我們現在的社會需要魯迅先生這樣的批判現實主義者!雖然魯迅先生的一些觀點不對,比方說他反對中醫,但是這絲毫不影響他人性中光輝的一面。可是有的人還算得上是人嗎?滿嘴仁義道德,實際上一肚子男盜女娼!


乾坤正法


這些人無外乎以下幾種心理:一,懼怕魯迅,他那標槍般犀利的語言,手術刀般精準的剖析,為我們呈現了一些人思想的陰暗面和人性的弱點,讓這些人害怕,顫慄;二,傍名人,自己無甚建樹,為引人耳目,故作驚世駭俗之語,無關乎對錯,無關乎原則,只為反對而反對,語不驚人死不休;三,別有用心,他們見不到人們因為魯迅作品而生的覺醒與清醒,見不到人們因魯迅作品而生的理智與反思。


一塵哥的世界


魯迅的文章就是當今社會的透靈碑。透靈碑非常的奇特,人只要站在碑前,就能現出前生。有一天,來了一位有本事的人,想看自己的前生,往碑前一站,碑中現出一個兔子精,他一看自己竟是畜牲轉世,惱羞成怒,把碑砸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