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1.44不是隱身戰機,為啥算五代機?

帥氣的大伊萬


米格1.44的誕生非常曲折,但是體現了蘇聯航空工業嚴謹、科學的設計態度,他可以算作五代機的原因和俄羅斯目前裝備的蘇57其實有些類似,都是隱身不是很過硬,但是在其他指標上對比現在的四代機也有革命性的提升。

上圖為米格1.44驗證機,下圖為他扁平的機頭部分,也進行了一定的隱身設計,而且採用了升力體佈局,從下圖看,他兩側的鴨翼非常巨大,而且鴨翼頂部呈現出鋸齒狀,有多個渦流發生器。

米格1.44一開始也不是沒有采用過隱身外形的設計,1.44只是目前製造出來的這架蘇聯MFI戰機驗證機的工程代號。在詳細介紹米格1.44之前,我們先簡要了解一下MFI計劃。在美國於上世紀80年代啟動了ATF隱身第五代戰鬥機研發計劃之後,蘇聯感覺到了壓力,也啟動了自己的第五代隱身戰鬥機發展計劃,其中的重型戰機叫做MFI計劃,輕型戰機叫做LFI計劃,主要對應的是蘇聯國土防空系統中重要的兩個組成部分:重型殲擊機和前線戰鬥機。

上圖為蘇聯蘇霍伊的五代機方案,後來發展為蘇47金雕戰機;下圖為蘇聯解體後才首飛的蘇47,後來也被放棄了。

蘇聯的三大設計局都參與到了新型第五代戰機的研發當中,其中蘇霍伊設計局拿出了前掠翼戰機方案,也就是後來的蘇47金雕戰機;雅科夫列夫設計局拿出了一架設置了鴨翼的隱身戰機方案,其實類似於美國F22戰機取消尾翼,換成鴨翼,這樣設計的好處後面會提到;而米格則拿出了一個名為5.12的MFI戰機設計方案,並且在設計之初就不僅僅把技術上對美國的趕超放在其中,而且還把蘇聯的空軍軍事學說融入其中,獲得了蘇軍的垂青,最終被確定為主要研發單位。

圖為米格1.44的CG圖。

米格的代號為5.12的戰機一開始也是嚴格符合隱身外形設計的戰機。他是一架帶有前鴨翼和後三角翼的飛機,具有扁平式的升力體機頭,雙V型垂尾,內置彈倉,隱身矢量發動機,S型進氣道設計等嚴格按照隱身理念設計的隱身外形,從某些角度來看,他和如今我國的殲20戰機頗有些相似。蘇聯還製造了該機的驗證模型,進行了大量的風洞測試,確定了飛機的雷達反射面積、氣動特性,獲得了大量的數據。

圖為米格1.42的氣動模型和設計圖,可見他擁有彈倉,有非常符合隱身要求的外形設計,氣動外觀和我國殲20類似。

米格5.12五代機的風洞測試結果表明,該機有著很好的高速性能,飛機的鴨翼使得他具有很好的大迎角飛行能力,近距耦合的鴨翼則給飛機帶來了很好的升力性能,飛機在2馬赫高速飛行時甚至可以進行大過載的機動。蘇聯為了使米格5.12戰機具有更強的高速飛行能力,為他裝備了兩臺留裡卡設計局設計製造的AL41F發動機,單臺推力達到17噸,根據蘇聯設想,這架飛機應當具備2000公里左右的作戰半徑,縱深作戰和大範圍機動能力非常優秀。

圖為AL41F發動機。上圖中下面是117S(基於AL41F1A發展的發動機,用於蘇57戰機),上面是AL41F。

此後,蘇聯在各種測試的基礎上對5.12項目進行完善,發展出米格1.42飛機。1.42飛機隊氣動外形進行了很大的調整,在1988年,米格公司根據蘇聯姆斯季斯拉夫·V·克爾德什研究中心研發的等離子發生器,又再次對米格1.42氣動佈局進行了調整。因為兼顧隱身的外形會對氣動佈局有不利的影響,在氣動和隱身之間需要向隱身作出讓步。但是等離子發生器的出現使得飛機飛行中可以在表面形成一片等離子云,飛機的雷達反射面積因此可以降低100倍。但是等離子發生器至今沒有研發成功,依然停留在工程論證階段。

圖為早期的米格1.42設想圖,可見他的鴨翼、大邊條等設計。

與此同時,米格公司已經為這項未來技術做好了準備,適當的降低了米格1.42的隱身外形嚴格程度,使得部分設計再次偏向於強調機動性的氣動設計,於是米格設計局在1989年左右,根據研發到這一步的結果,開始嘗試製造出米格1.44項目驗證機。時間進行到現在,悲劇的發生已經不遠了,蘇聯在1990年前後逐步倒塌,米格的MFI項目被徹底擱置,米格也從國家經營的科研機構變成了一個航空公司,而且面臨財政短缺。

圖為米格1.44首飛後的試飛員戈爾布諾夫。

在這種情況下,米格公司依然堅持在1994年左右完成了一架缺少不少子系統的米格1.44驗證機,而美國也只是在1995年才開始了F22戰鬥機的試飛工作,可以說到這個時候,米格1.44依然不算落後。米格想辦法自己花錢在隨後的幾年不斷完善米格1.44技術狀態,在米格的努力下,俄羅斯在1999年第一把這款飛機向世界公開,實現了首飛。

圖為米格1.44戰機上的各個雷達天線的探測角度,他的探測能力幾乎能覆蓋機首部位所有角度,還有兩個後向雷達,探測能力不是四代機可比的。

米格1.44確實用了非常科學的方法測試了自己的隱身性能,也因為國家的技術發展及時調整了隱身的設計,這一點不應當成為指責他隱身性能不佳的“黑點”,畢竟蘇聯的解體導致等離子發生器研發的失敗,這不是米格1.44的錯誤,他完全可以以1.42狀態展現在世人面前,那樣我們也許會說他具有嚴格的隱身外形設計。

圖為蘇27戰鬥機測試為米格1.44研發的二維矢量發動機,該發動機和F22上的二維矢量發動機非常類似。

米格1.44依靠雙發大推力AL41F發動機,可以實現連續的超音速巡航,在連續超音速巡航條件下,作戰半徑1000公里,在亞音速巡航條件下,作戰半徑2000公里,最大飛行速度2.6馬赫,爬升率、穩盤、瞬盤能力都在後來出現的蘇35S戰鬥機之上,誰又能說性能如此出色的一架戰機,不是五代機呢?現在的五代機,又有誰能夠保證自己在空戰中穩贏這麼一個“快速拳手”呢?

圖為美國雜誌對米格1.44的報道。

米格1.44的雷達佈局也是符合五代機標準的,他除了機頭的相控陣雷達,還設置了兩個機尾雷達,兩部側面雷達,飛機探測角度非常大,遠比四代機,甚至是四代半戰鬥機只有1部機頭火控雷達要強的多。在蘇聯的作戰體系中,米格1.44承擔著體系攻擊的重任,繞開前線,直接插入敵人縱深進行制空和破壞,打擊敵人的後方關鍵節點,使其前線部隊成為無本之木,這是米格1.44設計的出發點。

上圖為俄羅斯航展上的米格1.44,下圖為米格1.44和殲20的側面對比。如今,俄羅斯的蘇57戰機已經開始服役,米格1.44已經成為歷史,但是當我們看見殲20戰機以經典的鴨翼、大邊條、後三角翼佈局出現時,千萬不要忘記,首開這一氣動佈局先河的是米格1.44。


海事先鋒


說起這架米格-1.44戰鬥機算得上是一個生不逢時的“苦命孩子”!
Mikoyan.MiG-1.44/設計代號1.42


、工程代號:1.44。

是前蘇聯“米高楊”設計局為與美國競爭先進技術四代機而研發的一型戰鬥機。

1983年設計、1989年第一架組裝完成、2000年2月首飛成功。

只完成了一架原形驗證機後、隨著前蘇聯的解體、“米高楊”設計局也被合併到俄羅斯新的飛機設計生產製造聯合體,米格-1.44的“路在何方”?

型號飛機氣動外形設計複雜、可操控活動面多達18處、採用部分隱身技術、常規三角翼+雙垂尾+鴨翼佈局+S可調節進氣道,大量使用複合材料和吸波塗層。米格-1.44從技術參數算得上標準的四代機、按俄羅斯人劃


代定位是五代機。

只可惜米格-1.44只有唯一的一架“寶貝”原形機、還能不能繼續飛起來?俄羅斯人也不知道。


型號飛機最大重量:35噸、最大速度:2.6馬赫、最大升限:2萬米、最大航程:4500km、配置2臺AL-41F渦扇發動機(矢量發動機噴口技術)。

米格-1.44戰鬥機米高楊設計局最後的輝煌。


孔乙己亂彈


米格1.44,當年俄羅斯和很多中國人對他充滿了期待,以為米格1.44能和F22能拼一把。其實是沒想錯了,米格1.44和F22任務大不相同。

俄羅斯沒有告訴世界米格1.44接替的是哪一種戰鬥機?人們以為是蘇27,其實是米格31。米格25和米格31作為俄羅斯的國土防空截擊機,飛得遠,飛得快,但靈活性差,下一代截擊機要求速度可以稍微降一降,但要更多靈活性,這才是米格1.44的由來。

從外形上就可以看出,米格1.44身體龐大,一看飛得特別遠。為了增加靈活性,改變了以前的正常佈局,為米格1.44設計了一副鴨翼。要求特特點就是,靈活性,長航程作為重點。

人們有些奇怪,米格1.44為什麼沒有一點隱身性能呢? 第一,因為隱身性是俄羅斯的短板。第二,在俄羅斯的國土範圍之內,作為截擊機地面天空有雷達指揮,隱身作用不大。不像美國的F22,是攻擊戰鬥機,去的都是陌生區域,現在的隱身是必然的,而米格1.44不需要,因為俄羅斯本身有強大的雷達網。

當然這是我的分析,同時也回答了原蘇聯為什麼要設計一款米格1.44,不隱身的戰鬥機的原因了。米格31是第4代,如果作為繼承者的米格1.44,當然是第5代了。



大志遠思想空間


嚴格來說它不屬於五代機,現代五代戰機的4S標準是超音速巡航,超視距攻擊,優異的隱身性能,優異的戰場狀況感知能力以及信息融合能力。

米格-1.44戰鬥機採用前蘇聯留裡卡-土星公司在AL-31F和AL-37發動機基礎上研製的AL-41F發動機。該發動機可以保證米格-1.44戰鬥機做不加力長時間超音速巡航飛行,發動機推重比高達11,加力推力175千牛,燃燒室出口溫度達到了1910K,而且發控融合了推力矢量控制系統,採用俯仰偏轉幅度-15°-15°、航向偏轉範圍-8°-8°的三維軸對稱矢量推力噴管。其高空巡航速度達2.6馬赫(2500公里/時),超音速航程達2000公里,亞音速航程超過4000公里。

米格-1.44迎頭RCS(雷達散射截面)大致在2m2-5m2左右(F/A-22迎頭RCS是0.001m2數量級),而F35都能達到0.5m²,可以看出比F35都差上不少,而美國的F15改進版的沉默鷹的雷達散射截面都能達到2-5m²甚至更優秀,可見原本不是以隱身戰機設計的戰鬥機改進後都比它強足以說明它的問題了。

而航電一向不是蘇聯或俄羅斯所擅長的,更不可能超過F22,所以網上傳聞“米格1.44力壓F22”根本不可能,如果真的能壓過 F22俄羅斯肯定會像對待圖160那樣對待米格1.44但是事實並沒有,後來的蘇57都要強於米格1.44,米格1.44和歐洲的颱風,陣風的情況很相似,研發時都吹大牛說超過F22云云,但是出生既落後,高不成低不就,價格昂貴。

說米格1.44和蘇47這兩個同樣命運的戰鬥機是五代機也是蘇聯的一廂情願罷了。


軍武新天地


準確地講米格1.44並不算是一款真正意義上的戰鬥機,它只能算是一款沒有完成研發的技術驗證機或原型概念機。米格1.44出現在蘇聯崩潰的前夕,但是由於蘇聯解體,米格公司遭遇財政危機,無力維持該項目,米格1.44最終只能無疾而終。原本以美國F22為目標的一款隱形五代戰鬥機,就這樣夭折了。

(米格1.44戰鬥機)

米格1.44項目起源於蘇聯的雙發多用途戰鬥機(MFI)項目,MFI對標美國的先進戰術戰鬥機(ATF)項目,而ATF項目的最終產物就是F22戰鬥機。1983年蘇聯確立了MFI項目,並選擇了米格設計局的設計方案,這就是後來的米格1.44方案。

(美國空軍的ATF項目最終產物為F22)

(MFI計劃出現了兩種戰機設計米格1.44和蘇47)

米格1.44採用近距耦合鴨翼,無尾三角翼,雙發,雙垂尾的氣動外形,而且為提高隱身性能使用了小號形進氣道,並大量應用了複合材料和外傾垂尾設計,採用內置武器艙,計劃裝備AL-41矢量發動機。米格1.44的外形採用了部分隱形設計,具備一定的隱身能力,其機動性能優異,計劃配備大口徑有源相控陣雷達。而最為重要的是該機曾計劃使用等離子隱身技術,利用機體覆蓋等離子的方式來回避雷達探測,從而達到隱形的目的,進而具備對抗F22戰鬥機的能力。

(米格1.44採用了近距耦合鴨翼,無尾三角翼,雙發,雙垂尾的氣動外形)

(AL-41發動機)

米格1.44在設計上主要強調機動性,具備部分隱身能力,為了使用等離子技術,曾預留了一些餘地,因為當時蘇聯的雷達隱身水平與美國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隱身戰鬥機的設計研究理論起源於蘇聯人烏菲姆謝夫的RCS計算方法理論,不過遺憾的是蘇聯人自己並沒有重視,美國人反而如獲至寶,立即應用該理論進行計算模擬不同外形的RCS,開啟了隱形戰機研製計劃,所以美國在氣動外形隱身方面反而比蘇聯人做的好。

(烏菲姆謝夫)

(美國人利用烏菲姆謝夫的理論計出了F117隱身戰鬥機)

當時蘇聯人認為修改氣動外形實現隱身並非自己所長,而且為了隱身而修改機身外形通常會犧牲戰鬥機的部分性能,所以他們最終選擇了另外一條路。蘇聯設想下一代隱身戰鬥機研發應揚長避短,側重於超機動性能,將隱身性能放在次要位置,氣動外形方面採取部分隱身設計以保持機動性和一定的隱形能力,再輔以等離子體隱身技術,最終達到較好的隱身目的。在MFI的設計上隱身要求處於次要位置,更側重於機動性和攻擊能力。確定設計思路後,米格設計局便開始著手設計米格1.44。1991年,第一架米格1.44開始進行製造,不過此時蘇聯已處於末日的前夕,米格1.44還未完成蘇聯就已經解體,隨後米格設計局只能依靠自籌資金進行研發,1994年,米格1.44進行了地面滑跑實驗,但是直到2000年它才進行了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試飛。

(蘇聯轟然解體)

(蘇聯的解體使得米格1.44的研發陷入了困難)

此時,因為米格29實戰表現糟糕,其出口也變得困難重重,米格設計局也隨之開始陷入資金短缺的困境,無力承擔米格1.44的研發費用。另一方面,與米格1.44配套開發的AL-41發動機,等離子隱身技術,大口徑有源相控陣雷達,機載電子設備的研發也接連陷入停滯狀態。俄羅斯方面研究後發現,米格1.44的迎頭RCS在2平方米左右,而F22的迎頭RCS卻只有0.01平方米級別,其中的差距實在太大。加之米格1.44的相關配套技術也陷入困境,所以俄羅斯最終放棄了米格1.44。俄羅斯經過研究認為蘇聯的設想已經無法達成,但為了應對美國的F22,俄羅斯啟動了PAK FA項目,最終研發了蘇57戰鬥機。

(以米格1.44的技術狀態對抗F22已無可能)

(蘇57戰鬥機)

綜合來看,米格1.44只是一架具有部分隱身的戰鬥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五代隱身戰鬥機,而且這一項目也沒有完成,距離最後的設計定型還有遠。米格1.44作為蘇聯時代最後一款重型戰鬥機,其配套設備和相關研究從蘇聯解體那一刻起,便已經沒有了實現的可能,不過廣大軍迷也難免會對米格1.44的悲涼遭遇感到唏噓。

(米格1.44最終無疾而終)


戰情解碼


米格1.44的誕生非常曲折,但是體現了蘇聯航空工業嚴謹、科學的設計態度,他可以算作五代機的原因和俄羅斯目前裝備的蘇57其實有些類似,都是隱身不是很過硬,但是在其他指標上對比現在的四代機也有革命性的提升。

上圖為米格1.44驗證機,下圖為他扁平的機頭部分,也進行了一定的隱身設計,而且採用了升力體佈局,從下圖看,他兩側的鴨翼非常巨大,而且鴨翼頂部呈現出鋸齒狀,有多個渦流發生器。

米格1.44一開始也不是沒有采用過隱身外形的設計,1.44只是目前製造出來的這架蘇聯MFI戰機驗證機的工程代號。在詳細介紹米格1.44之前,我們先簡要了解一下MFI計劃。在美國於上世紀80年代啟動了ATF隱身第五代戰鬥機研發計劃之後,蘇聯感覺到了壓力,也啟動了自己的第五代隱身戰鬥機發展計劃,其中的重型戰機叫做MFI計劃,輕型戰機叫做LFI計劃,主要對應的是蘇聯國土防空系統中重要的兩個組成部分:重型殲擊機和前線戰鬥機。

上圖為蘇聯蘇霍伊的五代機方案,後來發展為蘇47金雕戰機;下圖為蘇聯解體後才首飛的蘇47,後來也被放棄了。

蘇聯的三大設計局都參與到了新型第五代戰機的研發當中,其中蘇霍伊設計局拿出了前掠翼戰機方案,也就是後來的蘇47金雕戰機;雅科夫列夫設計局拿出了一架設置了鴨翼的隱身戰機方案,其實類似於美國F22戰機取消尾翼,換成鴨翼,這樣設計的好處後面會提到;而米格則拿出了一個名為5.12的MFI戰機設計方案,並且在設計之初就不僅僅把技術上對美國的趕超放在其中,而且還把蘇聯的空軍軍事學說融入其中,獲得了蘇軍的垂青,最終被確定為主要研發單位。

圖為米格1.44的CG圖。

米格的代號為5.12的戰機一開始也是嚴格符合隱身外形設計的戰機。他是一架帶有前鴨翼和後三角翼的飛機,具有扁平式的升力體機頭,雙V型垂尾,內置彈倉,隱身矢量發動機,S型進氣道設計等嚴格按照隱身理念設計的隱身外形,從某些角度來看,他和如今我國的殲20戰機頗有些相似。蘇聯還製造了該機的驗證模型,進行了大量的風洞測試,確定了飛機的雷達反射面積、氣動特性,獲得了大量的數據。

圖為米格1.42的氣動模型和設計圖,可見他擁有彈倉,有非常符合隱身要求的外形設計,氣動外觀和我國殲20類似。

米格5.12五代機的風洞測試結果表明,該機有著很好的高速性能,飛機的鴨翼使得他具有很好的大迎角飛行能力


小男孩影視劇


雖然米格1.44戰機的隱身能力明顯不及F-22A、F-35、殲-20這三款隱身戰機,但是米格1.44戰機畢竟也是按照五代機的一些標準來研發的,如果放低評判標準的話,米格1.44戰機也能勉強算是一款五代機了。

米格1.44戰機是米高揚設計局為蘇聯空軍設計的一款第五代戰機,是當初美國啟動隱身戰鬥機研發項目後蘇聯的其中一個應對項目。實際上,在蘇聯解體前蘇聯空軍就已經將米格1.44戰機確定為它的下一代戰機,可惜是蘇聯已經沒有未來了。

米格1.44戰機是蘇聯時代米高揚設計局對未來第五代戰鬥機的一次探索,因為當時對於五代機的發展方向並沒有定論,還沒有出現如今國際上普遍認可的“4S”標準,所以米高揚設計局將米格1.44戰機定位於一款具備一定隱身能力的高機動性戰鬥機。

為了讓米格1.44戰機擁有優秀的機動性能,米高揚設計局在它的氣動外形設計上下了很多功夫,最終設計出來的米格1.44戰機氣動非常複雜,採用了近距耦合鴨式佈局、非常規三角翼、雙垂尾等設計,全機可動翼面的數量多達18處,可以做出非常多的翼面轉動組合,令米格1.44戰機的確擁有非常出色的機動性能。

不過,相較於在氣動外形設計上的精益求精,在整機隱身設計上,米格1.44戰機就頗為敷衍,無法做到盡善盡美了。米格1.44戰機採用可調的S型進氣道設計、V形垂尾、座艙蓋金屬鍍膜處理、機身採用吸波材料……在一定程度上減小了它的雷達反射面積。但是,米格1.44戰機沒有設置內置彈艙,採用的是機身半埋式掛架,加上細節處理比較粗糙,令它的隱身性能無法更上一層樓。

相較於蘇聯當時大量裝備的蘇-27、米格-29等戰機來說,米格1.44戰機的性能提升是非常明顯的,足以令它成為下一代戰機。可是和美國的F-22A隱身戰機比較起來時,米格1.44戰機除了機動性可以一戰以外,其餘領域均處於下風。後來隨著隱身性在第五代戰機中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最終米格1.44戰機這種半吊子隱身戰機也就被俄羅斯空軍無情放棄了。


科羅廖夫


(既然是俄羅斯戰機,我們就以俄標五代機來劃分)

米格1.44稱為五代機個人認為並不為過。在冷戰末期美俄分別開始了五代機的研發,但當年可沒有F22作為參考,五代機該長什麼樣,具備哪些先進性能只能靠先行者們依靠自身理解去摸索,於是米高揚設計局就設計出了這麼一款米格1.44驗證機,主要技術提升發動機性能、二維矢量噴口、超機動性、超機動性、後視雷達、複合材料和隱身塗料等方面的應用,不過以現在的眼光看來米格1.44應該算是一款標準的四代半戰機!

米格1.44在蘇聯的設計代號1.42、工程代號:1.44,設計進度應該算是非常快的一款了,1983年開始設計,1989年完成第一架組裝,但1991年的蘇聯解體後資金鍊沒了,於是米格1.44最終僅僅在1994年生產了1架技術驗證機,並在2000年2月29日首飛後便沒有了後文。

首先米格1.44雖然進行了一些隱身處理,大量的採用複合材料和綜合紅外特徵控制技術;腹部有內置彈倉,但和蘇47一樣的毛病,彈倉並不大;進氣道採用獨特的設計和吸波材料;還有垂尾向外傾斜以及座艙蓋略顯暗黃的金屬鍍膜處理等等。即便如此,俄羅斯的隱身處理技術並不到位,其正面反射雷達波高達2㎡,這個和美國的F22的0.001㎡級根本就不再一個檔次上!

在動力上則採用2臺AL-41F發動機,最大加力推力可達176KN,俄羅斯最初也在蘇27上試驗了類似美國F119發動機一樣的二維矢量噴口,後來則使用了三維矢量噴口,這款發動機讓米格1.44具有了超音速巡航能力,最大速度高達2.6馬赫,動力上不輸給F22最初的F119發動機,但與F119最大的差距在於壽命上,美國的F119發動機壽命高達12000小時,而俄羅斯顯然犧牲壽命來達到最大推力要求,加上材料技術上的不足,其壽命大約只有3000~4000小時!

米格1.44最大的亮點在於機動性能,該戰機的氣動外形非常複雜,各種操作舵面多大18處,連腹鰭都可調控,採用的三角翼+鴨翼+雙垂尾+2腹鰭等等,能夠想象米高揚設計局對於這款戰機超機動能力的重視程度。

米格-1.44戰鬥機算是米高揚設計局最後的輝煌了,在此之前的米高揚設計局甚至能壓倒蘇霍伊一湊,從米格15一直到米格21,再到米格25,米格31,還有三代戰鬥機傑作米格29等等,米高揚設計局戰鬥機都是俄羅斯的主力,但是蘇聯解體後,米格29在多場戰爭中表現大失水準,於是失去了大量的國外訂單,加上俄羅斯國內的經濟不景氣,米高揚可謂度日如年,到現在都沒有緩過來。

再加上F22的出現為四代機指明瞭一個方向,4S標準也成為了四代機的一個標準,而且被世界所認可,像米格1.44、蘇47等注重機動性、電子對抗等被證實完全不能與美國五代機F22對抗,因此早早被淘汰也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米格1.44明顯點歪了科技樹,而且無論是經濟上還是技術上都不能支撐他前行。以現在的水準看來,米格1.44性能更像一款類似蘇35一樣的重型四代機,而且很多參數上比蘇35還要更強悍,因此算是一款巔峰的四代半戰機,但是在當年探索階段來說,稱他為五代機一點也不為過!


狼煙火燎


首先說明一下,米格1.44是原蘇聯體系的五代機!

不是美國規則定下的所謂:超音速巡航,超視距攻擊,超級隱身,超級信息感知能力指標定義下的“四代機”(注:美國戰鬥機劃代最高4代)。


其實在研製針對性上f22跟米格1.44差不多是一代。但是問題是:美蘇戰鬥機體系追求的目標大相徑庭,有針對性,沒有什麼相似性。單純拿隱身一個指標去衡量戰鬥機劃代有點偏頗!

說到隱身米格1.44據稱當時要應用“天頂星科技”:等離子隱身。。。。額,我們知道至今沒有實現。


但是瑕不掩瑜,米格1.44如果不是因為蘇聯倒閉,那麼今天會是一款取代米格29的先進戰鬥機,它雖然不一定比f22強大,但是空戰格鬥絕對可以把美國的F14,F15,F16系列打的哇哇叫😂

但是呢蘇聯的電子系統你懂的。。。未必


知識就是力量啊


20世紀七十年代中後期,美國開始ATF(先進戰術戰鬥機)研發工作,通過對比測試淘汰YF-23,最終成品是YF-22也就是現在的F-22“猛禽”戰鬥機。從三代機開始就落後於美國的蘇聯,針對這種情況也展開了四代機(為便於理解都叫四代機)的研製,米高揚設計局提交了MFI多用途戰鬥機設計方案(代號1.42)。

米格設計局還同時開展了雙發多用途戰鬥機“MFI”和單發戰術戰鬥機“LFI”的研製工作,MFI研究成果轉化為新一代驗證機米格-1.44。米格-1.44戰鬥機採用準四代標準的近距耦合鴨翼、無尾三角翼、機腹多波系可調進氣道、雙發、雙垂尾的氣動佈局設計。在四代機的設計定位上不如美國來的清晰,比如有限的隱身性能、沒有內置彈艙。

其實蘇聯時代的研製速度還是相當可觀的,米格-1.44戰鬥機於1983年開始設計、1989年第一架組裝完成(由於蘇聯解體的影響1994年才生產出一架技術驗證機)、2000年2月首飛成功。

在動力上米格-1.44採用AL-41F渦扇發動機,具有軸對稱收斂-擴散噴管,生產型將安裝能在俯仰和偏航平面上偏轉的矢量噴管。發動機推重比高達11,加力推力175千牛,可以保證米格-1.44戰鬥機做不加力長時間超音速巡航飛行。高空巡航速度達2.6馬赫(2500公里/時),超音速航程達2000公里,亞音速航程超過4000公里。

外掛武器方面,米格-1.44戰鬥機可以掛載包括射程達400公里的KS-172高超音速超遠程反預警機導彈,以及射程80公里的R-77M程攔截導彈在內的多種武器。米格-1.44沒有機腹內置彈艙,但有類似於半埋掛架的凹陷。

保留了一門30毫米機炮和12-14個外掛點,可以擔負空中截擊和執行對地攻擊任務,還裝有後視自衛雷達,與R-73後射型空對空導彈配合使用。裝備新型N-014多功能相控陣雷達,搜索距離達250-400千米,可以同時跟蹤20多個目標,並對其中6個以上目標同時進行超視距攻擊。在這種雷達支持下,米格-1.44還能充當空戰指揮平臺,為其他戰鬥機指示目標,並對它們發射的導彈進行制導。

從米格-1.44的各種性能分析,其實完全是盯著四代機的目標研製。只不過本來就落後於美國的航空工業在經歷了蘇聯解體之後,後續乏力無法在米格-1.44技術驗證機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研製,推出改進版。但沒有最終版但它的各方面性能綜合表現,至少是一款接近四代機水平的驗證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