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深思:連登基都不順利的漢武帝,卻把漢朝威望經營到了極致


漢初,匈奴不斷侵擾漢朝的邊郡。劉邦在公元前201年,親自率30萬軍隊前往征討,在白登(今山西大同東北)被匈奴20萬騎兵圍困七晝夜差點被殲滅,丟人啊…後來陳平出策,重金賄冒頓單于的閼氏,表降稱臣,才得脫險,猶如喪家之犬。此後劉邦不得不對匈奴採取和親之策。

還好他有個好子孫劉徹,以強勢姿態的站出來,為我們挺直了脊樑!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有敢犯大漢天威者,雖遠必誅”,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國號給一個民族永遠的名字。

漢武帝劉徹16歲登基,他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漢族皇朝最輝煌的功業之一。


值得深思:連登基都不順利的漢武帝,卻把漢朝威望經營到了極致

但強如漢武帝,其登基也不是一帆風順的。

漢景帝一共生了16個兒子,卻沒有一個嫡出。景帝的正妻薄皇后,是祖母太皇太后薄太后的孃家孫女。由薄太后做主把他嫁給了還是太子的劉啟。可景帝並不喜歡這個女人,薄皇后的肚子也不爭氣,始終未生一男半女。

不是祖母太皇太后的話,劉啟肯定不會立她為皇后的。這薄皇后也命苦,靠山薄太后去逝得太早了,她得不到皇帝的寵幸,在景帝六年薄太后去逝後不久就被廢,孤苦伶仃、滿腹憂鬱地熬了四年就死了。

開始,最可能繼承皇位的不是景帝的兒子,而是景帝的弟弟梁王劉武。竇太后非常寵愛梁王劉武。皇后薄氏無子,而梁王劉武有賢王之名、擁廣袤的封土,還在平定七國之亂中立下的赫赫戰功。所以竇太后想在景帝駕崩之後,由梁王入繼大統。就連景帝可能也有此意。

前元三年(前154年)初,即七國之亂爆發前夕,梁王入朝,當時景帝尚未立太子。一日,景帝朝宴梁王,酒醉後說:"朕千秋之後當傳位於梁王。"梁王自是心中竊喜。參事竇嬰是竇太后的侄子,並不同意太后的做法,說:"漢法之約,傳子嫡孫。今帝何以得傳弟,擅亂高祖約乎?"

漢景帝酒醒後驚悟失言,此議擱置起來。

七國之亂平定後,立嗣矛盾更加突出。

值得深思:連登基都不順利的漢武帝,卻把漢朝威望經營到了極致

竇太后再度暗示景帝傳位於梁王,景帝命袁盎等去勸誡太后,袁盎對竇太后說:"從前宋宣公不立子而立弟,引發了五世之亂。小不忍,害大義,必生事端。所以《春秋》認為傳子才是正確的。"竇太后自知理虧,從此不再提及此事,遣梁王歸國。

而袁盎也因此得罪劉武,被劉武派刺客殺死。這個梁王劉武不但派人殺了袁盎,還殺了朝中反對他的其他十多個大臣。景帝和竇太后很快就知道劉武是主謀了,只是殺了劉武手下安排殺人的大臣,赦免了劉武,但是徹底失去了對他的信任。而劉武也憂鬱成疾,不久就病死了。

梁王劉武被排除後,景帝的庶子們有了機會。在誰最後能夠成為皇儲的問題上,景帝的姐姐館陶長公主起著關鍵作用。

慄姬之子劉榮是庶長子,於景帝四年(前152年)7歲時被立為太子。但是慄姬政治極其幼稚,她把一個鞏固地位的機會,變成喪失權力甚至生命的索命鬼。

景帝唯一的姐姐館陶長公主深受皇帝弟弟和母親竇太后的寵愛,非常有權勢。她嫁給堂邑侯陳午(開國功臣陳嬰的孫子)生有一個女兒,叫做陳阿嬌。她想讓自己的女兒成為皇后,便想把女兒嫁給劉榮。但是慄姬一口回絕。館陶公主也許從小到大還沒被誰拒絕過,這回公主真生氣了,後果很嚴重——有廢太子之心。

慄姬沒看到自己的危機,另外一個人卻看到機會來了。

王娡的來歷可不一般,一方面很高貴,一方面又很卑賤。

她的母親叫做臧兒,是當年的燕王臧荼的孫女。臧兒先嫁給一個姓王的就生了一子二女,這兩女兒都是絕色,長女就是王娡(那臧荼就是她的外曾祖父),此次女王息姁(後來也被姐姐介紹給景帝,生了四個兒子);後來王姓的夫家死了,又改嫁給姓田的,生了田蚡、田勝。王娡成年後嫁給了一個姓金的男人,還生了女兒叫做金俗。

有一天,臧兒讓一個算命的來相下她兩個女兒的命途。這算命的一看這倆美女就呆了,哎呀,大貴之相啊,特別是大女兒,貴不可言!臧兒有他爺爺的遺傳,野心很大,孤注一擲,逼迫金家和王娡離婚,想辦法把王娡送進太子宮。王娡很快就得到太子劉啟的寵幸,生了兒子叫劉徹,小名"豬兒"(劉彘)。劉徹和其他皇子一樣要封王,被封為膠東王。

這時她不過是宮中一個地位普通的美人,但王娡並不滿足於此,她惦記著那皇后的位置呢。


值得深思:連登基都不順利的漢武帝,卻把漢朝威望經營到了極致

她出手不凡,預計要生產的時候就對還是太子的劉啟吹牛:哎呀,我夢見太陽鑽進我肚子了,不知是福是禍啊。太子聽了,高興地說:"此貴徵也。"

現在,她處處巴結百般討好館陶公主。為取得長公主的堅決支持,她與公主聯姻。這樣,10歲的表姐阿嬌嫁給了6歲的表弟劉徹。

其中還有一個流傳千古的故事。某日,長公主把小劉徹抱著,逗他玩,你想娶媳婦兒嗎?劉徹聰明伶俐,說:"想啊"。公主指著旁邊的女兒說,阿嬌怎麼樣?劉徹的回答傳誦千年:"好!若得阿嬌作婦,當作金屋貯之也。"這就是"金屋藏嬌"的來歷。

長公主被劉徹母子忽悠得高興,憤恨慄姬的拒絕,就經常在景帝和太后面前誇劉徹,同時又說慄姬如何如何不好。

另外,劉徹天生聰穎過人,慧悟洞徹,進退自如,也打動了景帝。據《漢孝武故事》載:"至三歲,景帝抱於膝上,撫念之……試問兒:'樂為天子否?'對曰:'由天不由兒。願每日居宮垣,在陛下前戲弄。'"小劉彘信口而應的回答,使劉啟不得不對這個兒子另眼看待。

劉彘有驚人的記憶力,求知慾特別強,尤愛讀書中古代聖賢帝王偉人事蹟,過目不忘。景帝深感詫異。

恰巧慄姬又做錯了一件事。

一次,景帝說,我死了後,你們孃兒倆要善待其他姬妾和皇子。慄姬真是幼稚得可恨,她居然滿臉憤怒不答應。景帝感覺事情不妙,也有廢慄之意。

景帝覺得這個慄姬是不是以後要當下一個呂后,就在前元七年(前150年)廢慄太子劉榮為臨江王,把慄姬打入冷宮。半年後立王夫人為皇后,劉徹為太子。

值得深思:連登基都不順利的漢武帝,卻把漢朝威望經營到了極致

其實也不是沒其他人支持慄太子,也不是支持慄太子的人都人微言輕,而是他們皆耿介之士,不喜歪門邪道,恥於"陰謀詭計"。支持慄太子的人以丞相條侯周亞夫和魏其侯竇嬰為主,兩人都是這脾氣。當皇帝宣佈廢除慄太子時,他們力爭而未果,雙雙告病回家。

所謂忠直之臣很多都有這毛病:非此即彼,一條道走到黑,視它途為旁門左道,稍不如意就耍小孩子脾氣不陪你玩了。這不正是你的敵人想要的嗎?

而這個慄太子劉榮到了封地臨江後,勤政愛民,深受百姓愛戴和擁護。

但是有人一心要從肉體上徹底消滅他這個威脅,成天找他茬。

兩年後,劉榮擴建王宮,但是不小心擴到了他爺爺漢文帝的宗廟附近去了。

終於逮著機會了,馬上就有人告到皇帝那裡去了,"他連祖宗的宗廟都敢佔,這不是想造反嗎?"漢

景帝也不大喜歡這個蛇蠍心腸女人的兒子,立馬把他召回長安審問。劉榮回到長安被酷吏侮辱,憤而自殺。臨江也改成南郡。

公元前140年景帝駕崩,劉徹順利繼位,經過漢武帝的經營,漢朝的勢力和影響達到極致。

文|黑冰


值得深思:連登基都不順利的漢武帝,卻把漢朝威望經營到了極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