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装甲防护性1000毫米,装甲厚度真的有1000毫米吗?真实厚度是多少?

雏菊西瓜Peterpan


坦克装甲的防护性为1000毫米,并不是指坦克正面的装甲厚度为1000毫米,而是指“等效”防御厚度为1000毫米。比如说,一枚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在2000米距离上,可以击穿倾斜角为60°,厚度为1000毫米的均质钢板。而所谓的“等效防御厚度1000毫米”的意思是说坦克的正面装甲可以抵抗这枚穿甲弹的攻击。一般来说,坦克的正面装甲的物理厚度在600—800毫米之间,也就是实际厚度。

比如美国M1A1主战坦克车体的正面装甲厚度为650毫米,俄罗斯T-80U车体正面装甲厚度为854毫米,这是包含了反应装甲。而后期的T-80U坦克装甲厚度减小了30毫米,变为824毫米,T-90A坦克炮塔正面装甲的最厚处为950毫米。法国勒克莱尔主战坦克的炮塔真的装甲厚度估计在800毫米左右,德国豹2A6的估计在900毫米左右。


我国99A主战坦克炮塔的正面装甲厚度据称达到了1000毫米,这是装甲的实际厚度。个人觉得有点虚,99A坦克的最基础系型号9910坦克的复合装甲厚度在660毫米,基甲厚度估计在100毫米左右,总厚度也就800毫米上下。而99A是其大改型号,外加上反应装甲的话厚度怎么也得在900毫米以上。如果说等效防御厚度超过1000毫米,还是可以的。事实也如此,有报道显示,99A主战坦克正面装甲的抗穿和抗破能力超过了1000毫米。由于现在坦克的装甲都成倾斜布置,在高度一定的情况下,倾斜安装的装甲要比水平安装的装甲有效厚度大的多。所以其装甲厚度也算是等效厚度,并不是装甲的真正厚度。


现代坦克的装甲并不是单纯的均质装甲,而是由不同材料组成的复合装甲。复合装甲又分为金属复合装甲,金属与非金属复合装甲,间隙装甲。一般来说,现代坦克都使用了间隙装甲。而间隙装甲防止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破甲弹的原理是:当间隙装甲受到攻击时,其内部填充的惰性材料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弯曲和变形。弯曲和变形通过夹板内不同介质的传递,并推动背板产生不平行的移动。因为膨胀层与穿甲弹弹芯或者射流来袭的方向并不垂直,因此背板有切割弹芯或者射流的作用,这就是间隙装甲的防御机理。


英国率先研发出的“乔巴姆”复合装甲,以及美国的贫铀装甲都是典型的间隙装甲。“乔巴姆”复合装甲主要由两种以上材料组成的,一般来说,金属材料作为约束结构,非金属材料作为膨胀剂。而贫铀装甲和乔巴姆装甲类似,只不过用贫铀合金作为装甲的约束结构。

其实现阶段出现坦克集群作战的概率是非常低的。坦克需要面对来自空中武装直升机,陆地反坦克导弹,四周火箭弹的袭击。单纯的增加装甲厚度已经显得无能为力了,主动防御系统等我出现,可以说又给坦克一次新的生机。(图片来自网络)


江山何沉


通常说的坦克装甲防护厚度一般都是对应弹种的,比如防穿甲弹能力为800毫米,防破甲弹能力1000毫米,而穿甲弹和破甲弹的数值对应的能力叫做“穿深”,这里的穿深指的就是能够穿透多厚的均质装甲钢,专业名词叫做“等效轧压均质装甲(Rolled Homogeneous Armour equivalency,简称RHAe),现在通常是用来衡量坦克装甲厚度的单位,现代坦克装甲通常被换算成拥有多少毫米均质钢装甲的同等防护性,这一切怎么得出来的?当然是用真的钢装甲试验过的,看下图。


坦克自发明以来,一直到二战时期,坦克炮塔都是铸造炮塔,使用的装甲也都是纯钢装甲,想要提高坦克防护力,就必须增加钢板厚度,这个时候如果说坦克装甲防穿甲弹能力800毫米,那就是真的有800毫米厚的钢板,但是二战坦克装甲通常只有不到100毫米,因为钢板太重,太厚的装甲就意味着机动性的损失,著名的虎王坦克就是用150毫米厚的装甲厚度换来了只有40千米/小时的最高龟速。

(纯钢装甲的铸造炮塔被穿甲弹攻击后画面)

二战结束后,随着冷战的到来,各国都加紧了坦克的升级换代,从五十年代开始,一些混合了着陶瓷等其他材料的混合型轻型钢板装甲开始出现,尤其是1963年,苏联T64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整个坦克防护的走向,T64采用开拓性的夹心饼式的三层复合装甲,其外层为80毫米普通装甲钢,中间层为104毫米玻璃纤维装甲,最里层又增加了20毫米结装甲结构钢,经过这样的设计后,T64不仅体重减轻,而且防护性能有了极大的提高。虽然整个前装甲层只有204毫米,但是在对付破甲弹时有普通600毫米装甲钢的效果,即使遇上尾翼稳穿也有300毫米均质钢的防护性能。


(复合装甲结构)

现代坦克除了自带的复合装甲外,还会披挂反应装甲(其实就是一包包钝感炸药),炮弹和导弹打过来,直接爆炸阻断和切割金属射流。反应装甲相当于多厚的均质钢装甲呢?法国GIAT公司生产的Brenus反应装甲,厚度为75毫米,能够抵抗100毫米穿深的穿甲弹和200毫米的破甲弹。


(这一个个小方块就是反应装甲)

现代装甲之所以薄而坚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前装甲基本上都是倾斜装甲,炮弹在正面击中时穿透的装甲比装甲本身的垂直厚度是要厚的,所以在形容装甲防护性时,除了区分弹种外,还要区分角度,比如60°角,45°角等等,总的来说,坦克装甲不仅厚度没有宣传的对应均质钢板那么厚,在面对不同类型弹药的不同角度射击时也是大有不同,绝对不可执一而论。
(倾斜装甲)(不同的射入角度)


军武吐槽君


现代坦克所说的正面装甲厚度800mm,1000mm,指的是坦克装甲的抗破/抗穿能力,说的是坦克的正面装甲能够硬抗穿甲深度在1000mm左右的穿甲弹,

实际上抗穿1000mm的坦克正脸的厚度要大于1000mm(t84的正脸厚度>1100mm)

首先复合装甲的抗穿能力其实比不上一千mm的均值装甲钢,但是,复合材料的密度远低于钢装甲,所以同样的重量,使用复合材料的话,装甲会更厚 那m1a2举个例子,贫铀装甲的的抗穿系数为物理厚度x0.7-0.8,但是抗破系数达到了1.2左右。 说白了就是轻能更厚,所以差点就差点吧



毕竟别说一千毫米了,就是五百毫米的装甲钢上去,那也跑不动了(7.86x10^3kg/m^3)脸上十吨,为了平衡炮塔后部也得好几吨,光炮塔就得二三十吨.......


而且现代装甲中还有一个神奇的存在叫做间隙装甲,说白了就是装甲分层,其中一部分就是空气装甲,用来冷却高温金属射流

还有一个东西叫附加装甲,

现代战区坦克装甲典型构成:炮塔基甲 空隙装甲,附加装甲,履带,沙袋,防盗门,步兵,格栅装甲这么一大群

这一大群加起来别说一米了,就是两米都轻轻松松


所以真实厚度还真不好算.....毕竟到了战场上,没有坦克兵会信任他们的坦克装甲,甭管什么东西死命的往上加


啸鹰评


所谓的坦克装甲厚度1000毫米一般指的是该坦克的实际装甲厚度等效于1000毫米的均质装甲,并非坦克实际装甲就那么厚。坦克装甲不可能会有1000毫米那么厚的,甚至军舰的防护装甲也不会有那么厚!

均质装甲是个什么概念?

均质装甲其实是简称,正式点的称呼叫做轧压均质装甲(英文:Rolled Homogeneous Armour)。均质装甲是一个基数,用于对照军事装甲车辆的防护效能。

早期的坦克装甲就是钢板,装甲有多少毫米厚它的防护能力就是多少毫米。而二战时期。苏联的t-34坦克第一次采用倾斜装甲设计,倾斜装甲在不增加厚度与质量的情况下,可显著提高坦克装甲的防护性能。倾斜装甲的出现,同时也产生一个概念——等效均质装甲。

等效装甲,即原装甲在收到打击后造成一定毁伤,则按照特定公式转换为另一种材料及厚度的装甲在该打击下会造成相同的毁伤,则称之为等效装甲。等效装甲计算公式:
T:等效装甲
H:装甲垂直厚度
a:入射角
b:转正角度

坦克实际的护甲有多厚?

一战时期,当时的阵地战伤亡巨大且战况胶着,急需一款集火力、机动、防护为一体的武器装备,坦克就应运而生。

最早的坦克护甲只有6毫米厚,搭载的武器也只有几挺机枪。到了二战时期,坦克装甲厚度达到了25-160毫米,相比起一战时期有了显著的提升。但那些装甲厚度超过一百毫米的重型坦克牺牲了机动性才换来了强大的防护能力,一些装甲厚重的重坦行驶速度可能就每小时40-50公里。

到了二战后,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坦克在兼具火力与防护的情况下,依旧能保证良好的机动性。但这不代表可以无限的加厚坦克的装甲,如果加的太厚也是会影响坦克的机动性能的,而且在现代坦克的机动性能越发重要。所以,复合装甲、附加装甲、反应装甲、贫铀装甲等五花八门的坦克装甲粉墨登场,虽然它们的结构、材料、用途有所不同,但是目的却是是相同的:不用堆砌更厚的装甲,但是有更强的防护性能。

所以现代坦克虽然实际装甲不厚,但是却有等效800-1200毫米均质装甲的防护能力。


铲史官老李


来看看99式主战坦克原型车炮塔前部的复合装甲模块的厚度吧(那个三角板是30厘米的),这还没算炮塔前部安装复合装甲模块的背板的厚度呢。



东方1969


一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