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6本書,總結出5條越早知道越好的決策陷阱

我們的人生是由一個個決定所構成的,大到選擇哪一份的工作、什麼樣的伴侶,小到選擇自己如何回應伴侶的憤怒、他人的指責。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有一個很出名的總結,被人們稱為“費斯汀格法則”: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

他說的是,我們選擇以什麼樣的態度面對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將對我們的生活產生重大影響。

如果說對態度的選擇會間接影響我們的生活,那麼對職業、伴侶的選擇則會對我們的人生產生更直接的影響。

一個好決策能夠放大你努力的成效,而在重要問題上做出壞決策,可能會走很多彎路。因此,如何更理性地做決策幾乎成了一個生存必備技能。

但很不幸的是,人類天生不是理性的決策者,我們在判斷和決策的時候,會受到各種偏見、錯誤直覺的影響。

最近集中閱讀了幾本關於人類非理性決策的書籍,結合我自己的生活經驗,為你簡單介紹幾種常見的“決策陷阱”。(文末附書單)


讀完6本書,總結出5條越早知道越好的決策陷阱


重複過去的行為卻期待不同的結果

有這樣一句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所謂瘋狂,就是重複做相同的事,卻期望獲得不同的結果。

這句話警醒了我,讓我開始留意自己的行為模式;也提醒我,除非我能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否則就會一再重複某些錯誤。

我開始觀察自己的日常習慣,並發現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習慣,會帶來重大的影響。

舉個例子,拿儲蓄這件事來說,可能不少人都會覺得存錢太難了,每個月好像也沒怎麼花錢,但錢就像流水一樣嘩嘩沒了。

但如果你細心記錄一下自己的開銷,大概會發現很多“拿鐵因子”。

拿鐵因子是指人們生活中如買杯咖啡般可有可無的習慣性支出,以星巴克為例,拿鐵一杯30元,一週三杯90元,一年下來就是4680元。

如果能把這筆錢剩下來,已經夠一個人出去旅遊一次了,更別提點炸雞外賣的錢,早上上班打車的錢,等等。這樣的支出一旦成為習慣,真的讓人很難察覺。

更重要的是,一個人一旦習慣了每週三杯星巴克,想要戒掉或者換另一種便宜的咖啡就很難。這是因為你最初選擇咖啡時的決定會影響你後來的決定,你會在無意識間不斷重複最初的決定。

這種現象被心理學家稱為“自我羊群效應”,也就是如果我們看到自己曾經做過某個決定,就會理所當然地認為這個決定有道理,於是日後一再重複同樣的方式。

當戀人沒做好一件事(比如原本答應做飯卻忘記了)時,如果我們最初以發火的方式應對,那麼我們日後就會在相似的場景裡一再重複同樣的反應,並引發同樣的爭吵。

“自我羊群效應”會讓我們最初的決定轉化為長期的習慣。如果你從未意識到它帶來的影響,總是在相似的場景裡採取相似的應對方式,那麼你就會陷入我開頭所說的那個陷阱:重複做相同的事,卻期望獲得不同的結果。

想要打破這個怪圈,就要有意識地注意自己的每一次選擇,不要一再重複過去錯誤的行為模式。


過度關注損失卻看不到機會

大多數人都有一個傾向:厭惡損失。

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曾經做過很多實驗,驗證了大多數人厭惡損失的傾向。比如下面這個實驗:

情境1. 有人先給你1000美元,接下來請從以下兩項中做選擇:

A.有50%的概率再收益1000美元。

B.有100%的概率得到500美元。

你猜大家選擇的結果是什麼?

大部分人選擇了B,得到確定的收益500美元。

情境2. 有人先給你2000美元,接下來請從下列兩個選項中做出選擇:

A.有50%的概率失去1000美元。

B.有100%的概率失去500美元。

這次,大部分人選擇了A,有一半的概率失去1000美元。

其實,這兩個情境所描述的是一樣的結果。選項A都會有50%概率最終獲得1000美元以及50%概率最終獲得2000美元,而選項B都能獲得確定的1500美元。兩個情境不同之處在於,情境1的兩個選項都被描述成了收益,而情境2的兩個選項都被描述成了損失。

之所以大多數人在面對兩個情境時會有不同選擇,卡尼曼解釋說,是因為人們都喜歡確定的收益卻厭惡確定的損失。情境1中的B選項是確定的收益,所以大家喜歡;情境2中的B選項是確定的損失,所以大家都不選。

他們還通過其它實驗發現: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失去100美元的恐懼比得到150美元的願望更強烈。

“幾乎可以肯定地說,你對失去的厭惡程度遠大於你對得到的喜歡程度。”——丹尼爾·卡尼曼《思考,快與慢》

這種厭惡損失的傾向,會給我們的決策帶來什麼影響呢?

當我們需要做出改變時,往往會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可能會失去什麼,而不是可能會得到什麼,也就是過度關注危險卻看不到機會。

這會導致很多人安於現狀,或者在決定是否改變時猶豫不決。因為畢竟現狀是確定的、已經擁有的東西,而改變之後會怎麼樣,誰知道呢?


把假設當成現實

讀完6本書,總結出5條越早知道越好的決策陷阱

第一次意識到自己有很嚴重的“把假設當成現實”傾向,是在瞭解阿爾伯特·埃利斯的“ABC理論”後。

埃利斯用一個公式總結了我們感知這個世界的方式:

A×B=C

A表示“外界發生的事件”,B表示“我們對事件的信念或想法”,C表示“A事件引起的情感反應和行為反應”。

這個公式讓我意識到,在事實和我們對事實的情緒反應之間,隔著一層“信念和想法”。信念和想法會影響我們對世界的感知,我們所感知到的所謂現實也是被信念“扭曲”過的現實。如果我們擁有太多非理性的信念,就會感知到一個糟糕的世界。

都有哪些非理性信念呢?

比如,“我必須成功完成每一項任務才能有光明的未來”,“我必須受到成功人士的認可”,“我必須掙很多錢才能獲得尊重”,等等。

以前,我就有不少類似這樣的非理性信念。更糟糕的是,我把這些信念當成了現實,以為那就是現實世界的法則。

讀了埃利斯的《控制焦慮》一書後,我瞭解到這些信念只是我對世界的一種假設。它們到底是不是真的,需要到現實中驗證。可惜的是,很多人從不去驗證自己關於這個世界的種種假設。​

當我們內心出現這些假設時,埃利斯建議我們要與這些假設“辯論”,他介紹了3種方法。

第一種,現實或實證型辯論法。這個方法的關鍵,是當一個信念產生時,你需要驗證,是否有任何事實證據可以證明那種信念是可信的。

第二種,邏輯型辯論法,這個方法要求你去查驗,腦海中冒出來的那些信念,是否符合邏輯。

第三種,實際和務實型辯論法,這種方法的關鍵,是找出一種或多種非理性信念,並問自己:“如果我保持這種非理性信念,我會怎麼樣?它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這是一種以後果來驗證假設的方式。

與自己的這些假設辯論,會讓你發現自己的非理性信念,並激發你改善自己的非理性信念。


潛在的“自戀”傾向

如果我問:你是一個自戀的人嗎?大多數人可能都會急著否認。

但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些潛在的“自戀”。當然,我這裡所說的自戀並不是自戀人格障礙,而是有特定的含義。

具體是指我們總會高估自己的勞動成果,這種勞動成果既包括實物型成果,也包括創意型成果,比如策劃方案、文章、畫作等。

這種心理傾向被心理學家們歸納為“宜家效應”。這個名稱來自出售需要顧客自己動手組裝傢俱的宜家傢俱商店。當消費者親手組裝好一件傢俱後,就會有一種錯覺,似乎這件傢俱是他們製造出來的,由於對自己的勞動產生了自豪感,他們就會對這件傢俱更有感情。

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親手做了一個糕點、一大桌菜,或者畫了一幅畫,寫了一篇文章,是不是都迫不及待想發個朋友圈,展示一下自己的成果?這就是“宜家效應”在起作用。

不過,宜家效應會帶來一個弊端,就是我上面說的:讓我們有自戀的傾向,覺得自己的想法比別人好。

這種自戀會影響我們客觀地評價自己,也會讓我們止步不前。就拿寫作來說,如果我整天認為自己寫得比別人好,那麼,我怎麼會發現自己的不足又如何學習別人的長處呢?


誇大一次成功或一件物品可能帶給你的喜悅

讀完6本書,總結出5條越早知道越好的決策陷阱

設立遠大的目標是好的。但如果我們在想象中誇大了一次成功會給自己帶來的喜悅,那麼等到真正成功後恐怕會失望。

大多數人都有這樣的傾向:誇大成功帶來的喜悅。我並不是說真實的成功帶來的喜悅感不強烈,而是說成功帶來的喜悅持續的時間會非常短暫。同樣的,一件渴望已久的物品能給我們帶來的喜悅也非常短暫。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我們具有“適應”的傾向。生理上,我們對環境有著奇異的適應能力;心理上,我們會很快適應成功或災難導致的心理變化。心理學家稱之為“適應法則”。

我們內在的幸福感會被突發的事件打亂,比如,突然中了彩票,我們會陷入狂喜,突然出了車禍,我們也會很痛苦,但在一段時間後,我們會適應新的狀態,幸福感也會恢復到基本狀態。

適應法則會讓任何成功、任何令人心動的物品在時間的作用下失去光彩,但它也同樣能夠幫助我們在災難以後重建內心的平衡。

有了適應法則這個“心理工具”,相信你能夠明白,為什麼自己曾經特別喜歡的新香水、新衣服、新電子產品,如今都顯得黯淡無光,甚至有些已經在角落裡落灰了。

因此,如果你下一次再對一件商品極度心動,那麼不妨問一問自己,買回去一個月以後,我還會這麼喜歡這件東西嗎?瘋狂的買買買真的能給我帶來長久快樂嗎?

此外,如果你總是追求外在的目標,比如一次升職加薪,比如超越學習上的競爭對手,那麼不妨提醒一下自己,成功的喜悅會很短暫。

那麼,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打斷適應過程,讓我們體會到更長久的快樂呢?

一些心理學家發現,中斷愉悅體驗能夠增加愉悅感。比如說,你在按摩或泡澡,如果中途暫停一小會兒再繼續,那麼你的適應過程就會中斷,當你再次開始時,就會感覺更舒服。

此外你還可以放慢愉悅的過程。比如說,如果你想買好幾件心儀的東西,那麼不要一次性買回來,不妨一件一件買,漸進式購物,這樣,雖然購買單獨商品的幸福感不如一次性把所有買回來的強烈,但滿足感持續的時間卻會更長。

如果你想克服自己對成功的喜悅的適應,那麼最好的方式也許是改變你對成功的定義,把它從終結性的目標轉向非終結性的目標。

求職、做一項具體工作、寫一本書等等,都是“終結性的”。這些“終結性的”活動中存在的結構性缺陷就在於,一旦它們被實現,它們就失去了意義和價值,而你不得不通過追逐更多類似的活動來填補空虛。

而非終結性的目標說的是,你做一件事,不要僅僅為了完成它,也不要以完成它為目的,而要體會其中的樂趣,愛上這件事本身。

比如我寫一篇文章是“終結性的”,但在寫作中進行思考卻是“非終結性的”。再比如,你在工作中給自己定一個升職加薪的目標是終結性的,而你在此過程中追求自我的完善,則是非終結性的。

————

除了我上面寫的這些,還有很多決策(心理)陷阱需要特別留意,比如可得性偏差、代表性偏差、證實性偏差、後見之明、相對論陷阱等等。

查理·芒格說,如果我知道我會死在哪裡,那我就永遠不會去那個地方。

你對常見的決策陷阱瞭解得越透徹,就越有機會避開這些陷阱。因此建議你一定去讀一讀相關書籍。

最後附幾本相關的書,它們是這篇文章很多觀點的來源:

《怪誕行為學》系列(一共6本,可以重點看1/2)

讀完6本書,總結出5條越早知道越好的決策陷阱

《思考,快與慢》

讀完6本書,總結出5條越早知道越好的決策陷阱

《思維的發現》

讀完6本書,總結出5條越早知道越好的決策陷阱

《控制焦慮》

讀完6本書,總結出5條越早知道越好的決策陷阱

《選擇的悖論》

讀完6本書,總結出5條越早知道越好的決策陷阱

讀完6本書,總結出5條越早知道越好的決策陷阱

一碗甜豆花:武漢大學文學學士、藝術碩士,從地產策劃轉行文字編輯。好讀書不求速度,每週精讀一本書,專注心理學、文學書籍,偶爾涉及哲學、社會學、藝術、商業暢銷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