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3月20日春分,可你們知道它還有另一個意義嗎?

3月20日,是24節氣中的春分。從地理學的意義講,春分這一天,太陽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晝夜平分。而這一天之後,太陽直射的位置將從赤道向北移動,北半球各地白晝增長,長夜漸短。正所謂,吃了春分飯,一天長一線。

大家都知道3月20日春分,可你們知道它還有另一個意義嗎?

這一天,還有另一個意義,是“國際幸福日”。

這是在2012年6月28日第66屆聯合國大會上宣佈的,因為追求幸福是人的一項基本目標,幸福和福祉是全世界人類生活中的普遍目標和期望,因此決議從那之後的每年3月20日為“國際幸福日”。

國際幸福日遇上了我們的傳統節氣,今年又遇上了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

在這個“鶯飛燕舞風和煦,春來處處百花香”的季節裡,世界各國都因為疫情進入全面的抗擊防疫的鬥爭中。疫情影響了每個人的生活,也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狀態,思考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

亞里士多德說,幸福是生命本身的意圖和意義,是人類存在的目標和終點。

人們總在追求幸福,也一直在探索獲得幸福的方法。

《幸福的方法》這本書就是作者在嘗試回答這個問題。本書的作者是哈佛大學博士泰勒·本-沙哈爾,他在哈佛大學開設的“積極心理學”和“領袖心理學”課程曾經被哈佛學生評為“最受歡迎的課程”。

大家都知道3月20日春分,可你們知道它還有另一個意義嗎?

這本書是基於他在哈佛大學開設的最受歡迎的幸福課的基礎上編寫的。

本文將從什麼是幸福,獲得幸福的兩大關鍵原則以及創造幸福的三個方法三個方面為大家解讀這本書。

從“漢堡模型”看幸福是什麼

沙哈爾少年的時候曾經是一名壁球運動員。他非常刻苦地練習,不停地長跑,做力量訓練,各地比賽,像每個運動員一樣。過程中,他經常會因為傷病沮喪,會因為訓練太過辛苦和單調而想要放棄。

大家都知道3月20日春分,可你們知道它還有另一個意義嗎?

每當這個時候,他內心有一個聲音告訴他:堅持下去,當你贏得冠軍的時候,這些痛苦就不算什麼了,你就會感受到幸福了。

16歲那年,歷經5年艱苦訓練的沙哈爾終於在以色列全國壁球比賽中獲得冠軍。那一刻,他欣喜若狂,覺得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回報,一切都是值得的。

然而,慶祝儀式結束,他回到了自己的房間。令他自己都沒有想到的是,他一直以為能夠帶給他永遠的幸福的冠軍榮譽只能讓他擁有如此短暫的快感,現在的他甚至還有一絲空虛和失落。

難道,我只能擁有如此短暫的幸福嗎?即使付出了這麼多,幸福也只是稍縱即逝?

你是否也體會過沙哈爾的經歷,給自己設定了清晰的目標,拼盡全力,克服困難,創造條件去實現目標,可目標實現之後你也沒有感受到多少快樂,轉身又去制定下一個目標,努力實現,不滿足,繼續制定……

這好像成了一種循環,你以為你沒有獲得幸福是自己還不夠努力,其實是你不懂幸福。

在講幸福的含義之前,先跟大家介紹一個人生模式的“漢堡模型”,這四個模型反映出了我們對待人生的四種態度。

大家都知道3月20日春分,可你們知道它還有另一個意義嗎?

第一種漢堡是我們最愛的麥辣雞腿堡,雞腿用油烹炸的香脆可口,咬上一口雞肉鮮嫩味美,可是如果從健康飲食的角度,油炸食品大多被看作是垃圾食品,如果你想要減肥瘦身,更是大忌。吃下它,雖然滿足了一時之快,卻為日後埋下了痛苦。

這種就是“享樂主義型”的人生模式,他們秉持著今宵有酒今宵醉的觀念,及時行樂。這樣的人他們非常注重眼前的快樂,不會顧忌未來需要承擔怎樣的後果。

第二種漢堡是沒什麼味道的蔬菜漢堡,沒什麼味道,對大多數人來說,通常不會食用這樣的漢堡。但對某些人,為了擁有健康,他們願意,甚至強迫自己食用這樣的漢堡。

這種就是“忙碌奔波型“的人生模式,他們相信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為了達到目標,犧牲掉現實的快樂是值得的,艱辛的過程是獲得未來幸福的必由之路。

沙哈爾曾經就是這個模式的實踐者。

第三種漢堡最糟糕,味道不好,也未必對健康有益,只是比較容易得到,為了生存下來不得不食用。

這種就是“虛無主義型“的人生模式,他們沉溺於過去的傷痛,因此對人生十分悲觀,覺得自己命中註定一事無成,當下的生活不如人意,未來的日子無可期待。

“虛無主義型”是過去的奴隸,“享樂主義型”是現在的奴隸,“忙碌奔波型”是未來的奴隸。

這三種模式在我們的生活中都或多或少有印記,可能是你習慣的思維模式,也可能只是你在某個時間或者某個事件上會顯露出來的,但無論哪一種,都不能獲得真正的持續的幸福。

第四種漢堡是最理想的漢堡,味道可口,用料科學,兼顧到味蕾和健康的需要,既能夠讓我們食用的時候感到快樂,又能夠幫助我們打造良好的身體狀態。

與此對應的模式就是“感悟幸福型“的人生模式,他們既能夠享受當下,又知道如何通過行動實現未來的目標。

他們真正懂得了幸福的含義。

幸福,是快樂和意義的結合,是為一個有價值的目標快樂地努力與奮鬥的過程。它不侷限在某一個時刻,也不是人生的終點,而是對生活整個過程的感受。

幸福不是拼命地爬上山頂,也不是在山腳下漫步目的地閒逛,幸福是向山頂努力攀登過程中的經歷和感受。

修煉幸福人生的兩大關鍵之道

快樂與情緒相關,意義與目標相關。如果幸福是快樂和意義的結合,那想要修煉幸福人生,就意味著你既要擁有明確的有價值感的目標,同時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設定幸福目標與擁有幸福情緒,是修煉幸福人生的兩大關鍵之道。

1、幸福的目標是追求自我和諧

提到目標,我們都不陌生,上學的時候,我們的目標是考出優異的成績;工作的時候,我們的目標是加薪晉升;生活的目標,是買房買車;婚姻的目標,是生兒育女。

可是如果這些都實現之後,你還會感到空虛,你就需要想想這些目標的價值究竟在哪裡?

想要擁有幸福的生活,目標必須是從內在生髮出來的,為了實現自我的意義,而不是滿足社會的標準,或者迎合父母、領導、伴侶等他人的期望。

發自內心,忠於熱情,這就是自我和諧的目標,也是實現幸福的目標。

自我和諧的目標有一個前提,就是在個人處在自由狀態下做出的選擇,不是迫於某種壓力,也就是說這個目標是你“想要完成“,而不是”不得不完成“。

董卿談到自己做《朗讀者》節目的初心,就是熱愛文字,想用電視節目的形式去傳遞文字與人的關係,讓更多人感受到文字的力量。

為了做《朗讀者》這檔欄目,董卿從電視熒幕上消失了很長時間,離開鎂光燈,迴歸故紙堆,每一篇文稿,每一個嘉賓,每一個佈景,每一個設計,事無鉅細。為了呈現出更好的效果,她帶領團隊常常忙碌的凌晨。

別人都很好奇,好好的央視一姐,擁有很高的曝光度和知名度,為什麼要去當製片人,創辦一檔在當時看起來應該不會有什麼關注度的文化欄目。

董卿說,做了十幾年的主持人,她終於準備好了,做一檔屬於自己內心真正熱愛的節目,為傳遞文字的力量。這不是任何外在的要求,而是她內心一直渴望去做的事情。

大家都知道3月20日春分,可你們知道它還有另一個意義嗎?

所以,對董卿來說,《朗讀者》是辛苦的,更是幸福的。

哈佛大學哲學教授奧哈德·卡米曾給學生建議,“生命很短暫,在選擇道路的時候,先確定自己能做的事情。在這個事情當中,選擇自己想要做的;然後再細化,找出自己真正想做的;最後,把那些最想做的事情付諸於行動”。

幸福的人生,在於做自己認為有價值感的事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為外在的光怪陸離左右。

2、無條件的愛幫助我們擁有幸福的情緒

丹尼爾·戈爾曼,致力於研究情商,他所著的《情商》系列書籍暢銷全球。他說,“人類的智商對於成功的幫助只有20%,其餘80%來自於其他方面,而情商就是其中重要的組成。”

情商,指的就是情緒商數,是人對於情緒管理的綜合能力。通過管理情緒提升理解自我與表達自我的能力,這是提高情商的作用。

人的情緒有千萬種,每時每刻都會發生變化,管理情緒的方法也有很多,如果說修煉幸福的情緒需要怎樣的基礎和原則,那無條件的愛一定是最根本的。

無條件的愛,是指接受我們本來的樣子,無論是優秀還是普通,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接受它,就是無條件的愛。

沙哈爾在為成為冠軍而努力訓練的時候,他問過媽媽:你會因為我是冠軍而驕傲,從而更加愛我嗎?

媽媽回答他:無論你是不是冠軍,我都會愛你,你也應該這樣對待自己。

沙哈爾真的成為冠軍的時候,身邊突然多了很多追隨他的人,他反倒又為此而苦惱:大家是因為喜歡我這個人,還是喜歡我身上的榮譽呢?

他的媽媽說:無論別人怎樣,我愛你,只是愛你本來的樣子,你是冠軍只是反映出了你在壁球領域的成績,不能說明什麼,你不是冠軍,也絲毫不妨礙我愛你。

我愛你,只是愛你本來的樣子。我愛我自己,只是因為我愛我自己本來的樣子。

當你學會無條件的愛的時候,你會擁有平和的情緒和心態,而這會讓你的內心充盈著幸福的感受。

“享樂主義”的人,他們擔心未來所以揮霍當下,他們害怕面對未來的自己;“忙碌奔波”的人,他們不滿現在所以苦求未來,他們迫切改變現在的自己;“虛無主義”的人,他們沉溺過去所以放棄當下與未來,他們不敢接納自己。

只有“感悟幸福”的人,他們珍惜過去的擁有,懂得現實的可貴,也向往未來的機會。他們接納每一個時刻,自己本來就該有的樣子,於是就獲得的推開幸福之門的情緒鑰匙。

創造幸福人生的三大方法

擁有自我和諧的目標,並且知道如何無條件的愛與接納自己,從而擁有快樂且有意義的狀態,這是幸福。在日常生活中,掌握下面三個方法,將幫助你創造幸福的人生。

1、記錄行為模式

不同的思維模式,會造成不同的生活方式,就像本文一直提到的四種“漢堡模式”。我們每個人都獲得獲少的擁有其中一種或者多種慣性思維模式,想要將他們調整到幸福的頻道,首先要做的就是清楚自己為人處事慣性的模式是怎樣的。

可以做一個練習,找出一個筆記本,畫出四個象限,分別寫上忙碌奔波型、享樂主義型、虛無主義型和感悟幸福型這四大類型,連續4天,每天用15分鐘的時間自由書寫一個象限的內容。

所謂自由書寫,就是不考慮文筆是否流暢,語句是否通順,只是把自己真實的感受記錄下來,把你對這個感受的思考寫下來即可。

忙碌奔波型:你經歷過的忙碌的時刻有哪些?為什麼會這麼做?你從中獲得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

享樂主義型:你只貪圖眼前的快樂,沒有考慮未來的時候做了什麼?你從中得到快樂了嗎,持續了多久?快樂過後,你的感受是什麼?你覺得自己是否有損失?

虛無主義型:你經歷過的痛苦的事情是什麼?它給你帶來怎樣的感受?對你的現在有什麼影響?如果一直保持這樣的念頭對你有什麼好處,又有什麼壞處?

感悟幸福型:你感受到幸福的時刻是什麼時候,你在做什麼?如果再回到那個時刻,你的感受是什麼?

按照這樣的方法記錄半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定期回顧,你會發現你行為模式的規律,以及應對它的方式。

2、尋找幸福催化劑

英國詩人約翰·德萊頓說過,我們養成了習慣,習慣造就了我們。

幸福,也是一種習慣,需要慢慢培養才能夠像一日當食三餐一樣成為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

行為模式一旦形成是很難改變的,就像減肥的人,100個人中99個都只是嘴上說說而已。所以如果我們習慣忙碌、享樂、悲觀,我們在遇到事情的時候會習慣於按照舊有的模式處理。

建立新的習慣最好的辦法,不是改變就有習慣,而是找到替代舊有習慣的方案,這就是我們的幸福催化劑

我們可以將能讓我們感到幸福的事情列出來,比如和家人一起外出吃飯、和朋友一起喝酒、和閨蜜看電影、做一次美容、閱讀一本漫畫書等等,這就像是我們的幸福催化劑,在我們意識到自己進去到不愉悅的狀態,需要調整的時候,我們就從催化劑當中選擇一個調整自己的狀態。

3、成立你的幸福董事會

我們都是生活在人際交往的圈子,生活中很多困擾也是因為人與人交往出現問題才產生的,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則完全可以利用人際的鏈接達到相互支持和賦能的作用,這就是成立自己的幸福董事會。

幸福董事會的成員是願意支持你,關心你,希望你幸福,甚至是對你的幸福有影響的人。他們會在你低落的時候安慰你,在你迷茫的時候鼓勵你,在你停滯的時候推動你。

大家都知道3月20日春分,可你們知道它還有另一個意義嗎?

與此同時,你也可以成為他人的董事會成員,將力所能及的幫助給到別人。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幸福和善意是相互促進的,也就是助人本身就會帶來幸福感。

結語:幸福,是每個人終極的課題。馬克·吐溫說過,如果我們能在80歲的時候出生,然後慢慢走向18歲,那生活將會幸福無比。這就話是說,當我們能夠站在更高的維度,以終為始地看待人生的時候,我們就會既不糾結於無望的過去,不苛責現實的困頓,不懼怕將來的未知,在當下,用快樂的心態去追求有意義的生活,這就是幸福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