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宅门》比《红楼梦》更通俗,更接地气,你怎么评价?

沧州老夫子


类似这样的比较问题,大多是见仁见智的情况。但若是说《大宅门》比《红楼梦》更通俗,更接地气,估计连郭宝昌老爷子也不敢这样自许吧!

我的看法是,《大宅门》是近20年来为数不多的经典剧作之一,优点很多,主要在于它的历史厚重感、现实反映力度、刻画典型人物的功力以及主题上的家国情怀;《红楼梦》(小说)是我国古典小说、古代文学、古代文化的顶巅之作,以它为剧本拍成的电视连续剧有好多部,其中最为经典、广受好评的还是1987年央视制作王扶林导演拍的版本,它的长处是吸收了当时“红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忠实于原著,人物塑造高度个性化,文学文化意味浓厚。两部剧作各有擅长的优点长处,实在不好说谁比谁好,谁比谁不好的。

除了两者在塑造人物上都力求个性化、以家族兴衰际遇反映时代社会本质的共同点,我们这里暂且不提,下面分别说一下它们的各自的主要特点。

一、《大宅门》特点:

1.时代特色明显,白家很自然地投进或者说被拉进时代的洪流,不免与世浮沉俯仰,身在其中又得以坚持自身品格,使白家的优秀品格如同其

白家老号“百草厅”般坚守高扬。

话说清朝末年,白家医术精深,医德高尚,太医出身,自然和皇家关系密切,地位显赫。越接近权力中心,好处固然多多,但相应地,是非也不少。先是白家老二(白颖轩,白景琦之父)“无意”诊出詹王府大格格喜脉,再有老大(白颖园,白景琦大伯)为光绪帝宠妃、詹王府二格格诊病,不小心被掺和进当时敏感的“帝后之争”——二格格好不意外地被误诊至死。白家大祸临头,老大被判斩监候,白家老号被查封,整个家族马上处于风雨飘摇、朝不保夕之中。幸得二奶奶(白文氏)左支右绌、苦苦支撑,慢慢恢复元气,还收回了“百草厅”。

之后,白家老七(白景琦)经名师(清末翰林、章京行走出身季宗布)悉心教导,再加上外出磨炼,逐渐能够支撑门面,生意越做越好,一度远迈祖上。之后,围绕白景琦的几段婚恋经历(他与黄春、杨九红、槐花、香秀),电视剧设置了八国联军杀进北京城、清朝灭亡、民国建立、日本入侵等重大历史事件,着重表现了白景琦的豪爽仗义和护家爱国品格。

下图:电视剧中白景琦和四位太太剧照

2.历史跨度大,从清朝末年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后达半个世纪,跨越清朝、民国、新中国三个时代。

以白景琦为中心,刻画了上上下共六代人,历史感非常明显。当时的《北京日报》,就该剧的历史特色发表评论说:

《大宅门》的可贵,不仅在于写了宅门的变迁、人物的命运,还在于透过大宅门写了历史,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庚子事变、辛亥革命、张勋复辟、五四运动、革命军北伐、卢沟桥事变等等,这些近现代的历史事件都在戏里或隐或显的有反映,而且这些历史事件也对大宅门的生活构成影响。国家兴亡和家庭、个人是这么直接地发生着关系,剧中人物的生活、思想不得不跟着时世的变化而调整,显示了作者郭宝昌的历史眼光。

3.从白家兴衰写时代风云,张扬的依旧是家国情怀、人间正道。

从这一点来说,可以称得上是一部主旋律剧。

就说这位颇为邪性的白七爷吧,表面上虽说有些风流游荡,但敢爱敢恨、爱憎分明,尤其是他同情弱者,不时接济救助穷人(如收留了无处安身、前来投奔自己的郑老屁当车夫);难能可贵的是他深明大义,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为老师报仇时,他杀死了洋鬼子,在日本悍然入侵北平、向他示好拉拢,他断然拒绝,绝不当汉奸;甚至在解放后,在最后一集,他即将撒手人寰,立下遗嘱,告诫儿孙后辈将家产捐给国家,彰显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坚贞节操。

二、《红楼梦》(电视剧)特点

1.基本忠实于原著,还能把当时“红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吸收近来,为我所用。

现在学术界比较统一的看法是曹雪芹原稿仅存七十八或八十回,后四十回乃是高鹗续写的。高鹗水平虽也不低,但因其自身的经历、学养、著述目的与曹雪芹相差还是甚远,所以有人说读《红楼梦》后四十回,总是觉得“味同嚼蜡”“不忍卒读”。

这样就出现一个问题,假如当初导演要按程高本后四十回情节去拍摄,势必造成剧作思想性和艺术性大打折扣。于是,聘请了红学家周汝昌,著名作家王蒙、沈从文等人为文学顾问,拍摄时吸收了红学研究的成果。

举个例子,关于巧姐的下场,第五回判词已经和《留余庆》曲子已经暗示,被巧姐的狠舅(王仁)和奸兄(应为贾环)为了银钱所卖:

幸亏因娘亲凤姐以前接济过刘姥姥,刘姥姥出于报恩之心,救巧姐出苦海。这样,刘姥姥反而又成为巧姐恩人。最终,巧姐和板儿结为夫妇,平凡倒也平安无忧。

电视剧本基本上还是遵循了上面的情节,但高鹗的续写却把贾芸也拉近了“奸兄”行列,还说王仁、贾环、贾芸的阴谋被平儿、刘姥姥、王夫人破坏,最终未得以实现,这就大大削弱了原著的悲剧氛围和批判力度。

2.央视版《红楼梦》继承了原著浓郁的文学文化风味,诗词曲各擅专长而又自然融合、相得益彰,整体风格哀婉深沉动人。

《红楼梦》小说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华传统文化的顶巅之作,把作者之前的一切文学手法、文学样式(如诗词歌赋,谚语俗语,猜谜行令等等)都自然融入,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作为力争忠实于原著的电视剧,自然会把传递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当成自己的任务之一。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为剧中任务编制的曲子,如《葬花词》、《枉凝眉》,都和原词、人物相互融合,收到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绝妙效果:

[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须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3.受原著影响,电视剧《红楼梦》尽量不体现时代朝代,尽量避免让人对号入座,重在表达作者对一干女子的深切同情(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表达其深沉广大的感叹(悲金悼玉)和对人间真情的追求!

作为作者的至亲知己,在甲戍本脂评的开篇“凡例”中,脂砚斋(或云就是作者自己)将作者的故作反语、闪烁其词的手法和寄托的写作目点批出来——“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情痴”谓谁?,作者自谓也!

参考资料:《红楼梦》脂评八十回汇编本

《红楼梦》程高(一百二十回)本

电视剧《大宅门》

电视剧87版《红楼梦》


根芥微尘


是的,的确更接地气。不过与《红楼梦》还是不太好比较呢。

如果说《大宅门》是一场豪华的宴会的话,肯定不会错。景琦出生前,白老太爷与詹王府的斗法,那就是一盘开胃小菜。在当白老太爷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后,让二奶奶管家,接过的就是一个烂摊子,那就是一盆酸辣汤。到后来,二奶奶历经千辛万苦,把百草厅起死回生,再度辉煌,那就是一盆红烧蹄髈,够筋道。至于白景琦儿时的顽劣,就像一盆十锦菜,令人眼花缭乱。等到白景琦长大和仇家女儿黄春的恋爱,那就是一盘糖醋排骨,酸酸甜甜。白景琦和八国联军的斗争,则是一盘川味辣子肉丁,颗颗都辣人的。二奶奶赶白景琦出大宅门,那是一盆爆炒麻辣子鸡,浑身都麻得冒汗。白景琦在山东的创业,那就是一盘大杂烩,什么都有呢。不过在山东,他取杨九红,就成了一盘川味回锅肉,还是有点辣。再以后白景琦创业成功,衣锦荣归,那就是一盘红烧鱼翅,高且贵。接着白景琦在北京的红火,就是一盘红烧鲤鱼,跳了龙门了。而二奶奶,强行收养杨九红的女儿白佳莉,那可就是一盆霸王别姬啊。接着,日本鬼子来侵略了,白景琦带头抗日,那可不就是一盆毛血旺么,辣得鬼子哇哇叫。而白占元闹革命,就是一盘炒藕片,出淤泥而不染。解放后一心进步的白景琦就是九制而成的一瓶茅台,醇而且厚了。二奶奶一生,温文尔雅,但是后劲不小,是最有名的绍兴花雕。白老三的奸滑,那只能是一盘泥鳅钻豆腐,不过后来,他幡然醒悟为抗日捐躯,算一碟臭豆腐吧,先闻起来臭,后吃起来香。而王喜光呢,不过一盘螃蟹,看你能横行到几时。那个可怜的白景琦的败家儿子白敬业,既是一盘红烧狗肉,还是一碟牛皮糖,既上不得台面,又甩不掉他。白景琦的父亲,那实在是一盘实心窝窝头,实实在在,没有任何机窍。可是杨九红的确凄凉,有女儿也好像没有一样,就是一盘烂糊鳝丝,没法明白了。至于香秀,令人敬佩,既是一瓶二锅头,够呛,又是一盘莲子桂花桂圆羹,香香甜甜。整个大宅门里,承载香秀希望的只有李天意,他其实是香秀的芒果-希望之果。至于其他佐料,配菜,以及餐后的其他水果,甜点,那真的是应有尽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呢,《大宅门》的确是一场盛宴。

然而《红楼梦》却是满汉全席,我们大多数人只能闻其名,甚至听过其声,但是却难以一窥全貌……


西西林林


先说一下《大宅门》与《红楼梦》相同点:

1、都是在一段时间(虽然时代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大户人家的兴衰故事。

2、作者都与描写对象的原型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曹雪芹被认为是贾宝玉的原型(尚存争议),而大宅门导演郭宝昌被认为是《大宅门》中李香秀的养子李天意的原型。

再说一下不同点:

1、时代背景不同(无需赘述)

2、格局不同,红楼描绘的是一个家族历经浮沉后个人的命运荣辱。大宅门描写的是一个世家面对家国兴亡的生存与抗争。

3、思想立意不同

4、着眼点不同

之所以接地气,很好理解,其一是大宅门时代背景距离我们更近,被我们所熟知,容易引发同理心。其二,反应的是家族与国家荣辱与共的变革大潮,思想正确。

毫不讳言的说,《大宅门》如果成书,成就未必低于红楼梦


松叶主理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如果说同是家族片,必由相似之处。\r但说大宅门模仿,只能说是文笔和精神上模仿,说道剧情,差得挺多啊。我觉得没有什么可比性吧,相似处到是有很多啊,都是写大家族的没落,里面管家的二奶奶很厉害……但是《大宅门》是无论如何也比不上《红楼梦》的啦。

以下是两部优秀作品的简介。

《大宅门》是中央电视台影视部、无锡中视股份公司联合出品的家族剧,由郭宝昌执导,斯琴高娃、陈宝国、刘佩琦、蒋雯丽、杜雨露等主演。\r该剧讲述了中国百年老字号“百草厅”药铺的兴衰史以及医药世家白府三代人的恩恩怨怨 \r

1987年首播的央视版《红楼梦》是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根据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摄制的一部古装连续剧。由王扶林先生导演,周汝昌、王蒙、周岭、曹禺、沈从文等多位红学家参与制作。该剧前29集基本忠实于曹雪芹原著前八十回,后7集夏金桂撩汉、司棋之死、海棠花开、贾宝玉丢玉、林黛玉焚稿、薛宝钗出闺、惜春出家、获罪抄家、雪地里披着大红猩猩毡斗篷出家等主体剧情仍采用程高本后四十回,另外抛弃了宝玉中举、兰桂齐芳、家复中兴的小团圆结局,并根据脂批和红学探佚学研究成果对香菱之死、探春远嫁、贾母之死、巧姐获救等情节进行了修改,又重新创作出狱神庙探监、凤姐死于狱中、湘云流落风尘、贾府家亡人散等剧情。该剧播出后,得到了大众的一致好评,重播千余次,被誉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经典”。

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艺婷爸爸的vlog


大宅门和红楼梦同样是描述了大到国家到家庭小到个人的生活道路和发展方向,大宅门更让人接受和通俗易懂是因为大宅门整个场景表达了平常家庭和人在世俗社会里更接地气的生活,也就是说平常百姓家或者说生意人的一些生活方式和经历坎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国家有难时做为一个国家儿女,而努力奋斗,渴望国家早日安宁人民安居乐业。

而红楼梦不易懂的原因是,红楼梦里包含了天地人整个宏观和微观的体系,红楼梦通过一个皇族贵室大观园里一群人,活灵活现的表达了人的悲欢离合通过每个人的悲欢离合呈现了很多的哲学层面的事情,说直白点就是道学,神学,作者通过红楼梦来告诉人们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告诉人们人就一个小宇宙与天地合其德,只是在世俗里沾染后,人忘记本来的面目,什么面目那。就是三字经里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就《红楼梦》全书而言,通观其结体构造,前五回和第一百二十回,不仅是总括整体脉络的纲领章回,也是最重要的、哲理的章回。儒家正统观念、运气学说与仕途的进取,道家超然哲思、无为玄学与红尘的识破,佛家空幻意识、悲悯禅机与人生的顿悟,这三个层面的理念竟然矛盾统一的交融在一起。所以作者最终是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因此大宅门和红楼梦区别就在这里。

在红楼梦里作者写了一首诗,而这首诗最终表达了红楼梦的中心思想。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钱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至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在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






墨然微语


《大宅门》描述以同仁堂为原型的白家老字号从兴到衰再到兴旺的过程,整个故事主线脉络清楚,。地点在北京城,有观众熟悉的“前门楼子大栅栏”“豆汁儿焦圈烤鸭店儿”,所以看着觉得亲近,接地气!

《红楼梦》讲述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由兴到衰的过程,整个故事涵盖各种文化。相对来说是豪门贵族而非下里巴人,不适合大众的欣赏层次,觉得有距离感。

如果说《大宅门》是相声,那么《红楼梦》就是京剧。




阳光1973


《大宅门》是一生正气,威武不屈,最终融入共和;《红楼梦》就一句话,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靠山王杨凌


大宅门更好



大宅门剧情很好,以前看了有5~6遍还想看,现在不想看了,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演员阵容是中外合演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