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我愛北京的小衚衕

(本期主播:陳喆)

“衚衕”這樣的建築結構至今已有700多年曆史,北京胡同更是久遠歷史的產物。乍一看,北京的衚衕都長得一個樣兒,灰牆灰瓦,其實不然,只要你有心尋找,這裡藏著數不清的趣聞掌故。衚衕,不僅是交通的衢道,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場所,京城歷史文化發展演化的重要舞臺。今天,我們就來讀一讀季羨林先生筆下北京的小衚衕。

为你读书 | 季羡林:我爱北京的小胡同

我愛北京的小衚衕,北京的小衚衕也愛我,我們已經結下了永恆的緣分。

六十多年前,我到北京來考大學,就下榻於西單大木倉裡面一條小衚衕中的一個小公寓裡。白天忙於到沙灘北大三院去應試。

北大與清華各考三天,考得我焦頭爛額,筋疲力盡。夜裡回到公寓小屋中,還要忍受臭蟲的圍攻,特別可怕的是那些臭蟲的空降部隊,防不勝防。

但是,我們這一幫山東來的學生仍然能夠苦中作樂。在黃昏時分,總要到西單一帶去逛街。

街燈並不輝煌,“無風三尺土,有雨一街泥”,也會令人不快。我們卻甘之若飴。耳聽鏗鏘清脆、悠揚有致的京腔,如聞仙樂。 此時鼻管裡會驀地湧入一股幽香,是從路旁小花攤上的梔子花和茉莉花那裡散發出來的。

回到公寓,又能聽到小衚衕中的叫賣聲:“驢肉!驢肉!”“王致和的臭豆腐!”其聲悠揚、深邃,還含有一點悽清之意。這聲音把我送入夢中,送到與臭蟲搏鬥的戰場上。

將近五十年前,我在歐洲待了十年多以後,又回到了故都。這一次是住在東城的一條小衚衕裡:翠花衚衕,與南面的東廠衚衕為鄰。

我住的地方後門在翠花衚衕,前門則在東廠衚衕,據說就是明朝的特務機關東廠所在地。這所大房子地跨兩個衚衕,其大可知。

裡面重樓複閣,迴廊盤曲,院落錯落,花園重疊,一個陌生人走進去,必然是如入迷宮,不辨東西。

然而,這樣複雜的內容,無論是從前面的東廠衚衕,還是從後面的翠花衚衕,都是看不出來的。外面十分簡單,裡面十分複雜;外面十分平凡,裡面十分神奇。這是北京許多小衚衕共有的特點。

據說當年黎元洪大總統在這裡住過。我住在這裡的時候,北大校長鬍適住在黎住過的房子中。

我住的地方僅僅是這個大院子中的一個旮旯,在西北角上。但是這個旮旯也並不小,是一個三進的院子,我第一次體會到“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意境。

我住在最深一層院子的東房中,院子裡擺滿了漢代的磚棺。第二進院子裡有很多樹木,我最初沒有注意是什麼樹。

有一個夏日的晚上,剛下過一陣雨,我走在樹下,忽然聞到一股幽香。原來這些是馬纓花樹,樹上正開著繁花,幽香就是從這裡散發出來的。

這一下子讓我回憶起十幾年前西單的梔子花和茉莉花的香氣。當時我是一個十九歲的大孩子,現在成了中年人。相距將近二十年的兩個我,忽然融合到一起來了。

不管是六十多年,還是五十年,都成為過去了。現在北京的面貌天天在改變,層樓摩天,國道寬敞。

然而那些可愛的小衚衕,卻日漸消逝,被摩天大樓吞噬掉了。看來在現實中小衚衕的命運和地位都要日趨消沉,這是不可抗禦的,也不一定就算是壞事。

可是我仍然執著地關心我的小衚衕。就讓它們在我的心中佔一個地位吧,永遠,永遠。

我愛北京的小衚衕,北京的小衚衕也愛我。

为你读书 | 季羡林:我爱北京的小胡同

衚衕的故事

冰心 季羨林 汪曾祺 等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聯合低音

【內容簡介】

衚衕,濫觴於元,經八百餘年傳承至今,是北京城的脈搏,是北京歷史與文化的載體,亦是聯結這座五朝古都過去與現在的橋樑。本書精選四十餘位著名作家的關於北京胡同的散文。這些作家中,有些在衚衕中居住了數十 年,有些則只是於衚衕中短暫居住。由於居住時間長短及在不同地區的居住經歷等原因,他們對衚衕有著不同的看法與感情,每篇文章都是從一個獨特的視角講述北京的衚衕生活。

为你读书 | 季羡林:我爱北京的小胡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