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荆州走麦城不能归罪关羽,而是东吴犯下的大过错


失荆州走麦城不能归罪关羽,而是东吴犯下的大过错

论及关羽败亡荆州的历史,人们大都重在检讨关羽个人品质和错误,把造成这场悲剧的责任和教训都归罪于关羽个人和蜀国方面,我认为这样评价历史是迂腐的、片面的。

荆州败亡的主要当事人是关羽,从关羽个人的角度检讨悲剧的教训当然是必要的。但这件事不仅是关羽个人的悲剧,也是造成蜀国败伤和蜀吴联盟破裂的大悲剧。但悲剧的产生却不能归罪关羽个人的问题,而是因为吴国犯下了大过错,从而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我之所以说吴国犯下大过错,是因为无论如何,他们也不应该在关羽全力北击曹魏的当口背后偷袭荆州,更不应该置关羽于死地。他们这样做根本违背了联蜀抗魏的大计,太计较关羽的意气用事,甚至是中了司马懿的奸计。

失荆州走麦城不能归罪关羽,而是东吴犯下的大过错


我们说,吴国应不应该讨还荆州?当然应该。荆州主要是靠吴国的力量打下来的,刘备也承诺过有借有还。刘备在取得益州后没有立即归还,也不排除他有长期拖延占有的想法。

但这件事孙吴既然在道义上占理,就完全可以通过谈判来解决,而且双方已经通过谈判形成初步妥协的方案,把荆州分为两部分,以湘水为界,湘水以西归刘备,湘水以东归东吴。既然如此,孙吴为什么要急不可耐,不择手段呢?退一万步说,即便荆州问题最终要用武力解决,也必须从联合抗曹的大局出发,待到适当的时机解决,怎么能趁关羽和曹魏激战的时候偷袭呢?

失荆州走麦城不能归罪关羽,而是东吴犯下的大过错


关羽骄傲自大、盛气凌人可不可恶,当然可恶。特别是当孙权主动示好联姻时,关羽不但不准,还说什么虎女不嫁犬子,平白无故地羞辱孙权,加上对吕蒙言语不逊,在双方交往谈判中骄横逼人等等,这些确实不利于蜀吴联盟。

但关羽毕竟只是镇守一方的大将,吴国能凭他个人的一时的言语而率定国策吗?何况关羽再骄横,也没有对孙吴大动干戈,而是全力进攻曹魏,你怎么能意气用事公报私仇呢?有学者指出关羽为了养活战俘而动用了属于孙吴的湘关粮草,因而激怒了孙权,其实也只能说明孙权斤斤计较,不顾抗曹战争的全局,不识大体。


就算孙吴夺荆州有理,就算关羽骄横伤人太甚,但在已经夺得荆州,搞得人家兵马丧尽败走麦城之后,你为什么还要将他捕杀呢?孙吴这样干岂不太过分吗?这样做难道还只是为了争夺一个荆州?还只是为了报复一个关羽?它带来的严重后果只能是和蜀国交恶结仇,引起更大的战端,破坏连蜀抗曹大计。后来的发生的事情难道不正是因此而引起的吗?

失荆州走麦城不能归罪关羽,而是东吴犯下的大过错


还得说明一下,关羽在荆州发起进击曹魏的战争,其实并不是关羽擅自逞强,也没有在战略上犯单翼独进的错误,更不存在刘备诸葛亮故意置之不顾的问题。

当时的情况,先是诸葛亮在成都亲自率领大军向汉中进兵,曹操也亲自到长安去指挥汉中战事,双方相持了一年。到了第二年,在阳平关战役中,蜀军大胜,魏军的主将夏侯渊被杀。曹操不得不退出汉中,把魏军撤退到长安。由于西面打了胜仗,当然得乘这个势头,接着从东面的荆州攻打中原,所以刘备命令关羽进攻。这是完全符合《隆中对》既定的战略方针的。

关羽派两个部将留守江陵和公安,自己率领大军进攻樊城,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乃至曹操曾议徙许都以避其锋,成为关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段生涯。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听从了司马懿的计谋,打发使者到孙权那里去,许诺把江东封给他,约他夹攻关羽。孙吴为之所动,因而犯下不道义不策略的错误。


失荆州走麦城不能归罪关羽,而是东吴犯下的大过错

如果不是孙吴从后面偷袭,即便是关羽在个性上存在问题,当时也是绝不会兵败身亡的。关羽败亡的悲剧主要是孙吴的过错造成的。如果说兵败身亡了,就一味说是关羽咎由自取,好像他是活该的,而实际上的罪魁祸首却不受追责,这样的历史评论显然有失公允。

英雄人物的个性固然是导致悲剧的内因,但历史的评价却不能把悲剧的造成完全归罪于英雄的个性。历史的辩证法既是无情的,也是客观公正的。它应该毫不含糊地把堂堂正正的英雄、哪怕是失败的英雄刻上丰碑,而把罪恶者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