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中国人都吃什么?

老万


我是六零后后对于当年的生活是记忆犹新,当年我们城市的供应尤其是粮食供应可以说完全是计划定量供应,鱼肉蛋禽等很少。

我记得清清楚楚的是,我83年参加工作时单位给我的粮食定量标准是一天一斤粮食半斤食用油。由于我们是建筑企业是重体劳动,每天又补助半斤粮食,每个月补助半斤油票一斤肉票一斤鸡蛋。

回想当年我记得清清楚楚的是五花肉凭票供应才八毛钱一斤,好带鱼凭票供应三毛八一斤。当时我的工资是每个月32块五,再加五块钱的建筑工人补贴。那时候的粮食供应并不是像我们现在有些人想的是发了票证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以我们北京本地人的供应标准来说,粮食供应标准是三七开也就是三分细粮也就是普通的米面,七分粗粮也就是玉米面北京人俗称棒子面。只有节假日,每个人才能供应一两斤好米好面。

那时候我们的北京普通人家,一般情况下主食都是窝头或者是往窝头里的掺点白面做混合窝头,也有手艺好的做点糊饼贴饼子什么的。我们供应的白面一般情况下都是做馅也就是用大白菜萝卜什么的再加点猪油渣蒸包子烙馅饼,也有做炸酱面的。当年我们每家供应的食用油很少,一般情况下去买肉时都希望副食店的售货员多给点肥的拿回家炸完猪油以后,剩下的油渣再做馅。

当年在单位的食堂去吃饭,我们都事先要把自己的粮票肉票等等换成单位的饭票菜票什么的去食堂的窗口去买。不客气地说,当年单位食堂的炊事员尤其是炊事班长采购员可真是个肥缺没点关系还真干不了,这在何冰老师的《情满四合院》中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我们上下班有的过的勤俭的都是自己在家做好饭后带到单位里,中午顺便热一下吃。至于说下馆子我们很少去,一个是当年大家普遍挣钱不多如果赶上家里头母亲没有工作是家属,兄弟姐妹又多互相帮衬还真不敢敞开肚皮可劲儿的造。

到了80年代后期,生活逐渐改善了有了点余钱我们也逐渐地开始去饭馆吃顿饭喝点酒改善伙食,比如像紫光园鸿宾楼白魁东来顺等等当年我都去吃过。由于有了油水当年单位发的粮票尤其是粗粮票,有些根本都吃不了我们都拿去换了鸡蛋或者肉什么的。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人比较单纯,虽然日子过的苦但是头脑简单也不会去想那么多。那象现在有些人吃饱了撑的整天没事干给自己找点事不是抱怨社会就是怨天怨地的。在我看来这些人不是没有吃过当年的苦就是是吃饱了撑的,就欠让他们饿一段时间他们都老实了。


用户夏天的风


八十年代的中国人都吃什么?城里人有城里人的吃法,农村人有农村人的吃法,城里人吃的精致,花样多,农村吃的稍微粗糙些,比较原生态。我对农村比较熟悉些,说说我们这里的农村。

八十年代刚刚改革开放,虽然已经开始大包干了,但是普遍还是比较穷的。那时候化肥还没有开始大量普及使用,再说化肥太贵,也不舍得用太多,所以亩产量普遍比较低。我记得八十年代连收割机都没有普及,小麦全都靠镰刀一下一下割的,割完之后还要再过一遍,拾麦子。所以,在这种条件下,生活上哪有这么丰富呢?

回想那时候吃的其实跟现在的差别并没有太大,最大的区别就是那时候吃的没有现在丰富量大,比如吃烧肉过年只舍得割一小块,现在一下割五六斤,那时候一只鸡要加入咸菜做成大锅菜,省着吃,现在就敢单煮一只鸡吃了。总体来说就是量上的丰富度导致的珍惜度不一样,所以感觉那时候的东西味道更好,就像饿了吃什么都感觉更香一样。

鸡:八十年代吃的鸡一般都是自家养的,养上半年一年的,平时下蛋,过年就杀了吃了。而且吃鸡的时候是不敢单独吃鸡的,太浪费了。需要切上两三个咸菜疙瘩,炒一大盆,吃上半个月。过年当晚,盛上两盘,就是上好的菜。

猪肉:猪肉当然是少不了的了,但是那个年代,就是缺。我记得有一次我爸称了一斤烧肉,真好吃,我贪吃,吃了一大块,结果拉肚子拉了一下午,课都没有上好。

鱼:我们村临河,鱼是不缺的,夏天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抓鱼,那时候河里的鱼真多,我自己曾经徒手抓过一条三斤重的鲤鱼,过瘾。

主食:主食跟现在没多大区别,馒头,饼。有时候村里会来换油条,换火烧的,解解馋。是的,那时候是换,一斤小麦换多少油条之类,倒是少用钱,现在彻底没这样干的了。

菜:那时候的菜多是自己种的,记得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菜园,不过冬天就没啥菜吃了,只有屯好的白菜,萝卜。现在自己种菜的少了,大集上啥都有。

还一个变化最大的可能就是桌上的野菜少了,那时候什么灰灰菜,荠菜都经常搬上桌,现在都不稀罕了。

另外,那时候自己家里来客人,绝对都是自己亲自动手做的,这些年,农村做菜的越来越少了,都是叫外卖,定好十个盘,到点就送来了。都嫌做菜麻烦了,也是最大的变化之一。


山东味儿


我是一个70后,八十年代正是我的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所以对那个时候的饮食还是记忆颇深的。

我记得我刚上小学的时候,买肉和买很多副食品都是要票的。粮食每个月都是拿粮本去粮店买,而且根本不像现在有挑选的余地,人家给你什么就是什么。那时候要是认识副食品商店的人,或者家里有人在那里上班,是非常骄傲的一件事,而且求你办事的人也多。

八十年代的中国人都吃什么?

一,主食

  • 主要是一些两掺的米饭或玉米面白面混合蒸的馒头,那时候管大米和白面叫“细粮”。如果家里能够天天吃“细粮”的人家,基本相当于现在的开豪车的人家。
  • 记得我同学家兄弟姊妹多,他家供应的粮食不够吃。他山东老家的亲戚给他家托运高粱米、地瓜干,他家的馒头都是白面和地瓜干面蒸的黑黝黝的馒头。
不过这些在85年以后就好转了!基本那时候人们的主食已经变成了大米、白面,我们这里城市里应该是这样的,农村如何还真不太清楚。

二,副食品

  • 当时能够喝上牛奶是很奢侈的一件事,有专门的奶站供应牛奶。我记得有别人用不了的奶票给我家里,那个牛奶奶皮厚厚的,上面还飘着一层黄色的油,特别的香甜。这个是家里有刚出生的孩子或病人,才能供应的,普通人家有钱也买不到的。
  • 鸡蛋那时候也属于“奢侈品”,城里人家不少都搭有鸡窝,自己家里养几只鸡。平时喂鸡和剁鸡食的活基本都交给家里的孩子,过年会杀一只不下蛋的鸡,那个鸡一炖满楼院都是香气。


  • 家里当时的食用油基本都以荤油为主,家家户户都有个“荤油罐子”,那个可能是那一代孩子最美好的回忆。荤油抹上馒头片,别说有多香了!

  • 当年吃菜好像不是太困难,基本都是一些常见的时令菜。冬天主要是白菜、萝卜、土豆,而且家家户户都会挖一个菜窖,里面存放着家里越冬的蔬菜和咸菜之类的。要想吃到现在市场上这些菜的品种,在当时是做梦都不敢想的。

我记得当年我家里的早餐一般是稀饭、咸黄豆、咸菜,午饭一般都是面糊汤搭配两掺馒头,晚饭就是高粱米饭兑大米。豆腐在当时都是凭票供应的,豆腐渣都是好东西。不过因为我们这里靠海,当时海里的资源可是特别丰富。赶海和钓鱼的收获都不少,不过当年可真不爱吃鱼,就喜欢吃肉。

结语:现在的生活水平跟那时候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用老妈的话说:“当年是愁没吃的!现在是愁吃什么。”


73神牛


那个年代,除了高级干部有特供以外,其他市民吃的几乎都是一样的,因为大家的收入几乎没有太大的差距,况且粮肉蛋菜都是凭本凭票按量供应,物价由国家和地方政府严格掌控,可以说没有人埋怨社会。

我1984年结婚,用自己上班13年攒下的1000圆办了婚事。400元买下全套家具(立柜,酒柜,五屉柜,双人床,三人沙发,电镀折椅,地板革),200元在饭店包6桌酒席(含酒水),剩下400元给媳妇买了几件金首饰,没找父母要一分钱。1986年有了女儿,媳妇住院4天花了11.30元……

那时经常出差,出了本市每天差补5元(含餐费交通费),足够。后来九十年代逐渐调整到了10元。

最得意的是常去老铁道部机关,铁路总工会和铁道部党校出差(开会培训办理外调政审)就在机关食堂就餐,那时人家机关食堂就是自助餐,机关人员自己买饭票有补贴,很便宜。外来出差来的持有接待部门开具就餐证,不花钱。

国家机关食堂饭菜品种繁多,真开眼了,也解馋了。也想买点带回家(许吃不许带,就餐证也不能买)。见啥都想吃,但食量有限啊。现在琢磨琢磨,这就是偶尔蹭蹭人家的福利待遇而已,估计别的部委也一样的,人家习以为常了,可咱们却受宠若惊了。


手机用户张和新


八十年代的中国人都吃什么?在主食方面,我觉得跟现在差不多吧,南方人主要吃大米,北方人主要吃面食。

我们那会儿一日三餐吃的都是大米,早晨泡饭,中午晚上为米饭。早上光吃泡饭肯定是吃不饱的,所以会去食堂再买些馒头,有时也会买肉包子,但次数不多,食堂也不是天天给做包子的。周末调剂一下,会有烧饼、油饼、油条、麻圆什么的。

过年过节,或是平常家长们有时间,也是会自己和面擀饺子皮包顿饺子吃,记忆里多为白菜肉馅饺子。

那时与米饭互为调剂的还有面条,米粉、汤圆什么的,其实在主食上面,与现在是差不多的,人的饮食习惯是不容易更改的。

在八十年代最初期是有粮食不足的情况,我记得那会儿买米面什么的,得凭一个证去买,每月每家大人与孩子是有一定指标的。若指标不够的人家,是会有吃不饱饭的情况发生。

八十年代的物质肯定是不丰富的,很多东西得凭票去买,有粮票有布票,就连好一点的冷饮,也是有专门的冷饮票。

我们小时候是住在郊区,一个垦殖场的总场,农产品这块,只要是当地有种植的,就从来没缺过,像红薯、玉米、西瓜、梨瓜、甘蔗等等。而且,那时候这些东西不像我们现在算着斤数买,那时的数量是多得堆在那儿慢慢的吃,吃不完烂掉的就直接扔了。

我们家有一块小菜地,还养了鸽子与鸡、鸭,再加上靠近鄱阳湖,鱼类资源丰富,即使不买猪肉,有那些荤食也是可以保证营养的。

那时候买猪肉好像是件比较奢侈的事情,而且也并不是你想买哪块,卖肉的就会给你哪块,估计还要凭关系购买,就看你认不认得卖肉的人了。

所以,那时的猪肉总给我一个感觉,肉很柴,非常非常的柴,一块瘦肉要嚼好久,纤维真多。相反,我觉得现在的肉要嫩些,好吃多了。

八十年代,我不知道别人吃什么,但在我记忆里,那时农产品量足,家里的粮食指标也够足,虽然食物的花样不多,甚至可以称得上单调,但觉得还是挺有意思的。其实,七十年代的人比较穷,但到了八十年代,越往后人们的生活也慢慢地都好起来了。

虽然过去了几十年,但想想自己小时候吃过的东西,还是从心里由衷地觉得,比现在我自己的孩子吃得要好,花样不多,胜在健康与纯天然。

生活是很真实的柴米油盐,一箪食,一瓢饮。谢谢阅读,大家有什么更好的烹饪方法,欢迎在下方评论或留言!如果大家喜欢这篇文章的话,希望大家能为我点个赞,并关注我一下,最后别忘了帮我分享,转发一下哦!特别感谢!

笑笑的麦子


在皇城脚下的 北京篇 中,最突出的便是 宫廷之味与平民之味的融合。

在当时的 「 隆福寺小吃店 」 ,每天都有约 1 万 3 千的客人光顾,菜单以各种代表中国北方风土特色的面食为主,而 豆浆+油条 的配置放到现在也是人气组合。

店内洋溢着新鲜的香气和诱人的食欲,这种景象犹如使用大量纯粹北京口语写作的《骆驼祥子》中的场景。

“醋,酱油,花椒油,韭菜末,被热的雪白的豆腐一烫,发出点顶香美的味儿。”

这,是豆腐脑儿的韵味。

此外还有享誉盛名的老字号 「 全聚德 」「 东来顺 」 ,每天都大排长队。

老北京人对 涮羊肉炙子烤肉 的喜爱,几十年来依旧没变。

而以多彩的平民饮食文化为基础,另一方则是烹饪技术的巅峰,在故宫的北面,北海公园的一角,有一家自清朝开始传承宫廷风味的饭店 「 仿膳 」

仿膳以精细的滋味和柔和的舌感为特征,如它的名字一般,有着国宴规格的珍馐美馔, 芙蓉燕菜、凤尾鱼翅、蛤蟆鲍鱼…….

△以鸡绞肉和鲍鱼制成的「蛤蟆鲍鱼」

△ 以过筛蛋白豆腐制作的清雅名品「一品豆腐」

当然也有着许多现在看起来极为珍稀的菜肴,比如这道, 红烧熊掌

而后来熊被列为禁猎动物,各大酒店在八十年代末也停止烹制这道菜式。

在鱼米之乡的 江南篇 中,以渔获和稻米的食物最为常见。在镇江当地,每天清晨市场上就开始出售新鲜捞捕的渔获。

在苏州,有着 250 多年经营历史的 「 松鹤楼 」 ,因乾隆皇帝的微服私访从一家小商铺一跃成名,深受乾隆皇帝喜爱的 松鼠鳜鱼 」 也成为店里的招牌。

此外,松鹤楼里的经典苏州菜式, 虹桥赠珠、三色虾仁、炒鳝糊...... 也是苏州人宴请的必点菜式。

在杭州,坐落在西湖边上的 「 楼外楼 」 ,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清晨后厨帮工便从西湖里捞出鲜活的草鱼,过个马路,直接运送到厨房,做出这道名副其实的 「 西湖醋鱼 」

在上海, 「 南翔馒头店 」 每天门庭若市,店内的小笼包一绝,咬一口汤汁饱满,回味无穷,唇齿留香。

而吃不到的就在门外趴着窗户看,颇有现在排队两三个小时网红店的架势。

江南鱼米之乡,物产丰富, 手工采制的新茶、经过七年熟成的绍兴酒、长江水和稻米酿出的镇江醋、经冬历夏的金华火腿…… 直到现在,这些也都是江南地区十分宝贵的物产。

广州篇 中,一开场就显现出了广东人无所不吃的特点。

广州的自由市场菜品十分丰富,瓜果蔬菜、鸡鸭鱼蛋应有尽有。

除了当季食材之外,随处可见的还有 成捆售卖的田鸡、娃娃鱼、蜗牛、甲鱼、猴子、猫、果子狸 、猫头鹰…… 俨然一个动物园,而这些动物在当时都是可食用的。

而另一边,吃早茶的店里每天都是满员,从小孩到老人都休闲地享受早茶时光。

推着点心车的服务员可谓是店里的人气女王,只要她一出现,所有食客都会会放下手中的筷子,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她的移动轨迹,毕竟, 想要吃到心仪的点心都得靠抢。

越秀公园附近的 「 北园酒家 」 ,以料理新鲜的海产山珍和丰富的干货而闻名, 珠海丹心、金盏银盆、瓦罐花雕鸡、百花争艳鸭 都是店里的特色。

这种将大自然的馈赠随心所欲地配合在一起,成就出新鲜的味道,就是广东料理的特征。

当时的广东,好像 每个人都是以美食作为人生的幸福目标 ,现在看来,也是如此。

四川篇 中,可见到物产丰富的天府之国,食物品种繁多,因此当地人更喜欢享受饮食生活。

成都的市场中,多的是卖 香料 的小贩,而各种 酱菜和调味品

,则是四川人饮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成都制作豆腐的工厂,每天承接各大饭店的豆腐订单。

曾经的 「 陈麻婆豆腐 」 靠着麻婆豆腐这道菜而盛名四方,当年兴旺的店铺到现在也保持着繁荣。

在成都市中心位置的高级料理店 「 成都餐厅 」 ,则有着融入了宫廷风味的宴席料理, 九色攒盒、六吃鲍鱼、成都酱鸭、豆渣鸽脯、麒麟鲤鱼…… 八珍玉食,其味无穷。

而除了这些,纪录片中还有一些工艺的介绍。

四川自贡,有着世界挖掘史上第一口 千米深的 盐井

都江堰完成巨大的 水利工程 ,导流了农业用水,渗入到成都平原的每一个角落,孕育了天府之国。

《中国之食文化》没有太多的渲染,镜头下八十年代中国各地的传统风貌淳朴又真实。

这部纪录片充分展示了我们中国美食博大精深,能看到在师傅们的一双双勤劳的双手之下创造了各式各样的人间美味,让人回味无穷。


觅娱乐


上一世纪八十年代,日本人曾经拍过一部关于中国的美食纪录片,叫《中国之食文化》,一共五集,分别是北京篇、江南篇、广州篇、四川篇和烹调与医食同源篇,堪称那个时代的“舌尖上的中国”。八十年代,正值改革开放之初,当时的物质条件还比较匮乏,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能够下馆子的人寥寥无几,每天大鱼大肉的日子更是无法想象,不过,从这一部纪录片反映出的当时中国的食文化,倒也能直观的了解到当时中国人能吃到的美食其实也挺丰富的。


这一桌子的菜看着是不是很有食欲,有鱼有肉有菜,当然对于现在来说这可能就是小饭店的水平,可是在上一世纪八十年代,就这一桌菜,可能要花掉普通工薪阶层好几个月的工资。那个时候的中国,因为经济条件差,一般人一年都未必能下一次馆子,当然饭店也少。

我在广东生活过十年,广东人真是爱粥如痴。不过,八十年代的广东粥还是比较简单的,如图中的鱼片粥、鱼球粥,分量足,加点青菜,令人恨不得一口气喝完它。现在的广东粥,品种样式远比以前丰富,什么虾蟹粥、田鸡粥、蛇肉粥、黄鳝粥等等总有一款粥是你喜欢的。





上一世纪八十年代,涮羊肉堪称北京人的最爱,有事没事聚一聚必定要涮羊肉,瞧瞧这热腾腾的羊肉铜锅,简直是那个时代北京人最美好的美食回忆。

上一世纪八十年代粤式早点的经典代表奶油百篇糕,出自当时著名的广州泮溪酒家。粤闽桂等南方地区有吃早茶的习惯,尤以广东为盛,粤式早点是唤醒广东人每一天的第一餐美食,不过,那个时代的广东人,依然有很多人吃不起酒家的早点,只能就着街边的馒头油条,家庭条件差的甚至只能喝点稀粥。

豆浆油条的完美搭配,是上一世纪八十年代全中国人的美好回忆,这两大国民早点,一直到今天依然是不少国人的最爱。

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上海的南翔小笼包,杭州的杭州小笼包,沙县的蒸饺……包子作为国民小吃,在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至今依然是中国人最喜欢的早点之一,而在北方部分地区,包子甚至超越了大米成为主食。

上一世纪八十年代,南方某地的人在市场买卖鱼,那个时候的长江渔业资源可比现在丰富多了,像如今贵到离谱的长江刀鱼,在那个年代是再普通不过的淡水鱼。

上一世纪八十年代卖干货的商铺,在吃辣的省份,这样的干货店很多,辣椒、花椒、木耳、干菇等品种很丰富。

这一桌可都是野味,那个时代吃野味并不非法,所以部分人会吃到现在根本吃不到的东西,什么熊掌、猴子、娃娃鱼、猫头鹰、果子狸等等鲜活的野味,换现在,这些野味都已经是保护动物,你有钱都吃不到了。

上一世纪八十年代四川成都的一家大众餐厅,看起来生意挺不错的。




后记:限于篇幅,我只能列举这么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网上这一部日本人拍的叫做《中国之食文化》的纪录片。不过,我想说的是,那个时代的中国,物质条件还是比较差,一般人是根本吃不起饭店的食物的,普通人家餐桌上连鱼肉都少见。现在大家跟我一起来互动,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说说你们在八十年代都吃什么?


大国布衣


八十年代的中国人都吃什么?

相信付出爱是让自己幸福的最好方式,深深地相信,美食是抚慰人心的不二法门,更多美食问答,请关注觅源良食,让我们给您答疑解惑!

几个月之前,我回答过一篇这样的问答题,古代的劳动人民都吃什么?今天,看到题主的这道问答题,我想说,中国人的饮食习惯,自古以来都是:“饭菜结构”,米饭面食是主食,主食的作用就是给我们提供能量,干活的时候有力气,菜肴的作用是帮助米饭下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下饭菜的作用;

80年代的中国人都吃什么?我去问我姐,她应该有所记忆,不过,我将这道问答题的内容稍微改变了一下,我询问的是,有哪些美食是80年代中国还没有的?

我姐沉思了半天,说,那时她也年纪比较小,对于当年的事情记忆也比较模糊,而且那时获取信息的能力比较低,最多只能给我说说,她知道的武汉的情况,我姐说80年代,有这些美食她是没有见过的:

1、汉堡、炸鸡、薯条、碳酸饮料是没有的;

2、菜市场也没有分割好的鸡翅中、鸡翅根、鸡腿等食材;

3、80年代好像有一段时间,还需要粮票,米面粮油都凭一个小本本去粮店,按需购买;

4、只有国营的副食店,没有现在的这种大型超市,零食也很少,只有山楂球、话梅、杨梅、油炸花生米、大白兔奶糖、饼干等几种比较简单的零食,像薯片、蛋黄派等各种零食,那时都是没有的;

5、酱油、醋、食用油,也都不是整瓶的购买,那时都是散装的,拿着酱油瓶去副食店购买散称的,比如2毛钱的酱油等;

6、我姐记得是84年之后,早点的形式,好像没有太多变化,武汉的热干面、馄饨、面窝、油条等早点形式,同现在相比较也没有太多变化,只不过那时吃早点,购买时除了付钱,还需要支付对应的粮票,比如,买二两热干面,就要支付2两粮票;

7、那时街头巷尾菜市场、粮店、副食店等都是国营的,几乎没有私人开设的;

8、日常饮食来说,各种蔬菜都有,但那时没有大棚一说,所以只能那时只能吃到对应季节的蔬菜,不像现在,有了大棚种植,什么季节的蔬菜想吃都能买到;

9、肉类食材,以猪肉为主,牛羊肉比较罕见,但猪肉也不是随便就能买到的,都是需要对应的票据,比如肉票、牛奶票等;

10、80年代,在武汉,好像都不怎么能够吃到带鱼,其他海鲜就更加没有听说过;

11、方便面在80年代后期才有,也属于比较稀罕的零食;

12、咖啡、奶茶那就更加没有,最多喝点绿豆汤和酸梅汤,那还是爸妈工厂发的福利,他们舍不得喝,留给我们姐弟的;

13、那时我爸妈在家喝的是茉莉花茶,不比现在,有绿茶、红茶、特观音普洱等,那时都没有听说过这些;

14、瓶装的啤酒都少,我爸那时购买的都是散装啤酒,记得老爸说过,他用家中的脸盆喝过啤酒;

15、那时也没有火腿肠、没有羊肉串、没有烧烤;

16、街头巷尾也没有买汽水的,那时倒是有卖凉茶的;

17、口香糖80年代早期没有,后来慢慢就有了;

18、那时的饼干只有朱古力和葱油饼干,后来很多我喜欢的那时都还没有出现;

19、卤鸭脖、牛骨头在80年代真是没有听过,那时的人们爱吃肉;

20、那时没有超市、没有便利店,晚上关门也早,不过84年之后,就开始好很多;

八十年代的中国人都吃什么?

80年代,处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有那么一段时间,购买米面粮油等各种生活物资,都需要对应的票据,就连家中烧火煮饭用的蜂窝煤都需要碳票,但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慢慢好起来,可以买到的各种食材就越来越多,下面,我从我姐给我介绍的情景中,以我家来举例,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在武汉,80年代,普通家庭的一日三餐;

1、爸妈去工厂的食堂吃早饭,好像他们吃的也是面条、菜汤煮饭等食物;

2、姐姐住在亲戚家中,早餐也吃家中下的面条,好像是84年之后,在街头巷尾吃早点就开始多了起来;

3、84年之前的事情,我姐好像也没有什么印象,就从84年开始说起,那时,家中的午饭是老妈早上起来做的,做好之后,将米饭和菜放入棉被改装的一个保温桶里,中午回家吃的时候,几乎可以说,是温温的,那时家中还没有液化气,烧饭还是用蜂窝煤;

4、常吃的菜肴有各种时令蔬菜、豆制品、千张、瘦鸡等,鸡蛋比较珍贵,不是天天能吃到鸡蛋,偶尔家中会做蒸鸡蛋羹;

5、煨汤是家中最开心的事情,大约2-3周,家中会煨一次排骨藕汤,每次吃的时候,多是一人一碗;

6、菜市场能买到的各种食材没有现在丰富,但是,那时可能年纪小,也没有觉得艰苦,可能是没有见过世面的缘故;

7、过春节时,家中的菜肴还是挺丰盛的,有猪肉碗中、鱼丸子、红烧鱼、藕夹、排骨藕汤等,待客的零食,好像家家户户都是一样的,比如酥糖、麻糖、瓜子、花生等;

写到最后,还想啰嗦几句,期望有上了年纪的网友来给我们补充,说说您在80年代,吃过哪些美味佳肴?说说您家的日常饮食?

由于那时,我姐年纪小,对当年的记忆模糊,对于这道问答题,能够给大家介绍的信息有限,所以,还望大家多多理解和包容,最后感谢大家的阅读,大家可以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说说您所经历的80年代?


我们尽量做到恰如合适、通过原创图文,在文字与图片之间为您分享一道道菜肴,它们美味、漂亮、营养,您要什么样的美食,在这里希望我们能够给您!

觅源良食


我是80后,豫中农村的,和大家分享记忆中的农村食谱。

春天里,很少有青菜吃。

过了元宵节,春节存的炸豆腐干、猪肉就基本吃光了。蔬菜除了萝卜、白菜,就只有菠菜、蒜苗可以吃。如果下田干活,偶尔能收获一些面条菜之类的野菜。

天气渐渐的变暖,萝卜、白菜要出花,便不能吃了。因为要抽蒜苔,蒜苗也不能吃了。但是不用怕,新的“菜”来了。

榆钱、洋槐花、香椿叶,纷踏而至。榆钱、洋槐花是要混上面粉(麦面和玉米面混合)蒸着吃的,香椿叶用盐腌几天也就能拿来下饭了。

我觉得最好吃的还是生榆钱,一把一把的往嘴里揉,要多过瘾有多过瘾,香气直沁心脾。做个深呼吸,连鼻子里都觉得清香无比。

最让我难忘的重口味食物,是喝活的蝌蚪。

有一次我上火生病,吃几次药都不见好转,家人决定用偏方给我治病。

现在依稀记得,当时我在河边跑着玩。妈妈把我叫过去,用手捧一捧河水,水里游着好几只小蝌蚪。水很清澈,清凉甘甜。我连水带蝌蚪全喝了下去,结果病真的好了。

夏天,菜类很丰富,应有尽有。家里吃的,都是自家地里种的,是没有农药、化肥的。

自家的菜因为没有功利因素,都是自然长熟的。西红柿外皮还没有变红,里面的瓤已经是红鲜鲜的沙瓤了,吃起来那种酸甜特别的舒服。很难用语言来表达那种舒服,因为那感觉是来自内心深处的。现在的人,是找不到那种舒服的感觉了。

真的,那时候只要条件允许,我能只吃西红柿就吃到饱。肚子吃得鼓鼓的,特别的爽,家里人完全不担心我会吃坏肚子。

在我记忆深处,夏天最美好的事情是吃玉米杆、游泳时吃西瓜。

那时特别的馋,去田里玩,总会折一棵玉米,把玉米杆当甘蔗吃。玉米杆的甜度比甘蔗差远了,我们却能拿着玉米杆,很爽的大吃大嚼。我能骑在没鞍子的马上,一手拿缰绳让马小跑,一手拿玉米杆吃。

去河里游泳,几个人总要带一个西瓜。先把装西瓜的袋子下面绑一块石头,沉到河底去“冰镇”。(河底的水最凉)然后,我们就下水游泳了。

等到游泳累了休息,就扎个猛子,把西瓜连袋子一起捞出来。坐到岸上,用小刀切西瓜吃。瓜瓤被河水冰得凉凉的,吃起来特舒服。

夏天的美食还有爬叉,爬叉就是没有蜕皮的蝉。如果下一场大些的雨,爬叉大白天的就破土而出。如果没下雨,爬叉就到晚上才出来,并爬到树上去。

爬叉放油锅里一炒,吃着别提有多香了。

秋天,梨、枣、柿子都熟了,我最喜欢的是吃脆枣、喝红柿。

经常几个小伙伴一起,最利索的那个爬上比房子还高的枣树,把枣子从树上摇下来,其他人在树下捡。大家很义气,是没人偷吃的,最后才几个人一起把枣给分吃掉。枣子是零枣,个儿不大,却很甜、有些许的酸味,还带一股青气,很好吃。

柿子采下来,大人喜欢做柿饼卖钱。我们小孩子喜欢红柿,总是偷偷的把一些柿子藏到麦秸垛子里面。然后数着时间,隔几天去看一下红了没有。

等到柿子红好了就拿出来,把里面的汁液全喝掉。有时候特别馋,会把柿子皮也给吃掉。

到了冬天,农村是没有反季菜的,一般就是青菜、萝卜。除了这些,就是腌菜。

腌菜有腌洋姜(学名叫菊芋),腌芥菜丝(有的是捣成泥),腌韭花。最多的就是腌豆酱,是用青豆、西瓜做的。(不知道为什么?那时候没有见过黄豆,后来青豆又全变成了黄豆。)

记忆中的冬天,我吃过最好的东西是野兔。

我们这里往西走几十里就是山,那里的林场有很多狼、野猪。堂爷爷在林场里工作了几十年,为防备野兽,上面给配了一把猎枪,枪差不多有一人高。堂爷爷退休后,就把猎枪带回家了。

我爸爸把猎枪借了来,买了铅弹、火药,没事就去打兔子。

猎枪是前装的,先把火药装进去,再装进去炸药,最后装进去一把铅弹。然后,用铁条捣瓷实,用纸团塞严。扳机上面的撞针处,撕下一个砸炮放进去。

看到兔子时,就先瞄准,然后扣动扳机。撞针把砸炮撞响,砸炮的火星引燃火药,火药再引燃炸药,把铅弹打出去。

铅弹能轰击好大一片,基本不存在瞄不准的事情。感觉有效射程能有好几十步那么远,兔子一般是逃不掉的。

冬天的野兔很肥,一只足够一家人美美的吃一顿了。吃法很简单,只有煮这种做法。兔肉里放上辣椒、花椒、五料面、八角茴香,煮熟后就着馍吃,香喷喷的。

在我的记忆里,吃野兔肉时,父亲和爷爷总会把几个堂叔叫过来一起吃。大家只顾着吃,却没有一个喝酒的。

其实,平时他们很爱喝酒的,下酒菜就是凉拌生的大白菜、生的白萝卜丝,佐料就是盐、味精、醋,根本没有其它东西。

我想不明白的是,萝卜、白菜都能下酒。为什么,有野兔肉这样的好菜,他们居然没有一个人喝酒,只知道就着馍吃。

现在每次回家乡,总少不了去套野兔。只是,每次都要聚在一起喝一杯。

到腊月二十几,就该杀年猪了。

往往是几家凑在一起,用土坯垒个灶台,支一口大锅,里面盛大半锅水,下面用玉米杆烧。水烧差不多开,那边就要开始杀猪了,猪杀好水也就开了。

人们一起把猪摁倒在板车上,猪脖子下面放一个盆子接血。刀子捅进去,血冒着烟就流进了盆子。一边的女主人,麻利的撒进去一把盐,再拿一根棍子搅匀了。

放血时,猪尾巴猛必须的卷一下才行。如果猪尾巴不猛卷那么一下,往往就是猪没有死透。

杀好的猪抬到锅里,男人、女人、老人,甚至有的小孩儿也上去帮忙,用木板、甚至是木棍刮猪毛。猪毛被水一烫,随意的就能把毛刮下来。细心的女人会记着把猪鬃收起来,这东西是可以卖钱的。

刮完毛,就该梃猪了。把猪的腿上割一个口子,用铁棍贴着皮捅,让皮、肉分离。然后往里面吹气,用绳子扎紧,然后狠狠的拍几下,猪身上立马圆鼓鼓的,再用刀刮干净剩余的毛。

接下来就是最后一道程序,把猪头、猪脚、尾巴、猪下水割下来。猪头必须是完整的,要祭祀用。猪肠子则是盛在一个大盆里,由女主人去翻洗干净。

猪杀好后,就开始每天都吃肉,过年的气氛立马就浓浓的。

除了杀年猪,还要备些鸡、鱼,海带、粉条,蒸馒头、炸些豆腐干、油条。

佐料方面,则是打些辣椒面、五料面,买酱油、醋。

辣椒自家种的,有的人特有品味,嫌机器打得太细。就把辣椒轻炒一下,放进石窰里,用沉重的石杵耐心的捣碎。这样的辣椒面比较粗,辣椒子儿也是囫囵的,吃起来很香。

五料面的八角茴香、桂皮等,我们这里不产,是买来的。

酱油、醋,是用红薯干做的,好像酱油是熬制的,醋是酿的,具体的工艺如何我也不知道。做酱油、醋的人是河西边的一个“世家”,据说他家里好几代都是做酱油、醋的,名气很大,后来拼不过现代工艺被迫改行了。

好怀念那时候的美食,怕是再也吃不到了。


阿拉播小视频


八九\u0001十年代\u0001的人们,以鸡鸭鱼肉唱主角!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