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和同学们好好复习“教育学硕士考研专业课第三本书”
《中国教育史》第四版 孙培青主编
今天是第十四章 中 (民国政府时期的教育)
今天来学习杨贤江的教育思想、晏阳初的教育思想、梁漱溟的教育思想三小节
国民政府建立后,中国教育进入一个十年发展期。期间,颁行三民主义教育宗旨,建立诸多学校管理制度,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都取得进展。即使在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也努力保护了民族的文化教育命脉。同时,杨贤江、晏阳初、梁漱溟、黄炎培、陈鹤琴、陶行知等教育家致力于以改造中国社会为最终目的的教育求索,分别在新民主主义教育理论、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模式、职业教育思想体系、传统学校教育的改革等方面做出了贡献,共同促成了新教育中国化的探索潮流。
杨贤江的教育思想
杨贤江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和青年教育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创立中国无产阶级教育理论体系做出过重要贡献,于1930年撰写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原理的专著《新教育大纲》,奠定了作为马克思教育理论家的地位。运用唯物主义阐明教育的本质,是杨贤江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他对中国当代教育的一大贡献。他在《新教育大纲》中提出教育与法律、政治、宗教、艺术、哲学等观念形态的领域一样,建立于经济基础之上,取决于经济基础,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一观点在以后很长时期里始终被作为教育本质问题的经典论断。20年代教育界流行着“教育万能”、“教育救国”、“先教育后革命”等论点,对教育的功能做了不恰当的夸大。杨贤江对这些观点作出澄清并阐述了教育的职能。当时的教育界还流行着“教育神圣”、“教育清高”、“教育中正”、“教育独立”等曲解教育含义的见解,杨贤江对此做出批判并阐明了教育的真正含义。
杨贤江对于青年教育的关注尤为明显,由于社会动荡,新旧思想发生碰撞,导致青年是非不分,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对青年加以正确的引导变得尤为重要。对此,杨贤江创造性的提出对青年进行“全人生的指导”的主张,所谓“全人生的指导”,就是对青年进行全面关心、教育和引导,即不仅关心他们的文化知识学习,同时对他们生活中各种实际问题给以正确的指点和疏导,使之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以健康成长,成为一个“完成的人”,以适社会改进之所用。与同时代教育家相比,杨贤江的独特建树表现为两方面:其一,他致力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创造性地阐述了教育本质的问题;其二,他致力于中国的青年教育,提出了“全人生的指导”的青年教育思想,对当时一代青年的健康成长影响至大。
晏阳初的教育思想
晏阳初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与乡村改造运动的倡导者,代表作为《晏阳初文集》、《晏阳初全集》。晏阳初是个教育救国论者,在定县平民教育实验中提出“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四大教育”即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知识力;以生计教育攻穷,培养生产力;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三大方式”为学校式教育、家庭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一个整体,其内容和目标完全一致,所不同的只是手段和形式。学校教育是重点,起主导作用;家庭教育是协调,起辅助作用;社会教育是延伸,起推广作用。此外,晏阳初认为农村是中国的经济基础,所以农村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他身体力行的倡导乡村教育与建设,真正做到了“化农民”与“农民化”。
梁漱溟的教育思想
梁漱溟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在于他的乡村教育理论和试验。乡村教育是他乡村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建筑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的分析、中西文化的比较之上。对于中国的问题,梁漱溟指出“中国的问题,并不是什么旁的问题,就是文化失调,极严重的文化失调!”对于解决办法,梁漱溟认为中国的建设问题应当是乡村建设。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乡村建设应以乡村教育为方法,而乡村教育需以乡村建设为目标,建设、教育二者不可分开。乡村教育的实施表现为乡农学校的设立,乡农学校的所有教育内容强调服务于乡村建设,密切适合农村生产、生活的需要。
今天就和同学们分享到这儿啦,明天继续本章的余下内容!
有问题的同学可以私信我,关注我,带你一战上岸教育学硕士!
閱讀更多 青梅煮酒論高校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