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我认为必须要根植于内心的优越性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通过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是文化。

作家梁晓声曾经下过定义,“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文化自信,我认为必须要根植于内心的优越性

但是透过作家梁晓声的文化定义,结合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我觉得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是——求生存,图发展,而这一文化本质滋生出来的文化基因在一代代文人上凸显了出来,他们肩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使命,推动着中华文明向前发展。


先说一下我最喜欢的苏轼,在《文化苦旅》中,有一章节是《黄州突围》,和苏轼有关。

通过读《黄州突围》,我认为文化与历史有时候的评价标准相互矛盾,但在深处,文化更宏观,历史更细微。

我喜欢苏轼这种自带光环的张扬,他明媚而光亮,因为他的内心深处秉持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但是从他多灾多难的身上,体现出来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事件,让我除了敬佩和心疼外,剩余的就是感慨了。因为苏轼身上这种光环太过于耀眼,掩盖了所有人,小人难道不嫉妒吗?

文化自信,我认为必须要根植于内心的优越性

纵观中国文化历史,从屈原开始,似乎文化名人与小人的斗争就从来没有停歇过。但所幸的是,苏轼凭借自身强大的文化修养和内心世界,在这苦难中坚持了下来。因为在他身上,凸显的是文化基因,他以一己之力,继承和发扬这种传统,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发展。

无论是西湖苏堤、密州改革、海南进士,还是与王安石政见不一,都是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因为变革会产生毁损,异族侵略会产生毁损,所以,他力求从民生出发。

文人如何传承文化基因?

那就是出仕,只有这样,才能造福百姓!同时,出仕,也是最好的文化传承,只有坚守内心良知,心怀大爱,才能传承文化;只有虚怀若谷,兼容并蓄,才能把握华夏文明的核心,可以说,在苏轼身上实现了最完美的呈现。


《山庄背影》章节读书笔记

文化自信,我认为必须要根植于内心的优越性。


文化自信,我认为必须要根植于内心的优越性

这种优越性,是盛世和文化双向保障的,是外在的安全,是内在的自由,是物质的保障,是灵魂的归宿。而鸦片战争带来的毁灭,对文化自信来说是一种灾难,从而产生了一种文化奴性——崇洋媚外。

我们文化的本质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体现在文化上,就是文化自信,就是文化包容,如同春风沐浴,滋养着文人的灵魂。因为只有物质丰富、精神自由、外在安全、内在安定,才能实现文化自信。

其实通过作家梁晓声的文化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来,文化是一种规则,是一种秩序,她调节自身与自身、自身与他人、自身与社会,其理想状态就是“和”,而推动其发展的动机就是“求生存”“图发展”。

外来异族蛮夷,利用船舰利炮,毁坏了的就是这种文化“秩序”和“规则”,从而打破了“和”这一状态,使其成为“乱”这一状态,当时的人们才会彷徨无助、焦虑不安,自信缺失,以一种自卑的态度看待世界。因为无法实现外来的安全感和内在的归属感,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崇洋媚外这种奴性。

文化自信,我认为必须要根植于内心的优越性

但是幸运的是,我们通过发展,实现了物质丰富、精神自由、外在安全、内在安定,正在以更加自信和明媚而张扬的态度站立起来,尤其是现在的90后和00后,汉服穿在身上,凸显的更是传统文化自信的魅力。


《风雨天一阁》章节读书笔记

传承是发展,她带着使命,让文化基因一代一代传下去,而文化的基点,则是“人”,只有人的内心与文化真正达到了共鸣,才会不遗余力、不计得失地去传承,把文化基因融入文化血脉,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天一阁”其实更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人与文化的联系,而“天一阁”也是文化的缩影,她竟是如此多灾多难,但幸运的是,历经沧桑,她传承了下来,如今焕发出新的面容来。

文化自信,我认为必须要根植于内心的优越性


《鱼尾山屋》章节读书笔记

文明冲突,其实是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涉及到最根本的,却是利益分配,而利益的本质就是求生存图发展,获得更好的生存的权利。

文化自信,我认为必须要根植于内心的优越性

每一种文明,其实都是可塑造的,但是因为利益分配不均,就会造成文明冲突,或者是侵略,从而出现几种结果:一伤一灭,或者两者融合;或者一方被另一方同化;或者两败俱伤,彻底消失,归根结底,这都是利益引起的。

无论古代对土地、人口、城邦的占有,还是现代的资源抢夺,本质都是相同的——为获取更好的生存。


《北极寒夜》章节读书笔记

海洋文明自身就具有破坏性、侵略性、不稳定性,并且是在野蛮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这三性。她不像中华文明那样追求秩序和规则,所以,海洋文明型的国家,个人主义盛行。而这种文化基因体现在文化上,就是征伐,就是破坏,从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再到后来的工业革命,无不体现出海洋文明其实是一种野蛮文明。因为他们没有“良知”这一概念,剩下的,从基因到毛孔,无一不彰显着赤裸裸的贪婪和侵略。

文化自信,我认为必须要根植于内心的优越性

对于羡慕海洋文明,其实我觉得有点过于妄自菲薄,因为我们的华夏文明,应该重视孔夫子提倡的君子佩剑文化,只有文化“尚武”,才能强身健体,造就健康的体格,让自身不那么羸弱。


《谢家门孔》章节读书笔记

我认为,文化是一种信仰,让个体、集体不再迷失。而且幸运的是,我们现在正在强调文化自信,我认为文化自信就是身心一致的安全感、获得感、归宿感、幸福感。

因为只有强大的文化信仰,才能塑造强大的灵魂,在是非面前、灾难面前、生死面前还能淡然处之,而这一点身上最明显的就是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豁达,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定。

文化自信,我认为必须要根植于内心的优越性

而文化的强大,在于她能给灵魂提供归宿,使之不漂泊、不流浪,有枝可依!


文化若要健康发展,作为载体的文人也要有健康的人格,但重要的还是构建健康的文化环境。通过读《文化苦旅》,对文化健康发展的几点思考:

1. 与法律法规相通的规则体系。

2. 健康的舆论传播环境。

3. 创建文化名人诚信档案。

4. 规范文化制度与政治制度大是大非界限。

5. 政策引导与支持。

6. 无嫉妒、无仇恨、无棍棒。


分享到:


相關文章: